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永曆朝廷内部的黨争
關燈
小
中
大
眼,主張南明朝廷應該聯合原大順軍和大西軍。
盡避堵胤錫、王化澄、朱天麟等人和陳邦傅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天地懸隔,落實到具體事情上卻頗有類似之處。
換句話說,“吳”、楚一黨一争的内涵原來是東、西軍閥的争權,後來卻衍伸為對待原農民軍的态度上的分歧。
在永曆朝廷大臣中,何騰蛟、瞿式耜聯為一體,竭力維護崇祯朝以來的“正統”觀念,歧視和排斥原農民軍。
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情況下,他們仍然保持着極深的階級偏見,妄圖憑借殘明的文武官紳勢力實現“中興”,這實際上是一條自取滅亡的道路。
他們的這種政治态度在南明官紳中顯然有一定代表一性一。
由于他們自己的軍事力量相當弱,不得不同反正來歸的文官武将互相勾結,形成所謂的楚一黨一。
然而,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南明朝廷(從隆武政權開始)中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隻有聯合原大順、大西農民軍共同抗清才有複興的希望。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學士堵胤錫、朱天麟、王化澄等人。
在南明曆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有兩位,一位是堵胤錫,另一位是張煌言。
堵胤錫在永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擠,無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終于赍志以殁;張煌言偏處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實力派鄭成功的支持,空懷報國之志。
曆史上常說“何代無才”,治世不能“借才于異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史書上,人們習慣于把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列為南明最堪稱贊的政治家,其實,他們不過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錫、張煌言相提并論。
同堵胤錫、張煌言類似能夠依據形勢的變化高瞻遠矚的還有張家玉、楊畏知、朱天麟、王化澄等人。
正是由于這些人在統籌全局上同維護崇祯朝以來政治格局的某些官紳的見解有明顯差異,他們當中一部分任職永曆朝廷的人因此被說成是同“正統派”(即楚一黨一)相對立的所謂“吳一黨一”。
堵胤錫從隆武時期起就真心實意地聯合大順軍餘部,負責改編和聯絡忠貞營,後來又力主聯合據守雲南的大西軍,因此先後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正人君子”的嫉恨。
永曆三年(1649)秋,金堡上疏“劾其喪師失地,而結李赤心等為援,張筵宴孫可望使。
且面責之曰:‘滇與忠貞,皆國仇也,厥罪滔天。
公奈何獨與之呢?’胤錫失色,徐曰:‘我幸苦邊事,如君言,竟無功耶?’堡曰:‘勞則有之,功于何有?’”①上引堵胤錫臨終上疏,對五虎及其後台瞿式耜、李元胤的把持朝政導緻複興無望深表不滿,可見堵胤錫的備受排擠是因為政見分歧和反對延臣結一黨一營私。
朱天麟,崇祯元年進士,曆仕崇祯、隆武、永曆三朝,永曆二年(順治五年,1648)任東閣大學士。
