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吳勝兆、王光泰等的反清
關燈
小
中
大
人,一見張名振的裝束,立刻明白他的處境,給他剃發換衣,飯後催他快逃。
張名振把随身攜帶的銀印交玄一保存,匆匆找了一條小船返回舟山。
追捕的清軍在寺内搜出“大領濕衣”和銀印,推測張名振脫逃不久,質問去向,玄一故意指錯道路,清兵追緝不獲,以隐匿縱逃罪把玄一處斬。
①監軍張煌言也因“飓風覆舟,陷虜中七日,得間行歸海上”②。
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妻舅)等将領十餘人上岸後被清軍俘獲,七月初三日就義③。
這樣,從舟山出發去接應吳勝兆的海師被迫返航。
詹世勳、高永義瞭望海上,直到天亮不見援兵蹤影,感到事情不妙,就同另一副将楊文啟、材官沈蘭等合謀反戈一擊。
他們帶領兵丁飽入提督衙門,砍死李魁,逮捕吳勝兆、陸冏,解送蘇州轉押南京。
吳著、戴之俊、喬世忠、王興邦、黃國桢、孟學孝等人當場被殺,借以滅口。
消息傳到南京,洪承疇同一操一江總督陳錦、鎮守南京滿兵提督巴山會商後,決定由陳錦、巴山親自統兵前往蘇州、松江。
二十二日到達蘇州,正值“湖祲跳梁”,陳錦、巴山判斷這是吳勝兆聯絡的太湖義師,立即分兵先行入湖清剿①。
接着在蘇州、松江一帶大肆搜捕抗清人士,穩定局勢②。
從四月下旬到五月間,清軍在松江、蘇州、太倉二府一州嚴緝一黨一羽。
陳子龍被指控為主謀,他隐姓埋名從松江逃往嘉定侯岐曾家,又轉往昆山顧鹹正、顧天逵父子家,終于被清軍捕獲。
五月十三日用船押解途經婁縣呂岡泾時,陳子龍借口出恭,乘看守人員不備,跳進河中淹死,清軍把他的頭砍下來懸挂示衆③。
夏之旭于五月二十五日自缢于文廟。
接着,清政一府又抓獲了參與吳勝兆反清活動的吳勝秦(勝兆弟)、吳奇(勝兆族侄)、林可進(勝兆妻舅)、劉承高、左帥、黃錦标、錢彥林、顧鹹正、夏完淳、欽浩、劉曙等人。
顧鹹正是明朝舉人,曾任延安府推官,逃回故裡後隐居不仕,仍不忘明室,他的兒子顧天逵是侯岐曾的女婿,侯岐曾的哥哥侯峒曾在順治二年嘉定抗清中遇難;侯峒曾的幼子侯玄瀞又是夏完淳(其父夏允彜亦因抗清死難)的姐夫。
三家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經常聚會于侯玄瀞家内,“談及時事,各蓄異謀”。
顧鹹正提出“海外黃斌卿是夏允彜結拜兄弟,可結連他起兵,我等作為内應”。
三人即各具奏本、禀揭、條陳等文書托反清志士謝堯文交付給通海舵工孫龍送往舟山黃斌卿處。
此外,托謝堯文、孫龍帶通海文書的還有“結連過蘇松湖泖各處豪傑、同心内應好漢”的欽浩、吳鴻等人,他們也寫就各類禀帖,推薦某人可為文官,某人可任武職(謝堯文即被薦為遊擊)。
行前,顧鹹正等鄭重叮囑謝堯文道:“你須謹慎,此事關系身家一性一命。
”①不料,三月十九日謝堯文身着“寬衣大袖,形迹可疑”,被清朝柘林遊擊陳可截獲②,審出窩藏的通海文書。
清政一府即按名搜捕,除侯玄瀞逃出外,其餘抗清人士都被查獲,侯歧曾、顧天逵等首先被殺。
清刑部題本中說:顧鹹正等“率皆心臆共剖,肝膽相許。
文願設謀于帏幄,武願戮力于疆場。
雖射天之弓未張,而當車之臂已怒。
無将之誅,萬不能為各犯貸也。
”④清廷下令把顧鹹正、欽浩、吳鴻、夏完淳、謝堯文、汪敬、孫龍等三十四人不分首從一律處斬,妻妾子女入官為奴,财産籍沒充饷。
九月十九日,兩案四十四人在南京遇難④。
依據其他文獻,在這次大搜捕中遇難的還有張寬、殷之辂等人不在上述數十人之内。
殷之辂曾任明朝中書舍人,洪承疇審問時說:“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謀反大逆的事?”殷之辂冷言反譏道:“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謀反大逆的事?”洪承疇惱羞成怒,命人拖出處斬①。
