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夔東抗清基地的覆滅
關燈
小
中
大
峻,可瞰城中,立敵樓炮台;東城外一阜峻闊,築土寨焉”①。
他責成部将分汛把守,自己坐鎮城内最高處調度指揮。
為了鼓舞士氣,他一面“大書賞罰之格,懸示城頭”,一面“以小刀自随,指其地以告将士曰:‘此本部院報國之所,不令諸君獨冒鋒刃也。
’”②明軍從八月二十五日起晝夜輪番進攻,志在必克。
他們建造了土囤、挨牌、雲梯等攻城設施,還開挖地道準備用爆破式透入城内的方法奪取縣城。
李國英則嚴厲督率部下官兵負隅頑抗。
雙方拼死搏鬥了幾天以後,李國英發現了明軍給攻城部隊運糧的饷道,就派出幾百名一精一兵用白布包頭僞裝成明軍,潛伏一在明軍運糧路旁。
見有運糧士兵經過,就從暗中猝然擊殺,然後把一屍一體和糧食拖到林木荒草間。
他還下令把明軍為運糧和兵員往來而鋪設的浮橋砍斷①,使攻城明軍得不到食品等物資和兵員的補給,陷于饑疲交困之中。
九月初七日,李國英認為時機已到,在黎明時分突然開城出戰。
明軍雖然奮勇迎敵,但已成強一弩一之末,被清軍擊敗,陣亡将士多達七千人②。
劉體純、李來亨等被迫于次日撤退。
1663年(康熙二年)七月至九月的東、西兩線反擊戰,是原大順軍改編成的明軍在夔東地區為了打破清軍圍剿而展開的兩次規模較大的戰役。
結果是一勝一負,雖然打擊了清軍的嚣張氣焰,自己卻并沒有擺脫戰略上的被動局面。
在這以後,随着清軍兵力的不斷增強,夔東基地逐漸縮小,抗清義師基本上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這年秋天,清廷接到湖廣清軍嚴重失利的報告,四川當局又一再求援,決定增派滿洲八旗兵參戰。
命西安将軍傅喀禅、副都統杜敏帶領駐防西安滿兵由陝入川,從水路抵巫山;另調京師八旗禁旅一萬名,以都統穆裡瑪為靖西将軍、都統圖海為定西将軍率領前往湖廣,加強東路清軍實力③。
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喀禅、杜敏帶領的西安滿洲兵到達巫山。
由于途經漢中入川,“棧道崎岖,馬匹困憊”,李國英奴顔卑膝地下令把自己所統四川綠營兵的馬匹讓給滿兵騎乘,“鼓勵漢兵荷戈步走”①。
十二月,穆裡瑪、圖海帶領的八旗禁旅也進至房縣,從北面向興山推進②。
清政一府重兵的集結,标志着一場大戰即将開始。
明軍内部一些意志薄弱者既震懾于清軍的浩大聲勢,又忍受不了窮山僻水的艱苦生活,不斷發生叛變事件。
十一月間,郝搖旗部下的挂印總兵羅茂同向清軍投降。
十二月上旬,又有郝部挂印總兵馬進玉、王之炳、張大盛、武自強,袁宗第部下的挂印總兵鄧秉志、楊洵、趙雲等帶領部衆集體嘩變,叛投清朝。
郝搖旗、袁宗第無可奈何,帶着為數不多的士卒前往巴東投靠劉體純③。
可是,這時劉體純部的處境也已經相當困難。
從四川方面推進的滿漢清兵在十二月二十三日一逼一近了劉體純的營壘陳家坡,大舉進攻。
劉體純部抵敵不住,退到天池寨,部下總兵鎖彥龍、吳之奇、王加玉、李之翠、劉應昌、胡君貴、田守一、王之禮等先後降清④。
清軍乘勢攻占了劉部重要據點老木崆。
劉體純見大勢已去,同家屬一道自缢而死。
據文獻記載,劉體純“骁勇有方略,禦衆嚴明”,“頗知一愛一民”①。
他壯烈犧牲的消息傳開後,當地百姓都為之傷心落淚。
清四川總督李國英為收買民心,下令以禮安葬②。
二十六日,清軍追至黃草坪,郝搖旗、袁宗第兩人帶領兵丁拼死抵抗,終因敵勢過大,郝搖旗、袁宗第和永曆帝所委派的部院洪育鳌被俘,長期依附于郝搖旗的明東安王朱盛蒗也被清軍擒獲,永曆帝派出的監軍太監潘應龍自缢身死。
郝搖旗、袁宗第、洪育鳌、朱盛蒗被押解到巫山縣城,後奉清廷旨意于1664年(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在該地殺害③。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
