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鄭成功起兵與魯監國在浙閩抗清

關燈
第一節鄭芝龍降清 鄭芝龍既已決定投降清朝,首先撤回防守仙霞嶺的軍隊,使清軍得以順利進入福建;接着又謊稱“海寇”侵擾他的故鄉安平,在八月間率部返回泉州①。

    九月十九日,清軍未遇任何抵抗就占領了福州②。

    鄭芝龍的引狼入室是為了向清方表示自己歸降的誠意,即如他在給清廷的題本中所說:“臣聞皇上入主中原,揮戈南下,夙懷歸順之心。

    惟山川阻隔,又得知大兵已到,臣即先撤各地駐兵,又曉谕各府、州積貯草秣,以迎大軍。

    ”③但他還摸不清楚清朝将給他多大的官職和爵位,因此把兵力集中于安平一帶,作為向清廷讨價還價的資本。

    清軍統帥博洛将計就計,一面派固山額真富拉克塔等統兵直一逼一南安,顯耀清朝兵威;一面讓泉州鄉紳郭必昌(曾任明朝兵部尚書,福建晉江人,同鄭芝龍關系密切)寫信招降。

    鄭芝龍很不高興地說:“我懼以立王為罪耳。

    既招我,何相一逼一也!”①博洛裝模作樣地“切責”了富拉克塔,下令把軍隊後撤三十裡,另外派遣内院學士額色黑等二人持書信到安平面見芝龍,信中說:“吾所以重将軍者,以将軍能立唐藩也。

    人臣事主,苟有可為必竭其力;力盡不勝天,則投明而事,乘時建功,此豪傑事也。

    若将軍不輔主,吾何用将軍哉!且兩粵未平,今鑄閩粵總督印以相待。

    吾欲見将軍者,商地方故也。

    ”②鄭芝龍閱信後決定前往福州,成功對父親的所作所為頗不以為然,在這關鍵時刻更是極力勸阻。

    《台灣外紀》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其子成功勸曰:“吾父總握重權,未可輕為轉念。

    以兒細度,閩粵之地,不比北方得任意馳驅。

    若憑高恃險,設伏以禦,雖有百萬,恐一旦亦難飛過。

    收拾人心,以固其本;大開海道,興販各港,以足其饷。

    然後選将練兵,号召天下,進取不難矣。

    ” 龍曰:“稚子妄談,不知天時時勢。

    夫以天塹之隔,四鎮雄兵且不能拒敵,何況偏安一隅。

    倘畫虎不成,豈不類狗乎?” 成功曰:“吾父所見者大概,未曾細料機宜,天時地利,有不同耳。

    清朝兵馬雖盛,亦不能長驅而進。

    我朝委系無人,文臣弄權,一旦冰裂瓦解,釀成煤山之慘。

    故得其天時,排闼直入,剪除兇醜,以承大統。

    迨至南都,非長江失恃,細察其故,君實非戡亂之君,臣又多庸碌之臣,遂使天下英雄飲恨,天塹難憑也。

    吾父若藉其崎岖,扼其險要,則地利尚存,人心可收也。

    ” 龍曰:“識時務為俊傑。

    今招我重我,就之必禮我。

    苟與争鋒,一旦失利,搖尾乞憐,那時追悔莫及。

    豎子渺視,慎毋多談。

    ” 成功見龍不從,牽其衣跪哭曰:“夫虎不可離山,魚不可脫淵;離山則失其威,脫淵則登時困殺。

    吾父當三思而行。

    ” 龍見成功語繁,厭聽,拂袖而起。

     這段對話不僅反映了鄭芝龍、鄭成功父子在政治上的分道揚镳,也體現了鄭成功的戰略眼光。

    鄭成功和鄭鴻逵既然無法改變鄭芝龍投降清朝的決定,特别提醒他親自前往清軍大營所在的福州風險太大,不可輕率行一事。

    然而,鄭芝龍自以為在福建、廣東海域擁有強大的水師,滿洲貴族的軍隊擅長騎射,缺乏水上作戰能力,勢必像明朝皇帝一樣借重于自己何況,二十年來通過壟斷海上貿易積聚的巨額财富更使他驽馬戀棧。

