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吳勝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關燈
小
中
大
海師接應,恢複甯波頗有把握。
在馮京第的勸說下,黃斌卿才勉強同意。
屆期他并不知道内應已被破獲,按照預定方案在十二月初四日上午率領舟山海師乘船數百艘直抵甯波東門。
這時,清方已有戒備,原定内應的陳天一寵一、仲谟二将兵力有限,不敢響應②;四明山寨的義師又已被清軍先行擊敗。
黃斌卿見城内毫無動靜。
估計破城無望,在城外同清江口協鎮總兵張傑等部交戰至黃昏,即下令返航。
清軍趁勢追殺,黃部副将李讓戰死,船隻沉沒數十艘。
③ 清政一府官員驚魂稍定,立即着手審理參與密謀的抗清志士。
華夏自被捕到犧牲始終堅貞不屈。
他正氣凜然地承認自己志在恢複大明,“隻今尚恢複不來,兵馬莫集,糧草莫辦,徒耿耿耳”④。
清朝官員抓住密信中所說“布置已定,發不待時”八字嚴訊同一黨一,意在一網打盡。
華夏為了保護其他同謀者,拼死不招,說這隻是虛造聲勢,“苟有可通,不能不大言以壯任事之氣,而又何借區區實布置為?”①被夾刑暈而複蘇後仍然大聲喊道:“崇祯先帝造謀,弘光皇帝統兵,其餘大學士範景文、四川禦史陳良谟、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杭州府錢塘縣知縣顧鹹建、監國太常寺少卿陳潛夫一班忠義(均已死難者)皆予布置也。
”②1648年五月初二日,華夏英勇就義。
劊子手要他跪下受刑,他挺一立不屈,被擊傷腳後盤坐地上,大呼高皇帝者三,又呼:“藿食謀之,藿食死之”,然後被殺③。
屠獻宸、董德欽、楊文琦、王家勤、楊文瓒等也同時或稍後遇難。
攻取甯波之役因謝三賓的告密而全盤失敗。
謝三賓唯利是圖,本意是保住他“家富耦國”的家産并“求用于新朝”,沒想到“功”不見錄,清巡海道孫枝秀對他的巨額财産早已垂涎三尺,故意把他說成是“同謀”叛逆,捉拿入獄④。
審訊過程中,謝三賓醜态畢露,華夏記載:“先訊謝,謝頻叩地,稱述清功德及表已向推誠,一靡一敢失此生節至意。
頌直指(即巡按禦史)萬年德音,介福啟後,備諸乞憐态。
且曰:‘治民若有異心,未敢出兩次首也。
’”①盡避孫枝秀事先暗中派人告訴華夏說:“謝氏汝冤家,可力引之,當為汝報仇。
”他卻在公堂審訊時義正詞嚴地說:“謝三賓最為甯郡人不齒,甲申之變,猶居鄉也;弘光皇帝蒙塵,彼竟降虜。
迨錢刑部(肅樂)起義,王武甯(之仁)執詞問謝罪,彼願督饷自贖。
監國幸越,不次入東閣,惟問暮夜金,即用千金買美姬行樂耳。
坐陷錢塘,急切奔降,而大刊揭帖告當事,明歸心大清赤忱。
是一反複小人,行同狗彘也。
此好事,豈有他分?惜與他同獄,未免抱愧耳。
”②謝三賓聽說華夏斥責自己是豬狗一般的小人決不會參加殉明抗清的“好事”,不禁連連叩頭稱:“長者,長者!”③由于主謀華夏恥與謝三賓為伍,謝氏方能脫獄,正如華夏戊子(順治五年)正月獄中《與林霞舉書》中所說:“弟惜與三賓同禁數日,至今其座覺污之。
誰知三賓竟以弟得生,為之一歎”④ 甯波諸君子“翻城”之役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大官僚地主為保全巧取豪奪積累起來的巨額資産在政治上表現的鮮廉寡恥,真所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當審訊華夏時,問曰:“無鄉紳預謀邪?”華夏回答道:“悲夫,何言之苦也!大明無鄉紳久矣。
即有亦膏腴潔衣,多買田産為子孫計耳。
否則擁姬妾傲物取快一時,如與大明結沒世不可解之仇矣。
安得鄉紳?隻苦這幾個秀才為着明倫堂三字丹心耿耿,刻不能昧。
一戴紗帽,狼心狗行,無複人理。
”①這一番激烈陳詞雖主要針對謝三賓而發,卻揭露了明清易代之際多數大官僚地主的政治動向。
大抵家資愈厚者,身家之念愈重,故國之思愈薄。
