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1500-1600年)
關燈
小
中
大
腓力的兒子查理繼承了西班牙聯合王國、西班牙在美洲和意大利(撒丁、西西裡、那不勒斯)的殖民地以及哈普斯堡王室在中歐的世襲領地(奧地利、施蒂裡亞、卡林西亞、卡尼奧卡等四個公園和蒂羅爾州)。
另外,查理的祖母勃艮第瑪麗還傳給他勃艮第領地,包括弗朗什孔泰、盧森堡和富裕的尼德蘭。
為了給這座堂皇的大廈作最後點綴,查理不顧分别來自法、英兩國年青的君主弗蘭西斯一世和亨利八世的反對,于1519年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因而,查理五世在19歲當上統治者時,領有的地區比從早7世紀查理曼帝國崩潰以來任何一位君主所擁有的地區還要大。
西歐一度看來似乎會再一次以一個龐大的國際組織統一起來。
但是,歐洲其他王朝,尤其是法國的瓦盧瓦王朝,決心阻止哈普斯堡王室的霸權。
結果,爆發了長長一系列的哈普斯堡——瓦盧瓦戰争;戰争主要在法國人和西班牙人之間進行。
弗蘭西斯一世極想找到援助,便與穆斯林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蘇裡曼一世結盟。
這一結盟使當時的基督教徒大為震驚,他們譴責它是"邪惡的聯盟",是"百合花和新月的渎聖的給合"。
然而,法國人和土耳其人繼續協力反對哈普斯堡王室,從而反映了中世紀統一的基督教世界的觀念已為王朝利益所取代的程度。
應該記住,查理在進行這些戰争時,主要耗費的是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财富,特别是在意大利進行的戰争中。
那時的歐洲不僅為王朝鬥争,也為宗教鬥争所分裂。
正是在1517年,馬丁·路德開始公開反對教會的某些做法,從而導緻一場後來使西方基督教世界永久地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這兩大陣營的運動。
由于路德拒絕放棄其主張,查理于1521年宣布路德為歹徒。
但當時,土耳其人正向多瑙河上遊進一逼一,在1529年,他們實際上已包圍并幾乎攻占地處歐洲中心的維也納城。
查理不得不在土耳其人的猛攻面前首當其沖;這就阻止他迅捷對付新教異教徒。
待到查理能一抽一身對付時,他們已與中世紀時期的其他各種異教徒運動迅然有别,強大得教人無法把他們消滅。
經過曠日持久的反新教徒鬥争之後,查理被迫于1555年接受奧格斯堡宗教和約;該和約允許德國各諸侯和城鎮在天主教和路德教之間作選擇。
第二年,查理五世退位,隐居于一家修道院,他失望了。
他已對付不了那些極其巨大、使他無法控制的力量。
他将奧地利及其屬地傳給其弟斐迪南(斐迪南還被選為繼查理之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人将帝國餘下部分——西班牙、意大利屬地、美洲殖民地以及包括尼德蘭在内的勃艮第領地——傳給其于腓力二世。
腓力同他父親一樣,是個謹慎、勤勉的統治者,但也注定要遭受挫折和失敗。
他不僅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同法國的王朝鬥争,還繼承了和新教的宗教鬥争。
奧格斯堡和約僅适用于德國,因此,當新教傳播到北歐其他地區時,新的緊張局勢和沖突發展起來。
尼德蘭的情況尤其如此,腓力試圖強迫那裡所有的臣民接受天主教。
1567年,荷蘭人反叛,由此産生的一場劇烈的鬥争到1598年腓力去世之際仍在蔓延。
此外,注意到以下這點是很重要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腓力幾乎完全依靠西班牙的人力和财富來進行,而且,這場戰争不僅在陸上進行,也在海上進行,不僅同荷蘭人打,也和英國人打。
除這些王朝勢力和宗教勢力之外,16世紀的歐洲還深深地受到經濟競争的影響。
整個歐洲貪婪地注視着源源流入葡萄牙的香料和大量流進西班牙的金銀。
