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夔東抗清基地的覆滅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清廷組織三省會剿
清朝初年,由于滿洲貴族推行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征服政策,使民族矛盾在一段時間裡上升成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在長達二十年的抗清鬥争中,大順軍餘部和大西軍餘部一直是這一鬥争的主力。
順治十八年(1661),南明永曆帝被俘,次年李定國病死,部将有的犧牲,有的降清,結束了以大西軍為主體的西南抗清鬥争。
這時,除了經營台灣的鄭氏和張煌言部少數兵力駐于浙江沿海島嶼以外,在中國大地上繼續堅持武裝抗清的隻剩下了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以大順軍餘部為主的所謂“夔東十三家”。
“十三家”這個詞并不大準确,它指的是以李來亨、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一黨一守素、塔天寶、馬騰雲為首的大順軍餘部以及王光興、賀珍等為首的其他抗清武裝。
所謂夔東,大緻相當于長江三峽地區,這裡山高水急,形勢險要,從軍事上來說,不僅是易守難攻的地方,而且切斷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進可以出擊兩湖、豫西、陝南和四川,退可以據險自守。
然而,由于這個地區基本上是重巒疊嶂,人煙稀少,生産很不發達,要維持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無論在人員補充上還是在物資供一應上都有很大困難。
直到順治帝在位的中期,清軍用兵的主攻方向是西南地區,不可能調集重兵圍攻夔東抗清基地。
郝搖旗、李來亨等人還有可能進軍鄖一陽一、襄一陽一一帶,既打擊了清朝的統治,也取得了部分人力、物力的補充。
西南抗清鬥争的失敗,使清廷可以騰出手來集中兵力鎮壓夔東抗清武裝。
康熙元年(1662)七月,清朝四川總督李國英向朝廷建議發動四川、湖廣、陝西三省會剿,并請朝廷确定統一進兵的日期。
他在密疏中說: ……闖逆餘一黨一郝搖旗、李來亨、劉體純、賀珍、袁宗第、一黨一守素、塔天寶、王光興等賊竄伏于荊、鄖、蜀東之間。
在楚則遠安、興山、歸州、巴東、施州衛、房、竹等處;在蜀則大甯、大昌、夔州、巫山、建始等處;而一逼一近陝西之興安。
計其切(竊)據地方橫亘數千餘裡,……楚蜀難通,氣脈梗阻。
向來勾通滇寇李定國等假竊号召,搖惑人心,其肆猖獗而稽天讨蓋有年矣。
前者台臣兩次建議,奉旨會剿;旋又奉旨暫停。
廟谟深遠,誠非愚臣所能窺測。
但諸逆向所倚恃觀望,惟在滇南。
今大兵遠伐,六诏敉甯;而諸寇尚負固弄兵,阻我聲教,……一逼一處内地,有同養癰。
……且楚、鄖、秦、蜀處處設防,曠日持久,息肩無期。
……惟祈立奮乾斷,敕行進剿,俾屢年逋誅之巨寇速就殄誅,……廟堂之上酌定師期,三省士馬同于是日進發。
……① 李國英的建議正中清廷統治者的下懷。
這年九月初四日奉旨:“這所奏三路進兵剿除郝搖旗等賊,說的是。
著密速議奏,兵部知道。
”兵部經過秘密會議後,同意了李國英的建議,提出如下具體方案:由湖廣提督董學禮調總兵三員統兵三萬,從湖廣進剿;陝西提督王一正調總兵二員統兵二萬五千,另調河南省的河北鎮總兵鮑照統兵五千,湊足三萬,從陝西進剿;四川由總督李國英親自率領,官兵酌量帶往。
進剿的日期确定為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日一逼一近抗清基地,同時發動進攻。
這個方案在九月十三日得到清廷的批準,下達給川、楚、陝三省。
這年年底,三路清軍進迫夔東抗清基地,一場曠日持久的激烈戰鬥從此開始了。