②《明清檔案》第三十七冊,A37—71号、A37—72号均為此件影印本;《明清史料》丙編,第十本,第九九三頁所錄文本即A37—71号,個别字模糊不清。
第一檔案館藏本亦有殘缺,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三五二—三五三頁。
這件诏書現存(北京、台北)共有三份,約為當時頒往相關省分謄黃廣為張挂所用。
①《甲申朝事小紀》三編卷七收“陝西白制台”的兩封信,白制台即清陝西總督白如梅。
這兩封信的起草人為白如梅的幕客鄭與僑。
②賀珍在陝西降清、反清事已見前述。
岐侯當為永曆朝廷所封。
賀珍在大甯屯駐期間頗有建樹,道光《夔州府志》載《大甯場龍君廟碑記》雲:“自岐侯賀公建節茲土,招徕撫集,百堵皆作,籍什一之賦而民租減,革鹽法之弊而稅課蠲。
諸如慮民之病涉也,則造梁以濟之,懼神之匮祀也,則捐赀以享之。
出則以勤王滅虜為事,入則以課農練兵為本”。
①同治四年《房縣志》卷六《事紀》;《竹山縣志》卷十八《兵防》。
②李國英《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一,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
②同上書,康熙二年八月初九日題本。
如襄一陽一鎮南營遊擊王進忠、前營守備張所蘊、千總李三畏等均被擊斃,見《襄一陽一府志》卷二十《名宦》。
③乾隆十五年《直隸澧州州志》卷十九《兵難》。
康熙五十四年《巫山縣志》《兵防》記:“五月,鄭提督命師于巫。
适郝搖旗棄房、竹至巴東,與諸逆合攻七連坪,楚師失利,勢猖獗,且謀犯蜀。
”(鄭提督指四川提督鄭蛟麟)。
康熙八年《當一陽一縣志》卷一《事紀》載:“越明年(指康熙二年)七月,我師稍卻,複屯當邑。
是年冬,益以禁旅,複由當一陽一進。
” ①康熙五十四年《巫山縣志》《兵防》。
②《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一,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
①按,巫山縣城在長江北岸,城東為大甯河,這裡講的浮橋當是架設于大甯河上,而不是跨越長江之橋。
②李國英在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中報告巫山之捷說:“通共斬殺僞總兵、副、參、都、守、領旗四十八名,賊兵共六千九百四十四名”,另“正法”被擒“活賊”一百一十九名,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一。
③《清聖祖實錄》卷九。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二,康熙三年二月十九日題本。
②同治四年《房縣志》卷六《事紀》雲:“十二月,定南将軍圖海率禁旅抵房,督秦豫諸師入蜀會剿。
”按,圖海為定西将軍,他和穆裡瑪帶領的八旗兵由房縣南攻興山縣茅麓山,都在湖北境内,說他“入蜀”不妥。
③《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一。
④同上書,卷二十二。
①光緒六年《巴東縣志》卷十四《事變志·寇亂》。
②光緒六年《巴東縣志》卷十四《事變志·寇亂》。
③李馥榮《滟滪囊》卷四記:“遂生擒宗第、搖旗獻功。
太保(指李國英)命囚于巫山,請旨。
命下,斬宗第、搖旗。
”《南疆逸史》卷二十三《洪育鳌傳》記:“甲辰(1664)十月十二日殺于巫山,投一屍一峽中。
” 第二節必于“韓主定武”政權的考辨 在講述夔東地區的抗清活動時,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澄清。
清朝初年查繼佐撰寫的《罪惟錄》中依據不可靠的傳聞在南明諸主間添了一位所謂年号“定武”的“韓主”,對後世研究南明史事造成了很大的混亂,其文雲:
韓王本铉,系太祖十九子憲王松之後,世封平涼。
崇祯十六年,李賊自成陷陝,王被執,間脫。
