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西方擴張時的非歐亞大陸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但是,這些民族并未如同可物、孤弱的美洲人那樣軟弱、無備;而且…他們的人數也多得多。
……因此,在非洲和東印度群島,要取代當地人,要将歐洲種植園擴展到原先居民所占據的更大部分的土地上去,是較為困難的。
二、南北美洲 地理環境歐洲人能輕易地侵入南北美洲,迅速地将這兩大洲置于自己的控制和開發之下。
這一情景發生了,盡避東半球和美洲大一陸為一片汪洋大海所分隔,盡避它們之間在哥倫布航海之前的曆史時期中未曾發生過有效的聯系。
亞當·斯密所提到的印第安人的"可憐、孤弱"的困境,确妨礙了印第安人堅持不屈地抗擊歐洲人;但是,某些地理因素也使他們更易遭受到侵害。
南北美洲和非洲大不相同,總的來說是易于進入的。
南北美洲沒有阻礙外人進抵海岸的沙堤;其海岸線呈鋸齒形,使沿海港灣較海岸線平直完整的非洲多得多。
而且,南北美洲内河水系十分發達,水路障礙甚少,為進入内地提一供了便利通道;在非洲,則沒有象雄偉的、水流平緩的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或聖勞倫斯河那樣的大河。
探險者很快就學會了使用當地的桦樹皮獨木舟,他們發現,經過較少的陸上搬運,能從大西洋劃獨木舟溯聖勞倫斯河而上,進入五大湖,然後,從那裡向南,沿密西西比河進入墨西哥灣;或者朝北,順馬更些河進抵北冰洋;或者往西,沿哥倫比亞河或弗雷澤河進達太平洋。
南北美洲的氣候通常也比非洲的氣候更富有吸引力。
确實,亞馬孫平原炎熱、潮一濕。
大一陸南、北兩極異常寒冷,但是,英、法移民在他們于格蘭德河以北開拓的殖民地内繁榮起來,西班牙人也在墨西哥和秘魯感到安适自在,墨西哥和秘魯成為他們的兩個主要中心。
那裡的氣候跟西班牙沒很大差别,無疑與酷熱的黃金海岸和象牙海岸形成可喜的對照。
種族幾乎全部土著民族都是從西伯裡亞東北部渡過白令海而來的移民的後裔。
所以說幾乎全部,是因為還有少數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達之後,從南太平洋的島嶼抵達南美洲西海岸的。
這些南洋的亞爾古英雄發現過南美洲多少次,至今不知,但是,僅僅從已馴化的植物得到的證據,便足以證實他們多次渡洋遠征的事實。
當業已高度馴化、離開人類的幫助就無法幸存的同樣植物在太平洋兩岸均被發現時,它們的分布隻有用人類的遷移來解釋。
然而,歐洲人在南北美洲發現的印第安人中,至少有99%的人是渡白令海而來的種族的後裔;這一點仍是千真萬确的。
不久以前,人們認為,印第安人最早渡海去南北美洲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000年時。
新的考古發現和碳-14年代測定法的使用,使這一估計得到大幅度修訂。
現在,普遍同意人類出現于美洲大一陸的時間為距今20000年時,而且,這僅是個大概數,也可能早于20000年。
印第安人的最後一次大遷移大約發生在3000年前。
然後是一愛一斯基摩人,他們繼續來回橫渡白令海峽,直到近代政治環境迫使他們留在海峽的一邊或另一邊時。
無論如何,到這時,在美洲最接近亞洲的地區,人口已相當稠密,阻止了進一步的遷移。
實際上,渡海到美洲大一陸對早期印第安人來說,并不困難。
那時,由于地球表面的水大半被凍結成冰一床一,海面比現在低得多。
因此,最早的移民穿過了寬130哩、連接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陸橋。
海面上升後,乘原始小船能輕易地渡過白令海峽,因為海峽很窄,渡海時能一直看見陸地。
後來較先進的移民可能是先從亞洲駕船到美洲,然後繼續沿西北海岸航行,直到最後在今日所謂的不列颠哥倫比亞登陸,直接在那裡定居下來。
渡海到阿拉斯加的人,大多繼續前進,穿越育空高原中部的一個冰一床一峽谷,進入北美洲中心地。