法國人、荷蘭人和英國人都渴望打破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壟斷,都希望同日漸發展的西屬美洲殖民地通商,都想要建立他們自己的殖民地,盡避教皇亞曆山大已将海外世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作了劃分。
因此,英國人論證說:"尚未實際占有的權利不起作用"——也就是說,領土要求隻有在業已有效占據的地區才會得到尊重。
同樣,法國人堅決認為"在西班牙國王未曾占有的地帶,他們〔法國人”不該受到幹擾,他們在海上航行時亦如此,他們也不會同意被剝奪海洋或天空。
" 荷蘭人進行叛亂的重要原因在于經濟方面。
腓力向尼德蘭征收繁重的稅,并為了西班牙的商業利益,對荷蘭人的商業實行限制。
同樣,英國人援助荷蘭人,不僅是出于宗教上的考慮,也有經濟上的原因。
他們預計,如果西班牙對尼德蘭的控制被打破,西班牙殖民地就會更易受到英國海上力量的攻擊。
這對英國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可由以下事實表明:1562年,即荷蘭人開始叛亂的5年前,約翰·霍金斯開始其著名的航行,非法将一船奴隸販運到伊斯帕尼奧拉島,回來時成為普利茅斯最富裕的人。
1564年,他又将另一般奴隸販運到委内瑞拉和巴拿馬地峽,返回時成為英國最富裕的人。
他的第三次遠航因受到西班牙人的伏擊,慘遭失敗。
但是,霍金斯作出了示範,以後數十年間,英國船長們在援助荷蘭人的同時,還劫掠西班牙的西印度群島。
1588年,腓力為了報複,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國。
伊麗莎白的富有經驗的船長們擊敗無敵艦隊,從而打破了腓力欲使天主教西班牙統治歐洲的希望。
10年後,腓力和他父親一樣,失望地去世了。
西班牙再也沒能從這一世紀人力物力過度的、無效的一浪一費中恢複過來。
現回顧起來,西班牙統治者的過分擴張,顯然對他們來說是緻命的。
他們試圖不僅在海上,也在陸上扮主要角色。
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
英國的戰略是,置身于大一陸事務的外圍,隻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幹涉。
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
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于歐洲大一陸,并不斷地卷入歐洲戰争。
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範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和政治控制。
八、伊比利亞的衰落:起因和征兆 雖然伊比利亞國家無可置疑地為國外糾紛所削弱,但緻使它們長期衰落的一個更實質的原因是,它們經濟上一向長期依賴西北歐。
它們在開始海外擴張以前是這樣,在那以後依然如此。
結果,它們不能利用自己新赢得的帝國所提一供的經濟良機,相反,這些帝國同母國一樣,作為母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受到西北歐國家的控制。
伊比利亞國家的經濟從屬一性一同中世紀後期歐洲經濟中心從地中海盆地整個地轉移到北方是有關系的。
這一轉移的原因在于,北歐的生産力不斷加速發展(見第二章第三節),使波羅的海——北海地區新的大宗貿易(谷物、木材、魚和粗布)能超越地中海傳統的奢侈品貿易(香料、絲綢、香水和珠寶)。
随着歐洲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迎一合一般平民的大宗貿易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投合少數富人的奢侈品貿易。
北方的貿易由漢薩同盟控制,漢薩同盟在波羅的海和北海起了威尼斯和熱那亞在地中海所起的作用。