由于夔東地區重巒疊嶂,山勢險峻,進兵運糧困難重重,清政一府為了盡量減少損失,采取了剿撫齊下的方針。
順治十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廷特地發布一道诏書招降劉體純、郝搖旗等義軍首領;诏書中說:“茲特開一面,赦其既往之辜,予以功名之徑。
劉二虎等果能悔罪投誠,真心向化,即赦其前罪,優加升賞”,雲雲②。
次年,又頒發了同一一精一神的谕旨,在康熙元年,陝西總督白如梅《招撫劉體純等書》、《回賀道甯書》内除了傳達清廷旨意,還反複說明清兵入緬、永曆朝廷被俘,白文選和李定國之子李嗣興、劉文秀之子劉震部已投降,鄭成功也已病死,“天下事無複可望,又何所待乎?”勸他們作“識時務之俊傑”,并且以孫可望封義王、黃梧封海澄公、譚詣、譚弘封慕義、向化侯作典型,多方引一誘。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件文書中都提到清方派遣招降義軍首領的使者幾次被郝永忠阻回①。
盡避清廷的招降政策收到了部分效果,夔東之戰仍然是驚心動魄的。
1663年(康熙二年)正月初一日,李國英趁新春佳節之際,帶領重夔鎮總兵程廷俊、撫剿署總兵梁加琦兩部官兵從夔州(奉節縣)出發,順長江北岸“沿岸前進”,于初三日渡過大甯河,占領了大昌縣(今大昌鎮)。
駐守在這裡的明軍袁宗第部戰敗,被迫将城内房屋糧草放火燒毀,撤往茶園坪。
據守大昌北面大甯的是岐侯賀珍②,這時已經病死,由其子賀道甯以富平伯名義統率部衆。
賀道甯見袁宗第敗走,清兵迫近營壘,吓得失魂喪魄,于正月十八日向李國英投降。
李國英即于是月下旬分兵兩路夾攻茶園坪,同時派出部分軍隊堵截郝搖旗、劉體純來援之路。
袁宗第雖然據險拼殺,終因寡不敵衆,将士陣亡和跳崖跌死的多達二千五六百人,被俘三百餘名,部下新化伯馮啟鳳繳印投降。
袁宗第帶着殘兵敗卒乘夜跳崖脫走,同郝搖旗部合營。
四川清軍也因為糧草不繼,暫時停止了追擊。
與此同時,湖廣清軍在提督董學禮率領下攻占了香溪口,這裡是李來亨部據守的興山縣進入長江的重要通道。
正月上旬,陝西提督王一正帶領陝西、河南兵也由白土關進入湖北,攻占了竹山和竹溪二縣。
二月十五日,郝搖旗率部同清軍交戰于房縣赤土坡,郝部被擊敗。
清軍三十六營駐紮于房縣西面的茅坪,接着又在鄧川峪再次擊敗明軍①。
郝搖旗因兵力不敵,在房縣境内無法立足,于六月二十日帶領部下士卒和家口放棄該縣山中營寨,取道上龛,在七月初十日到達川鄂交界處的吳家垣子,同劉體純部會合②。
郝搖旗經營了十二年的房縣據點從此落入清軍之手。
在清軍步步進一逼一、形勢逐漸惡化的情況下,郝搖旗同劉體純商議采取以攻為守的戰術,聯合以興山縣為基地的李來亨部對清軍實行反擊,借以變被動為主動,打破清政一府的圍剿計劃。
這個提議得到了李來亨的積極贊同,決定首先合力迎擊湖廣清軍。
出戰之前,李來亨命人殺豬備酒犒賞了劉、郝兩部将士,鼓舞鬥志。
七月二十三日,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三部聯合對湖廣清軍大舉反擊。
明軍英勇作戰,清“楚師全軍失利”①,董學禮指揮的三萬官兵被殺得抱頭鼠竄,“帶傷、死者甚多”②,“除殺傷外,擠竄于南一陽一河(在興山縣境内),水為不流”③。
湖廣清軍一直逃回彜陵(今湖北宜昌市),喘一息方定。
取得東線重大勝利以後,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又聯合袁宗第、一黨一守素、塔天保、馬騰雲共計七部約五萬明軍(均為原大順軍)乘勝西上,準備一舉擊破四川清軍。
當時,清四川總督李國英統率的官兵已進抵巫山縣城。
部下除提督鄭蛟麟和重夔、建昌、遵義、永甯等鎮陸師以外,還有不久前降清、熟悉三峽形勢的明向化侯譚詣、慕義侯譚弘部水師,兵力相當雄厚。
八月二十四日,劉體純,李來亨等七部數萬之衆乘船直抵巫山城下。
次日淩晨,開始強行攻城。
巫山縣地處長江三峽之中,縣城面江背山。
清人李調元《巫山縣》詩雲:“小小巫山縣,雲峰密似麻。
