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夔東抗清基地的覆滅
關燈
小
中
大
于幾件片斷的可信材料,這些材料卻毫無例外地證明韓王朱璟溧隻是作為永曆朝廷的代表人物進行過活動。
從1656年(順治十三年)到1662年(康熙元年)清軍對夔東明軍根據地展開三省會剿,時間已過六年,沒有見到文獻中再提及韓王朱璟溧,大約是已死。
同郝搖旗、袁宗第等人一道被俘的隻有東安王朱盛蒗,毫無“定武十七年,韓主不終”的任何迹象①。
如果清軍擒殺了一位紀号稱尊的南明皇帝,當事文官武将必然在奏捷疏中大肆吹噓一番,怎麼可能一字不提呢?至于夔東十三家武裝尊奉永曆朝廷,十三家首領人物和部将接受永曆朝廷頒授的官爵,作為朝廷的象征和負責聯絡各部的“督師”、“閣部”、“部院”和太監都由永曆帝委任,有大量材料證明。
為了維護曆史的真相,必須剔除所謂以“韓主”為首的“定武”朝廷的謬說,以免以訛傳訛,贻誤後人。
①《罪惟錄》附紀卷二十二《韓王附紀》,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三五頁。
同書卷十九《魯王監國附紀》也兩處提到“定武”建号稱尊,“以延明運”,見第四一六——四一七頁。
①《罪惟錄》卷二十五《宗藩志》,排印本第九二四頁。
②孟森《後明韓主》,收入中華書局印《明清史論著集刊》上冊,引文見該書第九十四頁。
①柳亞子《南明史綱·史料》《南明人物志》四《韓王本铉傳》,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二頁。
按,《罪惟錄》在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以前一直以抄本行世,“本鉝”、“本铉”字形相似,故有差異。
①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二記:永曆二年(1648)二月郝永忠營中有宗藩通城王蘊舒、東安王盛蒗。
“守輔(瞿式耜)為蘊舒,郝永忠為盛蒗疏請承襲楚王”,魯可藻說這兩人都是楚藩疏裔,自稱郡王都有問題,更不要說襲封親王了。
通城王蘊舒在瞿式耜《賢王宜優異疏》中作通山王蘊釨,符合明代宗室命名原則(見《瞿式耜集》第一二○—一二一頁)。
《嶺表紀年》作通城王蘊舒有誤,但也說明南明時期宗藩襲封已經無章可循,相當紊亂了。
①刑部尚書圖海等題本殘件,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下),第二○九頁。
按,存字為秦王朱樉之後第十一輩,但朱存梧是不是秦藩下世襲郡王已難查考。
②上引刑部尚書圖海等殘題本。
①湖廣總督祖澤遠“為飛報密擒渠逆叛一黨一并獲金印、銀印及僞爵關防敕劄,以沮賊謀,以彌内患事”題本,原件尾部殘缺,現藏第一檔案館。
②沈佳《存信編》卷四。
①參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等清方摧毀夔東抗清基地的原始文件。
第三節茅麓山戰役 在形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原來堅持抗清的一些領一導一人喪失了信心,先後率部向清朝投降。
其中最著名的如據守長江南岸施州衛(今湖北省恩施)一帶的荊國公王光興的降清。
當清軍開始圍剿夔東義師時,他還拒絕清方招降,回信說:“當日鄖一陽一一舉,至今淚滴九原”,“不佞首一陽一餓夫耳,老此地雲雲”②,表示鑒于其兄王光恩無辜被殺,同清廷誓不兩立。
康熙二年(1663)十月,他卻和永曆朝廷任命的巡撫蔣尚膺一道帶領部下兵丁七千餘名向清朝湖廣當局投降①。
康熙三年(1664),永曆朝廷委派聯絡夔東各支義師的最高官員總督部院一毛一壽登也屈膝降清②。
甚至原大順軍舊部高級将領馬騰雲、一黨一守素、塔天寶也覺得大勢已去,在這年二月間帶領部衆向清軍投降③。
這樣,到康熙三年春天,原來的夔東十三家隻剩下李來亨(永曆朝廷封臨國公)部仍然堅持于湖北興山縣境内的茅麓山區,以大無畏的氣概抗擊着三省清軍和增援的滿洲八旗兵共達十萬之強敵。
清靖西将軍穆裡瑪統兵到達茅麓山下後,自以為兵一精一将勇,為了收取全功貿然下令向山寨發起進攻。
