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648—1649年湖南戰局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明軍收複常德、寶慶與何騰蛟挑一起内釁
1648年正月江西金聲桓、王得仁和同年四月廣東李成棟的反正,是永曆朝廷的一大轉機。
上文已經指出了金、王用兵方向的不當和李成棟援救江西不力,導緻局勢逆轉。
但是,就整個南明複興事業而言,關鍵卻在湖南戰場。
其原因如次:第一,清廷在金聲桓、王得仁以江西反正之後,惟恐長江中、下遊有失,急忙命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帶領軍隊撤回湖北漢一陽一,湖南隻留下總兵徐勇守長沙、總兵馬蛟麟守辰州、總兵張國柱守衡州,此外就是廣西巡撫李懋祖和總兵餘世忠據守廣西全州到湖南永州一帶,兵力相當單薄。
永曆政權可以投入湖南的兵力遠遠超過當地清軍。
第二,永曆朝廷如果能夠趁清軍主力撤離湖南的機會一舉收複全省,在戰略上将使湘、贛、粵、桂連成一片,既便于互相呼應支持,又可以為進一步擴大戰果奠定基礎。
第三,湖南一省是永曆朝廷重臣何騰蛟、劉承胤以不同形式拱手讓給了清方,在江西、廣東反正以前,永曆君臣局促于廣西部分府州,威望大損,如果能夠憑借自身力量收複湖南,必将提高朝廷的聲望和地位。
然而,永曆朝廷在湖南戰場上卻一誤再誤,坐失事機,罪魁禍首就是竊踞督師閣部的何騰蛟。
迄今為止,人們大抵沒有擺脫南明門戶之見的影響,對許多人物和事件作了不正确的叙述。
妒賢忌能、誤國誤民的何騰蛟一直被推崇為正人君子,描寫成支撐南明政權的擎天大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讓我們先看一下1648年夏秋間湖南的形勢。
這年四月,堵胤錫、馬進忠利用孔有德等三王兵馬撤出湖南的機會,于十八日由湘西九溪衛(在今湖南慈利縣西北)、永定衛(今湖南大庸縣)出發,二十四日收複了常德①。
一度降清的将領陳友龍也在靖州反正歸明。
陳友龍原來是劉承胤的部将,号稱敢戰。
劉承胤以武岡降清時,他受制于主将被迫降清。
1648年四月,他的軍隊駐紮在湖南靖州城外二十裡處,孔有德委任的署貴州巡撫彭而述來到靖州,陳友龍就在這月十五日宣布反清,圍攻靖州,“合苗、徭諸山峒赤腳椎髻之徒,蜂擁靖州城下,火炮如電,戟列如霜”。
清署貴州巡撫彭而述督副将閻芳譽出城迎戰,“守将楊文義作内應,城以陷,标下副将賀進才冒矢石死”,彭而述逃往寶慶②。
十七日,陳友龍派兵進入貴州黎平府,活捉會同縣清知縣宋雲梯,黎平府推官蔡珽逃往黔一陽一。
清偏沅巡撫線缙向朝廷報告:“武岡、黎、靖、會同一帶猶屬舊治,響應神速,盡秉網巾。
”①又說:“寶慶一府所轄五州縣,今新甯、城步、新化陳友龍、王國柱作叛,已去三縣;武岡危困三月,亦在叵測,所存邵一陽一一縣半懷觀望。
”②七月初一日,陳友龍部攻克武岡州,清副将賀雲、知州何衡泗自一殺③。
八月初五日,陳軍又攻克寶慶府(府治邵一陽一)。
正當湖南局勢對南明處于極為有利的情況時,原先負有丢掉幾乎湖南全境的罪責,一直龜縮于廣西桂林的督師閣部何騰蛟卻急不可耐地妄圖竊取“複湘”首功。
他帶領曹志建、趙印選、焦琏、盧鼎等部于五月二十七日攻克全州④。
清廣西巡撫李懋祖、總兵餘世忠退入湖南永州⑤。
何騰蛟的軍隊尾随清軍進攻永州,餘世忠等據城阻擊。
盡避何騰蛟位高兵多,卻庸懦無能,頓兵永州城下,久攻不克。
