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關燈
美洲的發現、經由好望角前往東印度群島的航道的發現,是人類曆史上所記載的最偉大、最重要的事件。

     亞當·斯密 伊比利亞半島的兩個國家西班牙和葡萄牙在16世紀的歐洲擴張中居首位。

    乍一看,這似乎有悖常理。

    16世紀以前的數百年中,伊比利亞半島一直是穆斯林的一個據點。

    由于有許多摩爾人和猶太人留居該地區,種族和宗教的多種多樣成為穆斯林統治留下的一份剩餘遺産。

    此外,衆所周知,16世紀以後,伊比利亞的國家迅速衰落了,并在整個近代中始終居于微不足道的地位。

    那麼,如何解釋16世紀時西、葡兩國短暫而輝煌的擴張呢?本章首先探讨伊比利亞擴張主義的起源問題,然後論述東方和美洲大一陸的帝國建立過程,最後闡明16世紀末伊比利亞半島衰落的原因和征兆。

     一、伊比利亞擴張主義的根源 宗教是促成歐洲海外擴張的一個重要因素,但無論哪裡都沒有象在伊比利亞半島那樣顯得更其重要。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對他們長期反穆斯林的聖戰記憶猶新,始終為這種記憶所激勵着。

    對歐洲其他民族來說,伊斯蘭教是一個遙遠的威脅,但在伊比利亞人眼裡,則是一個傳統的、永遠存在的敵人。

    半島大部分地區曾處于穆斯林統治之下,即便到15世紀,南部的格拉納達仍為穆斯林的據點。

    此外,穆斯林還控制着附近的北非海岸,而土耳其的海上力量又在不斷增長,使整個地中海都感受到它的影響。

    其他歐洲人參加十字軍遠征是憑一時高興,而虔誠、一愛一國的伊比利亞人則認為,進行反伊斯蘭教的鬥争是不可動搖的、必須履行的責任——是宗教義務和一愛一國需要的結合。

     航海家亨利王子率先于1415年以他在攻占直布羅陀海峽西岸的城市和要塞仲達時表現出來的勇敢而出名。

    同樣,伊莎貝拉女王為強烈的宗教信念所鼓動,決心消滅穆斯林據點格拉納達,并将戰争推入敵人在北非的領地,就象葡萄牙人先前在仲達所做的那樣。

    伊莎貝拉幹1482年開始對格拉納達的讨伐,一個村莊接一個村莊地向前推進,直到1492年獲取最後勝利。

    勝利後,西班牙人立即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占領梅利利亞城。

    1492年,女王還下了一道法令,要求西班牙的所有猶太人或者接受天主教,或者離開西班牙;10年後,又對留居卡斯提爾的穆斯林頒布了一道類似的法令。

     當地理大發現揭示有更多的穆斯林有待于消滅,有新的異教徒有待于從盲目崇拜中解救出來時,伊比利亞人的讨伐運動擴展到了大洋彼岸。

    葡萄牙的印度殖民地總督阿方索·德·亞伯奎在圍攻馬六甲時,曾用這樣一些贊美之詞激勵手下士兵,他說:"我們将為我們的主出色地效勞,把摩爾人從這地區驅逐出去,撲滅穆罕默德教派之火,使它今後永遠不會重燃。

    "同樣,曾追随科爾特斯前去墨西哥的征服者之一貝爾納·迪亞斯在回憶錄中記述道:"我們廢除了印第安人中間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惡的東西之後,上帝保佑了我們的努力,我們給男人、婦女和所有征服後出生的孩子施洗紮,要不然他們的靈魂可能已下到地獄。

