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章 清廷加強推行以漢制漢政策

關燈
,獻城投降。

    鄭成功派忠振伯洪旭、中提督甘輝等帶領軍隊于十二月初一日夜間進抵城下;劉國軒在城頭接應,一舉奪得漳州。

    清新任漳州總兵張世耀、知府房星烨見大勢已去,隻好跟着投降①。

    鄭成功在初四日親自來到漳州,對劉國軒反正來歸,深表嘉許,提升他為護衛後鎮。

    接着在同月内派甘輝、前鋒鎮赫文興、援剿左鎮林勝、北鎮陳六禦等先後攻克同安、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各縣。

    随即移師于1655年(順治十二年)正月初五日攻克仙遊縣②。

    至此,泉州府城已經處于鄭軍四面包圍之中。

    鄭成功出兵收複漳、泉兩府之地,本來意味着和談完全破裂,然而他似乎出于策略考慮寫信給清福建巡撫佟一柄一器和泉州守将韓尚亮、知府申偉抱,以和談時清廷曾許給漳、泉、潮、惠四府作為自己用兵的理由。

    這種立論難免遊一移其辭,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是主和還是主戰,是為清還是為明。

    如給泉州官員的信中幾乎是說你們先投降我,我再帶你們投降清朝。

    這種信件當然起不了任何作用,難怪佟一柄一器回信中斥之為“侈口而談,驕蹇滿紙,殊堪噴飯”③。

     1655年(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二月,鄭成功借口“和議不就,必東征西讨,事務繁多,議設六官并司務,及察言、承宣、審理等宜,分隸庶事,令各官會舉而行”④。

    這種做法同孫可望相當類似,實際上是另立以自己為核心的小朝廷,隻是他的兵力和地盤遠不如孫可望,把所設官職名分上定得低一點罷了。

    原魯監國重臣張名振“條陳不宜僭設司務”,鄭成功“遂改司務為都事”,表面敷衍一下,實則我行我素。

    三月,又設置六察官,“俾其敷陳庶事,譏察利弊”。

    同月,“六察官周素、葉茂時等條陳:中左興王之地,不宜因循舊址,顧名思義,請改中左(中左所即廈門)為思明州,亦如新豐故事也。

    藩從而改之”①。

    親鄭文人著作中常說鄭成功六官等職是“承制”,即取得永曆皇帝的授權。

    其實,永曆朝廷自處艱難,鞭長莫及,裝聾作啞容或有之。

    溫睿臨《南疆逸史》中說:“先是,隆武之以總統命成功也,許立武職至一品,文職至六品。

    至是地大兵衆,乃設六官,分理庶事。

    ”②夏琳《閩海紀要》則雲:“永曆九年二月,延平王成功承制設六官。

    初,成功以明主行在遙隔,軍前所委文武職銜,一時不及奏聞;明主許其便宜委用,武職許至一品,文銜許設六部主事。

    成功複疏請,以六部主事銜卑,難以彈壓。

    明主乃賜诏,許其軍前所設六部主事秩比行在侍郎,都事秩比郎中,都吏秩比員外。

    ”③這類記載未必可信。

    承制便宜設官本意為在軍前收複地方等情況下,來不及請示暫行委任武将和地方文官,以統轄兵丁或料理地方,這和設立與朝廷相仿的衙門官員大相迳庭。

    所謂許設六品以下官蓋指委任地方知縣及軍中監紀之類官員,而不是朝廷官員。

    從目前所見有限的永曆朝廷文書和與鄭成功同處東南濱海的原魯監國舊臣的文獻中幾乎見不到鄭成功自用官員職務。

    張煌言《北征錄》内講到南京戰役時曾緻書鄭成功自設的“五軍中軍”張英,特地加上一句“即所号為五軍者”,其不承認成功私署官職,微意存焉。

    本書指出鄭成功的仿設朝官,并非“承制”,毫無站在永曆朝廷立場上斥責其僭妄之意,而是着眼于分析明清之際戰局的整個走向,鄭成功的另搞一套和他在戰略上堅決避免同李定國、孫可望會師都是他割據自雄思想的表現。

     清廷在撫局完全破裂後,決定再次動武,派鄭親王世子濟度統滿、漢軍南下福建。

    面對清方主力的迫近,鄭成功采取的對策是揚長避短,主動放棄業已恢複的漳州、泉州兩府屬縣,把兵力集中到海上。

    為了避免清軍憑城固守和加強己方防務,鄭成功下令諸将于征饷後拆毀漳、泉二府屬邑的城牆和房屋,所得磚石木料用于建造和加固金門、廈門、■州諸島和濱海的海澄縣城垣及營房①。

    鄭軍收複漳、泉二府屬縣不到一年,漳州府屬派饷銀多達一百零八萬兩,泉州屬縣也達七十五萬兩②,撤退時又夷為平地,這在軍事上有其緊迫一性一,但後果勢必失去民心,使自己立足之地越來越小。