他眼看堵胤錫部已經收複常德,陳友龍部連克靖州、武岡、寶慶等地,複湘大功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竟不擇手段地加以破壞。
何騰蛟對陳友龍懷有很深的敵意。
原因是劉承胤在武岡降清時,陳友龍本不情願,迫于當時的形勢勉強歸附清朝;清方為了使他死心塌地跟随自己,故意責令他帶兵進攻何騰蛟的老家貴州黎平(按,何騰蛟是五開衛人,五開衛治與黎平府同城),俘虜了何的家屬①。
陳友龍反正以後,先後占領靖州、黎平、武岡、新化、寶慶,同收複常德地區的堵胤錫、馬進忠部互相呼應,大有一舉拿下長沙之勢。
何騰蛟為了洩私憤、争頭功,竟然指使南安侯郝永忠率部由柳州北上靖州地區偷襲陳友龍部。
郝永忠一介武夫,長期受何騰蛟籠絡,當即奉命行一事。
他以借道靖州恢複辰州為名,突然對陳友龍部發起攻擊;陳友龍毫無防備,全軍潰敗,帶着殘兵敗卒逃入廣西向永曆朝廷訴冤。
陳友龍軍既在何騰蛟挑一起的内戰中被打垮,不僅趁勝進攻長沙的計劃破滅,寶慶府也被清總兵張國柱、參将魏守職重新占領②。
何騰蛟導演的南明軍隊自相火并,使湖南清軍得以喘一息。
直到十一月初一日,何騰蛟指揮的軍隊才攻下永州,然後再次占領寶慶,延誤了收複全湘、東救江西金聲桓、王得仁的時間,後果十分嚴重。
對于何騰蛟的私心自用,留守桂林大學士瞿式耜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同何騰蛟氣味相投,互為表裡,故意把事情的經過說得含糊其辭。
現存瞿式耜集中《恢複寶慶疏》尾注明時間為“永曆二年六月初六日具奏”,接着的一篇《永城大捷疏》尾注明是“永曆二年七月初六日具奏。
”後面這件奏疏說:“本月初一日一鼓而下,克複永城。
”根據清方檔案和地方志,攻克永州是這年十一月初一日,瞿式耜的上述兩件奏疏都應該是十一月上旬寫的,他本人上疏時自然不可能寫錯時間,問題出在據疏稿編集的時候。
這兩件系時錯誤的奏疏都同何騰蛟直接有關,未必是偶然的疏忽。
鑒于人們對奏疏所寫年月往往深信不疑,對這種例外情形作點考證就是必要的了。
瞿式耜《恢複寶慶疏》中說:“本月初五日,準督師閣部何塘報前事:‘據标下職方司主事李甲春,原翰林院簡讨姚大複報稱:寶慶一府,職等前與總鎮陳友龍已經會師恢複。
後陳兵派饷一倍、十倍,以緻百姓迎虜;兼以郝(永忠)兵入靖,陳(友龍)兵潰回,寶(慶)複為虜所踞。
職等奉本閣部嚴命,于十八日帥兵萬餘,一仗決勝,斬級二百零五顆,生擒三十四名,奪大西馬五十餘匹。
有功員役,另察冊報。
虜遁洪橋,我兵屯營寶(慶)城外五裡,扼其要路。
此系恢郡捷報,懇乞奏聞,等情到案。
本閣部(何騰蛟自稱)看得,寶慶一府東通長郡,南連衡嶽,西界武、靖,表裡山河,誠楚之大郡也。
本閣部鞭長不及,終少調劑,以緻旋得旋失。
今發監軍禦史餘鹍起,躬督标下職方司李甲春之兵,乘虜初入,腳跟未定,一鼓恢複,厥功偉矣!然湖南、北之真虜畢集永一陽一(即永州),本閣部調四爵之兵(指曹志建、趙印選、焦琏、盧鼎),無日不戰,無仗不勝。
阱此數萬豺虎,衡、寶之虜自在目中。
寶慶恢複,又可省一番籌戰之勞矣。
理合塘報,煩惟轉奏。
’等因到臣(瞿式耜自稱)。
”接着,瞿式耜寫道:“該臣看得,寶慶之旋得旋失也。
由于郝永忠之兵入靖,陳友龍調兵回顧,衡之援虜乘機再入。
今幸督師輔臣騰蛟方略布置,一鼓恢複,與永捷之報同日并馳。
……”①何騰蛟、瞿式耜都談到陳友龍放棄剛剛收複的寶慶是因為郝永忠兵進入靖州。
按情理說,陳友龍反正以後已成為明朝将領,郝永忠部由廣西進入湖南,本應聯合進取長沙等府縣,怎麼會适得其反呢?原來,陳友龍自靖州反正後,捷報頻傳,永曆朝廷加封他為遠安伯,以示獎勵②。
