第六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關燈
小
中
大
很勤奮,還是未能發現與他所尋找的東方諸王國有一點相象的任何國土。
而更糟的是,哥倫布雖是一位老練的航海家,卻是一名拙劣的行政官。
他作為海地新殖民地的總督是失敗的;當他于1496年返回西班牙時,土著在反抗,殖民地處于一片一騷一亂中。
二年後,哥倫布開始第三次航海,這次他發現了特立尼達島和奧裡諾科河河口。
但是,由于海地再次爆發一騷一動,他的總督職務被取代,繼任者用鐐铐将他解送回國,他的君主仍支持他,于1502年派他進行第四次亦即最後一次的航海。
他探查了洪都拉斯和哥斯達黎加的一長片沿海陸地,但是仍未見到有中國的迹象。
西班牙君主明智地拒絕進一步支持他;他雖沒有窮困潦倒,卻滿懷怨恨,于1506年死去。
哥倫布的偉大發現最初看來象是一個重大失敗。
數千名冒險家成群結隊地前往西印度群島,隻是令人掃興地找到少量黃金。
然而,美洲大一陸的發現确引起了具有偉大意義的直接反應,它促使葡萄牙人環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達印度。
三、葡萄牙在亞洲 在此期間,葡萄牙人一直在從他們沿非洲幾内亞海岸的貿易中獲取相當大的利潤。
粗胡椒、黃金、象牙、棉花、糖和奴隸這時已通過葡萄牙進入歐洲貿易。
僅僅奴隸貿易就供養了裡斯本的六、七十個商人。
值得注意的是,征服者迪亞斯在阿茲特克首都看到奴隸拍賣時,曾情不自禁地評論道:"這奴隸市場的規模和葡萄牙人在幾内亞的黑奴市場一樣大。
" 亨利王子的後繼者繼續進行亨利對西非海岸的開發。
1487年,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因為這一年,當巴托洛米烏·迪亞斯沿海岸探險時,遇上大風,大風連續13天将他的船隊向南刮去,其時一直見不到陸地,當風變小時,迪亞斯朝西非海岸駛去,但發現他們早已不知不覺地經過了海角。
他在印度洋的莫塞爾貝登陸,并想要進一步探險,但手下那些疲倦的、受驚吓的船員迫使他返航。
返航途中,迪亞斯第一次見到這個大海角,定名為風濤角;他返回後,葡萄牙國王重新命名為好望角。
1487年,葡萄牙國王派身為語言學家、士兵、間諜和外交家的佩羅·達·科維利亞由陸路出使印度;以搜集有關這一國家的情報。
科維利亞會說阿拉伯語,他沿傳統的商人路線行進到開羅和亞丁,接着乘一條阿拉伯獨桅帆船到印度的卡利庫特。
他偵察了印度西海岸即馬拉巴爾海岸諸港口,然後搭另一條阿拉伯船返回東非。
在東非,他先訪問了許多阿拉伯城鎮,再回到開羅,最後在阿比西尼亞結束全部行程,在那裡,他度過了自己一生的最後13年;不過,在離開開羅之前,他已将自己的調查結果寫成一份千金難買的報告,寄回裡斯本。
這些探險與其他幾次取道陸路和海路的探險一起,使葡萄牙人成為歐洲地區内對世界地理學和商路最有知識的人。
然而,由于政治和财政方面的困難因素,他們在迪亞斯繞過好望角後未能繼續前進。
結果如前所述,哥倫布成為抵達美洲大一陸的第一人,盡避他堅持聲稱美洲為東方。
較有見識的葡萄牙人雖然從最初起就半信半疑,但這時也加緊開辟和占有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
1497年7月8日,達·伽馬率領四條帆船從葡萄牙啟航,于1498年5月底駛入卡利庫特港。
這一航海功績不及哥倫布的偉大。
達·伽馬能在南航途中停靠葡萄牙各貿易站,而且,他通過各種來源知道了東非沿海諸阿拉伯城市。
他曾停靠其中一座港市米利恩迪,在那裡結識了著名的阿拉伯領港員艾哈邁德·伊本·馬德吉德,後者指導地渡過了印度洋。
