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鄭成功在閩粵沿海地區的軍事活動
關燈
小
中
大
功“将董氏所乘芝莞船積藏金銀搬充軍饷”(見該書第九十六—九十七頁)。
可見,鄭芝莞出逃時攜帶了為數可觀的金銀财寶,後來被鄭成功收回。
但是,鄭成功等人的家産無疑有相當一部分被清軍掠去。
②《先王實錄》。
按,鄭成功信中所列金寶糧饷數字雖然比較具體,但這封信實際上是寫給清廷看的,難免有所誇張,不能全信。
比如“米粟數十萬斛”按當時清軍船隻的運載能力就不可能在短期内運回大一陸。
張學聖、馬得功、黃澍後來受審時也不可能隐匿這批糧食。
江日升《台灣外紀》中記鄭芝莞戰敗後“席卷珍寶,棄城下船”,成功妻董氏登上此“重載”之船,芝莞恐“識破機關”,再三請她移乘家眷船,董氏坐而不動。
後來,鄭成功“将董氏所乘芝莞船積藏金銀搬充軍饷”(見該書第九十六—九十七頁)。
可見,鄭芝莞出逃時攜帶了為數可觀的金銀财寶,後來被鄭成功收回。
但是,鄭成功等人的家産無疑有相當一部分被清軍掠去。
④見上引《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十九頁。
①《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十三頁,順治九年八月十一日廂黃旗正欽尼哈番(即鑲黃旗一精一奇尼哈番)鄭芝龍奏副中說鄭芝豹是他的五弟。
參見石井本《鄭氏宗族譜》。
②楊英《先王實錄》第九十一九十一頁。
①《先王實錄》。
②影印本《延平郡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序。
①《先王實錄》。
②《先王實錄》。
第四節鄭、施交惡和施琅降清 施琅在清軍登上廈門島形勢極為嚴峻的時候,曾經率領部卒數十人奮力作戰;鄭成功回到廈門論功行賞,獎給白銀二百兩。
表面上是賞罰分明,可是,鄭成功對施琅的傲慢跋扈卻懷有戒心。
作為一軍統帥,鄭成功的弱點在于不能充分任人器使,不能容忍下級對他的不尊重。
施琅在明清之際确實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将才,但是他在軍旅生涯的前期始終沒有受到重視。
跟随黃道周率軍援贛時所提建議被拒不聽用;降清後随李成棟入粵又備受壓抑;廣東反正後轉入鄭成功部下本想大顯身手,卻仍受到部分将領的排擠,鄭成功也未能發揮其所長。
盡避鄭成功肯定了他在廈門迎戰清軍的功績,卻不肯歸還他的兵權。
施琅在廣東時曾經委婉地提請鄭成功注意主力西進後後方兵力單薄的危險,鄭成功聽不得不同意見,解除了他的兵權。
在施琅看來,自己在總的用兵策略上提的建議已經被事實證明是正确的,遣回廈門以後又不顧個人安危,奮勇同清兵作戰,滿心以為鄭成功班師歸來将恢複自己的左先鋒職務。
不料,鄭成功回到廈門以後,并不讓他官複原職,左先鋒仍由蘇茂擔任,而且提升施琅的副将萬禮為鎮将(即總兵),施琅依舊落職閑住。
施琅大為不滿,向成功報告自己心灰意懶,想去當和尚,借以探測成功對他的态度。
成功不為所動,叫他另行募兵組建前鋒鎮。
施琅見難以挽回,一氣之下剃光頭發,不再參見鄭成功。
這時,施琅的弟弟施顯任援剿左鎮,也對成功的處置不滿,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
導緻鄭、施公開決裂的是曾德事件。
曾德原先是鄭彩部下的将領,隆武年間随鄭彩、張家玉入贛,兵敗後改守仙霞嶺①。
隆武二年六月因巡按禦史尹民興劾奏他“一婬一縱多端”,一度解職回京(福京,即福州),以都督楊耿接替。
不久,應鄭芝龍的請求仍派曾德回守仙霞嶺②。
鄭芝龍降清後,曾德似乎不大得志,在鄭成功軍中受施琅節制。
施琅既被削去兵權,曾德為求出頭之日,利用過去在鄭氏家族軍隊中的關系投入成功營中充當親随,即所謂“恃鄭氏親一昵,逃于鄭所”③。
施琅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
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琅卻悍然不顧,“促令殺之”④。
許多史籍記載鄭、施交惡常把曾德說成是施琅的“親丁”、“标兵”、“标弁”或“從将”、“逃将”,并且說他是犯了法逃往鄭成功處。
這看來是不了解曾德原在鄭氏軍中地位較高,雖一度隸屬于施琅部下,無論犯法與否,也無論施琅是否已經解除兵權,施琅都無權擅自将他處斬。
正是因為諸書作者未查明曾德的背景,誤以為他隻是個一般兵弁,才對鄭成功的勃然大怒感到不可理解,似乎是意氣用事。
鄭成功見施琅違令擅殺鄭氏舊将,斷定他是反形已露,就在五月二十日密令援剿右鎮黃山以商量出軍機宜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顯,同時命右先鋒黃廷帶領兵丁包圍施琅住宅,将施琅和他的父親施大宣拘捕。
