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孫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關燈
小
中
大
将胡一青曾率軍來攻桂林,被線國安等擊退⑥。
七月二十一日,李定國雖曾再次進攻桂林,卻未能奏捷⑦。
③施閏章《使廣西記》,見《施愚山文集》。
①順治十年七月廣西巡撫陳維新“為詳查失陷緣由以憑具題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23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三○○頁。
時在桂林的瞿昌文于《粵行紀事》中記二十七日李養一性一在雙橋戰殁,誤記一日,但《虞山集》卷十下所收文中又說:“六月二十八日,王師入粵境,盡殲李養一性一之衆,隻蹄片甲不返”,與清方奏報相符。
②前引施閏章《使廣西記》。
③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九《王允成傳》。
《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七四—八七五頁《定南王下死難各官情由》揭帖中也說王允成于“圍城之日射箭傳書于賊,登陴示路。
城破,撥賊保護其家”。
①順治九年七月清廣東巡撫李栖鳳“為飛報緊急賊情懇啟發兵救援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五冊,A15—35号。
前引順治十年七月廣西巡撫陳維新揭帖雲:“至初四日辰時,賊從山上攀附絡繹入城,定南王見城已不能守,回王府手刃宮眷數十人,親将住室發火,自刎被焚,骸鼻化為灰燼。
” ②南沙三餘氏《南明野史》卷下《永曆皇帝紀》。
彭而述順治七年前曾在孔有德麾下,一度被委任為貴州巡撫,三年後他寫了《聞定南戰死》詩,其中描寫孔有德兵敗自一殺的情況稍有不同,見《讀史亭詩集》卷四。
③《清世祖實錄》卷一二五載,清廷後來得到報告孔庭訓在順治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被李定國處死。
參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五本,第四八一頁,順治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定南王女孔四貞揭帖。
按,孔庭訓在諸書中常寫作“孔廷訓”、“孔定訓”,當以其妹孔四貞奏疏為準。
④順治十年七月廣西巡撫陳維新“為查明大巡殉難根因以憑具題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22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一頁。
按,清廣西巡撫王一品在三月間告歸,得免。
⑤嘉慶十年《平樂府志》卷十八《宦績》。
⑥談遷《北遊錄》紀聞下《金漢蕙》條。
該書又雲,金漢蕙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殺于衡州城外。
①雷亮功《桂林田海記》。
順治九年七月廣西左翼總兵馬雄禀帖中也說“賊已定徐總兵提兵坐鎮”。
②《虞山集》卷十下。
③前引順治十年七月廣西巡撫陳維新揭帖。
④南沙三餘氏《南明野史》卷下。
⑤這件事在南明史籍中記載甚多,但據當時正在安龍永曆朝廷中任職的汪蛟所述有出入。
汪氏言,李如月請“加惡谥,可望不察,以請谥為恤典,與已忤。
請以誅邦傅法誅之”。
未言及李如月劾奏孫可望事,見錢秉镫《藏山閣文存》卷三《汪辰初文集序》。
①《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一三頁,廣西左翼總兵馬雄禀帖。
②《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七四頁,“定南王下死難各官情由殘揭帖”。
③同治十一年《蒼梧縣志》卷十八《外傳紀事下·本朝》記:“九年秋八月,明兵過陷梧州,知府沈綸不屈死,文武官東下。