    他不聽勸告,帶了五百名士卒在1646年(順治三年)十一月十五日到達福州,谒見貝勒博洛①。

    見面之後,博洛僞裝出一副仰慕已久的樣子,對他大加贊賞,還折箭為誓,許以重用。

    歡飲三天之後,博洛忽然在半夜傳令拔營回京,命鄭芝龍随軍北上。

    芝龍心知中計,但已經輕入虎一穴一,随身所帶士卒被安置于别營,自己孤身一人隻好聽憑博洛擺一布了。

    一位目睹其事的人記載道,當時福建各地應聘而來的明朝官紳齊集于福州,忽然接到清朝巡撫的請柬通知于次日在洪塘聚會,去了之後,“則胡笳四起,毳幕參差,兔網彌天,雉羅遍野。

    聚立而嗫嚅者幾及百人。

    内院、撫軍席地而坐,執冊指名,首朱胤岡(朱繼祚字),次黃跨千(黃鳴駿字),又次餘公誠,餘系南中流寓在閩,亦被羅織。

    拊其背而徘徊,謂:‘此三人者非尚書、閣老乎?可随我去。

    ’每人一卒守之。

    中有紫衣胡服者為鄭飛黃(鄭芝龍字),亦與焉。

    彷徨有頃,名次及吳舊撫矣。

    軍門持冊手麾曰:‘餘俱赴京聽用。

    ’于是諸人哄然而退,不啻鳥出籠、魚入海也。

    時見兵即刻拔營起,四公竟載與俱行”①。

    “神龍失勢,與蚯蚓同”,不管鄭芝龍是多麼大的一條巨鲸,一旦離開了戰艦一精一兵,就成了失水之魚。

    鄭芝龍隻好委婉地向博洛求情,表示就他個人而言既然已經投降清朝,進京“面聖”正是自己的願望;不過,留在福建沿海的長子和兄弟擁有相當兵力,自己一旦進京,呼應不靈,恐怕海上從此多事。

    博洛的估計同他正好相反,以為掌握了鄭芝龍,鄭氏家族群龍無首,又不能不為芝龍的安全着想,必然惟清朝之命是聽。

    因此,他讓芝龍當面寫了幾封信,借以招撫鄭氏子弟和部将,并且對芝龍說:“此與爾無與,亦非吾所慮也。

    ”①這樣,鄭芝龍在清軍嚴密監護下被送到了北京。

    1648年(順治五年),清廷食言自肥,僅授予他一等一精一奇尼哈番的空頭官銜,撥入旗下,實際上遭到軟禁②。

    這段情節後來在鄭成功緻父書中有一段描寫:“當貝勒入關之時,父早已退避在家。

    彼乃卑詞巧語,迎請之使,車馬不啻十往還,甚至啖父以三省王爵。

    始謂一到省,便可還家;既又謂一入京便可出鎮。

    今已數年矣,王爵且勿論,出鎮且勿論,即欲一返故裡亦不可得。

    彼言豈可信乎?”③ 博洛回京之前,确實利用了鄭芝龍的聲望招降其舊部,奉芝龍之命降清的有武毅伯施福、澄濟伯鄭芝豹和部下總兵十員,兵将十一萬三千名④。

    當李成棟由吳淞總兵奉調由浙江、福建入廣東時,清方不僅利用了鄭芝龍“平國公”的牌劄招撫了白沙、甲子等廣東東部沿海地帶,而且原屬鄭芝龍部下的總兵施郎、梁立、黃廷、成升、洪習山還由武毅伯施福帶領率兵馬五千名跟随佟養甲、李成棟進軍廣東,在撲滅順德縣“海寇”和鎮壓東莞、增城地區的張家玉抗清義師中起了不小的作用①。