因吳勝兆一案牽連被殺的還有楊廷樞。
廷樞,字維鬥,吳縣人,崇祯三年應天鄉試解元,為人尚氣節,著名于當時。
清兵南下後,他避居于鄧尉山中。
魯監國遙授以翰林院檢讨兼兵科給事中的官銜。
他不僅秘密聯絡抗清志士,還通過門人戴之俊直接策動吳勝兆反正。
事敗以後,四月二十日被清軍捕獲,遭到嚴刑拷打,“遍體受傷,十指俱損”,仍矢志不屈。
清朝官員想借重他的名望,勸他剃發。
他回答道:“砍頭事小,剃發事大。
”五月初一日被殺,時年五十三歲。
這位自幼仰慕宋末文天祥為人處事的一愛一國志士,終于不負平生所學,為抗清複明事業慷慨捐軀。
② 吳勝兆反清活動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策劃反清本來應該嚴格保守機密,盡量使易幟反正顯示其突發一性一,以收出敵不意之效。
一旦宣布反正?立即固守松江,奪取蘇州,會合舟山海師和太湖義旅共圖進取。
可是,許多史料都記載,吳勝兆起事之前他的參謀人員即在四出聯絡時張揚其事,弄得人言籍籍,結果倉猝而起,終歸失敗。
其次,參預密謀的核心人物應當非常可靠,吳勝兆對部下将領缺乏控制力,他被捕後在供詞中說:“四月初六日(即起事前十天),在官中軍原任副将詹世勳率領各标頭領泣向勝兆苦勸不可亂做,外邊口聲不好,不如将戴之俊、陸冏、吳著殺了以謝人言。
勝兆不肯聽從,說我謀反有何憑據,教我殺他三人,不如先殺我罷。
衆将不敢再言。
”①吳勝兆既明知中軍副将詹世勳等不可靠,就應該先發制人,另以親信取代。
四月十六日宣布反正時,高永義、沈蘭“不肯割辮”,吳勝兆隻是一逼一勒割去辮子,又未采取斷然措施,在關鍵時刻粗心手軟,以至禍起蕭牆,功虧一篑。
第三,舟山派來的接應海師遇上飓風,不戰而敗,這一偶然事件并不是關鍵因素,從清方奏報來看,海師因天有不測風雲颠覆了部分船隻,兵員損失并不太大。
松江起事以後仍可派兵接應,加上太湖義師和潛伏于松江一帶的複明勢力配合作戰,清方南京、蘇州駐紮的有限兵力很難應付。
事後,洪承疇在奏疏中也說:“非仰仗聖天子弘福,吳會半壁盡屬戰場矣。
”② ①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見《史料叢刊初編》。
按,《吳郡日記》第二一五頁說吳勝兆“雖生薊北,原籍南京”。
②同上件。
《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四十頁《刑部殘題本》中雲:順治三年奉聖旨:“李成棟、吳勝兆著各罰俸六個月”,這以後吳勝兆“怨望彌深”。
①見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
②王沄續《陳子龍年譜》,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陳子龍詩集》第七一九頁。
③參見張岱《石匮書後集》卷三十五《夏之旭傳》。
①《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四十頁《刑部殘題本》雲:“至三月十六日回松江,先領與吳提督□□□(銀印一)顆,僞印上镌監國魯王頒隆武三年□□□□(×月,僞印)上篆平江将軍,(下缺十二字)日補鑄伯印赍來。
”同書第三十二頁另一件《刑部殘題本》中也說:“隆武三年新鑄之銀印已入勝兆之囊。
”又,《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五頁“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殘件(順治四年六月初九日到)中也說:“讵意叛督吳勝兆潛通賊一黨一,曾受僞魯國銀印,甘為内應。
