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1651—1653年浙閩贛抗清勢力的消長
關燈
小
中
大
剿海寇大捷事”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八四—二八六頁。
②阮進的官爵在《海東逸史》、《行朝錄》、《魯之春秋》、《南疆逸史》等書中都記為蕩胡伯;張岱《石匮書後集》卷五十一記魯監國駐舟山後“封進為蕩胡侯”,但該傳前後文均誤寫為阮俊。
據清浙江巡撫肖起元順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揭帖報是月二十一日“擒僞蕩胡侯阮進并僞敕僞印”,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十五頁。
又上引同年九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的揭帖裡也報告“當陣擒獲僞蕩湖侯阮進及僞敕僞印”,“蕩湖侯”即蕩胡侯的諱稱。
由此可證阮進在這以前确已由蕩胡伯晉封蕩胡侯。
①任光複《航海紀聞》,見《荊駝逸史》。
②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三《家人傳》;參見同書卷十《張肯堂傳》、卷十二《張名振傳》。
③張煌言《張蒼水集》第一編《冰槎集》。
按,朱以海1645年赴紹興監國,至1651年正為七年,自監國四年移駐舟山亦恰為兩載。
可證《祭海神文》為魯監國親征吳淞時祈求海神庇護之文。
①《張蒼水集》第二編《奇零草》。
②黃宗羲《海外恸哭記》。
在《行朝錄》《魯監國·紀年下》内記載相同,隻是把“虜……寇行朝”改作“北師會攻行朝”。
③任光複《航海紀聞》。
①順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撫蕭起元“為塘報大兵出洋擒獲巨魁并攻剿情形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三冊,A13—82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十五頁。
《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五十八—五十九頁順治九年正月十九日到浙江福建總督陳錦揭帖殘件中,報告擒獲阮進的有功人員是“固山額真金砺船上”的兵将,可以同南明方面記載相印證。
按,任光複《航海紀聞》記阮進兵敗在八月二十二日,較清方記載晚一天。
②參見上引順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蕭起元揭帖,順治八年九月浙閩總督陳錦揭帖。
①任光複《航海紀聞》。
前引順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撫蕭起元揭帖中也說進攻舟山時,“台區官兵料因沿途被賊截住打杖(仗),尚未即到。
……蘇松水師迄今違期五日尚無影響,且連日俱值便風,而猶然不至,不知何故?”浙閩總督陳錦奏疏中也一再抱怨蘇松水師不見蹤影,這年十月十一日題本中說:“惟是蘇松水師準江甯撫臣土國寶回咨,内開已如期于八月二十日同時出洋,共發大小戰艦一百五十餘隻,各标官兵五千一百有餘。
乃臣等自抵舟山之後日夜懸望,直至九月十四、五等日方陸續前來,其咨開所發船隻僅到一半,則官兵不問可知。
蘇松兵到之時,正值張名振等逋逃之後,即令蘇州總兵王燝親統戰艦五十隻,同梅勒章京吳汝砺追剿至南田而返。
在該鎮之乘風破一浪一頗有辛勞,但咨開所發之船仍留一半,而又稽遲逾期,鮮得一臂之助,不知何故?”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十八頁。
其實,蘇松水師出洋後即同魯監國舟師相遇,交戰中損失可能相當大,明軍回救舟山,王燝部才跟蹤而至。
陳錦在王燝到達之後不可能不了解其中原由,他故意含糊其詞,顯然是為了争功,貶低蘇松“客兵”的作用。
①順治八年九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為飛報攻克舟山蕩剿海寇大捷事”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八四一二八六頁。
後來(順治十三年四月)清軍再度進攻舟山時,曾總結順治八年攻克舟山的經驗是三路會師,主力由定關出發,“晨發夕至,台區與江南兩枝戰船俱逾旬繼到,蓋台州舟師從南田經□(過),有賊船邀截;江南之師亦有寇■攔阻,且戰且行,是以愆期。