李來亨指揮部衆憑借山險予以迎頭痛擊,滿洲兵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鑲紅旗副都統賀布索、一等阿達哈哈番桑圖、穆裡瑪的第三個兒子蘇爾馬都被擊斃④。
穆裡瑪追悔莫及⑤,改由漢族軍隊打前陣,滿洲兵督戰,實行長期圍困。
滿洲八旗兵在茅麓山區吃盡了苦頭,直到凱旋回京以後仍然心有餘悸。
嘉慶年間,禮親王昭梿在書中寫道:“康熙初,命圖文襄公海為督師,同川督李公國英、護軍統領穆公裡瑪率三省兵會剿。
諸将皆于層岩陡壁間,草衣卉服,攀援荊葛而進,逾年始蕩平其巢一穴一。
故今京師中諺語有其事險難者,則曰:‘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矣。
”① 二月初,四川總督李國英、提督鄭蛟麟接到穆裡瑪咨文,領兵進抵茅麓山南面的黃龍山參加圍剿。
李國英同穆裡瑪、圖海等觀察了地勢,“見逆寨高險異常,周圍一百五十餘裡”,強攻難以取勝,但當地山岚陡峭,地瘠民稀,糧食等物資不能自給,因此他們決定采取長期圍困的戰術,由三省辟兵會同滿洲八旗兵分汛連營扼守。
為了達到困死明軍的目的,清軍構築木城,挑挖塹溝,樹立排樁,切斷明軍同外界的一切聯系。
木城是為清軍駐守而設立的,城外挖掘闊深各八尺的濠溝;濠外埋設一道五尺寬的排樁,名為梅花樁。
其形制是用長五尺、圍一尺的圓木一半埋入地中,地面樁高二尺五寸,各根木樁之間相距僅五寸,參差排列,狀如梅花。
這項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工事完成以後,給李來亨部明軍的行動和軍需供一應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李來亨部貯積的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求戰不得,被迫拼死突圍。
六月十五日深夜,李來亨親自率領總兵五名、一精一兵數千名分路進攻清軍防線,另派三名總兵帶領士卒旁攻,牽制他部清軍赴援。
明軍擡着雲梯、盾牌,手持鈎鐮大斧,砍斷木樁,填平溝塹,“炮矢如雨,蜂擁攻打”。
由于清軍防禦嚴密,突圍未能成功。
閏六月初九日夜晚,李來亨再次率領數千名士卒向清軍陣地發起猛攻,“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
明軍戰士“莫不奮臂争呼,拼死力戰”①。
因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明軍雖“連攻五陣”,結果仍被清軍擊退。
兩次突圍的失敗,使李來亨深知打破清軍重兵包圍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義凜然地決心與陣地共存亡。
他把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表達了甯死不屈的高風亮節②。
清軍見勸降無效,進一步挑深濠塹,加固工事,以求不戰而勝。
八月初四日,寨内糧食全部吃完了,軍心不穩,少數官兵私自逃出向清方投降。
李來亨知道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他先把妻子殺死,放火燒毀房屋,然後自缢而死③。
我們對李來亨的情況至今了解得并不多,隻知道他是李自成的侄兒李過的養子,在大順軍聯明抗清後才嶄露頭角,他帶領的軍隊估計就是李過(李赤心)在南甯地區病死後留下的部衆為骨幹轉戰到夔東地區以後擴充起來的。
鄂爾泰主編的《八旗通志》《穆理瑪傳》記載茅麓山戰役時,說“來亨子率四千餘賊築城垛,排列槍炮挨牌拒敵”①。
李來亨有兒子能領兵作戰,沒有見到其他史籍記載。
雖然我們對李來亨的生年和早期情況都不清楚,甚至連他的兒子的名字也難以查考,李自成祖孫四代在明清之際為反抗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獻身的一精一神确實令人欽佩不已。
李來亨父子犧牲後,部下士卒除少數投降外,都在混戰中壯烈捐軀。