”按,這顆銀印既以“監國魯王”名義又用隆武年号,反映了舟山群島内尊魯、尊唐勢力之間的争執和妥協。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記載
張名振把随身攜帶的銀印交玄一保存,匆匆找了一條小船返回舟山。
追捕的清軍在寺内搜出“大領濕衣”和銀印,推測張名振脫逃不久,質問去向,玄一故意指錯道路,清兵追緝不獲,以隐匿縱逃罪把玄一處斬。
①監軍張煌言也因“飓風覆舟,陷虜中七日,得間行歸海上”②。
沈廷揚、總兵蔡聰(黃斌卿妻舅)等将領十餘人上岸後被清軍俘獲,七月初三日就義③。
這樣,從舟山出發去接應吳勝兆的海師被迫返航。
詹世勳、高永義瞭望海上,直到天亮不見援兵蹤影,感到事情不妙,就同另一副将楊文啟、材官沈蘭等合謀反戈一擊。
他們帶領兵丁飽入提督衙門,砍死李魁,逮捕吳勝兆、陸冏,解送蘇州轉押南京。
吳著、戴之俊、喬世忠、王興邦、黃國桢、孟學孝等人當場被殺,借以滅口。
消息傳到南京,洪承疇同一操一江總督陳錦、鎮守南京滿兵提督巴山會商後,決定由陳錦、巴山親自統兵前往蘇州、松江。
二十二日到達蘇州,正值“湖祲跳梁”,陳錦、巴山判斷這是吳勝兆聯絡的太湖義師,立即分兵先行入湖清剿①。
接着在蘇州、松江一帶大肆搜捕抗清人士,穩定局勢②。
從四月下旬到五月間,清軍在松江、蘇州、太倉二府一州嚴緝一黨一羽。
陳子龍被指控為主謀,他隐姓埋名從松江逃往嘉定侯岐曾家,又轉往昆山顧鹹正、顧天逵父子家,終于被清軍捕獲。
五月十三日用船押解途經婁縣呂岡泾時,陳子龍借口出恭,乘看守人員不備,跳進河中淹死,清軍把他的頭砍下來懸挂示衆③。
夏之旭于五月二十五日自缢于文廟。
接着,清政一府又抓獲了參與吳勝兆反清活動的吳勝秦(勝兆弟)、吳奇(勝兆族侄)、林可進(勝兆妻舅)、劉承高、左帥、黃錦标、錢彥林、顧鹹正、夏完淳、欽浩、劉曙等人。
顧鹹正是明朝舉人,曾任延安府推官,逃回故裡後隐居不仕,仍不忘明室,他的兒子顧天逵是侯岐曾的女婿,侯岐曾的哥哥侯峒曾在順治二年嘉定抗清中遇難;侯峒曾的幼子侯玄瀞又是夏完淳(其父夏允彜亦因抗清死難)的姐夫。
三家患難與共,風雨同舟,經常聚會于侯玄瀞家内,“談及時事,各蓄異謀”。
顧鹹正提出“海外黃斌卿是夏允彜結拜兄弟,可結連他起兵,我等作為内應”。
三人即各具奏本、禀揭、條陳等文書托反清志士謝堯文交付給通海舵工孫龍送往舟山黃斌卿處。
此外,托謝堯文、孫龍帶通海文書的還有“結連過蘇松湖泖各處豪傑、同心内應好漢”的欽浩、吳鴻等人,他們也寫就各類禀帖,推薦某人可為文官,某人可任武職(謝堯文即被薦為遊擊)。
行前,顧鹹正等鄭重叮囑謝堯文道:“你須謹慎,此事關系身家一性一命。
”①不料,三月十九日謝堯文身着“寬衣大袖,形迹可疑”,被清朝柘林遊擊陳可截獲②,審出窩藏的通海文書。
清政一府即按名搜捕,除侯玄瀞逃出外,其餘抗清人士都被查獲,侯歧曾、顧天逵等首先被殺。
清刑部題本中說:顧鹹正等“率皆心臆共剖,肝膽相許。
文願設謀于帏幄,武願戮力于疆場。
雖射天之弓未張,而當車之臂已怒。
無将之誅,萬不能為各犯貸也。
”④清廷下令把顧鹹正、欽浩、吳鴻、夏完淳、謝堯文、汪敬、孫龍等三十四人不分首從一律處斬,妻妾子女入官為奴,财産籍沒充饷。
九月十九日,兩案四十四人在南京遇難④。
依據其他文獻,在這次大搜捕中遇難的還有張寬、殷之辂等人不在上述數十人之内。
殷之辂曾任明朝中書舍人,洪承疇審問時說:“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謀反大逆的事?”殷之辂冷言反譏道:“汝是明朝都大的官,作謀反大逆的事?”洪承疇惱羞成怒,命人拖出處斬①。
因吳勝兆一案牽連被殺的還有楊廷樞。
廷樞,字維鬥,吳縣人,崇祯三年應天鄉試解元,為人尚氣節,著名于當時。