可見,“鄉紳”一詞并不能準确地說明曾經出仕明朝的官僚的政治态度,也不能與“紳衿”等同。
①華夏等人在魯監國或隆武政權中所授官職諸書記載略有不同。
這裡是依據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十四《忠義一》。
②華夏《過宜言》附《鎮海縣志》人物志《華夏傳》。
③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編,卷六《施公子邦玠墓碣銘》。
①華夏等人密謀恢複甯波的時日,諸書記載不一緻。
應以被捕的主謀華夏在獄中所作《過宜言》為準。
下文記黃斌卿海師也在十二月初四日到達甯波府城東門外,可資旁證。
②全祖望在文章中常說謝三賓賺取“大蘭帛書”,李聿求《魯之春秋》卷十八也記,“丁亥十一月,(華)夏所贻大蘭帛書中途為謝三賓所得,告之”。
其實,謝三賓隻探得其事,先行告發。
華夏等人的帛書是清軍在王翊山寨中繳獲的。
華夏在《兩番對簿語略》内描寫審訊時的情況:清巡按“訊予,出謝揭二,一則載有屠獻宸、董德欽、董志甯、王家勤、楊文琦、文瓒、文球七人,一則李文缵及予夏及慈水諸馮氏也。
複出職方營(即王翊山寨)所獲同盟帛書二通。
”華夏《與林霞舉書》雲:“孰知觀海有寨,寨主逃而先事附往聯絡之公家帛書遂露,所由殃及同盟也。
”順治五年二月浙江巡按禦史秦世祯揭帖中所述情況相同,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九頁。
③順治五年二月浙江巡按試禦史秦世祯“為捉獲叛犯請旨處分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七冊,A7—144号。
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九頁。
①順治五年正月浙江福建總督張存仁“為塘報甯郡官兵擒斬逆賊事”揭帖,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六頁。
②李聿求《魯之春秋》卷十七《屠獻宸傳》記:“舟山師次城下,天一寵一與谟秣馬,猶思應之。
海道孫枝秀登陴以望,駭曰:‘海師翹首望城上,而不發一矢,望内應也。
’即調兵分守諸門,居民敢出衢巷瞻眺者擊殺之。
天一寵一與谟不敢發。
” ③順治五年正月十五日浙江福建總督張存仁“為海賊突犯甯郡官兵奮剿大捷”題本,見《明清檔案》第七冊,A7—75号。
④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①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②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③自稱與華夏有生死之交的“東海礐樵”撰《過宜先生華公狀略》,張孔式《過宜先生華公傳》,均見《過宜言》附錄。
“藿食”指食無肉的普通百姓,與“肉食者”貴族對稱,見劉向《說苑》。
④《過宜言》附錄《鎮海縣志》人物傳《華夏傳》。
①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同卷廿四日《與林霞舉書》亦雲:“初九日院審、道審時,謝三賓之搖尾乞生,萬分狼狽。
” ②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③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編》卷十《華氏忠烈合狀》;李聿求《魯之春秋》卷十六《華夏傳》。
④《過宜言》卷一。
①《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第三節王光泰兄弟在襄一陽一、鄖一陽一反清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②三兄弟原來都曾參加明末農民起義,王光恩在義軍中綽号關索,頗有點名氣。