何騰蛟懷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派郝永忠以友軍之名行偷襲之實,一舉擊敗陳友龍,才導緻寶慶得而複失。
何騰蛟所督軍隊重占寶慶後,自矜功伐,真是恬不知恥。
瞿式耜替他幫腔,一唱一和,朦胧上奏,表明永曆朝廷中結一黨一弄權,幾無是非功過可言。
給事中金堡趁機起哄,上疏大罵“闖賊郝永忠本我寇仇,暫歸縧索,未嘗與虜一戰,而震驚乘輿,戕賊内地,頃且殘靖州,逐勳鎮矣。
陳友龍反正之後,有力恢寶(慶)武(岡)之功,而永忠遍布流言,謂勳輔騰蛟令其報仇,欲以離義士之心,敗督師之望”;要求朝廷下诏“削其官,聲其罪,使天下知其為國法所不赦”①。
金堡舞文弄墨,為何騰蛟開脫罪責,發洩對原農民軍将領的仇恨,可謂無恥之尤。
王夫之有一段記載比較接近事實: 何騰蛟素惡友龍,以庶母、妻、妾故,尤怨之。
且聞其複湘鄉,恐其先得長沙。
而騰蛟方圍永州未能下,念無以制友龍者。
郝永忠方屯柳州,騰蛟使謂永忠曰:“諸将出楚,皆立大功,将軍獨深壁柳州,将為諸将笑。
今予自率滇、曹兵下永、衡,王、馬諸部出辰、常;為将軍計,惟有靖、武一路可出耳。
陳友龍收二十餘城,富甲諸将,金粟可坐食十年。
戰友龍之與戰□(虜),難易亦易知,且彼自以得上封拜,怙天子為安,不虞人之見襲,可一鼓破也。
吾妻妾皆死于友龍之手,将軍于我,師生誼最厚,獨不能為我一報乎?盡友誼,取大功,收厚利,據樂土,在此行也。
幸勿以友龍新受褒賞為疑。
将軍誠據寶慶,待我而下長沙,雖殺友龍,朝廷其不能緻诘于将軍審矣。
”永忠軍方困于食,得騰蛟報,大喜,即卷甲趨古泥。
即贻書友龍,言假道自黎平西出黔境,往複辰州。
友龍不為備。
永忠倍道馳襲友龍于武岡。
乃稱“奉督師令讨友龍”。
友龍兵不得集,遂潰敗。
永忠盡并其軍。
友龍挾一矛沖重圍走,三日夜不得食,乃達柳州。
馳疏訟冤,朝廷果以騰蛟故,置不問。
永忠遂大掠黎、靖、武、寶,殺百姓以巨萬計。
武、寶紳士起義應友龍者,
上文已經指出了金、王用兵方向的不當和李成棟援救江西不力,導緻局勢逆轉。
但是,就整個南明複興事業而言,關鍵卻在湖南戰場。
其原因如次:第一,清廷在金聲桓、王得仁以江西反正之後,惟恐長江中、下遊有失,急忙命令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三王帶領軍隊撤回湖北漢一陽一,湖南隻留下總兵徐勇守長沙、總兵馬蛟麟守辰州、總兵張國柱守衡州,此外就是廣西巡撫李懋祖和總兵餘世忠據守廣西全州到湖南永州一帶,兵力相當單薄。
永曆政權可以投入湖南的兵力遠遠超過當地清軍。
第二,永曆朝廷如果能夠趁清軍主力撤離湖南的機會一舉收複全省,在戰略上将使湘、贛、粵、桂連成一片,既便于互相呼應支持,又可以為進一步擴大戰果奠定基礎。
第三,湖南一省是永曆朝廷重臣何騰蛟、劉承胤以不同形式拱手讓給了清方,在江西、廣東反正以前,永曆君臣局促于廣西部分府州,威望大損,如果能夠憑借自身力量收複湖南,必将提高朝廷的聲望和地位。
然而,永曆朝廷在湖南戰場上卻一誤再誤,坐失事機,罪魁禍首就是竊踞督師閣部的何騰蛟。
迄今為止,人們大抵沒有擺脫南明門戶之見的影響,對許多人物和事件作了不正确的叙述。
妒賢忌能、誤國誤民的何騰蛟一直被推崇為正人君子,描寫成支撐南明政權的擎天大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讓我們先看一下1648年夏秋間湖南的形勢。