天寬才一線,地仄控三巴。
……瞿塘天下險,莫更說褒斜。
”這一地形特點既決定了它易守難攻,而一旦攻克,守敵勢必全軍覆沒,逃跑的可能一性一很小。
李國英意識到生死成敗決于此戰,除了兩次向清廷告急請速派援兵以外(就巫山戰役而言這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緻力于加強防守。
他對部下将領說:“巫地勢低凹,難馳驟。
賊衆若遠來,利速戰;我堅壁以待,彼不能久持。
乘其懈,可擊而殲也。
”李國英“躬先士卒繕完城垣,北城下錠梅花木樁,樁下挑品字深坑;西城外之高唐觀地高
在長達二十年的抗清鬥争中,大順軍餘部和大西軍餘部一直是這一鬥争的主力。
順治十八年(1661),南明永曆帝被俘,次年李定國病死,部将有的犧牲,有的降清,結束了以大西軍為主體的西南抗清鬥争。
這時,除了經營台灣的鄭氏和張煌言部少數兵力駐于浙江沿海島嶼以外,在中國大地上繼續堅持武裝抗清的隻剩下了四川東部和湖北西部以大順軍餘部為主的所謂“夔東十三家”。
“十三家”這個詞并不大準确,它指的是以李來亨、劉體純、袁宗第、郝搖旗、一黨一守素、塔天寶、馬騰雲為首的大順軍餘部以及王光興、賀珍等為首的其他抗清武裝。
所謂夔東,大緻相當于長江三峽地區,這裡山高水急,形勢險要,從軍事上來說,不僅是易守難攻的地方,而且切斷了四川同湖北的通道,進可以出擊兩湖、豫西、陝南和四川,退可以據險自守。
然而,由于這個地區基本上是重巒疊嶂,人煙稀少,生産很不發達,要維持一支足夠強大的軍隊無論在人員補充上還是在物資供一應上都有很大困難。
直到順治帝在位的中期,清軍用兵的主攻方向是西南地區,不可能調集重兵圍攻夔東抗清基地。
郝搖旗、李來亨等人還有可能進軍鄖一陽一、襄一陽一一帶,既打擊了清朝的統治,也取得了部分人力、物力的補充。
西南抗清鬥争的失敗,使清廷可以騰出手來集中兵力鎮壓夔東抗清武裝。
康熙元年(1662)七月,清朝四川總督李國英向朝廷建議發動四川、湖廣、陝西三省會剿,并請朝廷确定統一進兵的日期。
他在密疏中說: ……闖逆餘一黨一郝搖旗、李來亨、劉體純、賀珍、袁宗第、一黨一守素、塔天寶、王光興等賊竄伏于荊、鄖、蜀東之間。
在楚則遠安、興山、歸州、巴東、施州衛、房、竹等處;在蜀則大甯、大昌、夔州、巫山、建始等處;而一逼一近陝西之興安。
計其切(竊)據地方橫亘數千餘裡,……楚蜀難通,氣脈梗阻。
向來勾通滇寇李定國等假竊号召,搖惑人心,其肆猖獗而稽天讨蓋有年矣。
前者台臣兩次建議,奉旨會剿;旋又奉旨暫停。
廟谟深遠,誠非愚臣所能窺測。
但諸逆向所倚恃觀望,惟在滇南。
今大兵遠伐,六诏敉甯;而諸寇尚負固弄兵,阻我聲教,……一逼一處内地,有同養癰。
……且楚、鄖、秦、蜀處處設防,曠日持久,息肩無期。
……惟祈立奮乾斷,敕行進剿,俾屢年逋誅之巨寇速就殄誅,……廟堂之上酌定師期,三省士馬同于是日進發。
……① 李國英的建議正中清廷統治者的下懷。
這年九月初四日奉旨:“這所奏三路進兵剿除郝搖旗等賊,說的是。
著密速議奏,兵部知道。
”兵部經過秘密會議後,同意了李國英的建議,提出如下具體方案:由湖廣提督董學禮調總兵三員統兵三萬,從湖廣進剿;陝西提督王一正調總兵二員統兵二萬五千,另調河南省的河北鎮總兵鮑照統兵五千,湊足三萬,從陝西進剿;四川由總督李國英親自率領,官兵酌量帶往。
進剿的日期确定為康熙元年十二月二十日一逼一近抗清基地,同時發動進攻。
這個方案在九月十三日得到清廷的批準,下達給川、楚、陝三省。
這年年底,三路清軍進迫夔東抗清基地,一場曠日持久的激烈戰鬥從此開始了。
由于夔東地區重巒疊嶂,山勢險峻,進兵運糧困難重重,清政一府為了盡量減少損失,采取了剿撫齊下的方針。
順治十八年八月初九日,清廷特地發布一道诏書招降劉體純、郝搖旗等義軍首領;诏書中說:“茲特開一面,赦其既往之辜,予以功名之徑。
劉二虎等果能悔罪投誠,真心向化,即赦其前罪,優加升賞”,雲雲②。