崇祯後期王光恩接受明朝招撫,所部改編為官軍,固守鄖一陽一。
李自成義軍在1643年和1644年多次進攻該城,都未能攻克。
1645年清軍追擊大順軍進至鄖一陽一時
在馮京第的勸說下,黃斌卿才勉強同意。
屆期他并不知道内應已被破獲,按照預定方案在十二月初四日上午率領舟山海師乘船數百艘直抵甯波東門。
這時,清方已有戒備,原定内應的陳天一寵一、仲谟二将兵力有限,不敢響應②;四明山寨的義師又已被清軍先行擊敗。
黃斌卿見城内毫無動靜。
估計破城無望,在城外同清江口協鎮總兵張傑等部交戰至黃昏,即下令返航。
清軍趁勢追殺,黃部副将李讓戰死,船隻沉沒數十艘。
③ 清政一府官員驚魂稍定,立即着手審理參與密謀的抗清志士。
華夏自被捕到犧牲始終堅貞不屈。
他正氣凜然地承認自己志在恢複大明,“隻今尚恢複不來,兵馬莫集,糧草莫辦,徒耿耿耳”④。
清朝官員抓住密信中所說“布置已定,發不待時”八字嚴訊同一黨一,意在一網打盡。
華夏為了保護其他同謀者,拼死不招,說這隻是虛造聲勢,“苟有可通,不能不大言以壯任事之氣,而又何借區區實布置為?”①被夾刑暈而複蘇後仍然大聲喊道:“崇祯先帝造謀,弘光皇帝統兵,其餘大學士範景文、四川禦史陳良谟、南京禮部儀制司主事黃端伯、杭州府錢塘縣知縣顧鹹建、監國太常寺少卿陳潛夫一班忠義(均已死難者)皆予布置也。
”②1648年五月初二日,華夏英勇就義。
劊子手要他跪下受刑,他挺一立不屈,被擊傷腳後盤坐地上,大呼高皇帝者三,又呼:“藿食謀之,藿食死之”,然後被殺③。
屠獻宸、董德欽、楊文琦、王家勤、楊文瓒等也同時或稍後遇難。
攻取甯波之役因謝三賓的告密而全盤失敗。
謝三賓唯利是圖,本意是保住他“家富耦國”的家産并“求用于新朝”,沒想到“功”不見錄,清巡海道孫枝秀對他的巨額财産早已垂涎三尺,故意把他說成是“同謀”叛逆,捉拿入獄④。
審訊過程中,謝三賓醜态畢露,華夏記載:“先訊謝,謝頻叩地,稱述清功德及表已向推誠,一靡一敢失此生節至意。
頌直指(即巡按禦史)萬年德音,介福啟後,備諸乞憐态。
且曰:‘治民若有異心,未敢出兩次首也。
’”①盡避孫枝秀事先暗中派人告訴華夏說:“謝氏汝冤家,可力引之,當為汝報仇。
”他卻在公堂審訊時義正詞嚴地說:“謝三賓最為甯郡人不齒,甲申之變,猶居鄉也;弘光皇帝蒙塵,彼竟降虜。
迨錢刑部(肅樂)起義,王武甯(之仁)執詞問謝罪,彼願督饷自贖。
監國幸越,不次入東閣,惟問暮夜金,即用千金買美姬行樂耳。
坐陷錢塘,急切奔降,而大刊揭帖告當事,明歸心大清赤忱。
是一反複小人,行同狗彘也。
此好事,豈有他分?惜與他同獄,未免抱愧耳。
”②謝三賓聽說華夏斥責自己是豬狗一般的小人決不會參加殉明抗清的“好事”,不禁連連叩頭稱:“長者,長者!”③由于主謀華夏恥與謝三賓為伍,謝氏方能脫獄,正如華夏戊子(順治五年)正月獄中《與林霞舉書》中所說:“弟惜與三賓同禁數日,至今其座覺污之。
誰知三賓竟以弟得生,為之一歎”④ 甯波諸君子“翻城”之役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大官僚地主為保全巧取豪奪積累起來的巨額資産在政治上表現的鮮廉寡恥,真所謂“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當審訊華夏時,問曰:“無鄉紳預謀邪?”華夏回答道:“悲夫,何言之苦也!大明無鄉紳久矣。
即有亦膏腴潔衣,多買田産為子孫計耳。
否則擁姬妾傲物取快一時,如與大明結沒世不可解之仇矣。
安得鄉紳?隻苦這幾個秀才為着明倫堂三字丹心耿耿,刻不能昧。
一戴紗帽,狼心狗行,無複人理。
”①這一番激烈陳詞雖主要針對謝三賓而發,卻揭露了明清易代之際多數大官僚地主的政治動向。
大抵家資愈厚者,身家之念愈重,故國之思愈薄。
可見,“鄉紳”一詞并不能準确地說明曾經出仕明朝的官僚的政治态度,也不能與“紳衿”等同。
①華夏等人在魯監國或隆武政權中所授官職諸書記載略有不同。