16世紀,荷蘭人建立起一支龐大、有效的商船隊,很快将他們的控制擴展到大西洋沿海一帶,從而逐退了漢薩同盟。
以往,大西洋貿易一向由随帶奢侈品向北航行的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控制,而如今,則由攜帶散裝貨朝南行駛的荷蘭人控制。
在這新的貿易格局中,伊比利亞國家的經濟從屬一性一在輸出品方面表現得很明顯,它們的輸出品幾乎全是原料——西班牙出口的是酒、羊一毛一和鐵礦,葡萄牙出口的是非洲的黃金和塞圖巴爾的鹽。
作為回報,它們得到了各種冶金産品、鹽、魚以及它們自己的羊一毛一——這些羊一毛一已由外國加工成織物。
這些經濟落後的伊比利亞國家能率先從事海外擴張,僅僅是因為它們幸運地兼備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術和宗教動力。
但是,這一擴張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後盾,這就說明了伊比利亞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地利用它們的新帝國。
它們缺乏從事帝國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能向西屬美洲殖民地提一供其所需的制成品的工業。
誠然,有數十年西班牙的工業由于海外制造品市場的突然發展而受到促進,然而,約156O年前後,工業的發展停止了,随即開始了長期的衰落。
似乎頗有停常理的是,一個原因在于大批金銀财寶源源流入國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貨膨一脹。
西班牙的物價大緻上漲為北歐物價的兩倍,西班牙的工資僅略微落後于劇增的物價,而歐洲其餘地區的工資則控制得很低。
這使西班牙工業處于嚴重不利地位,因為其産品過于昂貴,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競争。
至少與物價和工資的膨一脹一樣重要的是西班牙貴族即伊達戈對國民經濟和國民準則的破壞一性一影響。
雖然貴族和高級教士合起來還不到人口的2%,他們卻擁有95一97%的土地。
因此,約占西班牙人總數的95%的農民幾乎全都沒有土地。
剩下的3%是教士、商人和專門職業者,其中不少人為猶太人;就任何經濟或社會的意義來說,他們不能算一個中産階級。
比較起享有社會地位和聲望的貴族,他們大大地黯然失色。
因此,由于貴族看不起經營商業或從事工業的職業、認為它們有損于任何紳士的身份,這一偏見便成為國民準則。
這也不僅僅是無謂的虛榮,因為伊達戈确擁有一切好處——榮譽、免稅和地産;地産比商業或工業财富更可靠。
所以,有成就的商人的志向是獲取地産、購買陷入窮困的王室所出賣的爵位,從而抛棄自己的階級,成為伊達戈。
這種伊達戈一精一神的破壞一性一影響在經濟的各部門——在對牧羊業而非農業所顯示的偏一愛一裡,在對勤勞的猶太人和穆斯林的驅逐以及議會對商業和工業利益所持的否定态度中——均可感覺到。
因此,16世紀上半世紀中西班牙突然繁榮的經濟最終衰退了。
這一衰退結束了克服伊比利亞傳統的經濟落後和對西北歐的經濟從屬的任何可能一性一。
它也注定伊比利亞的殖民地陷于相應的落後和從屬地位。
先是荷蘭人,接着是英國人,控制了同西、葡兩國殖民地的大部分運輸業。
西北歐人不久還供一應了巴西和西屬美洲所進口的制成品的90%以及伊比利亞半島本身所消費的制成品的大部分。
雖然塞維利亞商會壟斷着與殖民地的全部貿易,并以法律嚴禁外國人參與其間,但是,控制航運業并擁有殖民地所需的制成品的正是外國人。
不可避免地,西班牙商人以他們自己的名義輸出原屬于外國商行、由外國制造的商品。
此外,外國的商人和金融家還煞費苦心地編造一連串謊話,通過代理人來成為塞維利亞商會的成員。
于是,合法成員為外國人經營的巨額代一辦交易很快就超過他們自己的合法交易。
最終結果從當時一位西班牙人的以下這番抱怨話中可清楚地看出來:"西班牙人在經過漫長而危險的長期航行之後從西印度群島運來的一切,他們以鮮血和努力獲得的一切,外國人輕易、舒适地奪走了,運回自己的祖國。