     鄭成功放棄漳州、泉州大部分地區并不是單純防禦,而是在加強金、廈等島嶼防務的同時,分别派遣部将帶領舟師北上浙江、南下廣東,使入閩清軍主力陷入進戰無能,後顧有憂的困境。

    六月,他派前提督黃廷、後提督萬禮統領十三鎮兵員南下廣東潮州府攻城征饷;七月,又派中提督甘輝、右提督王秀奇等率領陸戰兵乘船北上會同定西侯張名振、忠靖伯陳輝部伺機進攻浙江、江蘇。

     北征的戰役取得了相當大的成果。

    1655年(順治十二年,永曆九年)十月二十二日,甘輝、王秀奇部鄭軍進抵舟山,次日圍城;張名振部也從崇明一帶沙洲南下參加會攻舟山戰役①。

    清浙江巡撫秦世祯向朝廷報告:“自王師(指濟度所統清兵)大進,兵力全注于閩中,而鄭逆豕奔,賊衆亦全注于海上。

    ”“閩、浙逆衆聯合(指北上的甘輝部和南下的張名振部),有排山倒海之勢”,“南北賊艘逾千,賊兵數萬,圍困舟山,聲息不通。

    ”②二十六日,據守舟山城的清軍副将把成功(按,把成功是蒙古族人,姓氏譯音,《海上見聞錄》寫作巴成功,亦可)反正來歸。

    明軍收複了舟山群島這一戰略要地③。

    清定關守将張洪德也率部歸明①。

    十一月,鄭成功考慮到留守金、廈的兵力不足,左提督祥符伯赫文興又病死,決定調甘輝等率主力回守根本,由總制陳六禦“督定西侯張名振、英義伯阮駿等鎮守舟山”②。

    不久,張名振去世,死因衆說不一③。

    張名振在臨終前把自己的舊部托付給監軍兵部右侍郎張煌言,鄭成功卻下令由陳六禦接管。

    次年清軍再度占領舟山,陳六禦陣亡,張煌言成了原魯監國系統軍隊的主要領一導一人,繼續同鄭成功聯合作戰。

     十二月十三日,甘輝、王秀奇等率部回到廈門。

    鄭成功對把成功起義來歸非常欣賞,改其名為把臣興,授骁騎将軍印避鎮事。

    清台州副将馬信在鄭軍北上時曾經派使者李國寶至軍中接洽反正事宜。

    到1656年(順治十三年)正月十二日,鄭成功派忠振伯洪旭率戰船三百餘艘進至台州港,是日夜間馬信借口“海賊臨城,請議堵剿”,待文武官員到齊後,馬信喝令把兵巡道傅夢籲、知府劉應科、通判李一盛、臨海知縣徐钰等逮捕。

    次日,開獄政囚,除将尚未建成的戰艦燒毀外,帶領部下兵馬四百餘名、家眷和府、縣庫存錢糧、兵器棄城乘船來歸①。

    鄭成功大喜,授予馬信挂征虜将軍印避中權鎮事②。

    鄭成功對把成功、馬信和後來李必、王戎的來附特别優遇,原因是這些北方将領帶來一批擅長騎射、慣于陸戰的軍隊,正可彌補自身軍隊的不足。

    這和清廷的緻力争取擅長海戰的施琅、黃梧、蘇利、許龍等人是同一個道理。

     南下廣東的鄭軍卻不那麼順利。

    1655年(順治十二年)八月初五日,黃廷、萬禮統領蘇茂、林勝等二十餘鎮将、兵丁六七萬包圍廣東潮州府屬揭一陽一縣城,“黃廷圍東門,萬禮圍北門,蘇茂圍西門,皆樹栅開塹為久駐計”,林勝劄營于人家頭鄉阻擊潮州府來援清軍③。

    同時,分遣兵将到各鄉寨去征米征銀。

    這月十三日,鄭軍擊敗由廣州來援的清将郭登賢、張祥部,殲敵三百餘人;二十五日又在獅抛球擊敗清饒平鎮總兵吳六奇部,殺敵八百餘名④,清軍傷亡逾千,狼狽而竄。

    到九月初七日,揭一陽一被圍已一個多月,守将遊擊楊倫、知縣段有黻等見内無糧草、外無救兵,請求鄭軍網開一面,以交出揭一陽一為條件,放他們逃出該縣。

    經黃廷等同意後,清方官兵撤出揭一陽一,鄭軍入城委派了知縣等官員,“設糜粥以濟饑民”①。

    明軍乘勝于初九日克普甯縣,十三日克澄海縣。

    清廣東當局大為震驚,他們探得李定國當時正在廣西橫州,其部下“靳、雷、高、李、吳、王”六将都已進至與廣東接境的容縣②,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兩廣總督李率泰會商後,惟恐鄭成功軍趁勢直下潮、惠,李定國軍再入羅定、肇慶,就将陷入兩面受敵,前途不堪設想。