由于這次航海的後果,伊本·馬德吉德對自己所做的悔恨莫及;他死後名聲很壞,至今仍受到他同一教派的人的咒罵。
達·伽馬在卡利庫特未受到熱烈歡迎。
居住那裡的阿拉伯商人自然會因他們傳統的壟斷受到威脅而驚恐,盡力阻撓這些歐洲闖入者。
此外,葡萄牙的貿易貨物多半為零碎小物件和羊一毛一織物,不适合印度市場。
事實上,葡萄牙人完全低估了印度文明的水平和高級程度。
這從達·伽馬奉獻給卡利庫特統治者的禮物的品種——羊一毛一織物、帽子、成串的珊瑚珠子、臉盆以及罐裝的油和蜂蜜——上可清楚地看出來;這類禮物肯定不會給人以好印象。
因此,達·伽馬與卡利庫特通商之所以有困難,不僅因為當他阿拉伯商人的敵視,更重要的是,還因為葡萄牙(和整個歐洲)當時生産不出什麼能使東方諸民族感興趣的東西。
歐洲制造品通常比東方産品質量差、價格高。
達·伽馬的一位同伴說:"我們沒能……使這些貨物按我們希望的價格出一售……因為在葡萄牙能賣得300裡爾的一件很漂亮的襯衫,在這裡僅值……30裡爾,而30裡爾在這國家是一筆巨款。
" 達·伽馬費了很大努力收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離港回國,于1499年9月到家。
這船貨的價值相當于整個遠征隊的費用的60倍。
令人眼花緣亂的視野展現在滿心歡喜的葡萄牙人面前,曼努埃爾國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和貿易之主"的稱号。
對這些稱号的接受是相當認真的。
葡萄牙人決心壟斷沿新航路的貿易,不僅将其他歐洲人排除在外,也把數百年來一直在印度洋上經商的阿拉伯人和其他東方民族排除出去。
為了堅持這些要求,葡萄牙人采取了無情的恐怖主義,尤其是在遇上他們所憎恨的穆斯林時。
達·伽馬曾在後來的一次航行中發現幾條從麥加返航的無武裝船隻。
他捕獲了這些船隻,并且,用他的一個葡萄牙同伴的話來說:"在搬空船上的貨物之後,禁止一切人将船上的任何摩爾人帶出來,然後下令把船燒了。
"還有一個同時代的葡萄牙人宣稱: 誠然,對所有在海上航行的人來說,确存在着一種共同的權利;在歐洲,我們還承認其他人有反對我們的權利,但是,這一權利不得超出歐洲範圍,因此,葡萄牙人作為海洋的主人,沒收任何未經許可使航行于海上的人的貨物,是完全有道理的。
經過數千年的地區隔絕之後,使歐亞大一陸的兩種文化首次面對面的這一劃時代的會合的一性一質就是如此。
歐洲人是好鬥的侵入者。
他們奪取并保持着主動權,直到漸漸地但不可抗拒地上升為世界各地的主人。
這種對世界的前所未有的統治,乍看起來是難于理解的。
為什麼隻有大約2O0萬人口的葡萄牙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高度文明的、擁有大得多的人力物力資源的亞洲諸國家呢? 一個原因是葡萄牙人運氣極好,能利用不久就開始從美洲大一陸源源而來的巨大的金銀供給。
大批大批的金銀來自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的金庫,也來自墨西哥和秘魯的銀礦;它們來得恰是時候,使葡萄牙有足夠資金與東方通商。
如果沒有這筆天佑的橫财,葡萄牙人本會受到非常嚴重的限制,因為他們既沒有自然資源,也沒有令東方諸民族感興趣的制成品。
正如達·伽馬所發現的,葡萄牙制造的襯衫的價格等于印度襯衫價格的10倍這一事實表明,葡萄牙人原本很難找到可用以交換他們所需要的香料的東西。
這種東西由美洲的銀礦提一供了。
東方總是渴望接受金銀。
達·伽馬離開印度時,卡利庫特國王讓他轉交一封給葡萄牙國王的短簡,内容是,"貴王朝的瓦斯科·達·伽馬先生來我國,我很高興。
我國盛産肉桂、丁香、生姜、胡椒和寶石。
