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吳勝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關燈
小
中
大
:“時斌卿已進肅虜侯,其肅虜伯印猶在。
名振即以其印封勝兆,刻師期。
”當為傳聞之誤,自應以檔案記載為準。
②《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三頁《刑部殘題本》。
①《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頁,順治四年四月江甯巡撫土國寶“為緊急塘報事”揭帖;《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二—三十四頁《刑部殘題本》。
李魁為吳勝兆下崇明營副将,見順治四年三月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頁。
②《海東逸史》卷八《沈廷揚傳》記“統水船二百餘号”;同書卷十二《張名振傳》作“聯■二千”。
順治四年五月江甯巡撫土國寶“為再報湖海并捷以靖海氛事”揭帖說“賊船百餘号”,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190号,估計遇風前約為二百餘艘。
③佚名《舟山紀略》雲:“丁亥五月吳淞提督吳勝兆謀叛,以血書通名振求援。
時(監國魯)王駐玉環山(即玉環島,屬浙江省),名振奏請給敕印三百道,命張煌言監其軍,徐孚遠副之。
五月初六日自岑江(即舟山岑港)進發,聯■二千六百号,兵五萬有奇。
……十三日祀神放炮,龍驚鼓一浪一,飓風大作,北師乘之,全軍盡安。
……”這裡所記的五月當是四月之誤,其他情節可以同他書相參照。
《海東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記舟山海師“将抵崇明,海嘯,大風,舟覆”。
據《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二頁“兵部尚書阿尼哈堪等殘題本”雲,沈“廷揚口供,張名振在陣堕海,止有黃斌卿孤踞舟山,不久自殒”,可以證明黃斌卿本人并沒有參加進攻吳淞之役。
①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為蘇松提督吳勝兆忽有變異事”揭帖(見羅振玉編《史料叢刊初編》)中說:張名振“滿身濕衣,投入松江之僧庵,以腰藏僞銀印向僧玄一易布衣二件,剃發留頂而逃。
”任光複《航海遺聞》也記載了這件事,但把玄一寫作一泓,其文雲:“初,名振兵敗于洪濤中,遇煌言浮篷上得不死。
尋一逼一岸暗行二裡,遇一庵,名振叩之,僧号一泓者見名振即為剃發易服,飯畢令即走。
名振贻印囑以後騎(期?)。
會緝兵驟至,搜捕之,得大領濕衣并印。
僧賺以他路,追不獲,僧伏誅,名振得脫,遂歸舟山。
”洪承疇疏中說張名振以“僞銀印向僧玄一易布衣二件”,似乎玄一幫助名振脫險是為了圖利,實則不然。
名振孤身一人化裝脫逃,不便攜帶明朝官印,交玄一代為保管自在意料之中。
②張煌言《北征錄》,見《張蒼水集》第一九二頁。
③見上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參見上引《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五頁,“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殘件,張名振之弟張名斌登岸後“勢窮”降清。
①順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兵部尚書阿哈尼堪等題本殘件,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二頁。
②參見順治四年四月江甯巡撫土國寶“為緊急塘報事”揭帖,《明清檔案》第五冊,A5—155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頁。
③王沄續《陳子龍年譜》,見《陳子龍詩集》附錄二。
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見《史料叢刊初編》。
①③順治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刑部尚書吳達等題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順治題本,叛逆類第二十号。
按,鄧之誠《骨董瑣記》三記卷五《顧鹹正一案刑部題本》條收錄了這件題本,個别文字有誤。
②《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九頁《刑部殘題本》。
④《明清檔案》第六冊,A6—108号,A6—109号,洪承疇題本,其中一人名沈台監斃,戮一屍一。
①《殷頑錄》抄本。
②《吳郡日記》卷中;《南疆逸史》卷十三《楊廷樞傳》。
按,《南疆逸史》等書記楊廷樞遇害時“大聲曰:‘生為大明人’,刑者急揮刃,首堕于地,複曰:‘死為大明鬼。
’監刑者為咋舌。
”恐系傳聞之辭。