    于是,他們決定趁李定國軍尚在廣西,首先出兵迎戰鄭軍,一抽一調平藩下左翼總兵許爾顯、靖藩下左翼總兵徐成功部與總督标下兵馬共一萬餘名,會合潮州總兵劉伯祿、饒平總兵吳六奇等部七千餘人,大舉來援。

    十二月二十四日,清軍在揭一陽一附近的琅山築四大營盤,待機而動。

    清潮州知府“黃廷獻令鄉寨供糧草,當夫役,百裡内竹木祠宇俱毀伐無存;老幼被拘者索取财賄取贖,使令稍不如意,即毆撲至死。

    又造事誣扳慘毒,無異閩寇”③。

     雙方相持到1656年(順治十三年)二月,黃廷召集諸将商議作戰機宜,左先鋒蘇茂積極主張進兵決戰,自告奮勇打前陣。

    金武營将郭遂第(即華棟)提出進攻時大軍須過釣鳌橋,橋面狹窄,如果作戰不利被迫後撤時将會遇到很大困難,因此他主張持重。

    經過一番争議,黃廷決定采納蘇茂建議,出城決戰,由蘇茂任前鋒,前沖鎮黃梧、護衛左鎮杜輝繼進,殿兵鎮林文燦、援剿右鎮黃勝為後援;黃廷親自率領後勁鎮楊正等抄出敵後夾擊。

    不料,清方早有部署,先派出小鄙遊騎佯抵一陣,等待鄭軍大部過橋後突然前後合擊,把鄭軍截為兩段。

    混戰當中,蘇茂身中兩矢一铳,帶傷突圍而出,鄭軍陣勢大亂,後撤時因橋面過窄,黃勝、林文燦二将和許多士兵被擠入河中淹死,兵員損失多達四五千人①。

    二月二十五日,鄭軍再次同清軍交戰于東村渡,又被擊敗。

    鄭成功接到揭一陽一戰敗的消息後,下令放棄該地,命黃廷率師登舟在廣東海域探聽永曆朝廷消息後返航。

    三月十三日,黃廷領南征将士放棄揭一陽一、普甯、澄海三縣,于揭一陽一港登舟出海。

    回到廈門後向鄭成功報告舟師航行到大星所(約為今廣東省惠東縣南地名港口),探得“行在駐跸高、瓊(今廣東湛江地區和海南省),聲援難通”②,當時高州、瓊州都在清方控制之下,黃廷連基本情況都沒有弄清楚就揚帆東返,帶回在潮州地區征得的饷銀十萬兩、米十萬石③。

     南征舟師回到廈門,鄭成功立即召集文武官員會議處理揭一陽一喪師之罪①。

    他提出蘇茂輕敵緻敗,黃梧、杜輝不及時應援反而臨陣退卻都應該處斬,由于衆将跪告求情,才僅斬蘇茂一人,杜輝捆打六十棍,黃梧寄責,各戴罪圖贖②。

    鄭成功禦将之道以嚴著稱,這在明末軍紀渙散的情況下确有必要,但他的一性一格過于剛強,往往失之偏激。

    蘇茂在揭一陽一戰役中雖輕敵寡謀,但勇于進戰,負傷突圍,本應薄責示警,以觀後效。

    鄭成功把他處斬,首級傳示軍中,顯然過于苛刻。

    據江日升記載,鄭成功是因為獲悉蘇茂曾經掩護施琅,使他得以叛逃清方,懷恨于心,必欲殺之,這次借揭一陽一戰敗為由将其處斬。

    諸将不明底細,“鹹有微言,曰:論茂揭一陽一之敗,無非天意,豈戰之罪?雖不從郭遂第之言,其氣可以吞敵,何至于死?況茂戰功難以枚舉,非他人所可比,藩主如此施行,豈不令人寒心!鄭成功見諸将不服,乃厚加殓葬,養其妻孥,自作祭文:“馬谡非無功于蜀,然違三軍之令,雖武侯不能為之改”雲雲③。

    這顯然是在玩一弄權術。

    然而,鄭成功更大的錯誤是在處死蘇茂之後立即派黃梧和蘇明(蘇茂族弟)鎮守海澄縣。

    這裡“阻山臨海,兩城對峙,夙稱天險”,鄭成功動員大量人力修建了堅固的城牆,屯積大量軍械、糧食,使之成為進可以戰,退可以守的大一陸前進基地,同金門、廈門組成犄角之勢。