……因讨論昔年軍事,知前任督臣陳錦調度滿漢官兵,原分三路進剿,此時賊□止有張名振、阮進,船不滿千,察其分布洋面要隘,欲遏我師。
前督臣議調江南總兵王燝統領舟師自北而南,與賊戰于洋山等處,又督發□(金)華總兵馬進寶統駕水艍六十号自南而北,與賊戰于林門等處。
兩路官兵雖皆失期後至,然南北賊船之勢實為二鎮牽制,使賊不能顧援巢一穴一,故前督臣同固山、梅勒、提督諸臣統領滿漢官兵坐□□(一百)十五号之船,得以從容攻克舟山,此當日勝算之明驗也。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八一頁,順治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浙江巡撫秦世祯揭帖。
②《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七十四頁有《刑部尚書圖海等殘題本》,内述魯監國西宮妃榮氏及子留哥在舟山城破時被清軍虜獲,榮氏被配給金砺女婿之家人丁守才為妻,後來為魯監國探知,派人暗中持銀來贖,被他人揭發。
③翁州老民《海東逸史》卷二。
順治八年九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為飛報攻克舟山蕩剿海寇大捷事”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八四一二八六頁,按,此揭帖中李向中寫作“李尚忠”。
①順治八年十月十一日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為續陳追剿逋寇情形及招撫流亡安插舟山善後機宜仰祈聖鑒事”題本,見《明清檔案》第十三冊,A13—135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十七—四十八頁。
②順治八年十二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四冊,A14—8号。
①任光複《航海遺聞》記,在舟山時晉“阮進太子少傅,進侄英義将軍阮美、阮骥、阮骥俱左都督”。
據《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第二六七頁《抄錄僞帥阮美手書》,阮美自稱是阮進之弟,舟山時任阮進部右鎮,官銜為“前軍左都督總兵官挂靜海将軍印”。
阮進陣亡後,魯監國命他襲蕩胡侯爵。
英義将軍(後加封英義伯)阮駿為阮進之子,阮美信中稱之為胞侄。
南下金、廈後,魯監國“各鎮争衡,兼并蜂熾,則鹹附國藩(指鄭成功),聽令節制,而胞侄英義伯駿拜入世職,任前鎮事矣”。
阮美失去了兵權,大為不滿,投降清朝。
②順治八年十二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為逋寇遠遁閩洋,浙兵尾追深入,謹将剿撫兼用機宜、逆魁投誠情節備述奏聞以慰聖懷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四冊,A14—8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五十二頁。
①任光複《航海紀聞》。
按,李肅求《魯之春秋》卷二記:順治九年“東閣大學士沈宸荃、兵部侍郎張煌言、任穎眉、曹從龍、蔡登昌、張中符(當即任光複所記之張沖符)、太常卿陳九征、任廷貴(即任光複)、太仆卿沈光文、監軍副使馬星、俞圖南、侍讀崔相、郎中範可師、萬時辂、主事林泌、錢肅遴、傅啟芳、陳荩卿、張斌卿、葉時茂、中書舍人丘子章、行人張吉生、張伯玉、監紀推官陳豸、欽天監丞楊玑、定西侯張名振、總兵張子先等,錦衣衛指揮楊燦、内監陳進忠、劉玉、張晉、李國輔、劉文俊扈監國次中左所,尋居金門。
”參見同書卷十一《徐孚遠傳》。
②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二;黃宗羲《行朝錄》卷四記朱以海等在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魯監國七年)正月初一日到達廈門。
楊英《先王實錄》、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定本)卷一記于1651年十二月。
據《朱舜水集》卷四收定西侯張名振這年緻朱之瑜書雲:舟山破後,“遂揚帆南下。
正月已抵廈門。
”張煌言後來在《答閩南缙紳公書》(寫于壬寅年,1662)中也說:“猶憶壬辰(1652)之春,不肖同定西侯張公(名振)扈從南下,蒙延平殿下(指鄭成功,後封延平王)誼笃瓜瓞,慨然安置。
