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鄭成功在閩粵沿海地區的軍事活動

關燈
第一節鄭軍同安之役 1647年八、九月間泉州戰役,鄭成功還是以定國公鄭鴻逵的助手身分參戰的。

    戰敗返回安平以後,他加強了自身力量的積聚,廣泛召募文武人才。

    在他的感召下,原浙江巡撫盧若騰、進士葉翼雲、舉人陳鼎等相繼而來。

    鄭成功對他們禮敬有加,待如上賓,每遇重大事情都征求他們的意見,逐漸形成了一個政治上參與決策,聯絡各地抗清勢力和治理地方的文官幕僚班子。

    同時憑借他在隆武朝廷内的地位和鄭芝龍的舊關系,招集兵将,不斷擴大自己的軍事實力。

     鄭成功的部将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跟随他起兵的少數将領,如洪旭等人;二是福建沿海應募而來的有志之士,如海澄人甘輝、漳浦人藍登等;三是跟随鄭芝龍降清,撥歸佟養甲、李成棟部下進攻兩廣,1648年李成棟反正後由粵返閩的将領,如施琅(當時名施郎)、洪習山、黃廷等;四是清方派駐東南沿海的少數仍懷故國之思的将領自拔來歸。

    鄭成功對于這些不同出身的将領大體上能做到一視同仁,惟才是舉。

    特别是在軍事組織上作了一精一心的改編,防止了将領擁兵自雄、飛揚跋扈的局面。

    這是他總結了弘光、隆武以來朝廷姑息養一奸一教訓而采取的堅決措施。

    正是由于建立了極為嚴格的軍事組織和紀律,鄭成功才成為一位真正的統帥,而不是虛有其名的盟主。

     鄭成功不僅在選拔和駕馭将領上著稱于世,而且非常注意練兵。

    他冷靜地估計到己方所長是海戰,然而要同優勢清軍作戰,收複失地,必須訓練步兵和騎兵。

    由于東南沿海缺少馬匹,鄭成功在組建騎兵時受到很大的限制,這是他後來同清兵作戰中往往失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鄭成功的嚴格訓練海上水師是人所共知的,廈門鼓一浪一嶼上的日光岩就因他當年雄立山頂檢閱舟師而傳頌至今。

    但是,作為一位雄才大略的統帥,他知道要恢複失地必須憑借陸戰,所以他組建了許多以陸戰為主要任務的營、鎮,“朝夕一操一練部伍陣法”。

     鄭成功的軍需供一應一直是史學界關心的問題。

    因為他的兵力控制的地區僅限于沿海島嶼和小片濱海地區,靠當地的物力、财力肯定支持不了他的日益擴充的軍隊(最多時達幾十萬人),維持一支這樣龐大的舟師和陸戰部隊,還要養活官兵家屬,需要巨額的銀錢、糧食、木材、銅鐵和火藥等物資。

    要同據有全國大部分地方的清廷抗衡,他不能不盡量擴充軍隊。

    那麼,後勤支援是怎樣解決的呢?大緻來說,鄭成功的軍事供一應來自三個方面:一是他繼承了鄭芝龍開創的海外貿易的壟斷地位,充分利用自己在海上的優勢,把内地的出口物資通過秘密渠道運往海外,取得巨額利潤,這大概是他解決軍費的主要辦法。

    由于東南各省已被清軍占領,這種對外貿易基本上是以秘密走私方式進行,現存清方檔案中的片段材料可以證明其規模相當大,卻無法窺知其總額和每年利潤的确數。

    其次,是在攻占地區征收糧饷,從一些史料來考察,田賦額和因用兵而征發的勞役是相當重的,這固然解決了鄭軍的一部分燃眉之急,也極易失去民心。

    鄭成功攻占的福建、廣東沿海地方往往很快淪陷,這不僅是個兵力對比問題,稅役的畸重(有時根本不能算賦稅,而是赤一裸一裸一的掠奪)使他難以得到當地百姓的支持。

    第三,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在承平之時就缺少糧食,要從附近省分運銷供一應,填補不足,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從廣東潮州、惠州地區轉販而來。