施琅被捕後,在一些親信部将和當地居民的掩護和幫助下,竟然奇迹般地逃到大一陸①。
鄭成功獲悉施琅已經逃入清方管轄區後,怒不可遏,在七月間把施大宣、施顯處斬。
施琅得知父親和弟弟被殺的消息,對鄭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鄭氏為敵。
史學論著裡對施、鄭交惡叙述頗多,這是因為他們是明清雙方争奪福建沿海地區和台灣起了決定一性一作用的兩個人物。
個人的恩怨有時會改變曆史的局部面貌。
本書無意于糾纏一些細節問題,隻想就大的方面分析一下這兩位先後咤叱風雲的人物分道揚镳的關鍵。
施琅的一生證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将領,雖不能說他缺乏政治主見,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總是以個人的立功揚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許可以說“士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為準則。
恃才傲物是他一性一格上的弱點,無論在明朝還是在清朝他都表現出得意時躊躇滿志,失意時口吐不滿。
然而,卻從來沒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
對于這樣一個人物,完全在于駕馭得當,用其所長,制其所短。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後來康熙皇帝對施琅就是恩威并用,深得禦将之道。
鄭成功一直堅持抗清,這同施琅在政治上的反複無常有很大的區别。
但他少年得志,一性一格剛毅,遇事容易沖動,往往憑一時的好惡不計後果地處理問題,缺乏作為統帥人物必需的全局觀念。
施琅叛逃之後,又株連到他的父親和兄弟,很難說是明智之舉。
鄭氏家族靠的是海上活動起家,清軍不習海戰,這是鄭軍能夠長期活躍于東南沿海的重要原因。
鄭成功處置失當,導緻施琅這樣一位傑出的海軍将領投入清方懷抱,使清廷能夠建立一支足以同鄭軍相抗衡的水師,這對後來局勢的發展确實是關系匪淺的。
①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見排印本第一五六頁、一六二頁、一六七頁。
②《思文大紀》卷八。
③施德馨《襄壯公傳》,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靖海紀事》第三十四頁。
④江日升《台灣外紀》。
①施琅撰《都阃安侯施公行述》雲:“亡何,餘以舊将蘇茂仗義相周旋,因集衆揚飄宵遁,賴族父武毅伯潛駕舟接□(至)安平内地。
”引自莊為玑、王連茂編《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四二二頁。
可見,鄭芝莞出逃時攜帶了為數可觀的金銀财寶,後來被鄭成功收回。
但是,鄭成功等人的家産無疑有相當一部分被清軍掠去。
②《先王實錄》。
按,鄭成功信中所列金寶糧饷數字雖然比較具體,但這封信實際上是寫給清廷看的,難免有所誇張,不能全信。
比如“米粟數十萬斛”按當時清軍船隻的運載能力就不可能在短期内運回大一陸。
張學聖、馬得功、黃澍後來受審時也不可能隐匿這批糧食。
江日升《台灣外紀》中記鄭芝莞戰敗後“席卷珍寶,棄城下船”,成功妻董氏登上此“重載”之船,芝莞恐“識破機關”,再三請她移乘家眷船,董氏坐而不動。
後來,鄭成功“将董氏所乘芝莞船積藏金銀搬充軍饷”(見該書第九十六—九十七頁)。
可見,鄭芝莞出逃時攜帶了為數可觀的金銀财寶,後來被鄭成功收回。
但是,鄭成功等人的家産無疑有相當一部分被清軍掠去。
④見上引《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十九頁。
①《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十三頁,順治九年八月十一日廂黃旗正欽尼哈番(即鑲黃旗一精一奇尼哈番)鄭芝龍奏副中說鄭芝豹是他的五弟。
參見石井本《鄭氏宗族譜》。
②楊英《先王實錄》第九十一九十一頁。
①《先王實錄》。
②影印本《延平郡王戶官楊英從征實錄》序。
①《先王實錄》。
②《先王實錄》。
第四節鄭、施交惡和施琅降清 施琅在清軍登上廈門島形勢極為嚴峻的時候,曾經率領部卒數十人奮力作戰;鄭成功回到廈門論功行賞,獎給白銀二百兩。
表面上是賞罰分明,可是,鄭成功對施琅的傲慢跋扈卻懷有戒心。
作為一軍統帥,鄭成功的弱點在于不能充分任人器使,不能容忍下級對他的不尊重。