”證明朱以海和他的部衆到達廈門确為1652年正月,所謂“誼笃瓜瓞”即指以宗人府宗正身分接待;《海東逸史》等書記魯監國到廈門時,“延平王鄭成功朝見,行四拜禮”,恐不可靠。
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三誤記于1653年十月,但細節頗詳,可資參考。
①《朱舜水集》卷四,書簡一,附《張定西侯來書》,見中華書局1981年8月排印本第四十一頁。
按,整理者注:“‘蕩湖’水戶本作‘蕩一陰一’,馬浮本作‘蕩胡’,均誤。
‘蕩湖’乃指蕩湖伯阮進也。
”蕩胡指阮進,甚是,但阮進已晉封侯爵,清方文書中諱胡為湖,不應據以指蕩胡為誤。
①《張蒼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四頁。
②黃宗羲《行朝錄》卷四記,魯監國八年“三月,王自去監國号”。
《海東逸史》卷二記:“三月,王自去監國号,奉表滇中。
”按,當時永曆帝尚未入滇,所記有誤。
又,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二内收《監國魯王敕》,尾署“監國魯九年三月日”,敕文中有“且今陝、蜀、黔、楚悉入版圖,西粵久尊正朔,即閩、粵、江、浙亦正在紛纭舉動間。
……茲特耑敕召爾,可即言旋,前來佐予,恢興事業,當資爾節義、文章。
……”某些史籍記載永曆帝曾命朱以海仍以監國名義聯絡東南,但若奉永曆命監國似應用永曆紀年,此事尚待研究。
③《張蒼水集》第一編《冰槎集》,《祭監國魯王表文》。
①徐孚遠《交行摘稿》附林霍所作小傳。
第二節1652年鄭成功圍攻漳州之役 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正月初三日,鄭成功率領船艦二千餘号,直航漳州府海澄港口。
清守城參将赫文興②、署海澄縣知縣甘體垣開城投降,鄭成功授赫文興為前鋒鎮。
初十日,分兵切斷由泉州通往漳州的要道江東橋,清漳州總兵王邦俊據守漳州府城(今漳州市)。
十二日,鄭軍占領平和縣,漳州“鄉民豎旗響應,四面皆敵,孤城單危,勢在急迫,萬難支吾”①。
二月初二日,鄭軍奮勇攻城,清軍負隅頑抗,遊兵營吳世珍中炮犧牲,強攻未能得手。
鄭成功下令火器營何明帶領士兵挖掘坑道,準備掘進至城牆底下時填塞火藥,用放崩法轟塌城牆,乘勢突進府城。
三月初七日,點燃引線,火藥爆發,才發現因測量距離不準,坑道尚未挖到城牆底下,爆破計劃失敗。
鄭成功志在必克,改而采取圍困戰術,“聚集二十七萬之悍賊,砌築八十七座之木寨,環樹二層栅木,外挖兩重溝濠,棋布星列,渾如鐵桶”②。
清浙閩總督陳錦見漳州
②阮進的官爵在《海東逸史》、《行朝錄》、《魯之春秋》、《南疆逸史》等書中都記為蕩胡伯;張岱《石匮書後集》卷五十一記魯監國駐舟山後“封進為蕩胡侯”,但該傳前後文均誤寫為阮俊。
據清浙江巡撫肖起元順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揭帖報是月二十一日“擒僞蕩胡侯阮進并僞敕僞印”,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十五頁。
又上引同年九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的揭帖裡也報告“當陣擒獲僞蕩湖侯阮進及僞敕僞印”,“蕩湖侯”即蕩胡侯的諱稱。
由此可證阮進在這以前确已由蕩胡伯晉封蕩胡侯。
①任光複《航海紀聞》,見《荊駝逸史》。
②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三《家人傳》;參見同書卷十《張肯堂傳》、卷十二《張名振傳》。
③張煌言《張蒼水集》第一編《冰槎集》。
按,朱以海1645年赴紹興監國,至1651年正為七年,自監國四年移駐舟山亦恰為兩載。
可證《祭海神文》為魯監國親征吳淞時祈求海神庇護之文。
①《張蒼水集》第二編《奇零草》。
②黃宗羲《海外恸哭記》。
在《行朝錄》《魯監國·紀年下》内記載相同,隻是把“虜……寇行朝”改作“北師會攻行朝”。
③任光複《航海紀聞》。
①順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撫蕭起元“為塘報大兵出洋擒獲巨魁并攻剿情形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三冊,A13—82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十五頁。