九月乃回。
”又雲:“李定國兵陷梧州,大掠數日而去。
時提鎮馬雄出兵堵禦,屢敗。
文武官議以桂(林)、平(樂)皆陷,恐梧州孤城難守,乃具舟斂老營避江中。
十五日,賊奄至,我兵禦之,又敗,乃聯舟東下,至九月杪始回。
” ①兩廣總督李率泰揭帖殘件(順治十一年九月到),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四四頁。
①陶汝鼐《自訂年譜》雲:“十月晦日,李定國出粵西,複衡一陽一。
”見鄧顯鶴《沅湘耆舊集》卷三十。
②順治九年十月初四日平南王尚可喜“為飛報大捷事”揭帖,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八四頁。
③順治十年正月十九日平、靖二王“為解報桂林情形事”揭帖,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八七頁。
雷亮功《桂林田海記》說,徐天佑是奉李定國之命暫退柳州,騰空城池,誘使退入廣東的清軍進來,再行殲滅。
徐天佑即将桂林焚毀,撤往柳州。
④順治十年正月十九日平、靖南王“為飛報大捷事”揭帖,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八八—一八九頁。
⑤《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三五頁《平南王殘揭帖》,原件無年月,參考其他文件可定為順治十年正月事。
⑥扁緒三十年《臨桂縣志》卷十八《前事志》引舊志。
⑦《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五五頁《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殘件》。
光緒《臨桂縣志》記李定國再攻桂林在是年八月,當以檔案為準。
第三節李定國衡一陽一大捷 李定國等部明軍連續攻克湖南大批州縣的消息傳到北京,順治皇帝大為震驚。
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将軍,統八旗一精一兵南下①,二十日離開北京,原定計劃是經湖南進入貴州,同吳三桂、李國翰所統四川清軍合攻貴一陽一②。
孔有德兵敗身死的惡耗傳來,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變進軍方向,先占湖南寶慶府(府治在今湖南邵一陽一市),然後進軍廣西③。
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強,桂林失守後,定藩兵馬逃入廣東,順治帝惟恐廣東有失,特發專敕告誡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切毋憤恨,輕赴廣西;倘賊犯廣東,爾等宜圖萬全為上計”,等候定遠大将軍尼堪軍至廣西後,兩潘兵力聽從尼堪指揮④。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軍至湘潭縣;明将馬進忠引部衆退往寶慶。
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進至距離衡州府(今衡一陽一市)三十餘裡處。
李定國派出部将領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陣,随即後撤。
尼堪驕心自用,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進”,次日天色未明到達衡州府,與李定國大軍相遇①。
定國見尼堪輕進寡謀,決定以計取勝,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線将士對陣時稍一接觸即裝出兵力不敵的樣子,主動後撤。
尼堪“乘勝”追擊二十餘裡,陷入埋伏。
定國一聲令下,全軍出擊,殺聲震天,勢如潮湧;清軍倉皇失措,迅速被明軍擊敗,主帥尼堪也在混戰中當場斃命②。
同時被明軍擊殺的還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護衛多人③。
