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永曆朝廷内部的黨争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楚一黨一和吳一黨一
明末一黨一争劇烈,官僚士大夫往往結一黨一營私,争權奪利,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多次給民族帶來重大災難。
如果說在弘光以前的東林、魏一黨一之争表面上還以“君子”、“小人”為分野,到永曆時期就完全變成了争奪朝廷權力的内部傾軋。
按錢秉镫的說法:“先是,朝士有東西之分,自東粵來者,以反正功氣淩西人;而粵西随駕至者,亦矜其發未剃以嗤東人。
而東、西又各自為鎮。
久之,遂分吳、楚兩局。
主持吳局者,閣臣朱天麟、吏部侍郎吳貞毓、給事張孝起、李用楫,外則制輔堵胤錫也;而江右之王化澄、萬翺、雷德複,蜀中之程源、粵東之郭之奇實為之魁。
主持楚局者,丁時魁、蒙正發、袁彭年,……陝西劉湘客、杭州金堡既與時魁等合,桂林留守瞿式耜亦每事關白,居然一體矣。
”“凡自湖南、廣西随駕至,出于督師(何騰蛟)、留守(瞿式耜)門者,大半歸楚。
吳人謂楚東恃元胤、西恃留守;實則吳亦内倚吉翔、外倚邦傅,特其蹤迹秘密,不似時魁等招搖人耳目耳。
”其他人則“浮沉吳、楚之間,或無所依附”①。
這種描述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
所謂“吳局”、楚局經曆了一個對立、分化、轉合的過程。
廣東反正以前,是瞿式耜等人同廣西南浔軍閥陳邦傅之間的矛盾;李成棟反正以後,開初是未曾降清的扈從諸臣同反正來歸的廣東文官武将之間的矛盾。
由于李成棟反清歸明,永曆朝廷管轄區驟然擴大到廣東全省以上,永曆帝也移跸肇慶,進入李成棟父子的控制區。
朝廷為取一悅成棟等人,在用人行政上“重反正,薄守節”②。
甚至諱言是否曾經剃頭降清:“近奉新功令,休稱兩鬓完(原注:時禁自陳保發歸朝之語)”。
③以忠貞不二、扈駕有功自命的官僚對此頗有意見,留守桂林大學士瞿式耜竭力反對永曆帝移駐廣東,就是耽心朝廷權力落入“東勳”手裡。
朱由榔遷至廣東肇慶之後,瞿式耜憤憤不平,在1649年(永曆二年)九月的一封信中說:“吾之留守桂林,不止要照管東、西,通何督師之氣脈;亦為東邊用人行政,惟知奉承剃發之人,全不顧朝綱清議,太看不得。
與之同流合污既不能,終日争嚷又不耐,反不如身居局外,猶得清清白白做一人也。
”④可見,瞿式耜原先對李成棟集一團一的得勢耿耿于懷,不久,何騰蛟兵敗身死,馬吉翔又極力拉攏李成棟,瞿式耜力單勢孤,才通過袁彭年、劉湘客、金堡等人同反正來歸的“東勳”結合起來,共同對付馬吉翔、陳邦傅等原廣西實權人物。
争奪朝廷權力的格局錯綜複雜,“吳”、“楚”的概念本來很不準确,既不是以同鄉親友聯結而成,也不是以反正、随駕(即曾否降清剃發)劃分。
如果仔細剖析一下所謂吳、楚一黨一争,不難發現它實際上是勳鎮(帶有地方割據色彩的軍閥)之間的矛盾在朝廷上的反映。
簡單一點說,主要是廣西軍閥慶國公陳邦博同廣東軍閥李成棟,李元胤父子之間為争奪朝廷權力的鬥争。
瞿式耜是江蘇常熟人,按地域觀念應該算是吳人,為什麼卻同“楚一黨一”聯為一體呢?這是因為他原任廣西巡撫,後來任留守桂林大學士,希望統攬廣西全省軍政,可是陳邦傅憑借實力以“居守”廣西的敕旨(他還行一賄中書舍人把居守的诏敕寫成“世守”)為依據控制了廣西大部分地區。
瞿式耜所能指揮的軍隊僅限于宣國公焦琏(原封新興侯)等部,行政權力也局促于桂林一隅之地。
因此,他同陳邦傅在争奪廣西權力上處處勾心鬥角。
