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孫可望部署的湘、桂、川全面反攻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孫可望、李定國收複湖南戰役
從順治七年底到順治八年初,孫可望基本上完成了對永曆朝廷殘存武裝的收編工作。
南明政權及其軍隊實際上已經形成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實體。
在這以後,永曆皇帝隻是作為用以号召遠近的一面抗清旗幟,複明恢漢運動的領導權卻掌握在孫可望等原大西軍領一導一人手中。
由于孫可望等人已經遵用永曆正朔,在他們指揮下的軍隊又包括了一些原南明參與“會盟”的各種武裝,在下面的叙述中不再使用大西軍一詞,一律改稱明軍。
但是,必須指出,正是由于原大西軍的聯明抗清,才使業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永曆朝廷增添了活力,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在反對滿洲貴族推行的民族征服、壓迫政策的鬥争中大展雄風,南明曆史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孫可望在接管了貴州全省後,軍事部署是由他自己和李定國東攻湖廣,劉文秀等進軍四川。
1651年(順治八年,永曆五年)四月,孫可望派馮雙禮等率領馬兵一萬餘名、步兵數萬、戰象十餘隻,大舉由黔入湘:一路由銅仁、麻一陽一,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羅,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
清沅州守軍三營合計隻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被“圍如鐵桶”①。
四月十五日,馮雙禮命令明軍奮勇攻城,當天就占領了沅州,活捉清将鄭一統、知州柴宮桂②。
馮雙禮等攻克沅州後,移兵上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總兵徐勇防守甚嚴,未能得手。
清廷委任的挂剿撫湖南将軍印續順公沈永忠領兵二萬,竭力支撐,雙方在一段時間裡呈膠持狀态。
到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四月,李定國率部由貴州進入湖南,會合馮雙禮部于五月中旬進攻靖州。
清續順公沈永忠派總兵張國柱領兵八千名往援,在靖州陷入明軍重圍。
經過短暫的交戰,清軍大敗,損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其中滿洲兵一百零三名)、戰馬八百零九匹,幾乎全軍覆沒,張國柱率殘部于二十二日“踉跄奔回”③。
明軍趁勝攻克靖州、武岡州④。
沈永忠在李定國、馮雙禮等部明軍的淩厲攻勢下,難以招架,派使者前往廣西桂林請求定南王孔有德火速派兵來援。
孔有德因部下兵馬分駐廣西各地,又同沈永忠有嫌隙,接到告急信後說:“我舊年借支衡、永錢糧,沈公出疏參我。
今日地方有事,向我告援,我三鎮分駐各府,如何借發?設警一逼一我境,自有區處”①,拒絕出兵相救。
沈永忠求援無望,被迫帶着麾下清軍自寶慶北遁②,六月初二日退至省會長沙,仍然立腳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一浪一戰,移師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棄長沙,一直逃到嶽州③。