定國軍士割取尼堪首級獻功,“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④,全軍歡聲雷動。
清軍不敢再戰,在多羅貝勒屯齊(或譯作吞齊)的率領下垂頭喪氣退往長沙。
李定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指揮攻城、野戰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他用兵機動靈活,英勇果斷,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時人張怡根據李定國委任的桂林知縣李楚章的話說,“公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
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至人争歸之。
軍中室家老弱各為一營,皆有職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後營,紉織為襯甲、快鞋之用,無棄遺者”①。
陳聶恒也記載,“定國智勇冠其曹,且嚴紀律,民皆安之。
或傳定國兵當以夜至,比曉則已過盡矣。
故所至有功”②。
清軍統帥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的相繼敗亡,對于明清雙方都是震動朝野的大事。
就其影響而言,桂林、衡一陽一大捷遠遠超過了戰役本身。
攻克桂林之後,李定國趁勢收複廣西全省,清朝官員“号天大恸;自國家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③。
尼堪貴為親王,統率滿洲八旗一精一銳出征,竟然兵敗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連順治皇帝也悲歎:“我朝用兵,從無此失。
”④跟随尼堪出征的貝勒吞齊(即屯齊)、巴思漢,貝子紮喀納、穆爾佑,固山額真韓岱、伊爾德、阿喇善等高級将領後來都受到革爵、革職等嚴厲處分⑤。
自從明朝末年以來,文官武将一提到清軍無不談虎色變,依附清廷的漢族官僚每遇軍情緊急往往請求朝廷派遣“真正滿洲”參戰,如順治六年湖廣辰常總兵徐勇在題本中說:“總之,逆賊畏滿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雲,何如滿旗一旅也。
”①滿洲貴族也自視為天之驕子,所向無敵。
李定國揮軍轉戰千裡,連殺清朝二王,特别是擊斃了貴為親王的滿洲勁旅主帥尼堪,打破了清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損失可能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喪。
清廣西巡撫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幸免于桂林之厄。
順治十一年他已痊愈,吏部仍推薦他複任廣西巡撫,王一品如臨深淵,規避不前,行一賄托人題免,發覺之後被清廷處以絞刑②。
談遷也記載,順治十年有三個人赴吏部谒選,探籌(即一抽一簽決定補用何地何官缺)得廣西,“悸懼卻不能手”③。
另一方面,忠于明室的官紳百姓卻為之一精一神振奮,重新燃一燒起複興的希望。
人們常常引用黃宗羲的一段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④他寫這段話是在事過境遷之後發出的無限感慨,但我們不難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聽到桂林、衡州大捷時那種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
當時在長江下遊從事秘密複明事業的顧炎武聞訊之後賦詩雲:“廿載吳橋賊(崇祯四年孔有德等在吳橋縣叛變,故稱吳橋賊),于今伏斧砧。
國威方一震,兵勢已遙臨。
張楚三軍令,尊周四海心。