"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業的最後結果是進一步刺激西北歐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它僅僅提一供了足夠的财富,以阻擋早該實行的基本的制度改革的壓力。
這就是帝國繁榮數十年後随即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對美洲殖民地、墨西哥和秘魯的剝削,使調整西班牙半封建的、以陸地為基地的、貴族的經濟和社會成為多餘之事。
…1600年以後,當歐洲諸維新國家正在對關于特權、"專制國家"、戰鬥的教會、公共權力的私人收益享用以及堪稱财富的是金銀而非産品的觀念和做法來示懷疑時,這些慣例和觀念卻在西班牙和西屬美洲紮下新的根。
另外,查理的祖母勃艮第瑪麗還傳給他勃艮第領地,包括弗朗什孔泰、盧森堡和富裕的尼德蘭。
為了給這座堂皇的大廈作最後點綴,查理不顧分别來自法、英兩國年青的君主弗蘭西斯一世和亨利八世的反對,于1519年當選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因而,查理五世在19歲當上統治者時,領有的地區比從早7世紀查理曼帝國崩潰以來任何一位君主所擁有的地區還要大。
西歐一度看來似乎會再一次以一個龐大的國際組織統一起來。
但是,歐洲其他王朝,尤其是法國的瓦盧瓦王朝,決心阻止哈普斯堡王室的霸權。
結果,爆發了長長一系列的哈普斯堡——瓦盧瓦戰争;戰争主要在法國人和西班牙人之間進行。
弗蘭西斯一世極想找到援助,便與穆斯林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蘇裡曼一世結盟。
這一結盟使當時的基督教徒大為震驚,他們譴責它是"邪惡的聯盟",是"百合花和新月的渎聖的給合"。
然而,法國人和土耳其人繼續協力反對哈普斯堡王室,從而反映了中世紀統一的基督教世界的觀念已為王朝利益所取代的程度。
應該記住,查理在進行這些戰争時,主要耗費的是西班牙人的鮮血和西班牙的财富,特别是在意大利進行的戰争中。
那時的歐洲不僅為王朝鬥争,也為宗教鬥争所分裂。
正是在1517年,馬丁·路德開始公開反對教會的某些做法,從而導緻一場後來使西方基督教世界永久地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這兩大陣營的運動。
由于路德拒絕放棄其主張,查理于1521年宣布路德為歹徒。
但當時,土耳其人正向多瑙河上遊進一逼一,在1529年,他們實際上已包圍并幾乎攻占地處歐洲中心的維也納城。
查理不得不在土耳其人的猛攻面前首當其沖;這就阻止他迅捷對付新教異教徒。
待到查理能一抽一身對付時,他們已與中世紀時期的其他各種異教徒運動迅然有别,強大得教人無法把他們消滅。
經過曠日持久的反新教徒鬥争之後,查理被迫于1555年接受奧格斯堡宗教和約;該和約允許德國各諸侯和城鎮在天主教和路德教之間作選擇。
第二年,查理五世退位,隐居于一家修道院,他失望了。
他已對付不了那些極其巨大、使他無法控制的力量。
他将奧地利及其屬地傳給其弟斐迪南(斐迪南還被選為繼查理之後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人将帝國餘下部分——西班牙、意大利屬地、美洲殖民地以及包括尼德蘭在内的勃艮第領地——傳給其于腓力二世。
腓力同他父親一樣,是個謹慎、勤勉的統治者,但也注定要遭受挫折和失敗。
他不僅從父親那裡繼承了同法國的王朝鬥争,還繼承了和新教的宗教鬥争。
奧格斯堡和約僅适用于德國,因此,當新教傳播到北歐其他地區時,新的緊張局勢和沖突發展起來。
尼德蘭的情況尤其如此,腓力試圖強迫那裡所有的臣民接受天主教。
1567年,荷蘭人反叛,由此産生的一場劇烈的鬥争到1598年腓力去世之際仍在蔓延。
此外,注意到以下這點是很重要的;這場曠日持久的戰争,腓力幾乎完全依靠西班牙的人力和财富來進行,而且,這場戰争不僅在陸上進行,也在海上進行,不僅同荷蘭人打,也和英國人打。