李成棟以廣東全省和廣西梧州反正來附,被封為惠國公。
陳邦傅在永曆朝廷處境危迫時曾經向佟養甲、李成棟暗通款曲,有意投降清朝,這時卻以扈駕功邀封慶國公。
李成棟知道他的底細,羞與為伍。
于是,瞿式耜為首的勢力同反正來歸的“東勳”集一團一逐漸合拍,形成一個左右朝政的聯合陣線,即所謂楚一黨一。
錢秉镫在著作中曾披露其中内幕:“初,金堡赴行在,将有建白,過桂林以示留守(瞿式耜)。
留守令至肇,與劉湘客酌之。
參疏八款,李成棟、陳邦傅、龐天壽、馬吉翔皆在所參。
湘客削去其二,去李而用陳,去龐而用馬。
封上,一時豐采赫然,補兵科給事中。
當成棟未反正時,邦傅潛通降啟,心鄙之,及是爵位相等,甚恥與哙等為伍。
得堡疏,大喜,故元胤交益密,實不知成棟初亦在參中也。
”①金堡在隆武朝廷中就有“敢谏”之名,永曆二年(順治五年,1648)十月他輾轉來到廣西桂林,對朝廷情況尚不了解,準備以尊主權為名疏參在外東、西二勳,在内司禮監太監龐天壽、文安侯馬吉翔,借以一鳴驚人。
疏稿呈瞿式耜審閱,瞿指示他到肇慶去同劉湘客商酌。
經過劉湘客提示,删去李成棟、龐天壽的名字,變成專參西勳。
十二月上本,“傳揭到李成棟,成棟歎服。
吉翔、邦傅亦成棟之所惡也。
自是丁時魁等益與李元胤固結”②。
由此可見,楚一黨一的幕後人物為瞿式耜和李元胤,稱之為楚一黨一是因為出頭露面的袁彭年、丁時魁、蒙正發都是湖廣人。
那末,以堵胤錫、陳邦傅、王化澄、朱天麟為後台的“吳一黨一”是怎麼回事呢?嚴格說,永曆朝廷内并不存在吳一黨一。
所謂的“吳一黨一”是楚一黨一把妨礙自己獨家攬權的勢力指派為結一黨一營私。
堵胤錫、王化澄、朱天麟在永曆朝廷裡是比較正直的大臣,他們同陳邦傅、馬吉翔并沒有什麼瓜葛。
問題是,陳邦傅在廣東反正以前足以同瞿式耜等人相抗衡,廣東反正以後力量平衡被打破,陳邦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先把李過(李赤心)、高一功(高必正)為首的忠貞營接進廣西南甯一帶安插,後來又拉攏雲南的大西軍餘部;而堵胤錫等人卻是從抗清大局着
如果說在弘光以前的東林、魏一黨一之争表面上還以“君子”、“小人”為分野,到永曆時期就完全變成了争奪朝廷權力的内部傾軋。
按錢秉镫的說法:“先是,朝士有東西之分,自東粵來者,以反正功氣淩西人;而粵西随駕至者,亦矜其發未剃以嗤東人。
而東、西又各自為鎮。
久之,遂分吳、楚兩局。
主持吳局者,閣臣朱天麟、吏部侍郎吳貞毓、給事張孝起、李用楫,外則制輔堵胤錫也;而江右之王化澄、萬翺、雷德複,蜀中之程源、粵東之郭之奇實為之魁。
主持楚局者,丁時魁、蒙正發、袁彭年,……陝西劉湘客、杭州金堡既與時魁等合,桂林留守瞿式耜亦每事關白,居然一體矣。
”“凡自湖南、廣西随駕至,出于督師(何騰蛟)、留守(瞿式耜)門者,大半歸楚。
吳人謂楚東恃元胤、西恃留守;實則吳亦内倚吉翔、外倚邦傅,特其蹤迹秘密,不似時魁等招搖人耳目耳。
”其他人則“浮沉吳、楚之間,或無所依附”①。
這種描述有一定道理,但并不完全正确。
所謂“吳局”、楚局經曆了一個對立、分化、轉合的過程。
廣東反正以前,是瞿式耜等人同廣西南浔軍閥陳邦傅之間的矛盾;李成棟反正以後,開初是未曾降清的扈從諸臣同反正來歸的廣東文官武将之間的矛盾。
由于李成棟反清歸明,永曆朝廷管轄區驟然擴大到廣東全省以上,永曆帝也移跸肇慶,進入李成棟父子的控制區。
朝廷為取一悅成棟等人,在用人行政上“重反正,薄守節”②。
甚至諱言是否曾經剃頭降清:“近奉新功令,休稱兩鬓完(原注:時禁自陳保發歸朝之語)”。