推動他們奮力前進的力量也就是驅使他們遷移到美洲的力量——尋找新的狩獵場地,并受到了來自後方部落的源源不斷的擠一壓。
這樣,南北美洲很快就為分散的狩獵者部落所占據。
所有印第安人,不論其起源如何,都可以歸入蒙古種人。
他們頭上都長着獨特的、筆直烏黑的頭發,臉部和軀體則汗一毛一稀少;他們頰骨高一凸,幼兒脊骨基部還出現蒙古種人斑點。
不過,在不同部落中,存在着相當大的變化;最早的各種美洲印第安人比起後來的美洲印第安人,與蒙古種人的差别要大得多,因為他們在我們今日所認識的蒙古種人充分進化之前,便已離開亞洲。
這些移民到美洲後,立即向四方分散,并以近親繁殖的小群體在各種地帶定居下來;這一點也可以說明存在種種獨特生理類型的原因。
美洲印第安人在所一操一語言上的差别較其生理外表上的差别要大得多。
的确,要概括他們的語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實際上,每一種語音和語法結構都可以被找到。
這種語言上的多樣一性一和生理上的多樣一性一一樣,是由于印第安人在很長時期内小群小群地遷徙到南北美洲,到達後繼續四處漫遊、不斷分散,才發展起來的。
方言的變化很快變得很突出,發展成為各别的語言。
彼此密切聯系的語言可發現于美洲廣為分隔的各地區,它反映了諸部落四下遷移的程度。
最後結果是,現已有2,000種獨特的印第安語被分類。
這說明,印第安人語言方面的變化幾乎不亞于整個東半球;在東半球,據今所知,公元1500年時存有語言3000種。
印第安諸語言無論就其詞彙量或其他任何方面而言,均不原始。
莎士比亞使用了約24000個詞,欽譯《聖經》使用了約7000個詞,而墨西哥的那瓦特語使用了27000個詞;火地島的雅甘人員被認為是世界上發展最遲緩的民族之一,卻也擁有至少30000個詞的詞彙量。
文化人類學者已在美洲大一陸劃分出大約22個文化區——大平原區、東部林地、西北海岸區,等等。
還有一種基于食物獲取方式的分類法較為簡單,它将美洲大一陸的文化分為三大類:漁獵采集文化、中間農業文化和高級農業文化。
這種分類法不僅較簡單,而且從世界曆史角度看,也頗有意義;它有助于解釋何以印第安人對歐洲人入侵的反應十分多樣。
高級農業文化位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區(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北部)。
中間農業文化通常在鄰近地區,而食物采集文化則在更遙遠的地區——南美洲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文化的這一地理分布有力地表明了如下事實:南北美洲與非洲相反,其最先進的地區不是位于距歐亞大一陸最近的地方。
原因在于,西伯利亞東北部并未如同對非洲人作出了大量貢獻的中東和地中海流域那樣乃一大文明中心。
而且,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極區的氣候條件也明顯地無助于象蘇丹草原區所具有的那種迅速的文化發展。
因此,在南北美洲,進步的速度不是取決于某地區與歐亞大一陸的接近度,而是取決于它是否适合農業的發明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美洲的農業首先是在與歐亞大一陸的農業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驚人相似的一些地區,即無需為準備農田而大面積地清除森林、有足夠降雨量供農作物生長的高原區,發展起來的。
大約公元前700O年,玉米開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半沙漠的谷地得到培植。
以後數千年中,兩種主要的玉米品種通過雜一交發展起來一種适應于半幹旱的墨西哥高原,另一種适應于潮一濕的熱帶沿海地區。
同時,其他植物如不同種類的兩種南瓜、葫蘆、寬葉菜豆、辣椒、苋和鳄梨等,也得到了培育。
農業從中美洲的這一最初的發源地向北面和南面傳播。