清朝在湖南設置的許多道、府、州、縣官也随軍狼狽北竄,其中有分巡上湖南道張兆罴、分巡下湖南道郭萬象、寶慶知府馮桓、永州知府李策鼎、衡州府署印同知趙廷标、長沙知府張弘猷、郴州知州楊士英、道州知州張學仁、茶陵知州蕭漢英、署武岡州事趙繼登,以及新化、城步、新甯、零陵、祁一陽一、東安、甯遠、永明、江華、衡一陽一、衡山、常甯、安仁、宜章、桂一陽一、攸縣、長沙、善化、甯鄉、益一陽一、湘鄉、桃源、邵一陽一、浏一陽一、酃縣知縣和署印辟共三十五名。
這樣,除嶽州、常德尚在清軍控制下以外,隻剩下徐勇一鎮孤零零地據守辰州(府治在沅陵)負隅頑抗①。
後來,清兵科都給事中魏裔介劾奏“續順公沈永忠身為大帥,手握重兵,當孫逆攻圍辰、永諸郡,一籌莫展,望風宵遁。
乞亟賜罷斥,免誤封疆”②。
由此可見,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後,初試鋒芒就旗開得勝,收複了湖南大部分州縣。
①清湖廣總督祖澤遠“為飛報緊急賊情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48号。
②順治八年五月清偏沅巡撫金廷獻“為飛報賊情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三冊,A13—26号;同書A13—28号金廷獻揭帖中說攻克沅州的明軍是“僞秦王下洪将軍(當為馮将軍之訛)、陳将軍等賊,從貴州抄銅仁小路由細米溪、五朗溪一路而來”;又見清續順公沈永忠題本,收入《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七○—一七一頁。
③《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二八頁,吏部尚書朱馬喇等題本。
④順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中說:馮雙禮“探知辰州有備,即合僞西府于五月内連破靖、武二州。
”見《明清檔案》第二十一冊,A21—60号。
據順治十年五月湖廣四川總督祖澤遠揭帖,“查得靖州之失,順治九年五月十八日事也”。
其中并說到清靖州知州沈一恒被明軍處死。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六頁。
①瞿昌文《粵行紀事》卷三。
②康熙二十四年《寶慶府志》卷二十一《武備志·兵紀》雲:順治九年“六月,府城複陷,續順公還。
” ③《明清檔案》第二十五冊,A25—15号,經略大學士洪承疇“為王師已入湖南,城池指日恢複,仰祈早定功罪以肅法紀,以勵後效事”奏疏。
①前引《明清檔案》第二十一冊,A21—60号,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說:李定國、馮雙禮“六月内複下衡(州)、永(州)、寶(慶)、長(沙)四府,湖南一帶僅存辰(州)、常(德)二郡而已。
” ②《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二。
第二節李定國桂林大捷 李定國揮軍入湘,收複大批州縣的時候,清湖南文武官員已在續順公沈永忠率領下逃往嶽州。
清定南王孔有德部與湖廣清軍相距甚遠,後方已形成嚴重的威脅。
然而,孔有德自視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将孫龍、李養一性一防守全州以外,并沒有把分鎮南甯、柳州、梧州等地的駐軍一抽一回,繼續分兵把口,一心做他的廣西王。