我請求您用來交換這些東西的是黃金、白銀、珊瑚和鮮紅的布。
"美洲提一供了國王所需求的金銀,從而使繞好望角航路的貿易得以充分發展。
因此,有人評論說:"哥倫布的航海是對達·伽馬的航海的必不可少的補充。
" 葡萄牙人取得成功的另一原因在于印度次大一陸的不統一。
葡萄牙人到場時,印度北部被新來的莫卧兒侵略者控制着,他們感興趣的是征服而不是貿易;印度南部,尤其是馬拉巴爾海岸,則在印度教的一些小封建主的控制之下,他們彼此不和。
相形之下,葡萄牙人及其歐洲後繼者有着單一的、持續不變的目的,這種目的綽綽有餘地抵消了他們資源方面的低劣狀況。
歐洲人顯然是不一團一結的;他們之間充滿了政治和宗教上的紛争。
但是,有一點他們完全一緻——需要向東擴張,以獲取利潤并戰勝伊斯蘭教。
在追求這一目标時,歐洲人所表現出的志在成功的決心比亞洲諸民族進行抵抗的意志更堅定。
整個15世紀中,葡萄牙人不惜花費大量的一精一力和财富,派出一支又一支遠征隊;這種持續不變的遠征運動是亞洲所沒有的。
當達·伽馬完成曆史一性一的航海而歸來時,葡萄牙朝廷準備迅速地擴大成果。
它為有組織的貿易制訂了詳細的計劃,其中包括在馬拉巴爾諸港口設立商行駐外代理處和每年派出若幹持有皇家特許狀的艦隊。
葡萄牙人取得成功,還因為他們的海軍力量占有優勢。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葡萄牙人具有将艦艇編隊布陣的本領,而不是依靠組成艦隊的艦艇各自單獨作戰。
更重要的則是葡萄牙人的海軍一火炮和射擊技術。
西歐人當時正發展起新的、有效的海軍一火炮,這種火炮使他們能将艦船用作流動炮台,而不是用作為部隊提一供膳宿的運輸船(見第二章第四節)。
火炮而非步兵這時成為海戰的主要工具,火炮是用來攻擊敵艦而不是攻擊艦上人員的。
正是由于這些新的發展,葡萄牙人才能在印度洋上粉碎穆斯林海軍力量,從而控制香料貿易。
當然,由此并不可以得出,葡萄牙人能将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其海軍一火炮控制範圍以外的陸上地區。
實際上,印度人很快就開始雇用意大利人和其他歐洲人來加強他們原始的大炮。
大約12年後,有個葡萄牙指揮官評論說:"我們與之作戰的民族不再和過去一樣……火炮、槍支和要塞都依照我們的慣例。
"這意味着,葡萄牙人以其非常有限的人力,沒有希望征服一個陸上帝國。
他們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因此,調整了自己的目标和戰略。
他們的目标是壟斷香料貿易,并在可能的地方擊敗穆斯林敵人和傳播自己的宗教信仰。
要達到這些目标,就必須排斥以往一向把香料從産地運送到地中海東部諸港口的阿拉伯中間人。
這并非一個輕而易舉的任務,因為阿拉伯人經營這一貿易已有數百年曆史,在從亞曆山大到馬六甲的整個地區建立了許多殖民地,有着很深的根基。
此外,阿拉伯人是一愛一好和平、品行端正的居民。
他們在經濟上為自己所定居的地區提一供了頗有價值的服務;隻要受到當地統治者的公正對待,他們就不企圖奪取政治權力。
因此,随着每個外僑社一團一都能享有習俗、宗教和貿易方面的自一由,大部分地區呈現着一派互相容忍的景象。
1442年,即葡萄牙人到來前僅半個世紀時,有位波斯旅行者訪問了卡利庫特,之後,他報道了一種理想的、放任主義的統治方式; 安全感和公正原則已穩固地确立,因此,商人們把許多貨物從沿海各國運到那裡;他們不會想到有必要檢查帳目或照管貨物,便卸下貨,毫不猶豫地送貨利市場和集市上去。
……每艘船,無論它來自哪裡或将開往何方,入港時都會得到和其他船一樣的待遇,不會遇到任何須忍受的麻煩。