适獻賊陷楚,其部将郝永忠者枭悍,軍中望永忠搖旗辄奮,遂以郝搖旗著名,敵遇之震。
及獻賊死,搖旗内款,獨奉韓王為主。
自閩事壞(指隆武帝遇難),韓便稱尊,改元定武。
嘗移書桂主(指永曆帝),叙長幼,不稱臣。
……癸卯(1663,康熙二年)定武十七年,來亨被困,棄七連,保譚家寨。
永忠與二虎(指劉體純)合力
他責成部将分汛把守,自己坐鎮城内最高處調度指揮。
為了鼓舞士氣,他一面“大書賞罰之格,懸示城頭”,一面“以小刀自随,指其地以告将士曰:‘此本部院報國之所,不令諸君獨冒鋒刃也。
’”②明軍從八月二十五日起晝夜輪番進攻,志在必克。
他們建造了土囤、挨牌、雲梯等攻城設施,還開挖地道準備用爆破式透入城内的方法奪取縣城。
李國英則嚴厲督率部下官兵負隅頑抗。
雙方拼死搏鬥了幾天以後,李國英發現了明軍給攻城部隊運糧的饷道,就派出幾百名一精一兵用白布包頭僞裝成明軍,潛伏一在明軍運糧路旁。
見有運糧士兵經過,就從暗中猝然擊殺,然後把一屍一體和糧食拖到林木荒草間。
他還下令把明軍為運糧和兵員往來而鋪設的浮橋砍斷①,使攻城明軍得不到食品等物資和兵員的補給,陷于饑疲交困之中。
九月初七日,李國英認為時機已到,在黎明時分突然開城出戰。
明軍雖然奮勇迎敵,但已成強一弩一之末,被清軍擊敗,陣亡将士多達七千人②。
劉體純、李來亨等被迫于次日撤退。
1663年(康熙二年)七月至九月的東、西兩線反擊戰,是原大順軍改編成的明軍在夔東地區為了打破清軍圍剿而展開的兩次規模較大的戰役。
結果是一勝一負,雖然打擊了清軍的嚣張氣焰,自己卻并沒有擺脫戰略上的被動局面。
在這以後,随着清軍兵力的不斷增強,夔東基地逐漸縮小,抗清義師基本上處于被動挨打的地位。
這年秋天,清廷接到湖廣清軍嚴重失利的報告,四川當局又一再求援,決定增派滿洲八旗兵參戰。
命西安将軍傅喀禅、副都統杜敏帶領駐防西安滿兵由陝入川,從水路抵巫山;另調京師八旗禁旅一萬名,以都統穆裡瑪為靖西将軍、都統圖海為定西将軍率領前往湖廣,加強東路清軍實力③。
十一月二十九日,傅喀禅、杜敏帶領的西安滿洲兵到達巫山。
由于途經漢中入川,“棧道崎岖,馬匹困憊”,李國英奴顔卑膝地下令把自己所統四川綠營兵的馬匹讓給滿兵騎乘,“鼓勵漢兵荷戈步走”①。
十二月,穆裡瑪、圖海帶領的八旗禁旅也進至房縣,從北面向興山推進②。
清政一府重兵的集結,标志着一場大戰即将開始。
明軍内部一些意志薄弱者既震懾于清軍的浩大聲勢,又忍受不了窮山僻水的艱苦生活,不斷發生叛變事件。
十一月間,郝搖旗部下的挂印總兵羅茂同向清軍投降。
十二月上旬,又有郝部挂印總兵馬進玉、王之炳、張大盛、武自強,袁宗第部下的挂印總兵鄧秉志、楊洵、趙雲等帶領部衆集體嘩變,叛投清朝。
郝搖旗、袁宗第無可奈何,帶着為數不多的士卒前往巴東投靠劉體純③。
可是,這時劉體純部的處境也已經相當困難。
從四川方面推進的滿漢清兵在十二月二十三日一逼一近了劉體純的營壘陳家坡,大舉進攻。
劉體純部抵敵不住,退到天池寨,部下總兵鎖彥龍、吳之奇、王加玉、李之翠、劉應昌、胡君貴、田守一、王之禮等先後降清④。
清軍乘勢攻占了劉部重要據點老木崆。
劉體純見大勢已去,同家屬一道自缢而死。
據文獻記載,劉體純“骁勇有方略,禦衆嚴明”,“頗知一愛一民”①。
他壯烈犧牲的消息傳開後,當地百姓都為之傷心落淚。
清四川總督李國英為收買民心,下令以禮安葬②。
二十六日,清軍追至黃草坪,郝搖旗、袁宗第兩人帶領兵丁拼死抵抗,終因敵勢過大,郝搖旗、袁宗第和永曆帝所委派的部院洪育鳌被俘,長期依附于郝搖旗的明東安王朱盛蒗也被清軍擒獲,永曆帝派出的監軍太監潘應龍自缢身死。
郝搖旗、袁宗第、洪育鳌、朱盛蒗被押解到巫山縣城,後奉清廷旨意于1664年(康熙三年)十月十二日在該地殺害③。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
②《明清檔案》第三十七冊,A37—71号、A37—72号均為此件影印本;《明清史料》丙編,第十本,第九九三頁所錄文本即A37—71号,個别字模糊不清。
第一檔案館藏本亦有殘缺,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三五二—三五三頁。