當時奉使廣西的著名文人施閏章描寫他在桂林拜谒定南王的情況:孔有德“具言其生平及粵西用兵曲折”,“王顧盼叱咤自豪,言出皆諾,無能後”③,驕橫之狀,躍然紙上。
六月間,李定國率領一精一銳兵馬由武岡、新甯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殲滅全州清軍,守将孫龍、李養一性一被擊斃①。
孔有德聞報大驚,第二天親自帶領桂林留守軍隊前往興安縣嚴關,企圖扼險拒守,被定國軍擊敗,“浮一屍一蔽江下”②;當日傍晚狼狽奔回桂林,下令緊閉城門。
六月三十日午後,明軍進抵桂林城郊。
孔有德見定國軍威甚壯,知道僅憑身邊有限兵力難以守住别林,于七月初二日飛檄鎮守南甯的提督線國安、鎮守梧州一帶的左翼總兵馬雄、鎮守柳州一帶的右翼總兵全節放棄地方,領兵回援省會。
同一天,李定國大軍即将桂林包圍得水洩不通。
明朝降将王允成當時正在孔有德藩下,他過去同馬進忠關系良好,人稱“王、馬”。
馬進忠随李定國參加桂林戰役,在城下喊話要王允成反正。
王允成不敢答應,報告了孔有德。
有德自知城中兵力單薄,必破無疑,考慮再三,對王允成說:“汝姑出應之,觀彼何所雲以報我。
”王允成即登上城頭,同馬進忠接洽歸順事宜。
據王允成後來說,孔有德實際上有投降的企圖,因受部将挾制錯過了時機③。
初四日中午,明軍攻破武勝門,一擁而進,清軍抵敵不住,孔有德怅然失色,悲歎道:“已矣!”在王府(即明靖江王府)内自一殺,死前命随從将其所居後殿以及掠得的珍寶付之一炬①。
其妻白氏自缢前把兒子孔庭訓托付給侍衛白雲龍,囑咐道:“苟得免,度為沙彌。
勿效乃父作賊一生,下場有今日耳。
”②孔庭訓被明軍查獲,幾年後由李定國下令處斬③;他的妹妹孔四貞乘亂逃出。
桂林城裡的明朝降臣原慶國公陳邦傅、其子文水伯陳曾禹、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都被活捉④。
接着,明軍南下平樂,殺清府江道周令緒,擒平樂知府尹明廷等⑤;收複柳州,俘清右江道金漢蕙⑥。
在一段時間裡,李定國親自坐鎮桂林,派出軍隊收複廣西各府縣,他委任總兵徐天佑為廣西巡撫①,并且設置了“布、按、有司”各官②。
八月初二日,李定國派人把“僞慶國公陳邦傅父子二人”和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解赴貴一陽一。
九月初二日,秦王孫可望下令把陳邦傅父子押赴市曹剝皮,王荃可、張星光處斬③。
然後将剝皮揎草的陳邦傅一屍一體送往安龍等地示衆,“大書于牌曰:逆犯陳邦傅先經肆劫皇杠,摽掠宮人,罪已漏網。
不思建功贖罪,辄行背主反叛。
今已拿獲,解赴軍前,立将邦傅父子剝皮,傳示滇、黔,雲雲”④。
這種處理方式在安龍的永曆朝廷内引發了一件流傳頗廣的轶事:禦史李如月上疏劾奏秦王“擅殺勳爵,僭竊之一奸一同于莽、一操一,請除國患;兼敕邦傅罪狀,加以惡谥,用懲一奸一兇”⑤。
永曆帝既畏懼孫可望的專橫,也覺得李如月的奏疏是非不明,便以小臣妄言為名廷杖四十,奏疏留中不發,用意是加以保全。
不料李如月一性一格倔犟,偏要太歲頭上動土,自己把奏疏另抄一份,封面上寫“大明山東道禦史揭帖”,遞交孫可望派駐安龍的總提塘張應科。
孫可望得報後,立即派人到安龍請命将李如月按處置陳邦傅例剝皮揎草。
李如月臨刑時大罵不屈。
這件事後來被一些封建文人一大加渲染,把李如月吹捧為忠臣義士。
就事情本身而言,陳邦傅在南明時位居慶國公,跋扈殃民;降清時劫駕未成,又誘殺宣國公焦琏,是個典型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孫可望将他處死,無可非議。
