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鄭成功在閩粵沿海地區的軍事活動

關燈
領幾名親信乘船來銅山向鄭成功投降,表示願意充當攻取雲霄的向導。

    十月,鄭成功領軍直入雲霄港,初十日從白塔登岸,分兵三路:左先鋒施郎、援剿左鎮黃廷、前沖鎮阮引、正兵營盧爵由左而進;右先鋒楊才、援剿右鎮黃山、後沖鎮周瑞、左沖鎮林義、右沖鎮洪習山由右而進;鄭成功自己帶領戎旗中軍康明、中沖鎮柯宸樞、親丁鎮張進由中路推進。

    清雲霄守将張國柱命中軍旗鼓姚國泰守城,自己領兵出城五裡迎戰。

    初十日午時兩軍相遇,張國柱被鄭軍左先鋒施郎部下副将施顯砍傷,落水而死,兵員潰散,鄭軍乘勢攻克雲霄,俘姚國泰。

    ① 雲霄之戰以後,鄭成功發兵扼守盤陀嶺,自己領軍圍攻與廣東接境的诏安縣。

    清漳州總兵王邦俊乘鄭軍西下,進攻盤陀嶺。

    二十八日晨大霧彌漫,清軍大舉突擊;鄭軍抵敵不住,中沖鎮柯宸樞陣亡。

    敗訊傳來,鄭成功被迫放棄圍攻诏安的計劃。

    這次戰役雙方都損兵折将,控制區也沒有什麼變化。

    但鄭軍得到了王起俸、姚國泰兩員擅長騎射的将領,成功任命王起俸為鐵騎鎮(不久改為正兵鎮),“教以學射,教以騎馬”②,開始組建陸戰的騎兵,這對鄭軍後來的發展起了一定積極作用。

     ①順治六年三月福建巡按霍達為查參泉屬失城事揭帖,見《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第十六—十七頁。

    按,江日升《台灣外紀》中把廉彪寫作廉郎、折光秋寫作祁光秋,職務均作遊擊,稍誤。

     ①《台灣外紀》卷三,第八十八頁。

     ②魯可藻《嶺表紀年》卷二,原文為“改封施福延平伯,楊仍回閩恢剿”。

    “楊”字當系“敕”字之誤。

     ①施德馨《襄壯公傳》,見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靖海紀事》第三十四頁。

     ②據前引霍達順治六年三月揭帖清軍攻破同安為八月二十六日。

     ①雲霄戰役的經過見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定本》、楊英《先王實錄》;又見清福建總督陳錦順治七年正月“為塘報海寇突陷雲霄,官兵旋已恢複事”揭帖(收入《鄭成功檔案史料選輯》)。

    江日升《台灣外紀》記于順治五年(1648),誤。

     ②鄭亦鄒《鄭成功傳》。

    該書認為在鄭軍中教以騎射,制定騎兵作戰紀律“割馬耳者同首功,殺馬如屠,自起鳳(俸)始”。

     第二節鄭軍潮州之役 1649年(順治六年、永曆三年)前後,鄭鴻逵、鄭成功軍同廣東郝尚久部争奪潮州之戰,是南明史上的一次内讧。

    郝尚久是李成棟的部将,入廣後奉命鎮守潮州。

    1648年李成棟反清歸明,郝尚久也随之反正,永曆朝廷封為新泰伯。

    按理說,潮州緊接鄭氏家族占領的銅山、廈門一帶,本應共赴國難,聯軍恢複福建。

    可是,南明的派系矛盾使這一前景歸于幻滅。

    江日升記載,李成棟反正後曾經上疏建議“速當發诏通成功,連兵恢複”①,永曆帝也曾為此頒發诏書。

    鄭成功叔侄卻垂涎于廣東潮州一帶産糧區,早在1648年(順治五年、永曆二年)四月,鄭鴻逵就率領舟師三千餘名來到潮州府屬的揭一陽一縣征糧收饷②。

    這正是李成棟反清複明的時候,雙方的摩一擦日益加深。

    鄭成功曾經派楊乾生為使者緻信潮州總兵郝尚久,遭到斷然拒絕③。

    鄭成功信中究竟提出了什麼要求,未見明确記載,估計是以“連兵”為由要求入駐該府。

    鄭氏集一團一觊觎潮、惠由來已久,定國公鄭鴻逵和鄭成功急于解決糧饷來源問題,原先随李成棟入廣的鄭芝龍部将施福(又名施天福)等人又因長期受到李成棟等“北人”的歧視,一直耿耿于懷,紛紛慫恿鄭成功奪取潮州,以洩私憤。