    黃梧既牽連受責,心懷二意,就同“痛兄蘇茂被戮”的後沖鎮副将蘇明密謀降清①。

    1656年(順治十三年)六月二十四日夜間,黃梧、蘇明帶領部下官八十餘員,兵丁一千七百餘名叛變,把海澄縣獻給清方②。

    駐守海澄縣五都土城的副将林明火速報告鄭成功,成功大驚,派大将甘輝統諸将駕快哨船連夜開赴海澄,天亮時清兵已入城據守,甘輝等無可奈何,隻能掩護林明部把土城内軍械糧食搬運下船,返回廈門。

    海澄之失,對鄭成功是一個重大打擊,他歎息道:“吾意海澄城為關中、河内,故諸凡盡積之。

    豈料黃梧、王元士(知縣)如此悖負,後将何如用人也!”③。

    清廷得報黃梧、蘇明以海澄縣來歸,欣喜不已,于八月十七日決定封黃梧為海澄公(這本是清鄭和談時準備授予鄭成功的爵位)④,授蘇明為都督佥事,不久加銜為右都督①。

    黃梧叛明投清,受封公爵,大有平步青雲之感。

    可是好景不常,他不久就發現這是清廷玩一弄的政治權術。

    1657年(順治十四年),黃梧部下的兵丁被清朝浙江福建總督李率泰調走②,無權倒也罷了,可氣的是位高而金不多。

    1659年(順治十六年)他不得不向清廷訴苦,說自己投順“已逾兩載,而常祿未沾。

    前歲蒙大将軍世子王月命有司暫給爵俸銀三十兩,而祿米概未有及”,他全家二百餘口,不夠吃飯,遑論其他③。

     這年(1656)八月二十二日,清甯海大将軍宜爾德、提督田雄指揮滿漢兵再次進攻舟山。

    明将阮駿等率領舟師迎戰。

    到二十六日,清軍全力來攻;阮駿傷重而死,總制陳六禦、總兵張洪德、張晉爵、李廷選、阮凱、姜英等陣亡,殘餘明軍乘船逃往外洋。

    次日,清軍在舟山登陸,占領了這個群島①。

    由于當時清朝水戰兵力和經驗都還不足,為了避免1651年攻占舟山留軍戍守結果被鄭成功大批海師包圍,守将孤立無援,被迫投降的情況再度發生,又為了防止明軍重來以舟山為基地,清方文武官員商議後決定把該島城郭房屋全部拆毀,居民統統趕回大一陸。

    時任浙江巡按的王元曦在奏疏中說:“查舟山經歲之入錢糧不過四千四百餘兩,糧米不過七百九十餘石,悉其所供僅亦锱铢,量其所費,當得钜萬。

    ……更有慮者,舟山民物漸集之後,賊以釜底遊魂保無窺伺?是有舟山而有居有食,反起賊垂涎之心;無舟山而無居無食,反制賊必死之命。

    臣區區之愚,竊以舟山原系海外之地,或應暫置海外,無煩議兵增守,以示朝廷不勤遠略之意。

    至于百姓,料亦無多,或于班師之日聽其擇便,願為兵者編入卒伍,使之随行報效;願歸業者安插甯波一帶,使之耕鑿得所。

    ”②這一建議得到清廷批準,後來浙江巡撫佟一柄一器在奏疏中談到:“順治十三年十一月間議棄舟山,業經奉文遵行訖。

    ……惟是棄舟山之時,毀城遷民,焚毀房屋,當日慮為賊資,是以惟恐不盡。

    職查舟山舊城周圍五裡,僅存泥基,磚石抛棄海中。

    ”①順治十五年(1658)鄭成功、張煌言領軍北伐,再次來到舟山,建造草蓬作為屯軍臨時處所。

    直到順治十六年十二月,鄭成功因為廈門吃緊,三次發出令箭調回舟山駐軍,馬信、陳輝部明軍才在順治十七年正月初八日放火燒毀草蓬,乘坐大小船隻三百餘艘南下金、廈②。

    從這時起到康熙二十二年(1683),舟山群島基本上成了一片廢墟。

     自從海澄縣易手以後,鄭成功的兵力雖然還相當強盛,但控制的地盤差不多僅限于金門、廈門、南澳等沿海島嶼。

    為了解決兵饷來源和擴大影響,鄭成功除了通過各種渠道開展海外貿易,還親自統率軍隊進攻福建省會福州。

    1656年(順治十三年)七月,鄭軍攻克閩安鎮③,沿鼓山一線進軍福州,被守城清軍擊敗;鄭軍固守閩安鎮長達一年之久,至次年(1657)九月才為清軍收複①。

    鄭成功在九月間親自視察了閩安鎮一帶的地形,認為這裡是福州的門戶,令工官馮澄調集民夫增築土堡城寨,為長久之計,在羅星塔、肖家渡也撥兵戍守,由後提督萬禮坐鎮閩安,總督水陸防守。

    這一部署是在福州外圍設置重兵,牽制福建清軍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