李如月把早已降清的陳邦傅仍稱為“勳臣”,這不僅是昏庸,而是同他以及南明許多官僚一直把原大順、大西軍視之為“賊”,而對降清的明朝舊官藕斷絲連的階級偏見一脈相承。
不過,孫可望命人把這樣一個迂腐冥頑小辟處以極刑,手段又如此殘酷,難免授人以口實。
李定國占領桂林以後,清定南王藩下提督線國安、總兵馬雄、全節帶領府、州、縣官先後竄往同廣東接境的梧州。
其中以右翼總兵全節最為狼狽,他本人于七月十六日逃到梧州,“其兵馬盡行嘩散”①,左營副将何九成在途中受傷而斃;右營副将鄭元勳和中軍遊擊蔡斌帶領兵馬往桂林投誠;後營副将沈邦清被擊斃②。
八月,李定國乘勝揮軍進攻梧州,線國安、馬雄、全節不敢迎戰,逃入廣東乞憐于平南王尚可喜。
這月十五日,明軍收複梧州,廣西全省均告平定③。
清朝鎮守廣東的平南、靖南二藩得到孔有德城陷自盡的消息,極為恐慌,急忙命令同廣西接境的“州縣文武官員如賊果薄城,即便相機護印入肇(慶),以固根本”。
廣東德慶州屬開建縣(在今封開縣東北)協守副将謝繼元當即率領部下棄城逃到肇慶①。
這說明廣東清朝當局已成驚弓之鳥,有意放棄肇慶以西的州縣。
由于李定國很快率領主力北上湖南,不僅未能乘勝進軍廣東,連廣西的局勢也遠沒有穩固。
這年九月間,清軍重新占領梧州;十月,派官進駐開建。
李定國收複廣西全省,功績非常巨大,在南明史上堪稱空前。
它同1648年江西、廣東反正來歸大不一樣,是力殲強敵大獲全勝的輝煌戰果。
以前廣西雖曾處于永曆朝廷管轄之下,瞿式耜、陳邦傅以及忠貞營等卻各自為政,不可能把廣西經營成堅固的抗清基地。
李定國軍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攻克桂林,使廣西、廣東清軍聞風喪膽,本來可以先行穩定廣西,相機收取便東部分地方,擴大南明控制區。
可是,孫可望得知清敬謹親王尼堪軍即将進入湖南,竟下令調李定國部由桂入湘迎戰。
這一決策固然成就了李定國衡一陽一大捷,但從戰略上看,孫可望本應留下一部分軍隊牽制辰州守敵徐勇,自己同白文選、馮雙禮等大将率領主力入湘迎戰尼堪。
即使需要李定國出兵會戰,梧州重鎮也應留下足夠的兵力防守。
聯系到下文所述清廷戒谕尚可喜、耿繼茂等切勿輕易出兵廣西,可以看出孫可望在軍事部署上的失算。
十月三十日,李定國親自統領兵馬進抵衡一陽一①。
定國主力北上後,留在廣西的兵力非常單薄,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機令線國安、馬雄、全節挑選甲兵會同廣東水師副将強世爵等從廣東封川出發,水、陸并進,于九月初五日重占梧州②,由馬雄鎮守該地。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天佑率部撤往柳州③,桂林僅有明朝宗室安西将軍朱喜三留守。
清軍乘虛而進,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平樂擊敗明義甯伯龍韬、總兵廖鳳部,占領該城④。
次年(1653)正月十五日清軍占領一陽一朔,朱三喜部下隻有一千多雜牌軍隊,抵擋不住清朝正規軍。
十九日,清軍重占桂林⑤,線國安、全節和新任廣西巡撫陳維新盤踞該地。
四月間,明
南明政權及其軍隊實際上已經形成以原大西軍為主的抗清實體。
在這以後,永曆皇帝隻是作為用以号召遠近的一面抗清旗幟,複明恢漢運動的領導權卻掌握在孫可望等原大西軍領一導一人手中。
由于孫可望等人已經遵用永曆正朔,在他們指揮下的軍隊又包括了一些原南明參與“會盟”的各種武裝,在下面的叙述中不再使用大西軍一詞,一律改稱明軍。
但是,必須指出,正是由于原大西軍的聯明抗清,才使業已日薄西山、氣息奄奄的永曆朝廷增添了活力,漢族和西南少數民族在反對滿洲貴族推行的民族征服、壓迫政策的鬥争中大展雄風,南明曆史開始了一個新的階段。