清兵南下後,他避居于鄧尉山中。
魯監國遙授以翰林院檢讨兼兵科給事中的官銜。
他不僅秘密聯絡抗清志士,還通過門人戴之俊直接策動吳勝兆反正。
事敗以後,四月二十日被清軍捕獲,遭到嚴刑拷打,“遍體受傷,十指俱損”,仍矢志不屈。
清朝官員想借重他的名望,勸他剃發。
他回答道:“砍頭事小,剃發事大。
”五月初一日被殺,時年五十三歲。
這位自幼仰慕宋末文天祥為人處事的一愛一國志士,終于不負平生所學,為抗清複明事業慷慨捐軀。
② 吳勝兆反清活動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他策劃反清本來應該嚴格保守機密,盡量使易幟反正顯示其突發一性一,以收出敵不意之效。
一旦宣布反正?立即固守松江,奪取蘇州,會合舟山海師和太湖義旅共圖進取。
可是,許多史料都記載,吳勝兆起事之前他的參謀人員即在四出聯絡時張揚其事,弄得人言籍籍,結果倉猝而起,終歸失敗。
其次,參預密謀的核心人物應當非常可靠,吳勝兆對部下将領缺乏控制力,他被捕後在供詞中說:“四月初六日(即起事前十天),在官中軍原任副将詹世勳率領各标頭領泣向勝兆苦勸不可亂做,外邊口聲不好,不如将戴之俊、陸冏、吳著殺了以謝人言。
勝兆不肯聽從,說我謀反有何憑據,教我殺他三人,不如先殺我罷。
衆将不敢再言。
”①吳勝兆既明知中軍副将詹世勳等不可靠,就應該先發制人,另以親信取代。
四月十六日宣布反正時,高永義、沈蘭“不肯割辮”,吳勝兆隻是一逼一勒割去辮子,又未采取斷然措施,在關鍵時刻粗心手軟,以至禍起蕭牆,功虧一篑。
第三,舟山派來的接應海師遇上飓風,不戰而敗,這一偶然事件并不是關鍵因素,從清方奏報來看,海師因天有不測風雲颠覆了部分船隻,兵員損失并不太大。
松江起事以後仍可派兵接應,加上太湖義師和潛伏于松江一帶的複明勢力配合作戰,清方南京、蘇州駐紮的有限兵力很難應付。
事後,洪承疇在奏疏中也說:“非仰仗聖天子弘福,吳會半壁盡屬戰場矣。
”② ①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見《史料叢刊初編》。
按,《吳郡日記》第二一五頁說吳勝兆“雖生薊北,原籍南京”。
②同上件。
《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四十頁《刑部殘題本》中雲:順治三年奉聖旨:“李成棟、吳勝兆著各罰俸六個月”,這以後吳勝兆“怨望彌深”。
①見前引順治四年七月初十日招撫江南大學士洪承疇揭帖。
②王沄續《陳子龍年譜》,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陳子龍詩集》第七一九頁。
③參見張岱《石匮書後集》卷三十五《夏之旭傳》。
①《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四十頁《刑部殘題本》雲:“至三月十六日回松江,先領與吳提督□□□(銀印一)顆,僞印上镌監國魯王頒隆武三年□□□□(×月,僞印)上篆平江将軍,(下缺十二字)日補鑄伯印赍來。
”同書第三十二頁另一件《刑部殘題本》中也說:“隆武三年新鑄之銀印已入勝兆之囊。
”又,《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八五頁“蘇松巡按盧傳揭帖”殘件(順治四年六月初九日到)中也說:“讵意叛督吳勝兆潛通賊一黨一,曾受僞魯國銀印,甘為内應。
”按,這顆銀印既以“監國魯王”名義又用隆武年号,反映了舟山群島内尊魯、尊唐勢力之間的争執和妥協。
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十二《張名振傳》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