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鄭成功在閩粵沿海地區的軍事活動

關燈
五日派戎旗遊擊劉清正等赴福建漳州請清兵來援,同時向清平、靖二藩遞上降表請援。

    尚可喜和耿繼茂當時正頓軍于廣州堅城之下,無兵可派,轉檄福建漳州總兵王邦俊出兵援潮。

    王邦俊當即率師入潮,會同郝尚久擊敗鄭成功,迫使鄭軍退回福建銅山。

    ① 就事實而言,鄭成功、鄭鴻逵進攻潮州是極不策略的,它加速了清軍侵占廣東全省的過程。

    鄭氏集一團一鼠目寸光,隻知從自身利益出發,想奪取已屬于南明永曆朝廷的潮州府,借以解決糧饷問題。

    結果是鹬蚌相争,漁翁得利,迫使郝尚久把這塊富饒之地獻給了清方。

    鄭成功以銅山、南澳一帶為基地,背靠永曆朝廷管轄區,如果以大局為重,西連兩廣,北連舟山,南明各派抗清武裝氣脈相通,可以有一個全盤的複興計劃。

    至于糧饷困難,鄭成功本可上疏請求永曆朝廷撥給或經正當途徑到潮、惠等地采購。

    鄭氏志不在此,一心想在南明政權内部擴張自己的領地,終于導緻大局逆轉。

    某些史著把鄭成功1649—1650年潮州之役歸入抗清範疇,顯然不正确。

     ①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三。

     ②乾隆四十四年《揭一陽一縣志》卷七《事紀》附兵燹。

     ③《台灣外紀》記于順治六年三月。

     ①許龍等同鄭芝龍一樣帶有濃厚的海盜色彩,他們的存在影響了鄭氏家族對海上貿易的壟斷地位。

    張禮因兵力不敵投降鄭成功,被鄭鴻逵沉入海中淹死。

     ②乾隆四十四年《揭一陽一縣志》卷七《事紀》。

    楊英《先王實錄》第十二頁記于十二月十四日。

     ③《先王實錄》第十二頁。

     ①《先王實錄》第十五頁。

     ②魯可藻《嶺表紀年》卷四。

    這時,郝尚久已經降清,見下文。

     ③《嶺表紀年》卷四。

    按,原文雲永曆三年三月黃應傑降清,“應傑為鎮惠鳳化伯”;同書卷二記永曆二年封李成棟部将黃應傑為奉化伯。

    鳳字為奉字之誤。

     ④《平南王元功垂範》。

     ①順治七年十一月十九日福建巡撫張學聖“為進繳潮州各官僞敕印劄事”揭帖中說:“閩之漳州與粵潮接壤,唇齒相依。

    前因潮州總兵郝尚久投誠,而海寇鄭成功惡其歸順,攻圍潮城,勢甚危急。

    尚久遣官赴閩請援,……”(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二十五一二十六頁)。

    按,鄭軍攻潮并非因郝尚久投降清朝已見上述。

     第三節1651年清軍襲占廈門 1650年(順治七年,永曆四年、魯監國五年)七月,鄭成功從廣東敗回,沒有實現以潮州為基地的願望。

    在兵力上,他已經在鄭氏集一團一中嶄露頭角,擁有的地盤卻小得可憐。

    鄭成功暗自決心首先要像他的父親鄭芝龍一樣成為鄭氏集一團一公認的霸主。

    這年八月,他帶領舟師向廈門(當時的名稱是中左所)進發,趁建國公鄭彩引兵外出,廈門隻有鄭彩之弟定遠侯鄭聯據守的機會,襲取懊島。

    他采納施郎的建議,以親一親通好為名,先給鄭聯送去稻米一千石,要求鄭聯讓自己的軍隊登岸。

    鄭聯正因為缺糧發愁,又認為成功畢竟是自家人,爽一快地答應了。

    八月十五日,鄭成功軍全部到達廈門,突然将鄭聯部士卒繳械,随即捕殺鄭聯。

    鄭聯的部将陳俸、藍衍、吳豪等人都被收編。

    鄭彩部下将領楊朝棟、王勝、楊權、蔡新等人也在鄭成功的招徕下,漸次來歸。

    鄭彩失去了兵權,歸老于家。