孫可望在接管了貴州全省後,軍事部署是由他自己和李定國東攻湖廣,劉文秀等進軍四川。
1651年(順治八年,永曆五年)四月,孫可望派馮雙禮等率領馬兵一萬餘名、步兵數萬、戰象十餘隻,大舉由黔入湘:一路由銅仁、麻一陽一,一路由平溪、便水,一路由大小梭羅,合攻沅州(今湖南芷江)。
清沅州守軍三營合計隻有三千士卒,退入城中,被“圍如鐵桶”①。
四月十五日,馮雙禮命令明軍奮勇攻城,當天就占領了沅州,活捉清将鄭一統、知州柴宮桂②。
馮雙禮等攻克沅州後,移兵上攻辰州(府治在沅陵),因清朝辰常總兵徐勇防守甚嚴,未能得手。
清廷委任的挂剿撫湖南将軍印續順公沈永忠領兵二萬,竭力支撐,雙方在一段時間裡呈膠持狀态。
到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四月,李定國率部由貴州進入湖南,會合馮雙禮部于五月中旬進攻靖州。
清續順公沈永忠派總兵張國柱領兵八千名往援,在靖州陷入明軍重圍。
經過短暫的交戰,清軍大敗,損失官兵五千一百六十三名(其中滿洲兵一百零三名)、戰馬八百零九匹,幾乎全軍覆沒,張國柱率殘部于二十二日“踉跄奔回”③。
明軍趁勝攻克靖州、武岡州④。
沈永忠在李定國、馮雙禮等部明軍的淩厲攻勢下,難以招架,派使者前往廣西桂林請求定南王孔有德火速派兵來援。
孔有德因部下兵馬分駐廣西各地,又同沈永忠有嫌隙,接到告急信後說:“我舊年借支衡、永錢糧,沈公出疏參我。
今日地方有事,向我告援,我三鎮分駐各府,如何借發?設警一逼一我境,自有區處”①,拒絕出兵相救。
沈永忠求援無望,被迫帶着麾下清軍自寶慶北遁②,六月初二日退至省會長沙,仍然立腳不住,在湘潭接到清廷“不可一浪一戰,移師保守”的密旨,就在八月初六日放棄長沙,一直逃到嶽州③。
清朝在湖南設置的許多道、府、州、縣官也随軍狼狽北竄,其中有分巡上湖南道張兆罴、分巡下湖南道郭萬象、寶慶知府馮桓、永州知府李策鼎、衡州府署印同知趙廷标、長沙知府張弘猷、郴州知州楊士英、道州知州張學仁、茶陵知州蕭漢英、署武岡州事趙繼登,以及新化、城步、新甯、零陵、祁一陽一、東安、甯遠、永明、江華、衡一陽一、衡山、常甯、安仁、宜章、桂一陽一、攸縣、長沙、善化、甯鄉、益一陽一、湘鄉、桃源、邵一陽一、浏一陽一、酃縣知縣和署印辟共三十五名。
這樣,除嶽州、常德尚在清軍控制下以外,隻剩下徐勇一鎮孤零零地據守辰州(府治在沅陵)負隅頑抗①。
後來,清兵科都給事中魏裔介劾奏“續順公沈永忠身為大帥,手握重兵,當孫逆攻圍辰、永諸郡,一籌莫展,望風宵遁。
乞亟賜罷斥,免誤封疆”②。
由此可見,原大西軍聯明抗清後,初試鋒芒就旗開得勝,收複了湖南大部分州縣。
①清湖廣總督祖澤遠“為飛報緊急賊情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七冊,A17—148号。
②順治八年五月清偏沅巡撫金廷獻“為飛報賊情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三冊,A13—26号;同書A13—28号金廷獻揭帖中說攻克沅州的明軍是“僞秦王下洪将軍(當為馮将軍之訛)、陳将軍等賊,從貴州抄銅仁小路由細米溪、五朗溪一路而來”;又見清續順公沈永忠題本,收入《清代檔案史料叢編》第六輯,第一七○—一七一頁。
③《明清史料》丙編,第九本,第八二八頁,吏部
④順治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中說:馮雙禮“探知辰州有備,即合僞西府于五月内連破靖、武二州。
”見《明清檔案》第二十一冊,A21—60号。
據順治十年五月湖廣四川總督祖澤遠揭帖,“查得靖州之失,順治九年五月十八日事也”。