這年四月,堵胤錫、馬進忠利用孔有德等三王兵馬撤出湖南的機會,于十八日由湘西九溪衛(在今湖南慈利縣西北)、永定衛(今湖南大庸縣)出發,二十四日收複了常德①。
一度降清的将領陳友龍也在靖州反正歸明。
陳友龍原來是劉承胤的部将,号稱敢戰。
劉承胤以武岡降清時,他受制于主将被迫降清。
1648年四月,他的軍隊駐紮在湖南靖州城外二十裡處,孔有德委任的署貴州巡撫彭而述來到靖州,陳友龍就在這月十五日宣布反清,圍攻靖州,“合苗、徭諸山峒赤腳椎髻之徒,蜂擁靖州城下,火炮如電,戟列如霜”。
清署貴州巡撫彭而述督副将閻芳譽出城迎戰,“守将楊文義作内應,城以陷,标下副将賀進才冒矢石死”,彭而述逃往寶慶②。
十七日,陳友龍派兵進入貴州黎平府,活捉會同縣清知縣宋雲梯,黎平府推官蔡珽逃往黔一陽一。
清偏沅巡撫線缙向朝廷報告:“武岡、黎、靖、會同一帶猶屬舊治,響應神速,盡秉網巾。
”①又說:“寶慶一府所轄五州縣,今新甯、城步、新化陳友龍、王國柱作叛,已去三縣;武岡危困三月,亦在叵測,所存邵一陽一一縣半懷觀望。
”②七月初一日,陳友龍部攻克武岡州,清副将賀雲、知州何衡泗自一殺③。
八月初五日,陳軍又攻克寶慶府(府治邵一陽一)。
正當湖南局勢對南明處于極為有利的情況時,原先負有丢掉幾乎湖南全境的罪責,一直龜縮于廣西桂林的督師閣部何騰蛟卻急不可耐地妄圖竊取“複湘”首功。
他帶領曹志建、趙印選、焦琏、盧鼎等部于五月二十七日攻克全州④。
清廣西巡撫李懋祖、總兵餘世忠退入湖南永州⑤。
何騰蛟的軍隊尾随清軍進攻永州,餘世忠等據城阻擊。
盡避何騰蛟位高兵多,卻庸懦無能,頓兵永州城下,久攻不克。
他眼看堵胤錫部已經收複常德,陳友龍部連克靖州、武岡、寶慶等地,複湘大功很可能落入他人之手,竟不擇手段地加以破壞。
何騰蛟對陳友龍懷有很深的敵意。
原因是劉承胤在武岡降清時,陳友龍本不情願,迫于當時的形勢勉強歸附清朝;清方為了使他死心塌地跟随自己,故意責令他帶兵進攻何騰蛟的老家貴州黎平(按,何騰蛟是五開衛人,五開衛治與黎平府同城),俘虜了何的家屬①。
陳友龍反正以後,先後占領靖州、黎平、武岡、新化、寶慶,同收複常德地區的堵胤錫、馬進忠部互相呼應,大有一舉拿下長沙之勢。
何騰蛟為了洩私憤、争頭功,竟然指使南安侯郝永忠率部由柳州北上靖州地區偷襲陳友龍部。
郝永忠一介武夫,長期受何騰蛟籠絡,當即奉命行一事。
他以借道靖州恢複辰州為名,突然對陳友龍部發起攻擊;陳友龍毫無防備,全軍潰敗,帶着殘兵敗卒逃入廣西向永曆朝廷訴冤。
陳友龍軍既在何騰蛟挑一起的内戰中被打垮,不僅趁勝進攻長沙的計劃破滅,寶慶府也被清總兵張國柱、參将魏守職重新占領②。
何騰蛟導演的南明軍隊自相火并,使湖南清軍得以喘一息。
直到十一月初一日,何騰蛟指揮的軍隊才攻下永州,然後再次占領寶慶,延誤了收複全湘、東救江西金聲桓、王得仁的時間,後果十分嚴重。
對于何騰蛟的私心自用,留守桂林大學士瞿式耜是非常清楚的,但是他同何騰蛟氣味相投,互為表裡,故意把事情的經過說得含糊其辭。
現存瞿式耜集中《恢複寶慶疏》尾注明時間為“永曆二年六月初六日具奏”,接着的一篇《永城大捷疏》尾注明是“永曆二年七月初六日具奏。
”後面這件奏疏說:“本月初一日一鼓而下,克複永城。
”根據清方檔案和地方志,攻克永州是這年十一月初一日,瞿式耜的上述兩件奏疏都應該是十一月上旬寫的,他本人上疏時自然不可能寫錯時間,問題出在據疏稿編集的時候。
這兩件系時錯誤的奏疏都同何騰蛟直接有關,未必是偶然的疏忽。
鑒于人們對奏疏所寫年月往往深信不疑,對這種例外情形作點考證就是必要的了。