    ① 鄭成功吞并了鄭彩、鄭聯兄弟的兵将、船隻,又取得廈門一帶具有戰略意義的島嶼,實力大大增強,從而改變了鄭芝龍降清後原鄭氏集一團一各自為政的局面。

    由于兵員激增,糧饷的來源成了他面臨的首要問題。

    正在這時,鄭成功得到廣東傳來的消息,惠來縣失守,“潮一陽一山賊複起,不服追征”②。

    他的叔父定國公鄭鴻逵在潮州地區籌集糧饷由于賦額太重,引起百姓的反抗,又受到優勢清軍的壓力,已經陷入困境。

    這年(1650)十月,鄭成功決定親自帶領主力前往潮州,留堂叔鄭芝莞率領阮引、何德部水師、藍登部陸師守禦廈門。

     1651年(順治八年、永曆五年)正月,鄭成功軍到達廣東南澳,鄭鴻逵引兵來會。

    兩人商議後決定鴻逵回廈門,部衆交成功統一指揮攻取潮、惠①。

    當時,清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藩下的軍隊已經基本上控制了廣東的局勢,鄭成功的舟師可以稱雄于海上,但陸戰較弱,征取糧饷必需占領較大的地方,而且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左先鋒施琅認為廈門初定,主力遠征清方兵力較強的地方,有可能變生意外。

    他知道鄭成功一性一格剛強,不敢直說鄭軍同閩、粵兩省清軍相比兵力處于劣勢,更不便以疏間親地說鄭成功的叔父未必能保住廈門,于是,他面見成功時假托自己頭天夜間做了一個夢,預示出師前景不利,請鄭成功慎重考慮。

    鄭成功并沒有聽出施琅弦外之音,認為他白日說夢,心存膽怯,阻礙自己的戰略部署。

    當即下令把施琅的左先鋒印和部下兵将移交副将蘇茂掌管,讓施琅随定國公鄭鴻逵一道回廈門。

    ② 三月初十日,鄭成功舟師進至大星所(今廣東平海海口),夥兵上岸砍柴,被清兵和當地百姓趕走。

    成功大怒,傳令紮營,進攻大星所城。

    部将萬禮奉命阻擊惠州來援的清軍,在龍盤嶺伏擊得勝,全殲惠州來援之敵。

    十五日,鄭軍攻克大星所,繳獲了城中屯積的一些米谷。

     就在鄭成功大軍由海上進攻廣東的時候,清朝福建巡撫張學聖、巡道黃澍、福建右路總兵馬得功獲悉鄭成功主力已經南下,廈門守兵單薄,他們對于鄭氏家族壟斷對外貿易積累下的巨額财富早就垂涎三尺。

    三人密議後,于閏二月二十七日調集軍隊乘坐小船渡海偷襲廈門。

    守将前沖鎮阮引、後沖鎮何德被擊敗,率領舟師撤至金門(浯州),鄭芝莞驚惶失措,乘船逃跑。

    三月初一日,清軍攻入中左所城内,倉猝之間成功的妻子董氏帶着鄭經懷抱祖宗牌位乘小舟逃至鄭芝莞船上。

    寄居廈門的大學士曾櫻自一殺。

    清軍占領中左所後,把鄭氏家族的金銀财寶掠奪一空,出征将領的家屬也深受其害。

    除了兵丁搶得少數财物以外,大部分金錢落入了張學聖、黃澍、馬得功的腰包。

    從各種史料來看,這批财物的數量相當驚人,鄭成功緻父書中說:“掠我黃金九十餘萬,珠寶數百镒,米粟數十萬斛,其餘将士之财帛、百姓之錢谷何可勝計。

    ”①鄭鴻逵在緻其兄鄭芝龍信中也說:清軍“侵掠中左,男一女遭慘,不可勝數,寶物黃金,計近百萬。

    ”②順治九年(1652)冬,清廷有意招降鄭成功,得到報告說鄭成功因廈門财産被搶,“借口索債,興兵結怨”④,對撫、道、鎮臣瓜分财寶隐匿不奏大為憤慨,把張學聖、馬得功、黃澍和巡按禦史王應元革職,扭解京師,由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會審。

    張學聖、馬得功、黃澍拚死不招,一口咬定城中并無财寶,若有私分情形,“甘願淩遲處死”④。

    這筆龐大的财富估計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