書生籌往略,不覺淚痕深。
”又雲:“傳聞西極馬,新已下湘東。
……不有真王禮,誰收一戰功。
”①顧炎武不僅為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取得輝煌勝利感動得泣下滿襟,還明确地批判了永曆朝廷部分官員反對封孫可望為秦王。
張怡則對孫、李矛盾激化,導緻大局逆轉,深表惋惜,寫道:“使無此内釁,大功成矣。
”② 1652年李定國在湘、桂戰場上的勝利,對當地和附近具有複明情緒的紳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許多退入山區的明朝殘兵敗将和隐居鄉間的官紳都聞風雲集,共勷盛舉。
如安定伯馬寶順治八年仍在廣東堅持抗清,李定國大軍收複廣西後,他立即出兵配合,攻克一陽一山、連州、連山等州縣,活捉清連一陽一副将茅生蕙、遊擊馬泗汗、守備白守富。
後奉李定國之命率部入湖南,茅生蕙等人均于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衡州處斬,“首級懸挂南門”③。
此外,如胡一青、趙印選、陳邦傅舊部彰武将軍袁來朝、曹志建部總兵歐正福等都曾“依附李定國、恃險狂逞”④。
當時在桂林的瞿昌文記載,廣西“八郡中節義大臣,避腥羶于深箐窮谷間,轉徙困頓,全發以待時,始終不改其守者,皆府君(指瞿式耜)素所薦拔之士,至是鹹幸更生,而山薮野澤之哀鴻,亦莫不相慶複見漢官威儀也”⑤。
永曆朝廷兵部尚書劉遠生、中書舍人管嗣裘、兵部主事朱昌時等人都從瑤族山區出來參見李定國,共商機務,協守桂林①。
原廣西巡按吳德一操一也應定國之命出任于梧州,“坐門樓,稽出入”②,廣西全省都安官設吏。
湖南的明朝鄉紳也紛紛出見,就連自弘光時期已經杜門不出的大臣周堪赓(崇祯時任工部侍郎,弘光初立授以戶部尚書,未到任)、郭都賢(崇祯時任江西巡撫,永曆帝授以兵部尚書,未就職)等一大批官紳都認為中興有望,應邀到衡山谒見李定國③。
郭都賢在《自叙》中寫道:“王辰(順治九年)恢複湖南,微有贊襄之力。
”④隻是由于不久形勢逆轉,參與反清複明的官紳為了保全身家一性一命,不僅銷毀有關文書,在自己後來的著作中也竭力加以掩蓋,給後人研究這段時期的紳民動向造成了困難。
李定國在衡州大捷前後,活動于湘、贛邊境羅霄山脈一帶以劉京、李文斌為首的抗清武裝備受鼓舞,他們一面高舉複明的旗幟号召當地百姓收複失地;一面同李定國聯系,請求派兵支援。
定國當時正同清軍主力周旋于湖南,隻派了為數不多的軍隊配合劉京等部進攻江西吉安府屬州縣。
據《衡州府志》記載,“定國旋自粵入永,次衡,駐兵四月餘。
遣其将張勝攻湘一陰一,高必貴掠江西之永新”①。
十一月初一日,高永貴部攻克永新②,接着在劉京等地方義師引導下收複安福③、永甯(今江西甯岡縣)、龍泉(今江西遂川縣)三縣。
清駐防安福遊擊張曾顯“全軍被圍,盡為賊執去”,張曾顯被押解到衡州,李定國下令将其斬首④。
清江西巡撫蔡士英在題本中說:“該臣看得,逆賊乘犯湖南之勢,驅其象馬,大股而來,其志意頗為不小。
又兼土寇劉京曆年為江省巨害,潛相勾一引,習熟路徑。
……是以狡賊先設疑兵于袁州插嶺關,勢欲進窺;而一陰一以大隊突犯吉安,以緻永新、安福、永甯、龍泉等處相繼淪
七月二十一日,李定國雖曾再次進攻桂林,卻未能奏捷⑦。
③施閏章《使廣西記》,見《施愚山文集》。
①順治十年七月廣西巡撫陳維新“為詳查失陷緣由以憑具題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23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三○○頁。
時在桂林的瞿昌文于《粵行紀事》中記二十七日李養一性一在雙橋戰殁,誤記一日,但《虞山集》卷十下所收文中又說:“六月二十八日,王師入粵境,盡殲李養一性一之衆,隻蹄片甲不返”,與清方奏報相符。
②前引施閏章《使廣西記》。
③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九《王允成傳》。
《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七四—八七五頁《定南王下死難各官情由》揭帖中也說王允成于“圍城之日射箭傳書于賊,登陴示路。