李成棟反正後,袁彭年等五虎弄權,上疏攻擊跟随永曆帝播遷的大學士嚴起恒、權臣陳邦傅、馬吉翔、太監龐天壽。
永曆帝很不高興,由皇太後出面叫朱天麟拟嚴旨诘責。
接着,又有金堡倚仗“東勳”兵力上疏劾奏陳邦傅無饷無兵,竊取勳爵。
陳邦傅大怒,上疏反斥金堡任臨清州知州時曾經投降大順,又請朝廷派金堡為自己的監軍,“觀其十萬鐵騎”。
朱天麟即票拟旨意道:“金堡辛苦何來,朕所未悉。
所請監軍即會議。
”同任内閣大學士的嚴起恒早就想排擠朱天麟,暗中把這一票拟的旨意告知吏科給事中丁時魁。
五虎得知消息,連夜約集給事中、禦史十六人于正月十三日晨擁入行在宮門,聲稱“強臣箝結言官之口”,“吾等不做官矣”;“将公服袍帶擲棄庭中,小帽叉手,白衣冠聯袂去”。
這時永曆帝正在穿堂召見太仆寺卿馬光,聽得外面一片喧嘩,吓得“兩手振索,茶遂傾衣”。
永曆帝心知五虎自恃有李成棟父子為靠山,才敢于大鬧朝堂,被迫于次日(十四日)特敕李元胤出面邀請參與鬧事的十六人仍入本衙門辦事。
朱天麟即日解職,所票旨意改拟①。
五虎垮台以後,朱天麟于九月間再次入閣辦事。
在聯合大西軍問題上,孫可望堅持封秦王,不願改号,朱天麟說:“許之便。
我勢日衰,彼力方壯,我以空名羁之,猶可号召以拒強敵,毋持迂議,自贻伊戚。
”他的主張被嚴起恒等人拒絕。
永曆六年(順治九年,1652)八月十八日朱天麟病卒于廣南府②。
王化澄,崇祯七年進士,參與定策擁立永曆帝,官至東閣大學士。
在孫可望請封秦王時,他力排衆議,聲稱:“江楚潰敗,兩粵且不支,能制可望之不王乎?”主張真封秦王,與大西軍餘部聯合抗清。
這就觸犯了楚一黨一的大忌,被金堡等劾免。
清軍占領廣西後,王化澄躲入山中,被清将馬蛟麟捕獲,誓死不降,于順治九年三月十八日遇難。
關于他的為人,《南疆逸史》卷二十二《王化澄傳》中說“正色立朝,人賴以安”。
而楚一黨一人士的著作卻對他極盡诋毀之能事,說他“貪庸誤國”。
總之,堵胤錫、朱天麟、王化澄等人無非是贊成聯合原農民軍共同抗清,在政治見解上比較相似,就被編派為什麼“吳一黨一”頭子。
仔細研究現存材料,不僅找不到他們同陳邦傅、馬吉翔私下勾結的迹象,他們之間也沒有抱成一一團一,一操一縱朝政的事,根本談不上結一黨一營私。
楚一黨一則是确實存在的,他們是明朝反動統治者的“正脈”,其特色是奉行既要抗“虜”,又要平“賊”的方針。
正因為楚一黨一實質上代表着崇祯以來明朝統治階級中的頑固勢力,在南明史籍中袒護楚一黨一的相當不少,也容易為清朝統治者所容納。
在明、清統治集一團一眼中,大西、大順軍都是十惡不赦的“流寇”,隻有在涉及李定
盡避堵胤錫、王化澄、朱天麟等人和陳邦傅考慮問題的出發點天地懸隔,落實到具體事情上卻頗有類似之處。
換句話說,“吳”、楚一黨一争的内涵原來是東、西軍閥的争權,後來卻衍伸為對待原農民軍的态度上的分歧。
在永曆朝廷大臣中,何騰蛟、瞿式耜聯為一體,竭力維護崇祯朝以來的“正統”觀念,歧視和排斥原農民軍。
在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的情況下,他們仍然保持着極深的階級偏見,妄圖憑借殘明的文武官紳勢力實現“中興”,這實際上是一條自取滅亡的道路。
他們的這種政治态度在南明官紳中顯然有一定代表一性一。
由于他們自己的軍事力量相當弱,不得不同反正來歸的文官武将互相勾結,形成所謂的楚一黨一。
然而,在民族危機日益深重的情況下,南明朝廷(從隆武政權開始)中一些有識之士看到了隻有聯合原大順、大西農民軍共同抗清才有複興的希望。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學士堵胤錫、朱天麟、王化澄等人。
在南明曆史上,最傑出的政治家有兩位,一位是堵胤錫,另一位是張煌言。
堵胤錫在永曆朝廷中一直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人的排擠,無法展布他的雄才大略,終于赍志以殁;張煌言偏處浙江、福建海隅,得不到實力派鄭成功的支持,空懷報國之志。