《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五十八—五十九頁順治九年正月十九日到浙江福建總督陳錦揭帖殘件中,報告擒獲阮進的有功人員是“固山額真金砺船上”的兵将,可以同南明方面記載相印證。
按,任光複《航海紀聞》記阮進兵敗在八月二十二日,較清方記載晚一天。
②參見上引順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蕭起元揭帖,順治八年九月浙閩總督陳錦揭帖。
①任光複《航海紀聞》。
前引順治八年八月二十八日浙江巡撫蕭起元揭帖中也說進攻舟山時,“台區官兵料因沿途被賊截住打杖(仗),尚未即到。
……蘇松水師迄今違期五日尚無影響,且連日俱值便風,而猶然不至,不知何故?”浙閩總督陳錦奏疏中也一再抱怨蘇松水師不見蹤影,這年十月十一日題本中說:“惟是蘇松水師準江甯撫臣土國寶回咨,内開已如期于八月二十日同時出洋,共發大小戰艦一百五十餘隻,各标官兵五千一百有餘。
乃臣等自抵舟山之後日夜懸望,直至九月十四、五等日方陸續前來,其咨開所發船隻僅到一半,則官兵不問可知。
蘇松兵到之時,正值張名振等逋逃之後,即令蘇州總兵王燝親統戰艦五十隻,同梅勒章京吳汝砺追剿至南田而返。
在該鎮之乘風破一浪一頗有辛勞,但咨開所發之船仍留一半,而又稽遲逾期,鮮得一臂之助,不知何故?”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十八頁。
其實,蘇松水師出洋後即同魯監國舟師相遇,交戰中損失可能相當大,明軍回救舟山,王燝部才跟蹤而至。
陳錦在王燝到達之後不可能不了解其中原由,他故意含糊其詞,顯然是為了争功,貶低蘇松“客兵”的作用。
①順治八年九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為飛報攻克舟山蕩剿海寇大捷事”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八四一二八六頁。
後來(順治十三年四月)清軍再度進攻舟山時,曾總結順治八年攻克舟山的經驗是三路會師,主力由定關出發,“晨發夕至,台區與江南兩枝戰船俱逾旬繼到,蓋台州舟師從南田經□(過),有賊船邀截;江南之師亦有寇■攔阻,且戰且行,是以愆期。
……因讨論昔年軍事,知前任督臣陳錦調度滿漢官兵,原分三路進剿,此時賊□止有張名振、阮進,船不滿千,察其分布洋面要隘,欲遏我師。
前督臣議調江南總兵王燝統領舟師自北而南,與賊戰于洋山等處,又督發□(金)華總兵馬進寶統駕水艍六十号自南而北,與賊戰于林門等處。
兩路官兵雖皆失期後至,然南北賊船之勢實為二鎮牽制,使賊不能顧援巢一穴一,故前督臣同固山、梅勒、提督諸臣統領滿漢官兵坐□□(一百)十五号之船,得以從容攻克舟山,此當日勝算之明驗也。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四本,第三八一頁,順治十三年四月十三日浙江巡撫秦世祯揭帖。
②《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七十四頁有《刑部尚書圖海等殘題本》,内述魯監國西宮妃榮氏及子留哥在舟山城破時被清軍虜獲,榮氏被配給金砺女婿之家人丁守才為妻,後來為魯監國探知,派人暗中持銀來贖,被他人揭發。
③翁州老民《海東逸史》卷二。
順治八年九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為飛報攻克舟山蕩剿海寇大捷事”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八四一二八六頁,按,此揭帖中李向中寫作“李尚忠”。
①順治八年十月十一日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為續陳追剿逋寇情形及招撫流亡安插舟山善後機宜仰祈聖鑒事”題本,見《明清檔案》第十三冊,A13—135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十七—四十八頁。
②順治八年十二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四冊,A14—8号。
①任光複《航海遺聞》記,在舟山時晉“阮進太子少傅,進侄英義将軍阮美、阮骥、阮骥俱左都督”。
據《明清史料》丁編,第三本,第二六七頁《抄錄僞帥阮美手書》,阮美自稱是阮進之弟,舟山時任阮進部右鎮,官銜為“前軍左都督總兵官挂靜海将軍印”。
阮進陣亡後,魯監國命他襲蕩胡侯爵。