約公元前3000年時,玉米傳到美洲西南部,不過,直到公元750年才發生很大影響,因為在這以前,玉米尚處于原始狀态,食物采集的生産率較高。
同樣,在北美洲東部,印第安人直到公元800年才開始主要以農業為生;800年前後,他們發展起基于若幹種玉米、蠶豆和南瓜的田間種植。
在這期間,農業已從中美洲向南傳播,于公元前75O年前後傳到秘魯。
但是,秘魯還存在着很古時代的、非中美洲的玉米和蠶豆品種,這表明不僅墨西哥高原,而且安第斯高原可能也有過原始的植物馴化地。
總的說來,印第安人馴化的植物有100多種,也就是說同整個歐亞大一陸馴化的一樣多——這确是個非凡的成就。
如今,美國農産品的50%以上皆從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中得來。
在人們作出種種發現、令人信服地證實東、西兩半球的農業各有獨立的起源之前,美洲的植物沒有一種曾在東半球得到栽培。
印第安人發明農業的地區,也是他們最先進一步發展農業并逐漸創立起"高級農業文化"的地區。
這轉而又深深地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一般說來,其結果和在歐亞大一陸一樣,使定居人口大大增加,并産生了與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無直接聯系的複雜的文化活動。
換句話說,也正是在這些高級農業文化中,有可能發展起在某些方面可與西非相媲美的龐大帝國和複雜文明。
不幸的是,這些土生土長的美洲文明突然為西班牙人所制一服,從而,除了所馴化的寶貴植物外,未留下什麼東西。
美洲的三大文明是位于今尤卡坦、危地馬拉和英屬洪都拉斯境内的瑪雅文明,位于今墨西哥境内的阿茲特克文明以及北起厄瓜多爾中部、南至智利中部、縱貫3,000哩的印加文明。
瑪雅文明以其藝術和科學方面的巨大發展而聞名于世。
它的成就包括獨特的石頭建築,列名于各時代偉大藝術中間的雕塑,以字體或記号為傳統表意符号的表意文字,以及可表明瑪雅人勝過同時代任何歐洲天文學家、表明瑪雅人是能幹的數學家的天文知識。
同一愛一好藝術、文化的瑪雅人比較起來,阿茲特克人粗野、好戰——這一對比可使人聯想起東半球羅馬人和希臘人之間的懸殊差别。
阿茲特克人更注意軍隊,他們訓練所有強壯的男子從事戰争,規定所有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他們的國家也組織得更為完善,有十分發達的法院系統和照管窮苦人的種種安排。
印加人在物質成就方面甚至比阿茲特克人更先進。
他們的出色的公路、堡壘和神廟是用巨人的石塊建造的,石塊銜接嚴密,即使500年後的今天,也無法将小刀插一入石縫間。
廣泛的
……因此,在非洲和東印度群島,要取代當地人,要将歐洲種植園擴展到原先居民所占據的更大部分的土地上去,是較為困難的。
二、南北美洲 地理環境歐洲人能輕易地侵入南北美洲,迅速地将這兩大洲置于自己的控制和開發之下。
這一情景發生了,盡避東半球和美洲大一陸為一片汪洋大海所分隔,盡避它們之間在哥倫布航海之前的曆史時期中未曾發生過有效的聯系。
亞當·斯密所提到的印第安人的"可憐、孤弱"的困境,确妨礙了印第安人堅持不屈地抗擊歐洲人;但是,某些地理因素也使他們更易遭受到侵害。
南北美洲和非洲大不相同,總的來說是易于進入的。
南北美洲沒有阻礙外人進抵海岸的沙堤;其海岸線呈鋸齒形,使沿海港灣較海岸線平直完整的非洲多得多。
而且,南北美洲内河水系十分發達,水路障礙甚少,為進入内地提一供了便利通道;在非洲,則沒有象雄偉的、水流平緩的亞馬孫河、密西西比河或聖勞倫斯河那樣的大河。
探險者很快就學會了使用當地的桦樹皮獨木舟,他們發現,經過較少的陸上搬運,能從大西洋劃獨木舟溯聖勞倫斯河而上,進入五大湖,然後,從那裡向南,沿密西西比河進入墨西哥灣;或者朝北,順馬更些河進抵北冰洋;或者往西,沿哥倫比亞河或弗雷澤河進達太平洋。
南北美洲的氣候通常也比非洲的氣候更富有吸引力。
确實,亞馬孫平原炎熱、潮一濕。