    楊英的一段記載透露了其中委曲: 時武毅伯施天福同黃海如來見,藩(指鄭成功)令天福典兵一柄一;辭以老,從之。

    謂海如曰:“我舉義以來,屢得屢失,乃天未厭亂。

    今大師至此,欲擇一處,以頭(?)練兵措饷之地,必何而可?”海如曰:“潮屬魚米之地,素稱饒沃,近為各處土豪山義所據,賦稅多不入官,藩主策而收服之,藉其兵□而食其饷,訓練恢複,可預期也。

    ”藩曰:“我亦思之,但潮邑屬明,未忍為也。

    ”時參軍藩□□言曰:“宜先事入告,然後号召其出師從王,順者撫之,逆者讨之。

    ”……④ 這段記叙反映了鄭成功出兵廣東時的矛盾心理,既“思”奪取這塊“素稱饒沃”之地,又因該處已“屬明”不“忍”下手。

    那位參軍建議“先事入告”(即報告永曆皇帝),然後“名正言順”地取之。

    這在實際上根本行不通,無非是為打内戰找一個自欺欺人的借口。

    永曆皇帝當時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附于反正過來的李成棟等“東勳”,不論鄭成功以什麼理由上疏朝廷要求把成棟部将控制下的潮州轉交給自己,永曆朝廷決不會同意。

    盡避如此,鄭鴻逵和鄭成功在1649年到1650年多次出兵廣東,除擊敗盤踞潮州沿海達濠埔等處的許龍、張禮等“不清不明”的地方武裝外①,主要目的是同郝尚久争奪潮州府。

    1649年(順治六年、永曆三年)八月,鄭鴻逵舟師與郝尚久軍交戰于揭一陽一,互有勝負。

    “十二月十七日,鄭成功親率林勝、楊才、黃山、施信、楊勇、洪進、阮引、康明、甘輝、黃凱、史朝綱、潘加鐘、林期昌、林翰、顔尚通、肖武、戴彰、翁文賢等共二十四鎮至揭,每鎮五百人,大舉入潮”②,與鄭鴻逵會師。

    鄭成功明知郝尚久鎮守下的潮州府已屬南明永曆朝廷,“彼尚藉明号,豈可自矛盾”③,卻故意制造事端,擅自派遣軍隊到處搜刮糧饷,遇有“不服輸将”者就“聲罪緻讨”,攻城破寨,俘掠百姓。

    郝尚久見鄭軍在自己的管轄區内如此胡作非為,憤而出兵阻攔。

    鄭成功就乘機宣布“郝虜助逆,加兵擒而滅之,師出有名矣”①,肆無忌憚地大打内戰,先後占領了潮州府屬的海一陽一、揭一陽一、潮一陽一、惠來、普甯等縣,并在1650年(順治七年,永曆四年)六月間包圍了潮州府城。

     永曆朝廷對鄭成功的挑一起内釁顯然是不贊成的,但又無可奈何。

    魯可藻在記載永曆四年(1650)八月朝廷給“東勳”(李成棟部将)杜永和、張月、李元胤、張道瀛、郝尚久、李建捷、羅承耀、馬寶晉封侯爵一事時,對郝尚久評論道:“尚久則未嘗有事,雖朱成功圍困潮城,乃一穴一中之鬥,難以言功。

    ”九月,朝廷派中書舍人陸漾波以監軍給事中名義“捧敕回潮州,谕解朱成功、郝尚久之争”②。

     就在鄭軍争奪潮州府的時候,清尚可喜、耿繼茂軍由江西南下,于1650年二月進抵廣州城下。

    三月,鎮守惠州府的明奉化伯黃應傑、惠潮道李士琏剃發降清③。

    尚可喜等派尚奇功、白萬舉二将往惠州“協守”④。

    郝尚久鎮守的潮州西面已歸附清朝,與永曆朝廷隔絕;東面又遭到“遙奉永曆”的鄭成功軍的進攻,他一怒之下同潮惠巡道沈時決定叛明降清。

    六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