①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
②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
第二節甯波華夏等人的密謀反清 1647年(順治四年)冬,浙江甯波(鄞縣)發生了所謂“五君子翻城”之役。
“五君子”是史籍中一個不十分準确的概念,它實際上指的是華夏、王家勤、屠獻宸、楊文琦、楊文瓒、董德欽、董志甯等人在甯波策劃的反清密謀。
華夏等人在弘光朝以前都是生員,清兵侵入浙江後,他們奮不顧身地參加了抗清運動。
華夏任魯監國兵部職方司郎中,董志甯、王家勤任大理寺評事,屠獻宸任兵部車駕司主事,楊文瓒任禦史,董德欽任監紀推官,楊文琦任隆武朝廷監紀推官。
①1646年清軍渡錢塘江南下,他們身在故裡,心懷明室,力謀恢複。
在清軍主力一部分撤回京師,一部分轉入福建、廣東,浙江駐軍相形單薄的情況下,華夏、董志甯等人認為這是趁虛而起的大好時機。
當時,浙江各州縣雖已在清方控制之下,但在舟山群島有明肅虜侯黃斌卿部水師,四明山中有王翊、李長祥等義軍扼險據守。
正如史籍所載:丙戌“七月而江上潰,時浙東未下者翁洲彈丸地,而士大夫以至軍民尚惓惓故國,山寨四起,皆以恢複為辭。
”②1647年冬,華夏、屠獻宸、董志甯、王家勤、楊文琦等人為了恢複浙東,密謀把各種抗清力量聯合起來,一舉攻克紹興、甯波。
他們一面派人同在大蘭山(位于四明山區中部)結寨抗清的明兵部職方司主事王翊聯絡,一面通過在舟山的禦史馮京第勸說黃斌卿帶領海師來接應。
計劃由王翊會同立寨東山的李長祥部突襲紹興,得手後即與黃斌卿海師合攻甯波;華夏等人在甯波府城内秘密聯絡清海道孫枝秀麾下的中軍遊擊陳天一寵一、仲谟(二人曾在史可法部下任偏裨,藏有史可法頒給的劄書)屆時反正。
王家勤自稱:“吾招集城東豪傑幾三千人,管江諸社為之魁,其饷吾一人可任也。
”③經過奔走聯絡,預定于十二月初四日乘清浙江巡按禦史秦世祯移駐天台,各官到渡口送行,城中無人料理之際,内外并起,一舉攻克甯波。
①不料,鄞縣降清未用的廢紳謝三賓探知消息,在十一月間向清分守甯紹台道陳谟告密。
②秦世祯得到報告,立即改變行期,急調附近駐軍進攻大蘭山、東山、管江各義軍山寨。
定海總兵張傑奉命突襲大蘭山,王翊倉猝率部轉移。
清軍在王翊營中繳獲了明魯監國頒發的印、敕和書信,其中有華夏、董德欽、王家勤、屠獻宸、董志甯聯名在一幅小白絹上寫給王翊的密信,内雲:“敝府布置已定,越(指紹興)舉随舉,定越之日,急指一旅到甯,以便壺漿。
”又有屠獻宸用竹紙寫的緻王翊書雲:“敝府發不待時,乞提師合慈,直搗定海,敝地亦從東直下,與抵關師合攻,亦要着也。
”③清政一府依據謝三賓告密書揭和繳獲的書信按名搜捕,十二月初二日華夏首先被捕,屠獻宸、董德欽等也先後入獄,董志甯脫逃(後在順治八年于舟山殉難)。
王家勤于同月十六日與總兵杜英侯、施仲吾等率領義軍在鄞縣管江莊同清軍作戰時被擒獲”①。
黃斌卿原先不同意出兵,華夏等派出的使者再三申說浙東各地義師已布置就緒,專等
名振即以其印封勝兆,刻師期。
”當為傳聞之誤,自應以檔案記載為準。
②《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三頁《刑部殘題本》。
①《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頁,順治四年四月江甯巡撫土國寶“為緊急塘報事”揭帖;《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二—三十四頁《刑部殘題本》。
李魁為吳勝兆下崇明營副将,見順治四年三月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四頁。
②《海東逸史》卷八《沈廷揚傳》記“統水船二百餘号”;同書卷十二《張名振傳》作“聯■二千”。
順治四年五月江甯巡撫土國寶“為再報湖海并捷以靖海氛事”揭帖說“賊船百餘号”,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190号,估計遇風前約為二百餘艘。
③佚名《舟山紀略》雲:“丁亥五月吳淞提督吳勝兆謀叛,以血書通名振求援。
時(監國魯)王駐玉環山(即玉環島,屬浙江省),名振奏請給敕印三百道,命張煌言監其軍,徐孚遠副之。
五月初六日自岑江(即舟山岑港)進發,聯■二千六百号,兵五萬有奇。
……十三日祀神放炮,龍驚鼓一浪一,飓風大作,北師乘之,全軍盡安。
……”這裡所記的五月當是四月之誤,其他情節可以同他書相參照。
《海東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記舟山海師“将抵崇明,海嘯,大風,舟覆”。
據《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二頁“兵部
①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為蘇松提督吳勝兆忽有變異事”揭帖(見羅振玉編《史料叢刊初編》)中說:張名振“滿身濕衣,投入松江之僧庵,以腰藏僞銀印向僧玄一易布衣二件,剃發留頂而逃。
”任光複《航海遺聞》也記載了這件事,但把玄一寫作一泓,其文雲:“初,名振兵敗于洪濤中,遇煌言浮篷上得不死。
尋一逼一岸暗行二裡,遇一庵,名振叩之,僧号一泓者見名振即為剃發易服,飯畢令即走。
名振贻印囑以後騎(期?)。