這裡是依據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十四《忠義一》。
②華夏《過宜言》附《鎮海縣志》人物志《華夏傳》。
③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編,卷六《施公子邦玠墓碣銘》。
①華夏等人密謀恢複甯波的時日,諸書記載不一緻。
應以被捕的主謀華夏在獄中所作《過宜言》為準。
下文記黃斌卿海師也在十二月初四日到達甯波府城東門外,可資旁證。
②全祖望在文章中常說謝三賓賺取“大蘭帛書”,李聿求《魯之春秋》卷十八也記,“丁亥十一月,(華)夏所贻大蘭帛書中途為謝三賓所得,告之”。
其實,謝三賓隻探得其事,先行告發。
華夏等人的帛書是清軍在王翊山寨中繳獲的。
華夏在《兩番對簿語略》内描寫審訊時的情況:清巡按“訊予,出謝揭二,一則載有屠獻宸、董德欽、董志甯、王家勤、楊文琦、文瓒、文球七人,一則李文缵及予夏及慈水諸馮氏也。
複出職方營(即王翊山寨)所獲同盟帛書二通。
”華夏《與林霞舉書》雲:“孰知觀海有寨,寨主逃而先事附往聯絡之公家帛書遂露,所由殃及同盟也。
”順治五年二月浙江巡按禦史秦世祯揭帖中所述情況相同,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九頁。
③順治五年二月浙江巡按試禦史秦世祯“為捉獲叛犯請旨處分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七冊,A7—144号。
同件又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九頁。
①順治五年正月浙江福建總督張存仁“為塘報甯郡官兵擒斬逆賊事”揭帖,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十六頁。
②李聿求《魯之春秋》卷十七《屠獻宸傳》記:“舟山師次城下,天一寵一與谟秣馬,猶思應之。
海道孫枝秀登陴以望,駭曰:‘海師翹首望城上,而不發一矢,望内應也。
’即調兵分守諸門,居民敢出衢巷瞻眺者擊殺之。
天一寵一與谟不敢發。
” ③順治五年正月十五日浙江福建總督張存仁“為海賊突犯甯郡官兵奮剿大捷”題本,見《明清檔案》第七冊,A7—75号。
④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①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②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③自稱與華夏有生死之交的“東海礐樵”撰《過宜先生華公狀略》,張孔式《過宜先生華公傳》,均見《過宜言》附錄。
“藿食”指食無肉的普通百姓,與“肉食者”貴族對稱,見劉向《說苑》。
④《過宜言》附錄《鎮海縣志》人物傳《華夏傳》。
①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同卷廿四日《與林霞舉書》亦雲:“初九日院審、道審時,謝三賓之搖尾乞生,萬分狼狽。
” ②華夏《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③全祖望《鲒埼亭集·外編》卷十《華氏忠烈合狀》;李聿求《魯之春秋》卷十六《華夏傳》。
④《過宜言》卷一。
①《過宜言》卷一《兩番對簿語略》。
第三節王光泰兄弟在襄一陽一、鄖一陽一反清 王光恩、王光泰、王昌②三兄弟原來都曾參加明末農民起義,王光恩在義軍中綽号關索,頗有點名氣。
崇祯後期王光恩接受明朝招撫,所部改編為官軍,固守鄖一陽一。
李自成義軍在1643年和1644年多次進攻該城,都未能攻克。
1645年清軍追擊大順軍進至鄖一陽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