大一陸南、北兩極異常寒冷,但是,英、法移民在他們于格蘭德河以北開拓的殖民地内繁榮起來,西班牙人也在墨西哥和秘魯感到安适自在,墨西哥和秘魯成為他們的兩個主要中心。
那裡的氣候跟西班牙沒很大差别,無疑與酷熱的黃金海岸和象牙海岸形成可喜的對照。
種族幾乎全部土著民族都是從西伯裡亞東北部渡過白令海而來的移民的後裔。
所以說幾乎全部,是因為還有少數民族是在白令海移民到達之後,從南太平洋的島嶼抵達南美洲西海岸的。
這些南洋的亞爾古英雄發現過南美洲多少次,至今不知,但是,僅僅從已馴化的植物得到的證據,便足以證實他們多次渡洋遠征的事實。
當業已高度馴化、離開人類的幫助就無法幸存的同樣植物在太平洋兩岸均被發現時,它們的分布隻有用人類的遷移來解釋。
然而,歐洲人在南北美洲發現的印第安人中,至少有99%的人是渡白令海而來的種族的後裔;這一點仍是千真萬确的。
不久以前,人們認為,印第安人最早渡海去南北美洲的時間大約在距今10000年時。
新的考古發現和碳-14年代測定法的使用,使這一估計得到大幅度修訂。
現在,普遍同意人類出現于美洲大一陸的時間為距今20000年時,而且,這僅是個大概數,也可能早于20000年。
印第安人的最後一次大遷移大約發生在3000年前。
然後是一愛一斯基摩人,他們繼續來回橫渡白令海峽,直到近代政治環境迫使他們留在海峽的一邊或另一邊時。
無論如何,到這時,在美洲最接近亞洲的地區,人口已相當稠密,阻止了進一步的遷移。
實際上,渡海到美洲大一陸對早期印第安人來說,并不困難。
那時,由于地球表面的水大半被凍結成冰一床一,海面比現在低得多。
因此,最早的移民穿過了寬130哩、連接亞洲東北部和北美洲西北部的陸橋。
海面上升後,乘原始小船能輕易地渡過白令海峽,因為海峽很窄,渡海時能一直看見陸地。
後來較先進的移民可能是先從亞洲駕船到美洲,然後繼續沿西北海岸航行,直到最後在今日所謂的不列颠哥倫比亞登陸,直接在那裡定居下來。
渡海到阿拉斯加的人,大多繼續前進,穿越育空高原中部的一個冰一床一峽谷,進入北美洲中心地。
推動他們奮力前進的力量也就是驅使他們遷移到美洲的力量——尋找新的狩獵場地,并受到了來自後方部落的源源不斷的擠一壓。
這樣,南北美洲很快就為分散的狩獵者部落所占據。
所有印第安人,不論其起源如何,都可以歸入蒙古種人。
他們頭上都長着獨特的、筆直烏黑的頭發,臉部和軀體則汗一毛一稀少;他們頰骨高一凸,幼兒脊骨基部還出現蒙古種人斑點。
不過,在不同部落中,存在着相當大的變化;最早的各種美洲印第安人比起後來的美洲印第安人,與蒙古種人的差别要大得多,因為他們在我們今日所認識的蒙古種人充分進化之前,便已離開亞洲。
這些移民到美洲後,立即向四方分散,并以近親繁殖的小群體在各種地帶定居下來;這一點也可以說明存在種種獨特生理類型的原因。
美洲印第安人在所一操一語言上的差别較其生理外表上的差别要大得多。
的确,要概括他們的語言是完全不可能的,因為實際上,每一種語音和語法結構都可以被找到。
這種語言上的多樣一性一和生理上的多樣一性一一樣,是由于印第安人在很長時期内小群小群地遷徙到南北美洲,到達後繼續四處漫遊、不斷分散,才發展起來的。
方言的變化很快變得很突出,發展成為各别的語言。
彼此密切聯系的語言可發現于美洲廣為分隔的各地區,它反映了諸部落四下遷移的程度。
最後結果是,現已有2,000種獨特的印第安語被分類。
這說明,印第安人語言方面的變化幾乎不亞于整個東半球;在東半球,據今所知,公元1500年時存有語言3000種。
印第安諸語言無論就其詞彙量或其他任何方面而言,均不原始。
莎士比亞使用了約24000個詞,欽譯《聖經》使用了約7000個詞,而墨西哥的那瓦特語使用了27000個詞;火地島的雅甘人員被認為是世界上發展最遲緩的民族之一,卻也擁有至少30000個詞的詞彙量。
文化人類學者已在美洲大一陸劃分出大約22個文化區——大平原區、東部林地、西北海岸區,等等。
還有一種基于食物獲取方式的分類法較為簡單,它将美洲大一陸的文化分為三大類:漁獵采集文化、中間農業文化和高級農業文化。
這種分類法不僅較簡單,而且從世界曆史角度看,也頗有意義;它有助于解釋何以印第安人對歐洲人入侵的反應十分多樣。
