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1648—1649年湖南戰局
關燈
小
中
大
軍以喘一息之機;又悍然調走圍攻長沙的忠貞營,一手斷送了複湘援贛的戰略大局,卒至以身予敵。
南明之不振,用人不當是個重要原因。
濟爾哈朗在擒殺何騰蛟以後,利用南明軍隊不戰自潰,分兵大舉進攻。
由尚書阿哈尼堪、固山額真劉之源領兵往攻寶慶(邵一陽一),固山額真佟圖賴、伊拜領兵往攻衡州;當時,堵胤錫同李赤心率領的忠貞營駐于湖南郴州地區,濟爾哈朗親自帶領主力前往征讨①。
忠貞營兵力不敵,戰敗後向南撤退②。
阿哈尼堪、劉之源部在寶慶擊敗明軍王進才、馬進忠軍,占領府城邵一陽一,接着向西進攻黔一陽一,在該縣的洪江(今黔一陽一縣南)擊敗袁宗第、劉體純(二隻虎)部,進占沅州(今芷江)、靖州③。
佟圖賴、伊拜部在衡州擊敗明軍,南明總兵陶仰用陣亡④。
胡一青、周金湯退入廣西全州。
佟圖賴乘勝追擊,占領全州⑤。
由于全州是由湖南進入廣西的門戶,直接關系到永曆朝廷的安危,南明将領焦琏等領兵分三路反攻全州,被清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部援軍擊敗。
焦琏等調整兵力後再次反攻全州,濟爾哈朗親自帶領主力往援,明軍不敵,退回桂林⑥。
清軍在勒克德渾率領下進攻道州,明将曹志建戰敗,道州失守。
曹部雖曾反攻道州,都被清軍擊退。
濟爾哈朗、勒克德渾在重新占領湖南大部州縣後,還曾派出一支軍隊西入貴州境内。
當時明将郝永忠部還沉浸于内讧之中,在黎平府東南的中潮地方包圍遠安伯陳友龍殘部,陳友龍戰敗被殺①。
清軍的突襲使郝永忠措手不及,被擊敗,清軍占領黎平府②。
郝永忠帶領部衆退到廣西慶遠(宜山),又輾轉于貴州獨山一帶③。
由于欣賞他的何騰蛟已被清軍俘殺,而瞿式耜等人對他恨之入骨,在奏疏中公開稱他為“郝逆”,他在永曆朝廷直接控制區内幾乎沒有容身之地,被迫率領部衆由貴州轉入夔東山區,與劉體純、袁宗第等會合,長期堅持抗清鬥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1648—1649年(順治五年至六年)集中在湖南的南明軍隊有李赤心、高必正統率的忠貞營,馬進忠部、王進才部,滇營趙印選、胡一青部,郝永忠部,陳友龍部,曹志建部,袁宗第、劉體純、牛萬才等部,兵力相當雄厚。
隻是由于居統帥地位的督師閣部何騰蛟非但駕馭無能,而且挑一起内讧,弄得衆心離散,被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各個擊破。
清軍占領湖南和廣西全州後,永曆朝廷幾乎已無招架之力。
但這時清廷因為姜瓖等領導的山西反清運動尚未平定,京師兵力空虛,多爾衮于順治六年八月間下令濟爾哈朗“班師還京”①。
永曆朝廷才驚魂稍定。
清朝滿漢主力北撤以後,留守湖南的兵力大為削弱。
九月,南明焦琏部和滇營趙印選、胡一青等部收複廣西全州,該城清方官兵退入湖南永州②。
十月上旬開始,各路明軍重新活躍起來,恢複湖南失地。
永國公曹志建部于初二日攻克永興、初三日收複耒一陽一③。
原駐洞一口、洪江一帶的鄂國公馬進忠、襄國公王進才移兵南下會合由全州入湘的新甯侯趙印選、興甯侯胡一青部,于十月二十七日攻克武岡(永曆元年改名奉天)活捉清守将楊應元,新甯、城步等縣也随之收複④。
十一月初四日王進才部又攻克靖州,清将閻芳譽等逃竄途中溺水而死⑤。
收複武岡以後,胡一青部經東安、冷水灘攻永州;曹志建軍向衡一陽一推進;馬進忠部則進迫寶慶。
南明軍隊對湖南的反攻,引起了清朝湖廣當局的恐慌。
清湖廣四川總督羅繡錦上疏朝廷緊急請求增派援兵。
攝政王多爾衮批交兵部商議,順治七年(1650)二月,兵部建議調駐守山東濟南的續順公沈永忠率領本部官兵移駐湖南寶慶(邵一陽一),并将原随佟圖賴等南征的總兵張國柱、郝效忠二部交其統轄,經朝廷核準後下達。
這時,清廷所調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的軍隊已分别由遼東南下,孔有德自告奮勇攻取便西。