    直到順治五年(永曆二年)三月“□(虜)鎮撫施福、耿獻忠大小船數百号上梧州”②,即在李成棟指揮下一直攻入廣西東部,對南明的危害是相當嚴重的。

    由于李成棟對南方兵将存在歧視心理,在奏疏中說從福建帶來的施郎等官兵“脆弱不堪,無資戰守”③,甚至伺機剪滅和解散。

    施福、施郎、黃廷、洪習山等人過着寄人籬下的生活,忍氣吞聲,大有懷才不遇、有功不賞之感④。

    順治五年李成棟反清複明,他們收到鄭成功從鼓一浪一嶼(今屬福建省廈門市)發來的邀請,決定擺脫李成棟部将潮州總兵郝尚久的控制,率部乘舟投奔鄭成功。

     ①《台灣外紀》卷二。

     ②《思文大紀》卷八記:“九月十九日,清兵至福州,從北門而入。

    ” ③《閩省降員鄭芝龍題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一頁。

     ①徐鼒《小腆紀年》附考,卷十三。

     ②江日升《台灣外紀》,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七十五頁。

    他書記載文字稍有出入。

    順治十一年十月初一日鄭成功給其父鄭芝龍信中說:清廷所許“四府竟成畫中之餅,如演父前所得三省之故伎。

    ”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六十八頁,鄭親王濟爾哈朗題本。

     ①日期據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八《鄭芝龍降清》條。

     ①華廷獻《閩海月紀》,卷二;此文亦收入《明季南略》卷八《附閩事紀》,文字略有不同。

    按:據華廷獻記載,博洛脅帶鄭芝龍等“拔營起行”似在白天,與他書記載半夜有所不同。

     ①《明季南略》卷八《鄭芝龍降清》條。

     ②《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一頁有順治四年四月“閩省降員鄭芝龍題本”,說明是時尚未授職。

    順治五年八月授一等一精一奇尼哈番事見《清世祖實錄》卷四十。

    直到順治九年八月鄭芝龍給清廷的奏本自署官銜還是“廂黃旗正欽尼哈番”(即鑲黃旗一精一奇尼哈番),見《明清史料》丁編,第一本,第六十三頁。

    謝國桢《南明史略》雲,鄭芝龍被騙到北京後清廷“隻封他為同安侯,叫他住在北京”(第一四二頁)。

    按,清廷封鄭芝龍為同安侯在順治十年五月,目的是為了招撫鄭成功,上距鄭芝龍降清已過六年有餘。

     ③楊英《先王實錄》,陳碧笙校注本,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六十二頁。

     ④《清世祖實錄》卷三十四。

     ①《清世祖實錄》卷三十四;施郎(後改名施琅)、黃廷和副将洪習山在順治四年十月參加進攻增城的戰役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七本,第六三九頁,順治四年十一月初七日清兩廣總督佟養甲揭帖。

     ②魯可藻《嶺表紀年》。

     ③順治四年五月二十五日提督總兵官李成棟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七本,第六○一頁。

     ④施福曾給清廷上疏奏報“剿撫粵寇之績”,疏中自稱“總督廣東陸師原武毅伯施福”,兵部“查施福原系孛羅王(即博洛)發與佟養甲、李成棟酌用。

    今據自稱總督,且廣東經制久行佟養甲議定未到,應令将施福并議于經制之内,報部覆可也。

    ”(順治五年閏四月兵部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八冊,A8—92号。

    )從這件奏疏裡也可以看出施福等人對自己功績、地位的評價和清廷的冷遇。

     第二節鄭成功的早年生活和起兵抗清 鄭成功是鄭芝龍的長子,母親是日本女子田川氏,中國文獻稱為翁氏①。

    1624年(天啟四年)七月十四日鄭成功生于日本長崎縣平戶川内町千裡濱②,七歲以前随母居住日本。

    1630年(崇祯三年),鄭芝龍派人把他接回福建安平,給他取名森,字明俨,号大木。

    一些史籍記載1644年鄭成功曾經入南京國子監,拜讀于錢謙益門下,大木即為錢氏所賜字,如黃宗羲《賜姓始末》記:“朱成功者,鄭芝龍之子也,母為夷女,初名森,弘光時入南京太學,聞錢謙益名,贽為弟子,謙益字之曰大木。

    ”③鄭成功入南京國子監就讀以及同錢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