高級農業文化位于中美洲(墨西哥中部和南部、危地馬拉和洪都拉斯)和安第斯高原區(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和智利北部)。
中間農業文化通常在鄰近地區,而食物采集文化則在更遙遠的地區——南美洲南部、北美洲西部和北部。
文化的這一地理分布有力地表明了如下事實:南北美洲與非洲相反,其最先進的地區不是位于距歐亞大一陸最近的地方。
原因在于,西伯利亞東北部并未如同對非洲人作出了大量貢獻的中東和地中海流域那樣乃一大文明中心。
而且,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極區的氣候條件也明顯地無助于象蘇丹草原區所具有的那種迅速的文化發展。
因此,在南北美洲,進步的速度不是取決于某地區與歐亞大一陸的接近度,而是取決于它是否适合農業的發明和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南北美洲的農業首先是在與歐亞大一陸的農業發源地美索不達米亞驚人相似的一些地區,即無需為準備農田而大面積地清除森林、有足夠降雨量供農作物生長的高原區,發展起來的。
大約公元前700O年,玉米開始在墨西哥中部高原半沙漠的谷地得到培植。
以後數千年中,兩種主要的玉米品種通過雜一交發展起來一種适應于半幹旱的墨西哥高原,另一種适應于潮一濕的熱帶沿海地區。
同時,其他植物如不同種類的兩種南瓜、葫蘆、寬葉菜豆、辣椒、苋和鳄梨等,也得到了培育。
農業從中美洲的這一最初的發源地向北面和南面傳播。
約公元前3000年時,玉米傳到美洲西南部,不過,直到公元750年才發生很大影響,因為在這以前,玉米尚處于原始狀态,食物采集的生産率較高。
同樣,在北美洲東部,印第安人直到公元800年才開始主要以農業為生;800年前後,他們發展起基于若幹種玉米、蠶豆和南瓜的田間種植。
在這期間,農業已從中美洲向南傳播,于公元前75O年前後傳到秘魯。
但是,秘魯還存在着很古時代的、非中美洲的玉米和蠶豆品種,這表明不僅墨西哥高原,而且安第斯高原可能也有過原始的植物馴化地。
總的說來,印第安人馴化的植物有100多種,也就是說同整個歐亞大一陸馴化的一樣多——這确是個非凡的成就。
如今,美國農産品的50%以上皆從印第安人培植的作物中得來。
在人們作出種種發現、令人信服地證實東、西兩半球的農業各有獨立的起源之前,美洲的植物沒有一種曾在東半球得到栽培。
印第安人發明農業的地區,也是他們最先進一步發展農業并逐漸創立起"高級農業文化"的地區。
這轉而又深深地改變了印第安人的生活方式。
一般說來,其結果和在歐亞大一陸一樣,使定居人口大大增加,并産生了與維持最低限度的生存無直接聯系的複雜的文化活動。
換句話說,也正是在這些高級農業文化中,有可能發展起在某些方面可與西非相媲美的龐大帝國和複雜文明。
不幸的是,這些土生土長的美洲文明突然為西班牙人所制一服,從而,除了所馴化的寶貴植物外,未留下什麼東西。
美洲的三大文明是位于今尤卡坦、危地馬拉和英屬洪都拉斯境内的瑪雅文明,位于今墨西哥境内的阿茲特克文明以及北起厄瓜多爾中部、南至智利中部、縱貫3,000哩的印加文明。
瑪雅文明以其藝術和科學方面的巨大發展而聞名于世。
它的成就包括獨特的石頭建築,列名于各時代偉大藝術中間的雕塑,以字體或記号為傳統表意符号的表意文字,以及可表明瑪雅人勝過同時代任何歐洲天文學家、表明瑪雅人是能幹的數學家的天文知識。
同一愛一好藝術、文化的瑪雅人比較起來,阿茲特克人粗野、好戰——這一對比可使人聯想起東半球羅馬人和希臘人之間的懸殊差别。
阿茲特克人更注意軍隊,他們訓練所有強壯的男子從事戰争,規定所有男子都有服兵役的義務。
他們的國家也組織得更為完善,有十分發達的法院系統和照管窮苦人的種種安排。
印加人在物質成就方面甚至比阿茲特克人更先進。
他們的出色的公路、堡壘和神廟是用巨人的石塊建造的,石塊銜接嚴密,即使500年後的今天,也無法将小刀插一入石縫間。
廣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