清廷指示他進入湖南以後,先會同沈永忠軍“力辦湖南之賊,務令銷靖伏莽,地方底定”,再報朝廷批準後進征廣西①。
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清軍暫時穩定了對湖南的統治,等到孔有德軍攻占廣西大部分地區以後,留鎮湖南的兵力仍然相當有限,從而埋伏下了大西軍聯明抗清後由貴州東入湖南,清軍一敗塗地的種一子。
①順治五年閏四月湖北巡按王守履揭帖中說:“尤可慮者,目今王、馬、袁、堵諸逆,假以複明為名,狂逞于荊嶽之上;金賊、土寇蹂一躏于蕲黃之下,而三王有班師回京之一聲息。
……真危急存亡之秋矣。
鎮、道諸臣日日請兵請救,大聲疾呼,急如星火。
……職謹會同督臣羅繡錦、撫臣高士俊、治臣趙兆麟合詞具題,伏乞聖鑒,敕部速議施行。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二七頁。
②《清世祖實錄》卷四十。
李錦即李過,隆武帝改其名為李赤心。
清廷命将出師以李錦為主要對手,而不是何騰蛟,這點很值得注意。
③順治五年十二月湖廣四川總督羅繡錦“為塘報南郡失守情形仰乞聖鑒事”揭帖中說,他奉命于十一月赴安陸府為濟爾哈朗準備喂馬糧刍,濟爾哈朗軍至安陸當在十二月,見《明清檔案》第九冊,A9—185号。
①錢秉镫《所知錄》卷二。
②《瞿式耜集》卷一,奏疏《恢複大捷疏》。
①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七《何堵章列傳》。
②順治五年十月二十一日荊州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文獻叢編》第十三輯。
①順治六年二月湖南巡按吳達“為塘報事”揭帖中說:“據差往王營伺候旗鼓守備申慶元報稱,于十二日引領大兵星夜前進,至道林市擒殺賊撥三十餘名,當審賊息,何騰蛟、馬進忠見駐湘潭城内。
次早二十一日大兵齊進,當時賊敗,大兵随即圍城,賊兵突門潰奔。
除砍殺不可數計,當即擒住何騰蛟,惟馬進忠脫逃。
因天晚難追,于二十二日發兵追至湘鄉。
王一爺暫住湘潭,出示安一撫百姓。
”見《明清檔案》第十冊,A10—38号。
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三記:“忠貞既去,馬進忠兵才來千餘,滇、标等營又以忠貞阻路不至。
□(虜)乘虛直入,一路掃蕩,近城始知。
騰蛟聞報三次,尚不信。
标官強上馬,□已入城。
追者斫其後騎門役,而騰蛟馬不前,遂被執。
”這段記載大緻可信,隻是說滇、标等營被忠貞營阻路不至與事實不符。
據清方檔案和地方志,忠貞營解長沙圍後向東進軍,形勢逆轉後南下至郴州。
而何騰蛟節制的滇營趙印選、胡一青及王進才等部在寶慶、衡一陽一一帶。
②汪輝《湘上癡脫離實錄》,見《希青亭集》。
①汪輝《湘上癡脫離實錄》記:“何公于廿七日殺在流水橋坡側,後有僧人推土牆掩之。
”參見王岱《吊何黎平騰蛟》詩附語,《沅湘耆舊集》卷四十六;王岱,湘潭人,崇祯己卯舉人,後仕清。
②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七《何騰蛟傳》。
①《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順治六年八月丙午日(十九日)條下記:“時聞賊渠一隻虎據辰州,臣親領兵渡江趨辰州。
又聞賊渠杜允熙據永興,臣星夜趨永興。
”濟爾哈朗的奏疏是用滿文寫的,實錄譯成漢文時因音近緻誤,辰州當是郴州,杜允熙即堵胤錫。
②《明季南略》卷十二《堵胤錫始末》記:四月“初五日,永興陷,從子正明死之,諸眷屬皆遇害,公自耒一陽一以數十騎退入龍一虎關,暫住保昌侯曹志建營。
” ③《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洪江誤作“紅江”。
④陶仰用之名見《瞿式耜集》永曆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奏為彙各路塘報疏”。
