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孫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關燈
,守其要隘,耕其曠土,濟以一奸一詐,招緻群醜,不惟數萬之師難以進克,即秦中、漢南恐亦歲無甯日矣。

    ① 這些記載在某些具體情節上存在分歧,但郝浴上疏的時候,吳三桂貴為藩王,李國翰是清廷親信重臣,李國英是現任四川巡撫,他疏中說曾經七次行文請求三人領兵回守保甯,當屬事實。

    不過,郝浴“不死于賊,必死于法”一語顯然是給李國英信中的話,李國英作為巡撫有守土之責,而吳三桂、李國翰是“客兵”,可進可退,他們原來的意圖是帶着李國英部一道退入漢中。

    郝浴既以封疆之責要求李國英回兵保守,自然也請求吳三桂、李國翰統率大軍協守。

    李國英既迫于郝浴的責難拒絕随吳三桂、李國翰撤入漢中,吳、李受道義上的牽制(三桂、國翰部若撤回陝西,保甯必破無疑,即如李國翰所說“棄了保甯,丢一了巡撫”,在清廷面前不好交代),才勉強決定回守保甯。

    《清史稿》郝浴傳把“不死于賊,必死于法”一語直接挂到吳三桂頭上,同吳三桂後來發動三藩之亂,成為清朝的逆臣有關。

    事實上當時清廷以保存實力為原則,有意讓吳三桂、李國翰退守漢中。

    1652年(順治九年)十月,清廷先派固山額真庫魯克達爾漢阿賴率官屬兵丁駐防西安,又調原定往征廣東的護軍統領阿爾津為安西将軍,同固山額真馬喇希鎮守漢中,敕谕中寫道:“今逆賊侵犯四川,黎元惶優,深厪朕懷,用以爾阿爾津為安西将軍,同馬喇希總統将士,前赴平西王吳三桂、定西将軍墨爾根侍衛李國翰處,駐劄漢中,保固地方,整頓兵馬。

    賊若入犯,會同平西王、墨爾根侍衛相機剿除。

    其進征四川事宜,著候明旨。

    ”①可見,清廷已經以确保陝西為目标,四川被置之度外了。

     劉文秀在攻克叙州,追敗清重慶守敵之後,一路上所向無敵,産生了驕傲輕敵思想。

    他隻看到吳三桂等望風逃竄這一動向,卻沒有看到入川清軍主力基本完整,仍有相當的戰鬥力。

    進抵保甯城郊後,劉文秀缺乏大将應有的持重态度,在沒有充分把握的情況下,決定強行全面攻城,這在策略上是犯了重大錯誤的。

    因為清軍所占隻是保甯一座孤城,四川全境已大抵收複。

    保甯城三面環水,西、南二面臨嘉陵江,東面為東河,江河對岸是連綿不斷的山脈。

    明軍占領了城外各山頭,憑借“長技在鳥铳,铳之勝勢在高山,延山放铳,據險憑城,不謂不張”②。

    劉文秀本應利用地利派重兵扼守保甯東、南、西三面,随時提防清軍出城渡河反擊;另派少數兵力渡河進至保甯城北一騷一擾該城與陝西漢中的交通供一應線。

    在完成這一軍事部署的同時,把經營四川提上議事日程。

    為了說明問題,先談一下四川各地的情況。

    自從明末戰亂以來,四川大部分地區凋敝荒涼,特别是自然條件最好的成都平原幾乎沒有人煙,隻要經營得法,完全可以建設成南明重要的複興基地。

    郝浴在這年給清廷的奏疏中就說過:“成都地大且要,灌口(指都江堰)一瀉,襟帶三十州縣,開耕一年定抵秦運三年。

    錦城之外,竹木成林,結茅為廬,千百間可立就。

    錦江之魚,岸上求之,蕃于雞豚,收川資本卷在此中矣。

    ”③“嘉定(今樂山市)據叙(今宜賓)、重(慶)上遊,民較三川差多,見饒鹽茶。

    ”這些地方都已由劉文秀所統大軍收複。

    清軍據守的保甯,人口和耕地卻很少。

    郝浴自順治八年十一月到任經過調查,次年奏報說:保(甯)、順(慶)、潼(川)、龍(安)四府州“所墾熟田止二百三十五頃,不及别省中縣十分之一”;“三府一州二十九縣,共得九千三百五十餘口,數不及别省半縣,而滿、漢官兵數倍之。