清朝将領惟恐有明軍将士潛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窮兇極惡地實行斬草除根,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掃一穴一無遺類”②。
至此,以原大順軍餘部為主體的夔東抗清鬥争堅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敗告終,大一陸上公開以恢複明朝為旗幟的武裝抗清運動結束了。
清政一府為摧毀茅麓山這一彈丸之地,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
投入的兵力多達十萬以上,據李國英的描述,四川清軍和駐防西安八旗兵由南面和西面,湖廣清軍由東面,陝西清軍由北面,把茅麓山區一百五十餘裡的地方一團一團一圍住,清軍主帥靖西将軍穆裡瑪,定西将軍圖海駐于茅麓山
從1656年(順治十三年)到1662年(康熙元年)清軍對夔東明軍根據地展開三省會剿,時間已過六年,沒有見到文獻中再提及韓王朱璟溧,大約是已死。
同郝搖旗、袁宗第等人一道被俘的隻有東安王朱盛蒗,毫無“定武十七年,韓主不終”的任何迹象①。
如果清軍擒殺了一位紀号稱尊的南明皇帝,當事文官武将必然在奏捷疏中大肆吹噓一番,怎麼可能一字不提呢?至于夔東十三家武裝尊奉永曆朝廷,十三家首領人物和部将接受永曆朝廷頒授的官爵,作為朝廷的象征和負責聯絡各部的“督師”、“閣部”、“部院”和太監都由永曆帝委任,有大量材料證明。
為了維護曆史的真相,必須剔除所謂以“韓主”為首的“定武”朝廷的謬說,以免以訛傳訛,贻誤後人。
①《罪惟錄》附紀卷二十二《韓王附紀》,見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四三五頁。
同書卷十九《魯王監國附紀》也兩處提到“定武”建号稱尊,“以延明運”,見第四一六——四一七頁。
①《罪惟錄》卷二十五《宗藩志》,排印本第九二四頁。
②孟森《後明韓主》,收入中華書局印《明清史論著集刊》上冊,引文見該書第九十四頁。
①柳亞子《南明史綱·史料》《南明人物志》四《韓王本铉傳》,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二○二頁。
按,《罪惟錄》在浙江古籍出版社排印以前一直以抄本行世,“本鉝”、“本铉”字形相似,故有差異。
①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二記:永曆二年(1648)二月郝永忠營中有宗藩通城王蘊舒、東安王盛蒗。
“守輔(瞿式耜)為蘊舒,郝永忠為盛蒗疏請承襲楚王”,魯可藻說這兩人都是楚藩疏裔,自稱郡王都有問題,更不要說襲封親王了。
通城王蘊舒在瞿式耜《賢王宜優異疏》中作通山王蘊釨,符合明代宗室命名原則(見《瞿式耜集》第一二○—一二一頁)。
《嶺表紀年》作通城王蘊舒有誤,但也說明南明時期宗藩襲封已經無章可循,相當紊亂了。
①刑部尚書圖海等題本殘件,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下),第二○九頁。
按,存字為秦王朱樉之後第十一輩,但朱存梧是不是秦藩下世襲郡王已難查考。
②上引刑部尚書圖海等殘題本。
①湖廣總督祖澤遠“為飛報密擒渠逆叛一黨一并獲金印、銀印及僞爵關防敕劄,以沮賊謀,以彌内患事”題本,原件尾部殘缺,現藏第一檔案館。
②沈佳《存信編》卷四。
①參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等清方摧毀夔東抗清基地的原始文件。
第三節茅麓山戰役 在形勢急劇惡化的情況下,原來堅持抗清的一些領一導一人喪失了信心,先後率部向清朝投降。
其中最著名的如據守長江南岸施州衛(今湖北省恩施)一帶的荊國公王光興的降清。
當清軍開始圍剿夔東義師時,他還拒絕清方招降,回信說:“當日鄖一陽一一舉,至今淚滴九原”,“不佞首一陽一餓夫耳,老此地雲雲”②,表示鑒于其兄王光恩無辜被殺,同清廷誓不兩立。
康熙二年(1663)十月,他卻和永曆朝廷任命的巡撫蔣尚膺一道帶領部下兵丁七千餘名向清朝湖廣當局投降①。
康熙三年(1664),永曆朝廷委派聯絡夔東各支義師的最高官員總督部院一毛一壽登也屈膝降清②。
甚至原大順軍舊部高級将領馬騰雲、一黨一守素、塔天寶也覺得大勢已去,在這年二月間帶領部衆向清軍投降③。