根據上述背景,可以理解,要求作為"海洋主人"的貿易壟斷權的葡萄牙人,會被看作是無法容忍的野蠻人和狂妄之徒。
因此,葡萄牙人不僅不得不與阿拉伯商人的敵對行為作鬥争,還不得不和當地印度教的大多數王公的敵對行為作鬥争。
葡萄牙人盡避遭到反對,還是成功地建立起一個範圍廣泛的、在數十年間使他們大發橫财的亞洲帝國。
這一帝國的締造者是傑出的阿方索·德·亞伯奎,他從1509至15
而更糟的是,哥倫布雖是一位老練的航海家,卻是一名拙劣的行政官。
他作為海地新殖民地的總督是失敗的;當他于1496年返回西班牙時,土著在反抗,殖民地處于一片一騷一亂中。
二年後,哥倫布開始第三次航海,這次他發現了特立尼達島和奧裡諾科河河口。
但是,由于海地再次爆發一騷一動,他的總督職務被取代,繼任者用鐐铐将他解送回國,他的君主仍支持他,于1502年派他進行第四次亦即最後一次的航海。
他探查了洪都拉斯和哥斯達黎加的一長片沿海陸地,但是仍未見到有中國的迹象。
西班牙君主明智地拒絕進一步支持他;他雖沒有窮困潦倒,卻滿懷怨恨,于1506年死去。
哥倫布的偉大發現最初看來象是一個重大失敗。
數千名冒險家成群結隊地前往西印度群島,隻是令人掃興地找到少量黃金。
然而,美洲大一陸的發現确引起了具有偉大意義的直接反應,它促使葡萄牙人環航非洲,由海路直接抵達印度。
三、葡萄牙在亞洲 在此期間,葡萄牙人一直在從他們沿非洲幾内亞海岸的貿易中獲取相當大的利潤。
粗胡椒、黃金、象牙、棉花、糖和奴隸這時已通過葡萄牙進入歐洲貿易。
僅僅奴隸貿易就供養了裡斯本的六、七十個商人。
值得注意的是,征服者迪亞斯在阿茲特克首都看到奴隸拍賣時,曾情不自禁地評論道:"這奴隸市場的規模和葡萄牙人在幾内亞的黑奴市場一樣大。
" 亨利王子的後繼者繼續進行亨利對西非海岸的開發。
1487年,取得了驚人的進展;因為這一年,當巴托洛米烏·迪亞斯沿海岸探險時,遇上大風,大風連續13天将他的船隊向南刮去,其時一直見不到陸地,當風變小時,迪亞斯朝西非海岸駛去,但發現他們早已不知不覺地經過了海角。
他在印度洋的莫塞爾貝登陸,并想要進一步探險,但手下那些疲倦的、受驚吓的船員迫使他返航。
返航途中,迪亞斯第一次見到這個大海角,定名為風濤角;他返回後,葡萄牙國王重新命名為好望角。
1487年,葡萄牙國王派身為語言學家、士兵、間諜和外交家的佩羅·達·科維利亞由陸路出使印度;以搜集有關這一國家的情報。
科維利亞會說阿拉伯語,他沿傳統的商人路線行進到開羅和亞丁,接着乘一條阿拉伯獨桅帆船到印度的卡利庫特。
他偵察了印度西海岸即馬拉巴爾海岸諸港口,然後搭另一條阿拉伯船返回東非。
在東非,他先訪問了許多阿拉伯城鎮,再回到開羅,最後在阿比西尼亞結束全部行程,在那裡,他度過了自己一生的最後13年;不過,在離開開羅之前,他已将自己的調查結果寫成一份千金難買的報告,寄回裡斯本。
這些探險與其他幾次取道陸路和海路的探險一起,使葡萄牙人成為歐洲地區内對世界地理學和商路最有知識的人。
然而,由于政治和财政方面的困難因素,他們在迪亞斯繞過好望角後未能繼續前進。
結果如前所述,哥倫布成為抵達美洲大一陸的第一人,盡避他堅持聲稱美洲為東方。
較有見識的葡萄牙人雖然從最初起就半信半疑,但這時也加緊開辟和占有繞好望角到印度的航路。
1497年7月8日,達·伽馬率領四條帆船從葡萄牙啟航,于1498年5月底駛入卡利庫特港。
這一航海功績不及哥倫布的偉大。
達·伽馬能在南航途中停靠葡萄牙各貿易站,而且,他通過各種來源知道了東非沿海諸阿拉伯城市。
他曾停靠其中一座港市米利恩迪,在那裡結識了著名的阿拉伯領港員艾哈邁德·伊本·馬德吉德,後者指導地渡過了印度洋。
由于這次航海的後果,伊本·馬德吉德對自己所做的悔恨莫及;他死後名聲很壞,至今仍受到他同一教派的人的咒罵。
達·伽馬在卡利庫特未受到熱烈歡迎。