這件诏書現存(北京、台北)共有三份,約為當時頒往相關省分謄黃廣為張挂所用。
①《
這兩封信的起草人為白如梅的幕客鄭與僑。
②賀珍在陝西降清、反清事已見前述。
岐侯當為永曆朝廷所封。
賀珍在大甯屯駐期間頗有建樹,道光《夔州府志》載《大甯場龍君廟碑記》雲:“自岐侯賀公建節茲土,招徕撫集,百堵皆作,籍什一之賦而民租減,革鹽法之弊而稅課蠲。
諸如慮民之病涉也,則造梁以濟之,懼神之匮祀也,則捐赀以享之。
出則以勤王滅虜為事,入則以課農練兵為本”。
①同治四年《房縣志》卷六《事紀》;《竹山縣志》卷十八《兵防》。
②李國英《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一,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
②同上書,康熙二年八月初九日題本。
如襄一陽一鎮南營遊擊王進忠、前營守備張所蘊、千總李三畏等均被擊斃,見《襄一陽一府志》卷二十《名宦》。
③乾隆十五年《直隸澧州州志》卷十九《兵難》。
康熙五十四年《巫山縣志》《兵防》記:“五月,鄭提督命師于巫。
适郝搖旗棄房、竹至巴東,與諸逆合攻七連坪,楚師失利,勢猖獗,且謀犯蜀。
”(鄭提督指四川提督鄭蛟麟)。
康熙八年《當一陽一縣志》卷一《事紀》載:“越明年(指康熙二年)七月,我師稍卻,複屯當邑。
是年冬,益以禁旅,複由當一陽一進。
” ①康熙五十四年《巫山縣志》《兵防》。
②《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一,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
①按,巫山縣城在長江北岸,城東為大甯河,這裡講的浮橋當是架設于大甯河上,而不是跨越長江之橋。
②李國英在康熙二年十一月初十日題本中報告巫山之捷說:“通共斬殺僞總兵、副、參、都、守、領旗四十八名,賊兵共六千九百四十四名”,另“正法”被擒“活賊”一百一十九名,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一。
③《清聖祖實錄》卷九。
①《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二,康熙三年二月十九日題本。
②同治四年《房縣志》卷六《事紀》雲:“十二月,定南将軍圖海率禁旅抵房,督秦豫諸師入蜀會剿。
”按,圖海為定西将軍,他和穆裡瑪帶領的八旗兵由房縣南攻興山縣茅麓山,都在湖北境内,說他“入蜀”不妥。
③《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二十一。
④同上書,卷二十二。
①光緒六年《巴東縣志》卷十四《事變志·寇亂》。
②光緒六年《巴東縣志》卷十四《事變志·寇亂》。
③李馥榮《滟滪囊》卷四記:“遂生擒宗第、搖旗獻功。
太保(指李國英)命囚于巫山,請旨。
命下,斬宗第、搖旗。
”《南疆逸史》卷二十三《洪育鳌傳》記:“甲辰(1664)十月十二日殺于巫山,投一屍一峽中。
” 第二節必于“韓主定武”政權的考辨 在講述夔東地區的抗清活動時,有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澄清。
清朝初年查繼佐撰寫的《罪惟錄》中依據不可靠的傳聞在南明諸主間添了一位所謂年号“定武”的“韓主”,對後世研究
崇祯十六年,李賊自成陷陝,王被執,間脫。
适獻賊陷楚,其部将郝永忠者枭悍,軍中望永忠搖旗辄奮,遂以郝搖旗著名,敵遇之震。
及獻賊死,搖旗内款,獨奉韓王為主。
自閩事壞(指隆武帝遇難),韓便稱尊,改元定武。
嘗移書桂主(指永曆帝),叙長幼,不稱臣。
……癸卯(1663,康熙二年)定武十七年,來亨被困,棄七連,保譚家寨。
永忠與二虎(指劉體純)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