《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及其他官修文書多誤作“陶養用”、“陶養勇”。
⑤《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周金湯誤作“周進唐”。
⑥《清世祖實錄》卷四十六,焦琏誤作“趙廉”。
①《瞿式耜集》永曆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奏為恭述湖南近日情形事”疏中說:“郝永忠兵紮中潮,圍遠安。
”這裡寫的遠安不是地名,而是明遠安伯陳友龍。
②《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七,郝永忠誤作“何永忠”。
③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三寫作“至黔之獨山川”,川字恐系州字之誤。
①《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
②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三。
③瞿式耜永曆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奏疏,見《瞿式耜集》排印本第一一七頁。
④瞿式耜永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奏為飛報大捷事”疏、“馬進忠大捷疏”,見《瞿式耜集》第一二五—一二六頁及一二七頁。
⑤瞿式耜永曆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奏為恭述湖南近日情形事”疏中引監軍禦史藍亭塘報說南甯侯張光翠“于九月二十九日已複靖州矣”。
十一月二十一日又報攻克靖州在是月初四日。
①《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六三頁《兵部題為塘報湖南逆賊情形仰乞聖鑒事。
》 第四節忠貞營的撤入廣西和堵胤錫病死 李赤心(李過)、高必正(高一功)統率的原大順軍改編而成的忠貞營在猛攻長沙即将奏捷的時候,被督師閣部何騰蛟借口援救江西調走。
十一月十六日忠貞營解長沙之圍,移營東進。
由于他們已遠離自己的夔東基地,
南明之不振,用人不當是個重要原因。
濟爾哈朗在擒殺何騰蛟以後,利用南明軍隊不戰自潰,分兵大舉進攻。
由
忠貞營兵力不敵,戰敗後向南撤退②。
阿哈尼堪、劉之源部在寶慶擊敗明軍王進才、馬進忠軍,占領府城邵一陽一,接着向西進攻黔一陽一,在該縣的洪江(今黔一陽一縣南)擊敗袁宗第、劉體純(二隻虎)部,進占沅州(今芷江)、靖州③。
佟圖賴、伊拜部在衡州擊敗明軍,南明總兵陶仰用陣亡④。
胡一青、周金湯退入廣西全州。
佟圖賴乘勝追擊,占領全州⑤。
由于全州是由湖南進入廣西的門戶,直接關系到永曆朝廷的安危,南明将領焦琏等領兵分三路反攻全州,被清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部援軍擊敗。
焦琏等調整兵力後再次反攻全州,濟爾哈朗親自帶領主力往援,明軍不敵,退回桂林⑥。
清軍在勒克德渾率領下進攻道州,明将曹志建戰敗,道州失守。
曹部雖曾反攻道州,都被清軍擊退。
濟爾哈朗、勒克德渾在重新占領湖南大部州縣後,還曾派出一支軍隊西入貴州境内。
當時明将郝永忠部還沉浸于内讧之中,在黎平府東南的中潮地方包圍遠安伯陳友龍殘部,陳友龍戰敗被殺①。
清軍的突襲使郝永忠措手不及,被擊敗,清軍占領黎平府②。
郝永忠帶領部衆退到廣西慶遠(宜山),又輾轉于貴州獨山一帶③。
由于欣賞他的何騰蛟已被清軍俘殺,而瞿式耜等人對他恨之入骨,在奏疏中公開稱他為“郝逆”,他在永曆朝廷直接控制區内幾乎沒有容身之地,被迫率領部衆由貴州轉入夔東山區,與劉體純、袁宗第等會合,長期堅持抗清鬥争。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1648—1649年(順治五年至六年)集中在湖南的南明軍隊有李赤心、高必正統率的忠貞營,馬進忠部、王進才部,滇營趙印選、胡一青部,郝永忠部,陳友龍部,曹志建部,袁宗第、劉體純、牛萬才等部,兵力相當雄厚。