瞿式耜《恢複寶慶疏》中說:“本月初五日,準督師閣部何塘報前事:‘據标下職方司主事李甲春,原翰林院簡讨姚大複報稱:寶慶一府,職等前與總鎮陳友龍已經會師恢複。
後陳兵派饷一倍、十倍,以緻百姓迎虜;兼以郝(永忠)兵入靖,陳(友龍)兵潰回,寶(慶)複為虜所踞。
職等奉本閣部嚴命,于十八日帥兵萬餘,一仗決勝,斬級二百零五顆,生擒三十四名,奪大西馬五十餘匹。
有功員役,另察冊報。
虜遁洪橋,我兵屯營寶(慶)城外五裡,扼其要路。
此系恢郡捷報,懇乞奏聞,等情到案。
本閣部(何騰蛟自稱)看得,寶慶一府東通長郡,南連衡嶽,西界武、靖,表裡山河,誠楚之大郡也。
本閣部鞭長不及,終少調劑,以緻旋得旋失。
今發監軍禦史餘鹍起,躬督标下職方司李甲春之兵,乘虜初入,腳跟未定,一鼓恢複,厥功偉矣!然湖南、北之真虜畢集永一陽一(即永州),本閣部調四爵之兵(指曹志建、趙印選、焦琏、盧鼎),無日不戰,無仗不勝。
阱此數萬豺虎,衡、寶之虜自在目中。
寶慶恢複,又可省一番籌戰之勞矣。
理合塘報,煩惟轉奏。
’等因到臣(瞿式耜自稱)。
”接着,瞿式耜寫道:“該臣看得,寶慶之旋得旋失也。
由于郝永忠之兵入靖,陳友龍調兵回顧,衡之援虜乘機再入。
今幸督師輔臣騰蛟方略布置,一鼓恢複,與永捷之報同日并馳。
……”①何騰蛟、瞿式耜都談到陳友龍放棄剛剛收複的寶慶是因為郝永忠兵進入靖州。
按情理說,陳友龍反正以後已成為明朝将領,郝永忠部由廣西進入湖南,本應聯合進取長沙等府縣,怎麼會适得其反呢?原來,陳友龍自靖州反正後,捷報頻傳,永曆朝廷加封他為遠安伯,以示獎勵②。
何騰蛟懷着不可告人的目的派郝永忠以友軍之名行偷襲之實,一舉擊敗陳友龍,才導緻寶慶得而複失。
何騰蛟所督軍隊重占寶慶後,自矜功伐,真是恬不知恥。
瞿式耜替他幫腔,一唱一和,朦胧上奏,表明永曆朝廷中結一黨一弄權,幾無是非功過可言。
給事中金堡趁機起哄,上疏大罵“闖賊郝永忠本我寇仇,暫歸縧索,未嘗與虜一戰,而震驚乘輿,戕賊内地,頃且殘靖州,逐勳鎮矣。
陳友龍反正之後,有力恢寶(慶)武(岡)之功,而永忠遍布流言,謂勳輔騰蛟令其報仇,欲以離義士之心,敗督師之望”;要求朝廷下诏“削其官,聲其罪,使天下知其為國法所不赦”①。
金堡舞文弄墨,為何騰蛟開脫罪責,發洩對原農民軍将領的仇恨,可謂無恥之尤。
王夫之有一段記載比較接近事實: 何騰蛟素惡友龍,以庶母、妻、妾故,尤怨之。
且聞其複湘鄉,恐其先得長沙。
而騰蛟方圍永州未能下,念無以制友龍者。
郝永忠方屯柳州,騰蛟使謂永忠曰:“諸将出楚,皆立大功,将軍獨深壁柳州,将為諸将笑。
今予自率滇、曹兵下永、衡,王、馬諸部出辰、常;為将軍計,惟有靖、武一路可出耳。
陳友龍收二十餘城,富甲諸将,金粟可坐食十年。
戰友龍之與戰□(虜),難易亦易知,且彼自以得上封拜,怙天子為安,不虞人之見襲,可一鼓破也。
吾妻妾皆死于友龍之手,将軍于我,師生誼最厚,獨不能為我一報乎?盡友誼,取大功,收厚利,據樂土,在此行也。
幸勿以友龍新受褒賞為疑。
将軍誠據寶慶,待我而下長沙,雖殺友龍,朝廷其不能緻诘于将軍審矣。
”永忠軍方困于食,得騰蛟報,大喜,即卷甲趨古泥。
即贻書友龍,言假道自黎平西出黔境,往複辰州。
友龍不為備。
永忠倍道馳襲友龍于武岡。
乃稱“奉督師令讨友龍”。
友龍兵不得集,遂潰敗。
永忠盡并其軍。
友龍挾一矛沖重圍走,三日夜不得食,乃達柳州。
馳疏訟冤,朝廷果以騰蛟故,置不問。
永忠遂大掠黎、靖、武、寶,殺百姓以巨萬計。
武、寶紳士起義應友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