    " 誘使伊比利亞人去海外的還有四群島嶼——沿非洲海岸而依次南遞的馬德拉群島、加那利群島、佛得角群島和西越大西洋的亞速爾群島。

    這些群島所以很有吸引力,不僅是因為它們富饒多産,還因為它們提一供了戰略基地和泊船港口。

    葡萄牙人于1420年開始拓居馬德拉群島,他們首先獲取斑質量的木材,然後生産可緻厚利的蔗糖。

    當巴西人制低糖價與他們搶生意時,他們從克裡特引進了白葡萄;直到現在,獨特的馬德拉甜葡萄酒仍是用這種葡萄釀制的。

     馬德拉群島無疑隸屬葡萄牙人,加那利群島則大不相同,西班牙和葡萄牙都要求占有它。

    經過上訴羅馬教皇和在當地進行兇猛的争鬥之後,葡萄牙人放棄了對加那利群島的要求,而西班牙人則承認其他三個群島歸屬葡萄牙人。

    這一解決辦法迫使葡萄牙人南下時須遠遠駛入大西洋,以避免以加那利群島為基地的西班牙私掠船。

    因此,他們的第一個泊船港口是亞速爾群島。

    他們有條不紊地勘探亞速爾群島,至15世紀中期,已抵達最西面的島嶼;到那裡,約需橫越大西洋的四分之一。

     整個15世紀中,水手們不斷發見位于大洋遠處的島嶼。

    自然,他們會設想有更多的島嶼尚待發現和開發。

    為了替前往東方提一供踏腳石,大西洋航海圖上密布了這種想象中的島嶼。

    1492年,哥倫布與伊莎貝拉達成的協議規定,他應率領一支探險隊"去發現和獲取汪洋大海中的島嶼和大一陸"。

     不過,在15世紀的海外冒險事業中,起帶頭作用的是葡萄牙而非西班牙。

    西班牙姗姗來遲,而且,它投身海外事業通常是出于對葡萄牙首創一精一神的反應。

    葡萄牙居于領先地位的原因有兩個。

    其一是疆域不大,且位于大西洋沿岸,三面為西班牙領土所包圍。

    這有效地保護了葡萄牙人不會因受誘一惑而将自己的财力一浪一費到歐洲戰争中去。

    由于亨利王子的領導,他們開始緻力于遠洋事業。

    其二是葡萄牙掌握較多的航海知識,主要是從意大利人那裡獲得的。

    裡斯本地處熱那亞人和威尼斯人與佛蘭德人之間的經由直布羅陀海峽的海上交通線上;葡萄牙人通過在皇家海軍中雇用意大利船長和領航員,趁機獲取了航海知識。

    亨利王子還進而加以發展,他集合起一群出色的、頗有才能的海員,其中包括意大利人、加泰隆人,甚至還有一名丹麥人。

    此外,亨利去世後,"國王繼續從事亨利的工作,使葡萄牙人在航海術和地理學方面成為所有歐洲人中最有知識的。

    由于這種穩定的、始終如一的政一府的指導和支持,葡萄牙人取得了對西班牙鄰人和競争者的決定一性一的優勢。

     1415年占領休達以後,葡萄牙對探險的興趣迅速增強了。

    穆斯林戰俘洩露了有關穿過撒哈拉沙漠、同蘇丹諸黑人王國進行古老的、有利可圖的貿易的情報(見第五章第一節人那時以前的數百年中,後者一直用象牙、奴隸和黃金來換取鎊種制成品和鹽。

    由于西歐那時普遍地極缺乏金銀,葡萄牙尤其如此,所以,開發這一黃金貿易的可能一性一引起了亨利王子的興趣。

    據他的副手迪戈·戈麥斯說,亨利聽說了"商人們從突尼斯沿海到延巴克圖和岡比亞的坎托的通道"。

    戈麥斯還說,這一消息"使他'亨利'想經由海路探尋這些地方"。

    換句話說,亨利最初的目标僅限于非洲,未擴展到東方。

     1445年,葡萄牙早期的探險前進了一大步,因為這一年,亨利王子的船長們通過了沙漠海岸,并在它下方發現了一片綠葉繁茂的新地區;這片新地區"為棕榈樹和其他美麗的綠色樹木所覆蓋,甚至那裡的平原也如此"。

    到亨利去世時,葡萄牙人已沿海岸勘探到塞拉利昂,并建立了許多沿海兩站,使他們至少能吸引自己想得到的一部分商隊貿易。

    後來,至1487年,葡萄牙人又在内陸貨物集散地沃丹設立了一個商行駐外代理處,使他們能獲得更大一部分南北向的商隊貿易。

     在此期間,甚至在亨利去世以前,葡萄牙人所向往的目标已開始不僅僅是非洲,還包括印度。

    當時,歐洲前往東方的通路為控制整個北非和中東的穆斯林勢力所封鎖,對歐洲人來說,地中海是一所牢獄,而不是一條大道(見第二章第七節)。

    因此,除了作為中間人牟利的威尼斯人外,歐洲人渴望找到一條"前往香料産地東印度群島"的新路。

    亨利王子最初開始他的行動計劃時,并未想到印度,但是,随着他的船隊沿非洲海岸越來越往前駛去,他的視界自然會從非洲的商隊貿易擴大到東印度群島的香料貿易。

    從那時起,發現和控制香料路線成為葡萄牙人政策的首要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當亞伯奎激勵圍攻馬六甲的部衆去'撲滅穆罕默德教派之火"時,他也強調了得到物質利益的前景。