隻是由于居統帥地位的督師閣部何騰蛟非但駕馭無能,而且挑一起内讧,弄得衆心離散,被濟爾哈朗指揮的清軍各個擊破。
清軍占領湖南和廣西全州後,永曆朝廷幾乎已無招架之力。
但這時清廷因為姜瓖等領導的山西反清運動尚未平定,京師兵力空虛,多爾衮于順治六年八月間下令濟爾哈朗“班師還京”①。
永曆朝廷才驚魂稍定。
清朝滿漢主力北撤以後,留守湖南的兵力大為削弱。
九月,南明焦琏部和滇營趙印選、胡一青等部收複廣西全州,該城清方官兵退入湖南永州②。
十月上旬開始,各路明軍重新活躍起來,恢複湖南失地。
永國公曹志建部于初二日攻克永興、初三日收複耒一陽一③。
原駐洞一口、洪江一帶的鄂國公馬進忠、襄國公王進才移兵南下會合由全州入湘的新甯侯趙印選、興甯侯胡一青部,于十月二十七日攻克武岡(永曆元年改名奉天)活捉清守将楊應元,新甯、城步等縣也随之收複④。
十一月初四日王進才部又攻克靖州,清将閻芳譽等逃竄途中溺水而死⑤。
收複武岡以後,胡一青部經東安、冷水灘攻永州;曹志建軍向衡一陽一推進;馬進忠部則進迫寶慶。
南明軍隊對湖南的反攻,引起了清朝湖廣當局的恐慌。
清湖廣四川總督羅繡錦上疏朝廷緊急請求增派援兵。
攝政王多爾衮批交兵部商議,順治七年(1650)二月,兵部建議調駐守山東濟南的續順公沈永忠率領本部官兵移駐湖南寶慶(邵一陽一),并将原随佟圖賴等南征的總兵張國柱、郝效忠二部交其統轄,經朝廷核準後下達。
這時,清廷所調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的軍隊已分别由遼東南下,孔有德自告奮勇攻取便西。
清廷指示他進入湖南以後,先會同沈永忠軍“力辦湖南之賊,務令銷靖伏莽,地方底定”,再報朝廷批準後進征廣西①。
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清軍暫時穩定了對湖南的統治,等到孔有德軍攻占廣西大部分地區以後,留鎮湖南的兵力仍然相當有限,從而埋伏下了大西軍聯明抗清後由貴州東入湖南,清軍一敗塗地的種一子。
①順治五年閏四月湖北巡按王守履揭帖中說:“尤可慮者,目今王、馬、袁、堵諸逆,假以複明為名,狂逞于荊嶽之上;金賊、土寇蹂一躏于蕲黃之下,而三王有班師回京之一聲息。
……真危急存亡之秋矣。
鎮、道諸臣日日請兵請救,大聲疾呼,急如星火。
……職謹會同督臣羅繡錦、撫臣高士俊、治臣趙兆麟合詞具題,伏乞聖鑒,敕部速議施行。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二七頁。
②《清世祖實錄》卷四十。
李錦即李過,隆武帝改其名為李赤心。
清廷命将出師以李錦為主要對手,而不是何騰蛟,這點很值得注意。
③順治五年十二月湖廣四川總督羅繡錦“為塘報南郡失守情形仰乞聖鑒事”揭帖中說,他奉命于十一月赴安陸府為濟爾哈朗準備喂馬糧刍,濟爾哈朗軍至安陸當在十二月,見《明清檔案》第九冊,A9—185号。
①錢秉镫《所知錄》卷二。
②《瞿式耜集》卷一,奏疏《恢複大捷疏》。
①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七《何堵章列傳》。
②順治五年十月二十一日荊州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文獻叢編》第十三輯。
①順治六年二月湖南巡按吳達“為塘報事”揭帖中說:“據差往王營伺候旗鼓守備申慶元報稱,于十二日引領大兵星夜前進,至道林市擒殺賊撥三十餘名,當審賊息,何騰蛟、馬進忠見駐湘潭城内。
次早二十一日大兵齊進,當時賊敗,大兵随即圍城,賊兵突門潰奔。
除砍殺不可數計,當即擒住何騰蛟,惟馬進忠脫逃。
因天晚難追,于二十二日發兵追至湘鄉。
王一爺暫住湘潭,出示安一撫百姓。
”見《明清檔案》第十冊,A10—38号。
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三記:“忠貞既去,馬進忠兵才來千餘,滇、标等營又以忠貞阻路不至。