    ”駐于保甯的清四川“司、道、府、州等官員”連薪俸也拿不到,“惟各令丁奴墾荒自贍”①。

    清軍退守保甯時,順慶、潼川、綿州等地均為明軍所收複,清方控制的耕地、人口更是少得可憐。

    保甯城中儲積的一些軍糧幾乎全是由陝西漢中曆盡艱辛轉運來的,勢必不能持久。

    順治十二年五月清朝一件奏疏中還說:“夫沃野千裡原指成都而言,其東南俱财賦所出。

    今歸我版圖者止山多田瘠、出産寡薄之川北一隅,而東南有食可以養兵之地皆為賊所盤踞”②,頗能說明當時四川的經濟情況有利于明,不利于清。

     劉文秀既然已經把清軍堵扼于保甯一隅之地,收複了四川絕大部分地區,軍聲大振;心懷去志的吳三桂等能守住保甯即已自慶,發動反攻的可能一性一極小。

    在這種情形下,劉文秀完全可以暫緩直攻保甯,而在加強對該城清軍戒備的同時,采取有力措施經營四川,設官安民,招集流亡,聯絡土司,加緊屯田,漸興文教,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

    就軍事而言,收複重慶之後劉文秀同夔東十三家抗清武裝已經聯成一片,可以動用的兵力大大增加,在适當時機會同作戰,不僅收複保甯易如翻掌,繼續北上陝西漢中或東下湖北,前景必甚可觀。

    總之,劉文秀并沒有認識到他的主力直一逼一保甯城郊之時,恢複四川的戰役已經取得輝煌戰果,因為穩定了四川局勢,經營得法,社會生産逐漸恢複,就可以大大加強南明政權人力、物力和戰略上的有利地位,貴州、雲南已遠離前線,長期局促于川東鄂西貧瘠山區的夔東抗清武裝隻要劉文秀以大局為重,加意聯絡,也必将大有作為①。

     然而,劉文秀計不出此。

    他的意圖不僅要乘勝收複保甯,而且要把四川境内的清軍殺得片甲不留。

    十月初二日他率領大将王複臣、王自奇、李本高,祁三升、關友才、張光璧等②五萬餘兵馬迫近保甯。

    劉文秀下令搭造浮橋濟師,主力部署在保甯城北面。

    攻城以前,他甚至一抽一調一部分軍隊“北塞葭萌關,東塞梁山關”③,防止攻克保甯後清軍突圍竄入陝西。

    時人韓國相記載:“是時有南府劉文秀者統兵四萬餘,追清兵來屯保甯梁山關,聲勢大振。

    自以為戰必勝,攻必克關。

    而清兵心膽堕地,主走劍閣出七盤,而已置四川于不問。

    ”①這就是說,劉文秀志在全殲吳三桂、李國翰、李國英所部清軍,改變了三面據險,俯扼清軍的态勢,使自己的主力置于保甯城北敵守重鎮、東、西背水的危境,在兵法上違背了“圍師必缺”的原則。

    吳三桂等眼看已經沒有退路,惟有困獸猶鬥、背城一戰才可絕處逢生。

    滅虜将軍王複臣對這種部署深為憂慮,向劉文秀建議集中兵力攻打保甯城的薄弱部,破城以後吳三桂等部清軍雖不能全殲,但必然逃往陝西,四川全省可以平定;而包圍全城,分兵把口勢必暴露出已方弱點,給清軍以可趁之機。

    這一正确意見遭到劉文秀斷然拒絕,從而導緻了保甯戰役的慘敗。

     保甯戰役的經過是:十月初八日明軍主力齊集保甯城北,劉文秀登上東北山頭指揮攻城。

    吳三桂通過偵察得知攻城明軍中張先璧部戰鬥力最弱,決定集中兵力先打張軍②。

    李國英為迷惑明軍,命部下綠營兵改打八旗正兵旗③。

    十月十一日黎明,劉文秀麾軍攻城,兵馬“蔽山而下,炮聲震天”,“南自江岸,北至沙溝子,橫列十五裡,前列戰象,次用火炮、鳥铳、挨牌、扁刀、弓箭、長槍,層疊裡許,蜂擁攻城”④。

    辰時,吳三桂率部開門出城,直攻張先璧軍。

    張部抵敵不住,紛紛逃竄,敗兵把王複臣等部的軍隊沖得亂成一一團一。

    清軍趁勢鼓勇奮擊,明軍陣勢已亂,立腳不住,這天中午即已全面崩潰。

    撤退時由于浮橋被砍斷,緻使大批将士無法過江,被清軍追殺或落水而死①。

    明滅虜将軍王複臣、總兵姚之貞、張先轸、王繼業、楊春普等被清軍擒殺,損失士卒大半、戰象三隻、馬騾二千三百餘匹,劉文秀的撫南王金印也被清軍繳獲②。

     吳三桂于險勝之餘,歎息道:“生平未嘗見如此勁敵,特欠一着耳。

    ”③這年十一月,清廷收到吳三桂、李國翰等人的捷報,才松了一口氣,除下诏頒賞外,于十二月将阿爾津由定西将軍改為定南将軍,同固山額真馬喇希統率将士“往征湖廣”④。

     劉文秀率領殘兵敗卒返回貴州,孫可望深為不滿,下令解除他的兵權,發回昆明閑住;張先璧被亂棍打死。

     ①李國英《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順治九年三月初七日題本;同年二月初八日題本。

    又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

    按,龍名揚在《選編》中誤排為龍名楊。

     ②李國英《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順治九年三月初七日題本;同年二月初八日題本。

    又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

    按,龍名揚在《選編》中誤排為龍名楊。

     ③順治九年八月十五日四川巡撫李國英“為再報東南大捷,仰慰聖懷事”題本,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又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二九五頁;《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二三五—二三六頁。