英義将軍(後加封英義伯)阮駿為阮進之子,阮美信中稱之為胞侄。
南下金、廈後,魯監國“各鎮争衡,兼并蜂熾,則鹹附國藩(指鄭成功),聽令節制,而胞侄英義伯駿拜入世職,任前鎮事矣”。
阮美失去了兵權,大為不滿,投降清朝。
②順治八年十二月浙江福建總督陳錦“為逋寇遠遁閩洋,浙兵尾追深入,謹将剿撫兼用機宜、逆魁投誠情節備述奏聞以慰聖懷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十四冊,A14—8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五十二頁。
①任光複《航海紀聞》。
按,李肅求《魯之春秋》卷二記:順治九年“東閣大學士沈宸荃、兵部侍郎張煌言、任穎眉、曹從龍、蔡登昌、張中符(當即任光複所記之張沖符)、太常卿陳九征、任廷貴(即任光複)、太仆卿沈光文、監軍副使馬星、俞圖南、侍讀崔相、郎中範可師、萬時辂、主事林泌、錢肅遴、傅啟芳、陳荩卿、張斌卿、葉時茂、中書舍人丘子章、行人張吉生、張伯玉、監紀推官陳豸、欽天監丞楊玑、定西侯張名振、總兵張子先等,錦衣衛指揮楊燦、内監陳進忠、劉玉、張晉、李國輔、劉文俊扈監國次中左所,尋居金門。
”參見同書卷十一《徐孚遠傳》。
②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二;黃宗羲《行朝錄》卷四記朱以海等在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魯監國七年)正月初一日到達廈門。
楊英《先王實錄》、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定本)卷一記于1651年十二月。
據《朱舜水集》卷四收定西侯張名振這年緻朱之瑜書雲:舟山破後,“遂揚帆南下。
正月已抵廈門。
”張煌言後來在《答閩南缙紳公書》(寫于壬寅年,1662)中也說:“猶憶壬辰(1652)之春,不肖同定西侯張公(名振)扈從南下,蒙延平殿下(指鄭成功,後封延平王)誼笃瓜瓞,慨然安置。
”證明朱以海和他的部衆到達廈門确為1652年正月,所謂“誼笃瓜瓞”即指以宗人府宗正身分接待;《海東逸史》等書記魯監國到廈門時,“延平王鄭成功朝見,行四拜禮”,恐不可靠。
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三誤記于1653年十月,但細節頗詳,可資參考。
①《朱舜水集》卷四,書簡一,附《張定西侯來書》,見中華書局1981年8月排印本第四十一頁。
按,整理者注:“‘蕩湖’水戶本作‘蕩一陰一’,馬浮本作‘蕩胡’,均誤。
‘蕩湖’乃指蕩湖伯阮進也。
”蕩胡指阮進,甚是,但阮進已晉封侯爵,清方文書中諱胡為湖,不應據以指蕩胡為誤。
①《張蒼水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10月版,第四頁。
②黃宗羲《行朝錄》卷四記,魯監國八年“三月,王自去監國号”。
《海東逸史》卷二記:“三月,王自去監國号,奉表滇中。
”按,當時永曆帝尚未入滇,所記有誤。
又,朱之瑜《朱舜水集》卷二内收《監國魯王敕》,尾署“監國魯九年三月日”,敕文中有“且今陝、蜀、黔、楚悉入版圖,西粵久尊正朔,即閩、粵、江、浙亦正在紛纭舉動間。
……茲特耑敕召爾,可即言旋,前來佐予,恢興事業,當資爾節義、文章。
……”某些史籍記載永曆帝曾命朱以海仍以監國名義聯絡東南,但若奉永曆命監國似應用永曆紀年,此事尚待研究。
③《張蒼水集》第一編《冰槎集》,《祭監國魯王表文》。
①徐孚遠《交行摘稿》附林霍所作小傳。
第二節1652年鄭成功圍攻漳州之役 1652年(順治九年,永曆六年)正月初三日,鄭成功率領船艦二千餘号,直航漳州府海澄港口。
清守城參将赫文興②、署海澄縣知縣甘體垣開城投降,鄭成功授赫文興為前鋒鎮。
初十日,分兵切斷由泉州通往漳州的要道江東橋,清漳州總兵王邦俊據守漳州府城(今漳州市)。
十二日,鄭軍占領平和縣,漳州“鄉民豎旗響應,四面皆敵,孤城單危,勢在急迫,萬難支吾”①。
二月初二日,鄭軍奮勇攻城,清軍負隅頑抗,遊兵營吳世珍中炮犧牲,強攻未能得手。
鄭成功下令火器營何明帶領士兵挖掘坑道,準備掘進至城牆底下時填塞火藥,用放崩法轟塌城牆,乘勢突進府城。
三月初七日,點燃引線,火藥爆發,才發現因測量距離不準,坑道尚未挖到城牆底下,爆破計劃失敗。
鄭成功志在必克,改而采取圍困戰術,“聚集二十七萬之悍賊,砌築八十七座之木寨,環樹二層栅木,外挖兩重溝濠,棋布星列,渾如鐵桶”②。
清浙閩總督陳錦見漳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