□(虜)乘虛直入,一路掃蕩,近城始知。
騰蛟聞報三次,尚不信。
标官強上馬,□已入城。
追者斫其後騎門役,而騰蛟馬不前,遂被執。
”這段記載大緻可信,隻是說滇、标等營被忠貞營阻路不至與事實不符。
據清方檔案和地方志,忠貞營解長沙圍後向東進軍,形勢逆轉後南下至郴州。
而何騰蛟節制的滇營趙印選、胡一青及王進才等部在寶慶、衡一陽一一帶。
②汪輝《湘上癡脫離實錄》,見《希青亭集》。
①汪輝《湘上癡脫離實錄》記:“何公于廿七日殺在流水橋坡側,後有僧人推土牆掩之。
”參見王岱《吊何黎平騰蛟》詩附語,《沅湘耆舊集》卷四十六;王岱,湘潭人,崇祯己卯舉人,後仕清。
②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七《何騰蛟傳》。
①《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順治六年八月丙午日(十九日)條下記:“時聞賊渠一隻虎據辰州,臣親領兵渡江趨辰州。
又聞賊渠杜允熙據永興,臣星夜趨永興。
”濟爾哈朗的奏疏是用滿文寫的,實錄譯成漢文時因音近緻誤,辰州當是郴州,杜允熙即堵胤錫。
②《明季南略》卷十二《堵胤錫始末》記:四月“初五日,永興陷,從子正明死之,諸眷屬皆遇害,公自耒一陽一以數十騎退入龍一虎關,暫住保昌侯曹志建營。
” ③《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洪江誤作“紅江”。
④陶仰用之名見《瞿式耜集》永曆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奏為彙各路塘報疏”。
《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及其他官修文書多誤作“陶養用”、“陶養勇”。
⑤《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周金湯誤作“周進唐”。
⑥《清世祖實錄》卷四十六,焦琏誤作“趙廉”。
①《瞿式耜集》永曆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奏為恭述湖南近日情形事”疏中說:“郝永忠兵紮中潮,圍遠安。
”這裡寫的遠安不是地名,而是明遠安伯陳友龍。
②《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七,郝永忠誤作“何永忠”。
③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三寫作“至黔之獨山川”,川字恐系州字之誤。
①《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五。
②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三。
③瞿式耜永曆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奏疏,見《瞿式耜集》排印本第一一七頁。
④瞿式耜永曆三年十一月二十三日“奏為飛報大捷事”疏、“馬進忠大捷疏”,見《瞿式耜集》第一二五—一二六頁及一二七頁。
⑤瞿式耜永曆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奏為恭述湖南近日情形事”疏中引監軍禦史藍亭塘報說南甯侯張光翠“于九月二十九日已複靖州矣”。
十一月二十一日又報攻克靖州在是月初四日。
①《明清史料》甲編,第三本,第二六三頁《兵部題為塘報湖南逆賊情形仰乞聖鑒事。
》 第四節忠貞營的撤入廣西和堵胤錫病死 李赤心(李過)、高必正(高一功)統率的原大順軍改編而成的忠貞營在猛攻長沙即将奏捷的時候,被督師閣部何騰蛟借口援救江西調走。
十一月十六日忠貞營解長沙之圍,移營東進。
由于他們已遠離自己的夔東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