次年,又頒發了同一一精一神的谕旨,在康熙元年,陝西總督白如梅《招撫劉體純等書》、《回賀道甯書》内除了傳達清廷旨意,還反複說明清兵入緬、永曆朝廷被俘,白文選和李定國之子李嗣興、劉文秀之子劉震部已投降,鄭成功也已病死,“天下事無複可望,又何所待乎?”勸他們作“識時務之俊傑”,并且以孫可望封義王、黃梧封海澄公、譚詣、譚弘封慕義、向化侯作典型,多方引一誘。
值得注意的是,這兩件文書中都提到清方派遣招降義軍首領的使者幾次被郝永忠阻回①。
盡避清廷的招降政策收到了部分效果,夔東之戰仍然是驚心動魄的。
1663年(康熙二年)正月初一日,李國英趁新春佳節之際,帶領重夔鎮總兵程廷俊、撫剿署總兵梁加琦兩部官兵從夔州(奉節縣)出發,順長江北岸“沿岸前進”,于初三日渡過大甯河,占領了大昌縣(今大昌鎮)。
駐守在這裡的明軍袁宗第部戰敗,被迫将城内房屋糧草放火燒毀,撤往茶園坪。
據守大昌北面大甯的是岐侯賀珍②,這時已經病死,由其子賀道甯以富平伯名義統率部衆。
賀道甯見袁宗第敗走,清兵迫近營壘,吓得失魂喪魄,于正月十八日向李國英投降。
李國英即于是月下旬分兵兩路夾攻茶園坪,同時派出部分軍隊堵截郝搖旗、劉體純來援之路。
袁宗第雖然據險拼殺,終因寡不敵衆,将士陣亡和跳崖跌死的多達二千五六百人,被俘三百餘名,部下新化伯馮啟鳳繳印投降。
袁宗第帶着殘兵敗卒乘夜跳崖脫走,同郝搖旗部合營。
四川清軍也因為糧草不繼,暫時停止了追擊。
與此同時,湖廣清軍在提督董學禮率領下攻占了香溪口,這裡是李來亨部據守的興山縣進入長江的重要通道。
正月上旬,陝西提督王一正帶領陝西、河南兵也由白土關進入湖北,攻占了竹山和竹溪二縣。
二月十五日,郝搖旗率部同清軍交戰于房縣赤土坡,郝部被擊敗。
清軍三十六營駐紮于房縣西面的茅坪,接着又在鄧川峪再次擊敗明軍①。
郝搖旗因兵力不敵,在房縣境内無法立足,于六月二十日帶領部下士卒和家口放棄該縣山中營寨,取道上龛,在七月初十日到達川鄂交界處的吳家垣子,同劉體純部會合②。
郝搖旗經營了十二年的房縣據點從此落入清軍之手。
在清軍步步進一逼一、形勢逐漸惡化的情況下,郝搖旗同劉體純商議采取以攻為守的戰術,聯合以興山縣為基地的李來亨部對清軍實行反擊,借以變被動為主動,打破清政一府的圍剿計劃。
這個提議得到了李來亨的積極贊同,決定首先合力迎擊湖廣清軍。
出戰之前,李來亨命人殺豬備酒犒賞了劉、郝兩部将士,鼓舞鬥志。
七月二十三日,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三部聯合對湖廣清軍大舉反擊。
明軍英勇作戰,清“楚師全軍失利”①,董學禮指揮的三萬官兵被殺得抱頭鼠竄,“帶傷、死者甚多”②,“除殺傷外,擠竄于南一陽一河(在興山縣境内),水為不流”③。
湖廣清軍一直逃回彜陵(今湖北宜昌市),喘一息方定。
取得東線重大勝利以後,李來亨、劉體純、郝搖旗又聯合袁宗第、一黨一守素、塔天保、馬騰雲共計七部約五萬明軍(均為原大順軍)乘勝西上,準備一舉擊破四川清軍。
當時,清四川總督李國英統率的官兵已進抵巫山縣城。
部下除提督鄭蛟麟和重夔、建昌、遵義、永甯等鎮陸師以外,還有不久前降清、熟悉三峽形勢的明向化侯譚詣、慕義侯譚弘部水師,兵力相當雄厚。
八月二十四日,劉體純,李來亨等七部數萬之衆乘船直抵巫山城下。
次日淩晨,開始強行攻城。
巫山縣地處長江三峽之中,縣城面江背山。
清人李調元《巫山縣》詩雲:“小小巫山縣,雲峰密似麻。
天寬才一線,地仄控三巴。
……瞿塘天下險,莫更說褒斜。
”這一地形特點既決定了它易守難攻,而一旦攻克,守敵勢必全軍覆沒,逃跑的可能一性一很小。
李國英意識到生死成敗決于此戰,除了兩次向清廷告急請速派援兵以外(就巫山戰役而言這幾乎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緻力于加強防守。
他對部下将領說:“巫地勢低凹,難馳驟。
賊衆若遠來,利速戰;我堅壁以待,彼不能久持。
乘其懈,可擊而殲也。
”李國英“躬先士卒繕完城垣,北城下錠梅花木樁,樁下挑品字深坑;西城外之高唐觀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