曆史上常說“何代無才”,治世不能“借才于異代”,就南明而言又何嘗不是如此。
在史書上,人們習慣于把史可法、何騰蛟、瞿式耜列為南明最堪稱贊的政治家,其實,他們不過是二、三流的人物,就政治眼光和魄力而言根本不能同堵胤錫、張煌言相提并論。
同堵胤錫、張煌言類似能夠依據形勢的變化高瞻遠矚的還有張家玉、楊畏知、朱天麟、王化澄等人。
正是由于這些人在統籌全局上同維護崇祯朝以來政治格局的某些官紳的見解有明顯差異,他們當中一部分任職永曆朝廷的人因此被說成是同“正統派”(即楚一黨一)相對立的所謂“吳一黨一”。
堵胤錫從隆武時期起就真心實意地聯合大順軍餘部,負責改編和聯絡忠貞營,後來又力主聯合據守雲南的大西軍,因此先後遭到何騰蛟、瞿式耜等“正人君子”的嫉恨。
永曆三年(1649)秋,金堡上疏“劾其喪師失地,而結李赤心等為援,張筵宴孫可望使。
且面責之曰:‘滇與忠貞,皆國仇也,厥罪滔天。
公奈何獨與之呢?’胤錫失色,徐曰:‘我幸苦邊事,如君言,竟無功耶?’堡曰:‘勞則有之,功于何有?’”①上引堵胤錫臨終上疏,對五虎及其後台瞿式耜、李元胤的把持朝政導緻複興無望深表不滿,可見堵胤錫的備受排擠是因為政見分歧和反對延臣結一黨一營私。
朱天麟,崇祯元年進士,曆仕崇祯、隆武、永曆三朝,永曆二年(順治五年,1648)任東閣大學士。
李成棟反正後,袁彭年等五虎弄權,上疏攻擊跟随永曆帝播遷的大學士嚴起恒、權臣陳邦傅、馬吉翔、太監龐天壽。
永曆帝很不高興,由皇太後出面叫朱天麟拟嚴旨诘責。
接着,又有金堡倚仗“東勳”兵力上疏劾奏陳邦傅無饷無兵,竊取勳爵。
陳邦傅大怒,上疏反斥金堡任臨清州知州時曾經投降大順,又請朝廷派金堡為自己的監軍,“觀其十萬鐵騎”。
朱天麟即票拟旨意道:“金堡辛苦何來,朕所未悉。
所請監軍即會議。
”同任内閣大學士的嚴起恒早就想排擠朱天麟,暗中把這一票拟的旨意告知吏科給事中丁時魁。
五虎得知消息,連夜約集給事中、禦史十六人于正月十三日晨擁入行在宮門,聲稱“強臣箝結言官之口”,“吾等不做官矣”;“将公服袍帶擲棄庭中,小帽叉手,白衣冠聯袂去”。
這時永曆帝正在穿堂召見太仆寺卿馬光,聽得外面一片喧嘩,吓得“兩手振索,茶遂傾衣”。
永曆帝心知五虎自恃有李成棟父子為靠山,才敢于大鬧朝堂,被迫于次日(十四日)特敕李元胤出面邀請參與鬧事的十六人仍入本衙門辦事。
朱天麟即日解職,所票旨意改拟①。
五虎垮台以後,朱天麟于九月間再次入閣辦事。
在聯合大西軍問題上,孫可望堅持封秦王,不願改号,朱天麟說:“許之便。
我勢日衰,彼力方壯,我以空名羁之,猶可号召以拒強敵,毋持迂議,自贻伊戚。
”他的主張被嚴起恒等人拒絕。
永曆六年(順治九年,1652)八月十八日朱天麟病卒于廣南府②。
王化澄,崇祯七年進士,參與定策擁立永曆帝,官至東閣大學士。
在孫可望請封秦王時,他力排衆議,聲稱:“江楚潰敗,兩粵且不支,能制可望之不王乎?”主張真封秦王,與大西軍餘部聯合抗清。
這就觸犯了楚一黨一的大忌,被金堡等劾免。
清軍占領廣西後,王化澄躲入山中,被清将馬蛟麟捕獲,誓死不降,于順治九年三月十八日遇難。
關于他的為人,《南疆逸史》卷二十二《王化澄傳》中說“正色立朝,人賴以安”。
而楚一黨一人士的著作卻對他極盡诋毀之能事,說他“貪庸誤國”。
總之,堵胤錫、朱天麟、王化澄等人無非是贊成聯合原農民軍共同抗清,在政治見解上比較相似,就被編派為什麼“吳一黨一”頭子。
仔細研究現存材料,不僅找不到他們同陳邦傅、馬吉翔私下勾結的迹象,他們之間也沒有抱成一一團一,一操一縱朝政的事,根本談不上結一黨一營私。
楚一黨一則是确實存在的,他們是明朝反動統治者的“正脈”,其特色是奉行既要抗“虜”,又要平“賊”的方針。
正因為楚一黨一實質上代表着崇祯以來明朝統治階級中的頑固勢力,在
在明、清統治集一團一眼中,大西、大順軍都是十惡不赦的“流寇”,隻有在涉及李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