城破,撥賊保護其家”。
①順治九年七月清廣東巡撫李栖鳳“為飛報緊急賊情懇啟發兵救援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五冊,A15—35号。
前引順治十年七月廣西巡撫陳維新揭帖雲:“至初四日辰時,賊從山上攀附絡繹入城,定南王見城已不能守,回王府手刃宮眷數十人,親将住室發火,自刎被焚,骸鼻化為灰燼。
” ②南沙三餘氏《南明野史》卷下《永曆皇帝紀》。
彭而述順治七年前曾在孔有德麾下,一度被委任為貴州巡撫,三年後他寫了《聞定南戰死》詩,其中描寫孔有德兵敗自一殺的情況稍有不同,見《讀史亭詩集》卷四。
③《清世祖實錄》卷一二五載,清廷後來得到報告孔庭訓在順治十五年十二月十六日被李定國處死。
參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五本,第四八一頁,順治十六年十二月十八日定南王女孔四貞揭帖。
按,孔庭訓在諸書中常寫作“孔廷訓”、“孔定訓”,當以其妹孔四貞奏疏為準。
④順治十年七月廣西巡撫陳維新“為查明大巡殉難根因以憑具題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22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一頁。
按,清廣西巡撫王一品在三月間告歸,得免。
⑤嘉慶十年《平樂府志》卷十八《宦績》。
⑥談遷《北遊錄》紀聞下《金漢蕙》條。
該書又雲,金漢蕙在十一月二十四日被殺于衡州城外。
①雷亮功《桂林田海記》。
順治九年七月廣西左翼總兵馬雄禀帖中也說“賊已定徐總兵提兵坐鎮”。
②《虞山集》卷十下。
③前引順治十年七月廣西巡撫陳維新揭帖。
④南沙三餘氏《南明野史》卷下。
⑤這件事在南明史籍中記載甚多,但據當時正在安龍永曆朝廷中任職的汪蛟所述有出入。
汪氏言,李如月請“加惡谥,可望不察,以請谥為恤典,與已忤。
請以誅邦傅法誅之”。
未言及李如月劾奏孫可望事,見錢秉镫《藏山閣文存》卷三《汪辰初文集序》。
①《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一三頁,廣西左翼總兵馬雄禀帖。
②《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七四頁,“定南王下死難各官情由殘揭帖”。
③同治十一年《蒼梧縣志》卷十八《外傳紀事下·本朝》記:“九年秋八月,明兵過陷梧州,知府沈綸不屈死,文武官東下。
九月乃回。
”又雲:“李定國兵陷梧州,大掠數日而去。
時提鎮馬雄出兵堵禦,屢敗。
文武官議以桂(林)、平(樂)皆陷,恐梧州孤城難守,乃具舟斂老營避江中。
十五日,賊奄至,我兵禦之,又敗,乃聯舟東下,至九月杪始回。
” ①兩廣總督李率泰揭帖殘件(順治十一年九月到),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四四頁。
①陶汝鼐《自訂年譜》雲:“十月晦日,李定國出粵西,複衡一陽一。
”見鄧顯鶴《沅湘耆舊集》卷三十。
②順治九年十月初四日平南王尚可喜“為飛報大捷事”揭帖,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八四頁。
③順治十年正月十九日平、靖二王“為解報桂林情形事”揭帖,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八七頁。
雷亮功《桂林田海記》說,徐天佑是奉李定國之命暫退柳州,騰空城池,誘使退入廣東的清軍進來,再行殲滅。
徐天佑即将桂林焚毀,撤往柳州。
④順治十年正月十九日平、靖南王“為飛報大捷事”揭帖,見《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八八—一八九頁。
⑤《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三五頁《平南王殘揭帖》,原件無年月,參考其他文件可定為順治十年正月事。
⑥扁緒三十年《臨桂縣志》卷十八《前事志》引舊志。