施琅在明清之際确實是一位出類拔萃的将才,但是他在軍旅生涯的前期始終沒有受到重視。
跟随黃道周率軍援贛時所提建議被拒不聽用;降清後随李成棟入粵又備受壓抑;廣東反正後轉入鄭成功部下本想大顯身手,卻仍受到部分将領的排擠,鄭成功也未能發揮其所長。
盡避鄭成功肯定了他在廈門迎戰清軍的功績,卻不肯歸還他的兵權。
施琅在廣東時曾經委婉地提請鄭成功注意主力西進後後方兵力單薄的危險,鄭成功聽不得不同意見,解除了他的兵權。
在施琅看來,自己在總的用兵策略上提的建議已經被事實證明是正确的,遣回廈門以後又不顧個人安危,奮勇同清兵作戰,滿心以為鄭成功班師歸來将恢複自己的左先鋒職務。
不料,鄭成功回到廈門以後,并不讓他官複原職,左先鋒仍由蘇茂擔任,而且提升施琅的副将萬禮為鎮将(即總兵),施琅依舊落職閑住。
施琅大為不滿,向成功報告自己心灰意懶,想去當和尚,借以探測成功對他的态度。
成功不為所動,叫他另行募兵組建前鋒鎮。
施琅見難以挽回,一氣之下剃光頭發,不再參見鄭成功。
這時,施琅的弟弟施顯任援剿左鎮,也對成功的處置不滿,雙方的矛盾日益激化。
導緻鄭、施公開決裂的是曾德事件。
曾德原先是鄭彩部下的将領,隆武年間随鄭彩、張家玉入贛,兵敗後改守仙霞嶺①。
隆武二年六月因巡按禦史尹民興劾奏他“一婬一縱多端”,一度解職回京(福京,即福州),以都督楊耿接替。
不久,應鄭芝龍的請求仍派曾德回守仙霞嶺②。
鄭芝龍降清後,曾德似乎不大得志,在鄭成功軍中受施琅節制。
施琅既被削去兵權,曾德為求出頭之日,利用過去在鄭氏家族軍隊中的關系投入成功營中充當親随,即所謂“恃鄭氏親一昵,逃于鄭所”③。
施琅聽到消息後,大為憤慨,派人把曾德捉回斬首。
鄭成功“馳令勿殺”,施琅卻悍然不顧,“促令殺之”④。
許多史籍記載鄭、施交惡常把曾德說成是施琅的“親丁”、“标兵”、“标弁”或“從将”、“逃将”,并且說他是犯了法逃往鄭成功處。
這看來是不了解曾德原在鄭氏軍中地位較高,雖一度隸屬于施琅部下,無論犯法與否,也無論施琅是否已經解除兵權,施琅都無權擅自将他處斬。
正是因為諸書作者未查明曾德的背景,誤以為他隻是個一般兵弁,才對鄭成功的勃然大怒感到不可理解,似乎是意氣用事。
鄭成功見施琅違令擅殺鄭氏舊将,斷定他是反形已露,就在五月二十日密令援剿右鎮黃山以商量出軍機宜為名逮捕施琅之弟施顯,同時命右先鋒黃廷帶領兵丁包圍施琅住宅,将施琅和他的父親施大宣拘捕。
施琅被捕後,在一些親信部将和當地居民的掩護和幫助下,竟然奇迹般地逃到大一陸①。
鄭成功獲悉施琅已經逃入清方管轄區後,怒不可遏,在七月間把施大宣、施顯處斬。
施琅得知父親和弟弟被殺的消息,對鄭成功恨之入骨,死心塌地投靠清朝,一意同鄭氏為敵。
史學論著裡對施、鄭交惡叙述頗多,這是因為他們是明清雙方争奪福建沿海地區和台灣起了決定一性一作用的兩個人物。
個人的恩怨有時會改變曆史的局部面貌。
本書無意于糾纏一些細節問題,隻想就大的方面分析一下這兩位先後咤叱風雲的人物分道揚镳的關鍵。
施琅的一生證明他不愧是一位智勇雙全的将領,雖不能說他缺乏政治主見,但他忽明忽清表明他總是以個人的立功揚名置于一姓王朝利益之上,也許可以說“士為知己者用”是他信奉的行為準則。
恃才傲物是他一性一格上的弱點,無論在明朝還是在清朝他都表現出得意時躊躇滿志,失意時口吐不滿。
然而,卻從來沒有看到他有非分之想的政治野心。
對于這樣一個人物,完全在于駕馭得當,用其所長,制其所短。
熟悉清史的人都知道,後來康熙皇帝對施琅就是恩威并用,深得禦将之道。
鄭成功一直堅持抗清,這同施琅在政治上的反複無常有很大的區别。
但他少年得志,一性一格剛毅,遇事容易沖動,往往憑一時的好惡不計後果地處理問題,缺乏作為統帥人物必需的全局觀念。
施琅叛逃之後,又株連到他的父親和兄弟,很難說是明智之舉。
鄭氏家族靠的是海上活動起家,清軍不習海戰,這是鄭軍能夠長期活躍于東南沿海的重要原因。
鄭成功處置失當,導緻施琅這樣一位傑出的海軍将領投入清方懷抱,使清廷能夠建立一支足以同鄭軍相抗衡的水師,這對後來局勢的發展确實是關系匪淺的。
①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見排印本第一五六頁、一六二頁、一六七頁。
②《思文大紀》卷八。
③施德馨《襄壯公傳》,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靖海紀事》第三十四頁。
④江日升《台灣外紀》。
①施琅撰《都阃安侯施公行述》雲:“亡何,餘以舊将蘇茂仗義相周旋,因集衆揚飄宵遁,賴族父武毅伯潛駕舟接□(至)安平内地。
”引自莊為玑、王連茂編《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四二二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