    他說:"我确信,如果我們從他們(摩爾人)那裡奪去馬六甲的貿易,開羅和麥加将會徹底毀滅,威尼斯将得不到香料,除非它的商人到葡萄牙去購買。

    " 二、哥倫布發現美洲 如果考慮到葡萄牙在遠洋航海的理論和實踐方面所做的開創一性一工作,第一個偉大發現即美洲大一陸的發現乃在西班牙的贊助下取得,似乎是有悖常理的。

    似乎更有悖常理的是,取得這一成果的原因竟在于,葡萄牙人在地理知識方面比西班牙人更先進,并正确地估計出哥倫布的計算給果是錯的。

    15世紀有知識的人都知道地球是圓的。

    問題不在于地球的形狀,而在于它的大小以及大一陸對海洋的關系。

    哥倫布根據馬可·波羅對亞洲東西寬度的估計(一個過高的估計),根據這位旅行家關于日本距亞洲大一陸有1,500哩的報告(一個極為過高的估計)以及托勒密對地球周長的估計(一個過低的估計),推斷出分隔歐洲和日本的海洋寬不到3,000哩。

    因此,他認為前往亞洲的最便捷之路是通過橫渡大西洋的短期航行;這也是他向各朝廷提出的方案。

    葡萄牙人由于亨利王子的緣故而富有較多的實踐經驗,并較好地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知識。

    他們确信地球比哥倫布所認為的還大,諸海洋也更寬,前往東方的最近便之路是繞過非洲而不是橫越大西洋。

    為此,1484年哥倫布向葡萄牙國王請求資助時,遭到拒絕。

    兩年後,哥倫布來到西班牙朝廷,起先也遭到拒絕,但最後赢得了伊莎貝拉女主的支持。

     1492年8月8日,哥倫布率領由可靠的水手和飽經風霜的能幹的船員一操一縱的三艘帆船,從帕洛斯角啟航。

    到9月6日,遠征隊已把加那利群島丢在後面,駛入煙波浩淼的海洋。

    很幸運,一路順風,但是,随着一天天、一星期一星期的過去,船上的人們煩一操一不安起來。

    為了平息他們的憂慮,哥倫布發布了有關已行航程的假消息。

    10月7日,發現了飛鳥,但在地平線上仍沒出現陸地。

    甚至哥倫布也焦慮起來,這時他已西航很遠,按他的計算;應已見到日本。

    10月9日,他許諾要是三天内再看不到陸地,就返航。

    恰好在三天期滿前,瞬望台發現了巴哈馬群島中的一個小島,哥倫布命名它為聖薩爾瓦多。

    這是預示着整個人類命運的一個時刻。

     世界曆史的最大嘲弄之一是,哥倫布至死還确信,他已抵達亞洲。

    他确信聖薩爾瓦多島離日本所在的位置非常近,下一步是找到日本。

    當他向西南航抵美洲大一陸時,他相信自己到了馬六甲海峽附近某地。

    哥倫布堅持自己的錯覺這一點,帶來了重大結果:它鼓舞人們進一步勘探南北美洲,直到在墨西哥和秘魯發現大筆财富。

    但是,如果西班牙人從一開始就認識到,他們僅僅偶然發現了一個遠離亞洲大一陸的新世界,那麼,他們完全有可能會離開這片最初看來既沒吸引力、也無利可圖的荒原。

    假使那樣的話,美洲大一陸也許會在數十年内無人理會,尤其是因為葡萄牙的達·伽馬在此期間已開辟了繞好望角到印度的極為有利的航路。

     西班牙君主忠實地支持哥倫布,投入大筆資金為他裝備了另外三支遠征隊。

    但是,直到1518年西班牙人才在墨西哥偶然發現富裕的阿茲特克帝國。

    從哥倫布首次探險至這次意外的發現,時近四分之一世紀;在這段時間裡,随西班牙人踏勘西印度群島中看來似沒什麼前途的無數島嶼而來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

     首次遠航中,哥倫布在回國以前探勘了古巴和海地。

    1493年,他又率領一支由17條帆船組成的、令人敬畏的艦隊離開西班牙。

    他這次遠航的目的是要在海地建立起殖民地,以此為基地,繼續航行到附近的日本和印度。

    盡避對西印度群島的探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