會緝兵驟至,搜捕之,得大領濕衣并印。
僧賺以他路,追不獲,僧伏誅,名振得脫,遂歸舟山。
”洪承疇疏中說張名振以“僞銀印向僧玄一易布衣二件”,似乎玄一幫助名振脫險是為了圖利,實則不然。
名振孤身一人化裝脫逃,不便攜帶明朝官印,交玄一代為保管自在意料之中。
②張煌言《北征錄》,見《張蒼水集》第一九二頁。
③見上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參見上引《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五頁,“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殘件,張名振之弟張名斌登岸後“勢窮”降清。
①順治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兵部尚書阿哈尼堪等題本殘件,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二頁。
②參見順治四年四月江甯巡撫土國寶“為緊急塘報事”揭帖,《明清檔案》第五冊,A5—155号;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頁。
③王沄續《陳子龍年譜》,見《陳子龍詩集》附錄二。
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見《史料叢刊初編》。
①③順治四年八月二十二日刑部尚書吳達等題本,原件藏第一檔案館,順治題本,叛逆類第二十号。
按,鄧之誠《骨董瑣記》三記卷五《顧鹹正一案刑部題本》條收錄了這件題本,個别文字有誤。
②《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三十九頁《刑部殘題本》。
④《明清檔案》第六冊,A6—108号,A6—109号,洪承疇題本,其中一人名沈台監斃,戮一屍一。
①《殷頑錄》抄本。
②《吳郡日記》卷中;《南疆逸史》卷十三《楊廷樞傳》。
按,《南疆逸史》等書記楊廷樞遇害時“大聲曰:‘生為大明人’,刑者急揮刃,首堕于地,複曰:‘死為大明鬼。
’監刑者為咋舌。
”恐系傳聞之辭。
①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
②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洪承疇揭帖。
第二節甯波華夏等人的密謀反清 1647年(順治四年)冬,浙江甯波(鄞縣)發生了所謂“五君子翻城”之役。
“五君子”是史籍中一個不十分準确的概念,它實際上指的是華夏、王家勤、屠獻宸、楊文琦、楊文瓒、董德欽、董志甯等人在甯波策劃的反清密謀。
華夏等人在弘光朝以前都是生員,清兵侵入浙江後,他們奮不顧身地參加了抗清運動。
華夏任魯監國兵部職方司郎中,董志甯、王家勤任大理寺評事,屠獻宸任兵部車駕司主事,楊文瓒任禦史,董德欽任監紀推官,楊文琦任隆武朝廷監紀推官。
①1646年清軍渡錢塘江南下,他們身在故裡,心懷明室,力謀恢複。
在清軍主力一部分撤回京師,一部分轉入福建、廣東,浙江駐軍相形單薄的情況下,華夏、董志甯等人認為這是趁虛而起的大好時機。
當時,浙江各州縣雖已在清方控制之下,但在舟山群島有明肅虜侯黃斌卿部水師,四明山中有王翊、李長祥等義軍扼險據守。
正如史籍所載:丙戌“七月而江上潰,時浙東未下者翁洲彈丸地,而士大夫以至軍民尚惓惓故國,山寨四起,皆以恢複為辭。
”②1647年冬,華夏、屠獻宸、董志甯、王家勤、楊文琦等人為了恢複浙東,密謀把各種抗清力量聯合起來,一舉攻克紹興、甯波。
他們一面派人同在大蘭山(位于四明山區中部)結寨抗清的明兵部職方司主事王翊聯絡,一面通過在舟山的禦史馮京第勸說黃斌卿帶領海師來接應。
計劃由王翊會同立寨東山的李長祥部突襲紹興,得手後即與黃斌卿海師合攻甯波;華夏等人在甯波府城内秘密聯絡清海道孫枝秀麾下的中軍遊擊陳天一寵一、仲谟(二人曾在史可法部下任偏裨,藏有史可法頒給的劄書)屆時反正。
王家勤自稱:“吾招集城東豪傑幾三千人,管江諸社為之魁,其饷吾一人可任也。
”③經過奔走聯絡,預定于十二月初四日乘清浙江巡按禦史秦世祯移駐天台,各官到渡口送行,城中無人料理之際,内外并起,一舉攻克甯波。
①不料,鄞縣降清未用的廢紳謝三賓探知消息,在十一月間向清分守甯紹台道陳谟告密。
②秦世祯得到報告,立即改變行期,急調附近駐軍進攻大蘭山、東山、管江各義軍山寨。
定海總兵張傑奉命突襲大蘭山,王翊倉猝率部轉移。
清軍在王翊營中繳獲了明魯監國頒發的印、敕和書信,其中有華夏、董德欽、王家勤、屠獻宸、董志甯聯名在一幅小白絹上寫給王翊的密信,内雲:“敝府布置已定,越(指紹興)舉随舉,定越之日,急指一旅到甯,以便壺漿。
”又有屠獻宸用竹紙寫的緻王翊書雲:“敝府發不待時,乞提師合慈,直搗定海,敝地亦從東直下,與抵關師合攻,亦要着也。
”③清政一府依據謝三賓告密書揭和繳獲的書信按名搜捕,十二月初二日華夏首先被捕,屠獻宸、董德欽等也先後入獄,董志甯脫逃(後在順治八年于舟山殉難)。
王家勤于同月十六日與總兵杜英侯、施仲吾等率領義軍在鄞縣管江莊同清軍作戰時被擒獲”①。
黃斌卿原先不同意出兵,華夏等派出的使者再三申說浙東各地義師已布置就緒,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