⑦《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五五頁《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殘件》。
光緒《臨桂縣志》記李定國再攻桂林在是年八月,當以檔案為準。
第三節李定國衡一陽一大捷 李定國等部明軍連續攻克湖南大批州縣的消息傳到北京,順治皇帝大為震驚。
七月十八日他派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将軍,統八旗一精一兵南下①,二十日離開北京,原定計劃是經湖南進入貴州,同吳三桂、李國翰所統四川清軍合攻貴一陽一②。
孔有德兵敗身死的惡耗傳來,清廷于八月初五日急令尼堪改變進軍方向,先占湖南寶慶府(府治在今湖南邵一陽一市),然後進軍廣西③。
清定南、平南、靖南三藩中孔有德兵力最強,桂林失守後,定藩兵馬逃入廣東,順治帝惟恐廣東有失,特發專敕告誡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切毋憤恨,輕赴廣西;倘賊犯廣東,爾等宜圖萬全為上計”,等候定遠大将軍尼堪軍至廣西後,兩潘兵力聽從尼堪指揮④。
十一月十九日,尼堪軍至湘潭縣;明将馬進忠引部衆退往寶慶。
二十一日,尼堪自湘潭起程,次日進至距離衡州府(今衡一陽一市)三十餘裡處。
李定國派出部将領兵一千八百名佯抵一陣,随即後撤。
尼堪驕心自用,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即于二十二日夜“兼程前進”,次日天色未明到達衡州府,與李定國大軍相遇①。
定國見尼堪輕進寡謀,決定以計取勝,事先埋伏重兵,命令前線将士對陣時稍一接觸即裝出兵力不敵的樣子,主動後撤。
尼堪“乘勝”追擊二十餘裡,陷入埋伏。
定國一聲令下,全軍出擊,殺聲震天,勢如潮湧;清軍倉皇失措,迅速被明軍擊敗,主帥尼堪也在混戰中當場斃命②。
同時被明軍擊殺的還有一等伯程尼和尼堪随身護衛多人③。
定國軍士割取尼堪首級獻功,“東珠璀璨嵌兜鍪,千金竟購大王頭”④,全軍歡聲雷動。
清軍不敢再戰,在多羅貝勒屯齊(或譯作吞齊)的率領下垂頭喪氣退往長沙。
李定國在不到半年的時間裡,指揮攻城、野戰都取得了輝煌的戰績。
他用兵機動靈活,英勇果斷,顯示出卓越的軍事才華。
時人張怡根據李定國委任的桂林知縣李楚章的話說,“公用兵如神,有小諸葛之稱。
紀律嚴明,秋毫無犯,所至人争歸之。
軍中室家老弱各為一營,皆有職事,凡士伍破衣敝絮,皆送入後營,紉織為襯甲、快鞋之用,無棄遺者”①。
陳聶恒也記載,“定國智勇冠其曹,且嚴紀律,民皆安之。
或傳定國兵當以夜至,比曉則已過盡矣。
故所至有功”②。
清軍統帥定南王孔有德、敬謹親王尼堪的相繼敗亡,對于明清雙方都是震動朝野的大事。
就其影響而言,桂林、衡一陽一大捷遠遠超過了戰役本身。
攻克桂林之後,李定國趁勢收複廣西全省,清朝官員“号天大恸;自國家開創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辱者也”③。
尼堪貴為親王,統率滿洲八旗一精一銳出征,竟然兵敗身死,更是出乎清廷意料,連順治皇帝也悲歎:“我朝用兵,從無此失。
”④跟随尼堪出征的貝勒吞齊(即屯齊)、巴思漢,貝子紮喀納、穆爾佑,固山額真韓岱、伊爾德、阿喇善等高級将領後來都受到革爵、革職等嚴厲處分⑤。
自從明朝末年以來,文官武将一提到清軍無不談虎色變,依附清廷的漢族官僚每遇軍情緊急往往請求朝廷派遣“真正滿洲”參戰,如順治六年湖廣辰常總兵徐勇在題本中說:“總之,逆賊畏滿兵,而不怯南兵,南兵如雲,何如滿旗一旅也。
”①滿洲貴族也自視為天之驕子,所向無敵。
李定國揮軍轉戰千裡,連殺清朝二王,特别是擊斃了貴為親王的滿洲勁旅主帥尼堪,打破了清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其心理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就清方而言,兵力上的損失可能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神情沮喪。
清廣西巡撫王一品因患病回京,幸免于桂林之厄。