居住那裡的阿拉伯商人自然會因他們傳統的壟斷受到威脅而驚恐,盡力阻撓這些歐洲闖入者。
此外,葡萄牙的貿易貨物多半為零碎小物件和羊一毛一織物,不适合印度市場。
事實上,葡萄牙人完全低估了印度文明的水平和高級程度。
這從達·伽馬奉獻給卡利庫特統治者的禮物的品種——羊一毛一織物、帽子、成串的珊瑚珠子、臉盆以及罐裝的油和蜂蜜——上可清楚地看出來;這類禮物肯定不會給人以好印象。
因此,達·伽馬與卡利庫特通商之所以有困難,不僅因為當他阿拉伯商人的敵視,更重要的是,還因為葡萄牙(和整個歐洲)當時生産不出什麼能使東方諸民族感興趣的東西。
歐洲制造品通常比東方産品質量差、價格高。
達·伽馬的一位同伴說:"我們沒能……使這些貨物按我們希望的價格出一售……因為在葡萄牙能賣得300裡爾的一件很漂亮的襯衫,在這裡僅值……30裡爾,而30裡爾在這國家是一筆巨款。
" 達·伽馬費了很大努力收集了一船胡椒和肉桂,離港回國,于1499年9月到家。
這船貨的價值相當于整個遠征隊的費用的60倍。
令人眼花緣亂的視野展現在滿心歡喜的葡萄牙人面前,曼努埃爾國王接受了"埃塞俄比亞、阿拉伯半島、波斯和印度的征服、航海和貿易之主"的稱号。
對這些稱号的接受是相當認真的。
葡萄牙人決心壟斷沿新航路的貿易,不僅将其他歐洲人排除在外,也把數百年來一直在印度洋上經商的阿拉伯人和其他東方民族排除出去。
為了堅持這些要求,葡萄牙人采取了無情的恐怖主義,尤其是在遇上他們所憎恨的穆斯林時。
達·伽馬曾在後來的一次航行中發現幾條從麥加返航的無武裝船隻。
他捕獲了這些船隻,并且,用他的一個葡萄牙同伴的話來說:"在搬空船上的貨物之後,禁止一切人将船上的任何摩爾人帶出來,然後下令把船燒了。
"還有一個同時代的葡萄牙人宣稱: 誠然,對所有在海上航行的人來說,确存在着一種共同的權利;在歐洲,我們還承認其他人有反對我們的權利,但是,這一權利不得超出歐洲範圍,因此,葡萄牙人作為海洋的主人,沒收任何未經許可使航行于海上的人的貨物,是完全有道理的。
經過數千年的地區隔絕之後,使歐亞大一陸的兩種文化首次面對面的這一劃時代的會合的一性一質就是如此。
歐洲人是好鬥的侵入者。
他們奪取并保持着主動權,直到漸漸地但不可抗拒地上升為世界各地的主人。
這種對世界的前所未有的統治,乍看起來是難于理解的。
為什麼隻有大約2O0萬人口的葡萄牙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高度文明的、擁有大得多的人力物力資源的亞洲諸國家呢? 一個原因是葡萄牙人運氣極好,能利用不久就開始從美洲大一陸源源而來的巨大的金銀供給。
大批大批的金銀來自阿茲特克帝國和印加帝國的金庫,也來自墨西哥和秘魯的銀礦;它們來得恰是時候,使葡萄牙有足夠資金與東方通商。
如果沒有這筆天佑的橫财,葡萄牙人本會受到非常嚴重的限制,因為他們既沒有自然資源,也沒有令東方諸民族感興趣的制成品。
正如達·伽馬所發現的,葡萄牙制造的襯衫的價格等于印度襯衫價格的10倍這一事實表明,葡萄牙人原本很難找到可用以交換他們所需要的香料的東西。
這種東西由美洲的銀礦提一供了。
東方總是渴望接受金銀。
達·伽馬離開印度時,卡利庫特國王讓他轉交一封給葡萄牙國王的短簡,内容是,"貴王朝的瓦斯科·達·伽馬先生來我國,我很高興。
我國盛産肉桂、丁香、生姜、胡椒和寶石。
我請求您用來交換這些東西的是黃金、白銀、珊瑚和鮮紅的布。
"美洲提一供了國王所需求的金銀,從而使繞好望角航路的貿易得以充分發展。
因此,有人評論說:"哥倫布的航海是對達·伽馬的航海的必不可少的補充。
" 葡萄牙人取得成功的另一原因在于印度次大一陸的不統一。
葡萄牙人到場時,印度北部被新來的莫卧兒侵略者控制着,他們感興趣的是征服而不是貿易;印度南部,尤其是馬拉巴爾海岸,則在印度教的一些小封建主的控制之下,他們彼此不和。