    鄭成功通過海上貿易賺到的利潤大抵是白銀和其他物資,解決不了軍民每天必需的糧食供一應,因此他幾次出兵潮州,目的主要是搜括糧食。

     大緻可以說,鄭成功從1646年底開始組建自己的軍隊,到1648年才形成一支對清朝頗具威脅的力量。

     1648年(順治五年、永曆二年)四月初十日,鄭成功率領部将洪習山、甘輝等進攻福建同安縣。

    清軍副将廉彪、遊擊折光秋引兵出城迎敵,被擊敗退入城中。

    十八日,鄭軍直抵城下,清朝知縣張效齡和廉彪、折光秋帶着殘兵敗卒棄城而逃。

    ①鄭成功入城後出令安民,委任葉翼雲為同安知縣,陳鼎為教谕,号召諸生起義勤王,勸谕百姓繳納糧饷。

    正在這時,原先奉唐王朱聿■入廣州建立紹武政權的總兵林察從廣東逃回,報告了廣西、湖廣等地擁立永曆帝的消息。

    鄭成功舉手加額說:“吾有君矣!”①排設香案望南而拜,從此遙奉永曆正朔。

    他派隆武朝中書舍人江于燦、黃志高攜帶表文乘船由海道前往廣東,向永曆朝廷報告自己在福建沿海抗清的情況,表示願意在永曆朝廷領導下東西配合,共謀複興。

     李成棟反正以後,永曆帝由南甯遷回廣東肇慶,整個廣東都在南明統治之下。

    按理說,駐于福建銅山一帶的鄭成功既由虛戴隆武年号改尊永曆朝廷,地理位置又非常接近,似乎可以在統一部署下聯兵北讨。

    實際情況并不如此。

    當時永曆朝廷正處于“中興”時期,留下的記載比較多,卻極少提到鄭成功。

    原因在于李成棟系統的将領同随成棟入粵的福建将領之間存在很深的隔閡。

    成棟反正以前,對鄭芝龍的舊部施福、施郎、洪習山、黃廷等人既利用他們沖鋒陷陣,又在給清廷的奏疏裡把他們貶得一錢不值。

    反正以後,李成棟意氣發舒,把廣東看成自己的勢力範圍,奏請永曆帝核準把施福等福建兵将遣送回籍。

    八月,永曆朝廷改封武毅伯施福為延平伯,“敕仍回閩恢剿”②。

    閩系将領跟随李成棟反正,不僅沒有像成棟嫡系那樣因反正有功加官晉爵,反而在遣回福建途中遭到李部将領暗算,企圖加以火并收編。

    如施郎所部“自南雄抵潮郡。

    适潮将郝尚久者,粵師将也。

    一陽一犒師牛酒,而包藏禍心,召諸部一陰一為圖公(指施郎)。

    公偵知其事,急拔衆走饒平,踞守閱月突圍出,且戰且行,連日夜間關險阻,從弟肇琏、肇序皆随殁軍中”,勉強拖到粵閩交界的黃岡鎮才得以脫身,投入鄭成功部下。

    ①永曆朝廷内實權人物對鄭氏家族舊将既是這樣蠻橫無理,以施福為首的福建将領給鄭成功帶回的訊息就不言而喻了。

     七月,清靖南将軍陳泰、浙閩總督陳錦和福建提督趙國祚派軍進攻同安。

    守将邱缙、林壯猷、金作裕與知縣葉翼雲、教谕陳鼎協力堅守。

    至八月十六日城破②,邱、林、金陣亡,葉、陳被俘,不屈被殺。

    清兵屠城,“血滿溝渠”。

    鄭成功在銅山接到同安告急文書,親統大隊舟師來援,因北風正厲,船行受阻,五天後才到達金門,同安失守的消息傳來,他為死難者痛哭遙祭,怅怅然回師銅山。

    這年福建瀕海地區鬧大災荒,一鬥米價格近千錢,約為平年的十倍。

    鄭成功和鄭彩組織大批船隻前往廣東高州(今廣東茂名)明思恩侯陳邦傅轄地購買糧食,在軍事上沒有什麼作為。

    直到次年(1649,順治六年,永曆三年)九月,清雲霄營副将張國柱禦下刻薄毖恩,部下千總王起俸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