順治十一年他已痊愈,吏部仍推薦他複任廣西巡撫,王一品如臨深淵,規避不前,行一賄托人題免,發覺之後被清廷處以絞刑②。
談遷也記載,順治十年有三個人赴吏部谒選,探籌(即一抽一簽決定補用何地何官缺)得廣西,“悸懼卻不能手”③。
另一方面,忠于明室的官紳百姓卻為之一精一神振奮,重新燃一燒起複興的希望。
人們常常引用黃宗羲的一段話:“逮夫李定國桂林、衡州之捷,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以來全盛之天下所不能有,功垂成而物敗之,可望之肉其足食乎!屈原所以呵筆而問天也!”④他寫這段話是在事過境遷之後發出的無限感慨,但我們不難想象他和一大批志同道合的人在聽到桂林、衡州大捷時那種欣喜欲狂、奔走相告的情景。
當時在長江下遊從事秘密複明事業的顧炎武聞訊之後賦詩雲:“廿載吳橋賊(崇祯四年孔有德等在吳橋縣叛變,故稱吳橋賊),于今伏斧砧。
國威方一震,兵勢已遙臨。
張楚三軍令,尊周四海心。
書生籌往略,不覺淚痕深。
”又雲:“傳聞西極馬,新已下湘東。
……不有真王禮,誰收一戰功。
”①顧炎武不僅為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取得輝煌勝利感動得泣下滿襟,還明确地批判了永曆朝廷部分官員反對封孫可望為秦王。
張怡則對孫、李矛盾激化,導緻大局逆轉,深表惋惜,寫道:“使無此内釁,大功成矣。
”② 1652年李定國在湘、桂戰場上的勝利,對當地和附近具有複明情緒的紳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
許多退入山區的明朝殘兵敗将和隐居鄉間的官紳都聞風雲集,共勷盛舉。
如安定伯馬寶順治八年仍在廣東堅持抗清,李定國大軍收複廣西後,他立即出兵配合,攻克一陽一山、連州、連山等州縣,活捉清連一陽一副将茅生蕙、遊擊馬泗汗、守備白守富。
後奉李定國之命率部入湖南,茅生蕙等人均于九年十月二十二日在衡州處斬,“首級懸挂南門”③。
此外,如胡一青、趙印選、陳邦傅舊部彰武将軍袁來朝、曹志建部總兵歐正福等都曾“依附李定國、恃險狂逞”④。
當時在桂林的瞿昌文記載,廣西“八郡中節義大臣,避腥羶于深箐窮谷間,轉徙困頓,全發以待時,始終不改其守者,皆府君(指瞿式耜)素所薦拔之士,至是鹹幸更生,而山薮野澤之哀鴻,亦莫不相慶複見漢官威儀也”⑤。
永曆朝廷兵部尚書劉遠生、中書舍人管嗣裘、兵部主事朱昌時等人都從瑤族山區出來參見李定國,共商機務,協守桂林①。
原廣西巡按吳德一操一也應定國之命出任于梧州,“坐門樓,稽出入”②,廣西全省都安官設吏。
湖南的明朝鄉紳也紛紛出見,就連自弘光時期已經杜門不出的大臣周堪赓(崇祯時任工部侍郎,弘光初立授以戶部尚書,未到任)、郭都賢(崇祯時任江西巡撫,永曆帝授以兵部尚書,未就職)等一大批官紳都認為中興有望,應邀到衡山谒見李定國③。
郭都賢在《自叙》中寫道:“王辰(順治九年)恢複湖南,微有贊襄之力。
”④隻是由于不久形勢逆轉,參與反清複明的官紳為了保全身家一性一命,不僅銷毀有關文書,在自己後來的著作中也竭力加以掩蓋,給後人研究這段時期的紳民動向造成了困難。
李定國在衡州大捷前後,活動于湘、贛邊境羅霄山脈一帶以劉京、李文斌為首的抗清武裝備受鼓舞,他們一面高舉複明的旗幟号召當地百姓收複失地;一面同李定國聯系,請求派兵支援。
定國當時正同清軍主力周旋于湖南,隻派了為數不多的軍隊配合劉京等部進攻江西吉安府屬州縣。
據《衡州府志》記載,“定國旋自粵入永,次衡,駐兵四月餘。
遣其将張勝攻湘一陰一,高必貴掠江西之永新”①。
十一月初一日,高永貴部攻克永新②,接着在劉京等地方義師引導下收複安福③、永甯(今江西甯岡縣)、龍泉(今江西遂川縣)三縣。
清駐防安福遊擊張曾顯“全軍被圍,盡為賊執去”,張曾顯被押解到衡州,李定國下令将其斬首④。
清江西巡撫蔡士英在題本中說:“該臣看得,逆賊乘犯湖南之勢,驅其象馬,大股而來,其志意頗為不小。
又兼土寇劉京曆年為江省巨害,潛相勾一引,習熟路徑。
……是以狡賊先設疑兵于袁州插嶺關,勢欲進窺;而一陰一以大隊突犯吉安,以緻永新、安福、永甯、龍泉等處相繼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