除這些王朝勢力和宗教勢力之外,16世紀的歐洲還深深地受到經濟競争的影響。
整個歐洲貪婪地注視着源源流入葡萄牙的香料和大量流進西班牙的金銀。
法國人、荷蘭人和英國人都渴望打破葡萄牙人在東方的壟斷,都希望同日漸發展的西屬美洲殖民地通商,都想要建立他們自己的殖民地,盡避教皇亞曆山大已将海外世界在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間作了劃分。
因此,英國人論證說:"尚未實際占有的權利不起作用"——也就是說,領土要求隻有在業已有效占據的地區才會得到尊重。
同樣,法國人堅決認為"在西班牙國王未曾占有的地帶,他們〔法國人”不該受到幹擾,他們在海上航行時亦如此,他們也不會同意被剝奪海洋或天空。
" 荷蘭人進行叛亂的重要原因在于經濟方面。
腓力向尼德蘭征收繁重的稅,并為了西班牙的商業利益,對荷蘭人的商業實行限制。
同樣,英國人援助荷蘭人,不僅是出于宗教上的考慮,也有經濟上的原因。
他們預計,如果西班牙對尼德蘭的控制被打破,西班牙殖民地就會更易受到英國海上力量的攻擊。
這對英國人來說是何等重要,可由以下事實表明:1562年,即荷蘭人開始叛亂的5年前,約翰·霍金斯開始其著名的航行,非法将一船奴隸販運到伊斯帕尼奧拉島,回來時成為普利茅斯最富裕的人。
1564年,他又将另一般奴隸販運到委内瑞拉和巴拿馬地峽,返回時成為英國最富裕的人。
他的第三次遠航因受到西班牙人的伏擊,慘遭失敗。
但是,霍金斯作出了示範,以後數十年間,英國船長們在援助荷蘭人的同時,還劫掠西班牙的西印度群島。
1588年,腓力為了報複,派遣無敵艦隊遠征英國。
伊麗莎白的富有經驗的船長們擊敗無敵艦隊,從而打破了腓力欲使天主教西班牙統治歐洲的希望。
10年後,腓力和他父親一樣,失望地去世了。
西班牙再也沒能從這一世紀人力物力過度的、無效的一浪一費中恢複過來。
現回顧起來,西班牙統治者的過分擴張,顯然對他們來說是緻命的。
他們試圖不僅在海上,也在陸上扮主要角色。
這與英國後來實行的頗為成功的戰略形成鮮明對照。
英國的戰略是,置身于大一陸事務的外圍,隻有在勢力均衡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才進行幹涉。
這種戰略使英國人能全力以赴地保護、發展自己的殖民地。
而西班牙則和法國一樣,集中注意力于歐洲大一陸,并不斷地卷入歐洲戰争。
最終結果是,英國人能建立起一個世界範圍的龐大帝國,而西班牙人卻先後失去了對自己帝國的經濟控制和政治控制。
八、伊比利亞的衰落:起因和征兆 雖然伊比利亞國家無可置疑地為國外糾紛所削弱,但緻使它們長期衰落的一個更實質的原因是,它們經濟上一向長期依賴西北歐。
它們在開始海外擴張以前是這樣,在那以後依然如此。
結果,它們不能利用自己新赢得的帝國所提一供的經濟良機,相反,這些帝國同母國一樣,作為母國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受到西北歐國家的控制。
伊比利亞國家的經濟從屬一性一同中世紀後期歐洲經濟中心從地中海盆地整個地轉移到北方是有關系的。
這一轉移的原因在于,北歐的生産力不斷加速發展(見第二章第三節),使波羅的海——北海地區新的大宗貿易(谷物、木材、魚和粗布)能超越地中海傳統的奢侈品貿易(香料、絲綢、香水和珠寶)。
随着歐洲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迎一合一般平民的大宗貿易的增長速度遠遠高于投合少數富人的奢侈品貿易。
北方的貿易由漢薩同盟控制,漢薩同盟在波羅的海和北海起了威尼斯和熱那亞在地中海所起的作用。
16世紀,荷蘭人建立起一支龐大、有效的商船隊,很快将他們的控制擴展到大西洋沿海一帶,從而逐退了漢薩同盟。
以往,大西洋貿易一向由随帶奢侈品向北航行的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控制,而如今,則由攜帶散裝貨朝南行駛的荷蘭人控制。
在這新的貿易格局中,伊比利亞國家的經濟從屬一性一在輸出品方面表現得很明顯,它們的輸出品幾乎全是原料——西班牙出口的是酒、羊一毛一和鐵礦,葡萄牙出口的是非洲的黃金和塞圖巴爾的鹽。