相形之下,葡萄牙人及其歐洲後繼者有着單一的、持續不變的目的,這種目的綽綽有餘地抵消了他們資源方面的低劣狀況。
歐洲人顯然是不一團一結的;他們之間充滿了政治和宗教上的紛争。
但是,有一點他們完全一緻——需要向東擴張,以獲取利潤并戰勝伊斯蘭教。
在追求這一目标時,歐洲人所表現出的志在成功的決心比亞洲諸民族進行抵抗的意志更堅定。
整個15世紀中,葡萄牙人不惜花費大量的一精一力和财富,派出一支又一支遠征隊;這種持續不變的遠征運動是亞洲所沒有的。
當達·伽馬完成曆史一性一的航海而歸來時,葡萄牙朝廷準備迅速地擴大成果。
它為有組織的貿易制訂了詳細的計劃,其中包括在馬拉巴爾諸港口設立商行駐外代理處和每年派出若幹持有皇家特許狀的艦隊。
葡萄牙人取得成功,還因為他們的海軍力量占有優勢。
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由于葡萄牙人具有将艦艇編隊布陣的本領,而不是依靠組成艦隊的艦艇各自單獨作戰。
更重要的則是葡萄牙人的海軍一火炮和射擊技術。
西歐人當時正發展起新的、有效的海軍一火炮,這種火炮使他們能将艦船用作流動炮台,而不是用作為部隊提一供膳宿的運輸船(見第二章第四節)。
火炮而非步兵這時成為海戰的主要工具,火炮是用來攻擊敵艦而不是攻擊艦上人員的。
正是由于這些新的發展,葡萄牙人才能在印度洋上粉碎穆斯林海軍力量,從而控制香料貿易。
當然,由此并不可以得出,葡萄牙人能将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其海軍一火炮控制範圍以外的陸上地區。
實際上,印度人很快就開始雇用意大利人和其他歐洲人來加強他們原始的大炮。
大約12年後,有個葡萄牙指揮官評論說:"我們與之作戰的民族不再和過去一樣……火炮、槍支和要塞都依照我們的慣例。
"這意味着,葡萄牙人以其非常有限的人力,沒有希望征服一個陸上帝國。
他們很早就認識到這一點,因此,調整了自己的目标和戰略。
他們的目标是壟斷香料貿易,并在可能的地方擊敗穆斯林敵人和傳播自己的宗教信仰。
要達到這些目标,就必須排斥以往一向把香料從産地運送到地中海東部諸港口的阿拉伯中間人。
這并非一個輕而易舉的任務,因為阿拉伯人經營這一貿易已有數百年曆史,在從亞曆山大到馬六甲的整個地區建立了許多殖民地,有着很深的根基。
此外,阿拉伯人是一愛一好和平、品行端正的居民。
他們在經濟上為自己所定居的地區提一供了頗有價值的服務;隻要受到當地統治者的公正對待,他們就不企圖奪取政治權力。
因此,随着每個外僑社一團一都能享有習俗、宗教和貿易方面的自一由,大部分地區呈現着一派互相容忍的景象。
1442年,即葡萄牙人到來前僅半個世紀時,有位波斯旅行者訪問了卡利庫特,之後,他報道了一種理想的、放任主義的統治方式; 安全感和公正原則已穩固地确立,因此,商人們把許多貨物從沿海各國運到那裡;他們不會想到有必要檢查帳目或照管貨物,便卸下貨,毫不猶豫地送貨利市場和集市上去。
……每艘船,無論它來自哪裡或将開往何方,入港時都會得到和其他船一樣的待遇,不會遇到任何須忍受的麻煩。
根據上述背景,可以理解,要求作為"海洋主人"的貿易壟斷權的葡萄牙人,會被看作是無法容忍的野蠻人和狂妄之徒。
因此,葡萄牙人不僅不得不與阿拉伯商人的敵對行為作鬥争,還不得不和當地印度教的大多數王公的敵對行為作鬥争。
葡萄牙人盡避遭到反對,還是成功地建立起一個範圍廣泛的、在數十年間使他們大發橫财的亞洲帝國。
這一帝國的締造者是傑出的阿方索·德·亞伯奎,他從1509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