③以忠貞不二、扈駕有功自命的官僚對此頗有意見,留守桂林大學士瞿式耜竭力反對永曆帝移駐廣東,就是耽心朝廷權力落入“東勳”手裡。
朱由榔遷至廣東肇慶之後,瞿式耜憤憤不平,在1649年(永曆二年)九月的一封信中說:“吾之留守桂林,不止要照管東、西,通何督師之氣脈;亦為東邊用人行政,惟知奉承剃發之人,全不顧朝綱清議,太看不得。
與之同流合污既不能,終日争嚷又不耐,反不如身居局外,猶得清清白白做一人也。
”④可見,瞿式耜原先對李成棟集一團一的得勢耿耿于懷,不久,何騰蛟兵敗身死,馬吉翔又極力拉攏李成棟,瞿式耜力單勢孤,才通過袁彭年、劉湘客、金堡等人同反正來歸的“東勳”結合起來,共同對付馬吉翔、陳邦傅等原廣西實權人物。
争奪朝廷權力的格局錯綜複雜,“吳”、“楚”的概念本來很不準确,既不是以同鄉親友聯結而成,也不是以反正、随駕(即曾否降清剃發)劃分。
如果仔細剖析一下所謂吳、楚一黨一争,不難發現它實際上是勳鎮(帶有地方割據色彩的軍閥)之間的矛盾在朝廷上的反映。
簡單一點說,主要是廣西軍閥慶國公陳邦博同廣東軍閥李成棟,李元胤父子之間為争奪朝廷權力的鬥争。
瞿式耜是江蘇常熟人,按地域觀念應該算是吳人,為什麼卻同“楚一黨一”聯為一體呢?這是因為他原任廣西巡撫,後來任留守桂林大學士,希望統攬廣西全省軍政,可是陳邦傅憑借實力以“居守”廣西的敕旨(他還行一賄中書舍人把居守的诏敕寫成“世守”)為依據控制了廣西大部分地區。
瞿式耜所能指揮的軍隊僅限于宣國公焦琏(原封新興侯)等部,行政權力也局促于桂林一隅之地。
因此,他同陳邦傅在争奪廣西權力上處處勾心鬥角。
李成棟以廣東全省和廣西梧州反正來附,被封為惠國公。
陳邦傅在永曆朝廷處境危迫時曾經向佟養甲、李成棟暗通款曲,有意投降清朝,這時卻以扈駕功邀封慶國公。
李成棟知道他的底細,羞與為伍。
于是,瞿式耜為首的勢力同反正來歸的“東勳”集一團一逐漸合拍,形成一個左右朝政的聯合陣線,即所謂楚一黨一。
錢秉镫在著作中曾披露其中内幕:“初,金堡赴行在,将有建白,過桂林以示留守(瞿式耜)。
留守令至肇,與劉湘客酌之。
參疏八款,李成棟、陳邦傅、龐天壽、馬吉翔皆在所參。
湘客削去其二,去李而用陳,去龐而用馬。
封上,一時豐采赫然,補兵科給事中。
當成棟未反正時,邦傅潛通降啟,心鄙之,及是爵位相等,甚恥與哙等為伍。
得堡疏,大喜,故元胤交益密,實不知成棟初亦在參中也。
”①金堡在隆武朝廷中就有“敢谏”之名,永曆二年(順治五年,1648)十月他輾轉來到廣西桂林,對朝廷情況尚不了解,準備以尊主權為名疏參在外東、西二勳,在内司禮監太監龐天壽、文安侯馬吉翔,借以一鳴驚人。
疏稿呈瞿式耜審閱,瞿指示他到肇慶去同劉湘客商酌。
經過劉湘客提示,删去李成棟、龐天壽的名字,變成專參西勳。
十二月上本,“傳揭到李成棟,成棟歎服。
吉翔、邦傅亦成棟之所惡也。
自是丁時魁等益與李元胤固結”②。
由此可見,楚一黨一的幕後人物為瞿式耜和李元胤,稱之為楚一黨一是因為出頭露面的袁彭年、丁時魁、蒙正發都是湖廣人。
那末,以堵胤錫、陳邦傅、王化澄、朱天麟為後台的“吳一黨一”是怎麼回事呢?嚴格說,永曆朝廷内并不存在吳一黨一。
所謂的“吳一黨一”是楚一黨一把妨礙自己獨家攬權的勢力指派為結一黨一營私。
堵胤錫、王化澄、朱天麟在永曆朝廷裡是比較正直的大臣,他們同陳邦傅、馬吉翔并沒有什麼瓜葛。
問題是,陳邦傅在廣東反正以前足以同瞿式耜等人相抗衡,廣東反正以後力量平衡被打破,陳邦傅為了維護自己的地位,先把李過(李赤心)、高一功(高必正)為首的忠貞營接進廣西南甯一帶安插,後來又拉攏雲南的大西軍餘部;而堵胤錫等人卻是從抗清大局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