其中并說到清靖州知州沈一恒被明軍處死。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六頁。
①瞿昌文《粵行紀事》卷三。
②康熙二十四年《寶慶府志》卷二十一《武備志·兵紀》雲:順治九年“六月,府城複陷,續順公還。
” ③《明清檔案》第二十五冊,A25—15号,經略大學士洪承疇“為王師已入湖南,城池指日恢複,仰祈早定功罪以肅法紀,以勵後效事”奏疏。
①前引《明清檔案》第二十一冊,A21—60号,兵部尚書噶達洪等題本說:李定國、馮雙禮“六月内複下衡(州)、永(州)、寶(慶)、長(沙)四府,湖南一帶僅存辰(州)、常(德)二郡而已。
” ②《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二。
第二節李定國桂林大捷 李定國揮軍入湘,收複大批州縣的時候,清湖南文武官員已在續順公沈永忠率領下逃往嶽州。
清定南王孔有德部與湖廣清軍相距甚遠,後方已形成嚴重的威脅。
然而,孔有德自視甚高,除了在五月二十七日派部将孫龍、李養一性一防守全州以外,并沒有把分鎮南甯、柳州、梧州等地的駐軍一抽一回,繼續分兵把口,一心做他的廣西王。
當時奉使廣西的著名文人施閏章描寫他在桂林拜谒定南王的情況:孔有德“具言其生平及粵西用兵曲折”,“王顧盼叱咤自豪,言出皆諾,無能後”③,驕橫之狀,躍然紙上。
六月間,李定國率領一精一銳兵馬由武岡、新甯直攻全州,二十八日殲滅全州清軍,守将孫龍、李養一性一被擊斃①。
孔有德聞報大驚,第二天親自帶領桂林留守軍隊前往興安縣嚴關,企圖扼險拒守,被定國軍擊敗,“浮一屍一蔽江下”②;當日傍晚狼狽奔回桂林,下令緊閉城門。
六月三十日午後,明軍進抵桂林城郊。
孔有德見定國軍威甚壯,知道僅憑身邊有限兵力難以守住别林,于七月初二日飛檄鎮守南甯的提督線國安、鎮守梧州一帶的左翼總兵馬雄、鎮守柳州一帶的右翼總兵全節放棄地方,領兵回援省會。
同一天,李定國大軍即将桂林包圍得水洩不通。
明朝降将王允成當時正在孔有德藩下,他過去同馬進忠關系良好,人稱“王、馬”。
馬進忠随李定國參加桂林戰役,在城下喊話要王允成反正。
王允成不敢答應,報告了孔有德。
有德自知城中兵力單薄,必破無疑,考慮再三,對王允成說:“汝姑出應之,觀彼何所雲以報我。
”王允成即登上城頭,同馬進忠接洽歸順事宜。
據王允成後來說,孔有德實際上有投降的企圖,因受部将挾制錯過了時機③。
初四日中午,明軍攻破武勝門,一擁而進,清軍抵敵不住,孔有德怅然失色,悲歎道:“已矣!”在王府(即明靖江王府)内自一殺,死前命随從将其所居後殿以及掠得的珍寶付之一炬①。
其妻白氏自缢前把兒子孔庭訓托付給侍衛白雲龍,囑咐道:“苟得免,度為沙彌。
勿效乃父作賊一生,下場有今日耳。
”②孔庭訓被明軍查獲,幾年後由李定國下令處斬③;他的妹妹孔四貞乘亂逃出。
桂林城裡的明朝降臣原慶國公陳邦傅、其子文水伯陳曾禹、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都被活捉④。
接着,明軍南下平樂,殺清府江道周令緒,擒平樂知府尹明廷等⑤;收複柳州,俘清右江道金漢蕙⑥。
在一段時間裡,李定國親自坐鎮桂林,派出軍隊收複廣西各府縣,他委任總兵徐天佑為廣西巡撫①,并且設置了“布、按、有司”各官②。
八月初二日,李定國派人把“僞慶國公陳邦傅父子二人”和清廣西巡按王荃可、署布政使張星光解赴貴一陽一。
九月初二日,秦王孫可望下令把陳邦傅父子押赴市曹剝皮,王荃可、張星光處斬③。
然後将剝皮揎草的陳邦傅一屍一體送往安龍等地示衆,“大書于牌曰:逆犯陳邦傅先經肆劫皇杠,摽掠宮人,罪已漏網。
不思建功贖罪,辄行背主反叛。
今已拿獲,解赴軍前,立将邦傅父子剝皮,傳示滇、黔,雲雲”④。