    按,此件最準确者為影印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五冊,A15—59号。

    《奏議》本在文字上已作删改,《選編》所收并非檔案原件,而是從《奏議》轉錄。

     ①順治九年八月十五日四川巡撫李國英“為全蜀漸次底定事”題本,見前引《奏議》卷八。

     ②《清史列傳》卷七十八《盧光祖傳》。

     ③郝浴《中山奏議》卷一《再報封疆大計疏》。

    按,李國英奏疏中說馬化豹身帶槍傷逃回。

     ④順治九年八月二十七日李國英“為塘報滇賊入犯事”密奏本,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

     ⑤李國英《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郝浴《中山奏議》卷一《再報封疆大計疏》。

     ①《中山奏議》卷一《飛報封疆大計疏》。

     ②順治九年九月二十六日四川巡撫李國英“為緊急賊情事”密奏本,見《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參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二三七—二三八頁。

     ③黃宗羲《永曆紀年》。

     ④《清史稿》卷二百七十《郝浴傳》。

    按:吳三桂等統率的軍隊九月十一日至綿州,同月十九日至保甯,傳中所謂“逾月,三桂乃赴援”,不确。

    此戰役為劉文秀指揮,孫可望并未親至四川,傳雲可望“蒲城”、“引去”,亦誤。

     ①劉獻廷《廣一陽一雜記》卷一。

    按,是時劉文秀尚未封蜀王。

     ②郝浴《中山奏議》卷一《再報封疆大計疏》。

     ①郝浴《中山奏議》卷一《敬辭欽賞兼叙守城各官功績疏》。

     ②《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順治九年十月十八日李國英“為飛報大捷仰慰聖懷事”題本後附李雯按語。

     ①郝浴《中山奏議》卷一《三報封疆大計疏》;參見李國英《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

     ①《清世祖實錄》卷六十九,十月戊申日及辛酉日。

     ②郝浴《中山奏議》卷一《三報封疆大計疏》。

     ③《中山奏議》卷一《緩策西南一議》。

     ①《中山奏議》卷一《備述蜀省情形疏》。

     ②《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五六頁,原件“上缺”,不詳作者,但疏中有“臣在蜀言蜀”一語,必為四川官員。

     ①順治九年劉文秀統兵入川時并沒有會合夔東十三家明軍共同作戰,幾年後他病重上遺表建議永曆朝廷移駐四川,重要的理由就是借重十三家之兵力扭轉戰局,這很可能是總結了自己兩度入川未能重用十三家兵力的教訓。

     ②《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為飛報大捷事題本》,原文王自奇作王志奇、祁三升作祁三省、關有才作官有才,均因音同緻誤。

     ③《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順治九年十月十八日李國英“為飛報大捷仰慰聖懷事”題本後附其子李雯按語。

    據乾隆《廣元縣志》卷三《關隘》記“葭萌關在縣南十裡”。

    郝浴疏中說梁山關在保甯城北。

     ①韓國相《流離外傳》,收入民國十八年《南充縣志》卷十六《流離傳》。

     ②張先璧部原為南明官軍,後由孫可望接管。

     ③《李勤襄公撫督秦蜀奏議》卷八,順治九年十月十八日題本後附李雯按語。

     ④同前李國英題本;參見郝浴《中山奏議》卷一《三報封疆大計疏》。

     ①史籍中關于明軍砍斷浮橋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劉文秀戰敗渡過嘉陵江後,為了防止清軍追擊,下令砍斷浮橋。

    另一種說法是劉文秀進攻保甯時令張先璧斷後,軍隊渡江完畢,張先璧之弟張先轸“患其兵之退怯,斬筏橋而不以告”,用意是背水一戰,結果撤退時造成重大損失。

    見王夫之《永曆實錄》卷十《張先璧傳》。

     ②前引李國英十月十八日題本。

    按,李國英題本中說劉文秀等“逃遁不滿千人”,肯定為誇張之詞。

    南明領兵大将除王複臣被俘外,其餘都安全脫險,所部當不緻過少。

     ③黃宗羲《永曆紀年》。

     ④《清世祖實錄》卷七十。

     第五節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