作為回報,它們得到了各種冶金産品、鹽、魚以及它們自己的羊一毛一——這些羊一毛一已由外國加工成織物。
這些經濟落後的伊比利亞國家能率先從事海外擴張,僅僅是因為它們幸運地兼備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術和宗教動力。
但是,這一擴張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後盾,這就說明了伊比利亞國家為什麼不能有效地利用它們的新帝國。
它們缺乏從事帝國貿易所必需的航運業以及能向西屬美洲殖民地提一供其所需的制成品的工業。
誠然,有數十年西班牙的工業由于海外制造品市場的突然發展而受到促進,然而,約156O年前後,工業的發展停止了,随即開始了長期的衰落。
似乎頗有停常理的是,一個原因在于大批金銀财寶源源流入國内,引起了急速的通貨膨一脹。
西班牙的物價大緻上漲為北歐物價的兩倍,西班牙的工資僅略微落後于劇增的物價,而歐洲其餘地區的工資則控制得很低。
這使西班牙工業處于嚴重不利地位,因為其産品過于昂貴,無法在國際市場上競争。
至少與物價和工資的膨一脹一樣重要的是西班牙貴族即伊達戈對國民經濟和國民準則的破壞一性一影響。
雖然貴族和高級教士合起來還不到人口的2%,他們卻擁有95一97%的土地。
因此,約占西班牙人總數的95%的農民幾乎全都沒有土地。
剩下的3%是教士、商人和專門職業者,其中不少人為猶太人;就任何經濟或社會的意義來說,他們不能算一個中産階級。
比較起享有社會地位和聲望的貴族,他們大大地黯然失色。
因此,由于貴族看不起經營商業或從事工業的職業、認為它們有損于任何紳士的身份,這一偏見便成為國民準則。
這也不僅僅是無謂的虛榮,因為伊達戈确擁有一切好處——榮譽、免稅和地産;地産比商業或工業财富更可靠。
所以,有成就的商人的志向是獲取地産、購買陷入窮困的王室所出賣的爵位,從而抛棄自己的階級,成為伊達戈。
這種伊達戈一精一神的破壞一性一影響在經濟的各部門——在對牧羊業而非農業所顯示的偏一愛一裡,在對勤勞的猶太人和穆斯林的驅逐以及議會對商業和工業利益所持的否定态度中——均可感覺到。
因此,16世紀上半世紀中西班牙突然繁榮的經濟最終衰退了。
這一衰退結束了克服伊比利亞傳統的經濟落後和對西北歐的經濟從屬的任何可能一性一。
它也注定伊比利亞的殖民地陷于相應的落後和從屬地位。
先是荷蘭人,接着是英國人,控制了同西、葡兩國殖民地的大部分運輸業。
西北歐人不久還供一應了巴西和西屬美洲所進口的制成品的90%以及伊比利亞半島本身所消費的制成品的大部分。
雖然塞維利亞商會壟斷着與殖民地的全部貿易,并以法律嚴禁外國人參與其間,但是,控制航運業并擁有殖民地所需的制成品的正是外國人。
不可避免地,西班牙商人以他們自己的名義輸出原屬于外國商行、由外國制造的商品。
此外,外國的商人和金融家還煞費苦心地編造一連串謊話,通過代理人來成為塞維利亞商會的成員。
于是,合法成員為外國人經營的巨額代一辦交易很快就超過他們自己的合法交易。
最終結果從當時一位西班牙人的以下這番抱怨話中可清楚地看出來:"西班牙人在經過漫長而危險的長期航行之後從西印度群島運來的一切,他們以鮮血和努力獲得的一切,外國人輕易、舒适地奪走了,運回自己的祖國。
" 富有諷刺意味的是,西班牙海外事業的最後結果是進一步刺激西北歐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在伊比利亞半島,它僅僅提一供了足夠的财富,以阻擋早該實行的基本的制度改革的壓力。
這就是帝國繁榮數十年後随即突然地、無可挽回地衰落的根本原因。
對美洲殖民地、墨西哥和秘魯的剝削,使調整西班牙半封建的、以陸地為基地的、貴族的經濟和社會成為多餘之事。
…1600年以後,當歐洲諸維新國家正在對關于特權、"專制國家"、戰鬥的教會、公共權力的私人收益享用以及堪稱财富的是金銀而非産品的觀念和做法來示懷疑時,這些慣例和觀念卻在西班牙和西屬美洲紮下新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