這樣,到康熙三年春天,原來的夔東十三家隻剩下李來亨(永曆朝廷封臨國公)部仍然堅持于湖北興山縣境内的茅麓山區,以大無畏的氣概抗擊着三省清軍和增援的滿洲八旗兵共達十萬之強敵。
清靖西将軍穆裡瑪統兵到達茅麓山下後,自以為兵一精一将勇,為了收取全功貿然下令向山寨發起進攻。
李來亨指揮部衆憑借山險予以迎頭痛擊,滿洲兵墜崖落澗,傷亡慘重,鑲紅旗副都統賀布索、一等阿達哈哈番桑圖、穆裡瑪的第三個兒子蘇爾馬都被擊斃④。
穆裡瑪追悔莫及⑤,改由漢族軍隊打前陣,滿洲兵督戰,實行長期圍困。
滿洲八旗兵在茅麓山區吃盡了苦頭,直到凱旋回京以後仍然心有餘悸。
嘉慶年間,禮親王昭梿在書中寫道:“康熙初,命圖文襄公海為督師,同川督李公國英、護軍統領穆公裡瑪率三省兵會剿。
諸将皆于層岩陡壁間,草衣卉服,攀援荊葛而進,逾年始蕩平其巢一穴一。
故今京師中諺語有其事險難者,則曰:‘又上茅麓山耶!’則當日之形勢可知矣。
”① 二月初,四川總督李國英、提督鄭蛟麟接到穆裡瑪咨文,領兵進抵茅麓山南面的黃龍山參加圍剿。
李國英同穆裡瑪、圖海等觀察了地勢,“見逆寨高險異常,周圍一百五十餘裡”,強攻難以取勝,但當地山岚陡峭,地瘠民稀,糧食等物資不能自給,因此他們決定采取長期圍困的戰術,由三省辟兵會同滿洲八旗兵分汛連營扼守。
為了達到困死明軍的目的,清軍構築木城,挑挖塹溝,樹立排樁,切斷明軍同外界的一切聯系。
木城是為清軍駐守而設立的,城外挖掘闊深各八尺的濠溝;濠外埋設一道五尺寬的排樁,名為梅花樁。
其形制是用長五尺、圍一尺的圓木一半埋入地中,地面樁高二尺五寸,各根木樁之間相距僅五寸,參差排列,狀如梅花。
這項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的工事完成以後,給李來亨部明軍的行動和軍需供一應造成了極大的困難。
雙方相持了幾個月,李來亨部貯積的糧草消耗得差不多了,求戰不得,被迫拼死突圍。
六月十五日深夜,李來亨親自率領總兵五名、一精一兵數千名分路進攻清軍防線,另派三名總兵帶領士卒旁攻,牽制他部清軍赴援。
明軍擡着雲梯、盾牌,手持鈎鐮大斧,砍斷木樁,填平溝塹,“炮矢如雨,蜂擁攻打”。
由于清軍防禦嚴密,突圍未能成功。
閏六月初九日夜晚,李來亨再次率領數千名士卒向清軍陣地發起猛攻,“槍炮齊發,勢如風雨驟至”。
明軍戰士“莫不奮臂争呼,拼死力戰”①。
因雙方兵力對比懸殊,明軍雖“連攻五陣”,結果仍被清軍擊退。
兩次突圍的失敗,使李來亨深知打破清軍重兵包圍的希望已化作泡影,但他仍然大義凜然地決心與陣地共存亡。
他把清方派來招降的叛徒李有實處斬,表達了甯死不屈的高風亮節②。
清軍見勸降無效,進一步挑深濠塹,加固工事,以求不戰而勝。
八月初四日,寨内糧食全部吃完了,軍心不穩,少數官兵私自逃出向清方投降。
李來亨知道已經到了最後關頭,他先把妻子殺死,放火燒毀房屋,然後自缢而死③。
我們對李來亨的情況至今了解得并不多,隻知道他是李自成的侄兒李過的養子,在大順軍聯明抗清後才嶄露頭角,他帶領的軍隊估計就是李過(李赤心)在南甯地區病死後留下的部衆為骨幹轉戰到夔東地區以後擴充起來的。
鄂爾泰主編的《八旗通志》《穆理瑪傳》記載茅麓山戰役時,說“來亨子率四千餘賊築城垛,排列槍炮挨牌拒敵”①。
李來亨有兒子能領兵作戰,沒有見到其他史籍記載。
雖然我們對李來亨的生年和早期情況都不清楚,甚至連他的兒子的名字也難以查考,李自成祖孫四代在明清之際為反抗明朝和清朝統治者的暴政而英勇獻身的一精一神确實令人欽佩不已。
李來亨父子犧牲後,部下士卒除少數投降外,都在混戰中壯烈捐軀。
清朝将領惟恐有明軍将士潛藏逃出,派了大批兵丁“四山搜剿”,窮兇極惡地實行斬草除根,用他們自己的話說是“掃一穴一無遺類”②。
至此,以原大順軍餘部為主體的夔東抗清鬥争堅持了二十年之久,以失敗告終,大一陸上公開以恢複明朝為旗幟的武裝抗清運動結束了。
清政一府為摧毀茅麓山這一彈丸之地,付出的代價是極其巨大的。
投入的兵力多達十萬以上,據李國英的描述,四川清軍和駐防西安八旗兵由南面和西面,湖廣清軍由東面,陝西清軍由北面,把茅麓山區一百五十餘裡的地方一團一團一圍住,清軍主帥靖西将軍穆裡瑪,定西将軍圖海駐于茅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