這種處理方式在安龍的永曆朝廷内引發了一件流傳頗廣的轶事:禦史李如月上疏劾奏秦王“擅殺勳爵,僭竊之一奸一同于莽、一操一,請除國患;兼敕邦傅罪狀,加以惡谥,用懲一奸一兇”⑤。
永曆帝既畏懼孫可望的專橫,也覺得李如月的奏疏是非不明,便以小臣妄言為名廷杖四十,奏疏留中不發,用意是加以保全。
不料李如月一性一格倔犟,偏要太歲頭上動土,自己把奏疏另抄一份,封面上寫“大明山東道禦史揭帖”,遞交孫可望派駐安龍的總提塘張應科。
孫可望得報後,立即派人到安龍請命将李如月按處置陳邦傅例剝皮揎草。
李如月臨刑時大罵不屈。
這件事後來被一些封建文人一大加渲染,把李如月吹捧為忠臣義士。
就事情本身而言,陳邦傅在南明時位居慶國公,跋扈殃民;降清時劫駕未成,又誘殺宣國公焦琏,是個典型的亂臣賊子,人人得而誅之。
孫可望将他處死,無可非議。
李如月把早已降清的陳邦傅仍稱為“勳臣”,這不僅是昏庸,而是同他以及南明許多官僚一直把原大順、大西軍視之為“賊”,而對降清的明朝舊官藕斷絲連的階級偏見一脈相承。
不過,孫可望命人把這樣一個迂腐冥頑小辟處以極刑,手段又如此殘酷,難免授人以口實。
李定國占領桂林以後,清定南王藩下提督線國安、總兵馬雄、全節帶領府、州、縣官先後竄往同廣東接境的梧州。
其中以右翼總兵全節最為狼狽,他本人于七月十六日逃到梧州,“其兵馬盡行嘩散”①,左營副将何九成在途中受傷而斃;右營副将鄭元勳和中軍遊擊蔡斌帶領兵馬往桂林投誠;後營副将沈邦清被擊斃②。
八月,李定國乘勝揮軍進攻梧州,線國安、馬雄、全節不敢迎戰,逃入廣東乞憐于平南王尚可喜。
這月十五日,明軍收複梧州,廣西全省均告平定③。
清朝鎮守廣東的平南、靖南二藩得到孔有德城陷自盡的消息,極為恐慌,急忙命令同廣西接境的“州縣文武官員如賊果薄城,即便相機護印入肇(慶),以固根本”。
廣東德慶州屬開建縣(在今封開縣東北)協守副将謝繼元當即率領部下棄城逃到肇慶①。
這說明廣東清朝當局已成驚弓之鳥,有意放棄肇慶以西的州縣。
由于李定國很快率領主力北上湖南,不僅未能乘勝進軍廣東,連廣西的局勢也遠沒有穩固。
這年九月間,清軍重新占領梧州;十月,派官進駐開建。
李定國收複廣西全省,功績非常巨大,在
它同1648年江西、廣東反正來歸大不一樣,是力殲強敵大獲全勝的輝煌戰果。
以前廣西雖曾處于永曆朝廷管轄之下,瞿式耜、陳邦傅以及忠貞營等卻各自為政,不可能把廣西經營成堅固的抗清基地。
李定國軍以雷霆萬鈞之勢,一舉攻克桂林,使廣西、廣東清軍聞風喪膽,本來可以先行穩定廣西,相機收取便東部分地方,擴大南明控制區。
可是,孫可望得知清敬謹親王尼堪軍即将進入湖南,竟下令調李定國部由桂入湘迎戰。
這一決策固然成就了李定國衡一陽一大捷,但從戰略上看,孫可望本應留下一部分軍隊牽制辰州守敵徐勇,自己同白文選、馮雙禮等大将率領主力入湘迎戰尼堪。
即使需要李定國出兵會戰,梧州重鎮也應留下足夠的兵力防守。
聯系到下文所述清廷戒谕尚可喜、耿繼茂等切勿輕易出兵廣西,可以看出孫可望在軍事部署上的失算。
十月三十日,李定國親自統領兵馬進抵衡一陽一①。
定國主力北上後,留在廣西的兵力非常單薄,清平南王尚可喜趁機令線國安、馬雄、全節挑選甲兵會同廣東水師副将強世爵等從廣東封川出發,水、陸并進,于九月初五日重占梧州②,由馬雄鎮守該地。
十一月二十八日,徐天佑率部撤往柳州③,桂林僅有明朝宗室安西将軍朱喜三留守。
清軍乘虛而進,十二月二十三日在平樂擊敗明義甯伯龍韬、總兵廖鳳部,占領該城④。
次年(1653)正月十五日清軍占領一陽一朔,朱三喜部下隻有一千多雜牌軍隊,抵擋不住清朝正規軍。
十九日,清軍重占桂林⑤,線國安、全節和新任廣西巡撫陳維新盤踞該地。
四月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