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鄭成功起兵與魯監國在浙閩抗清

關燈
益之間的關系尚有待研究①。

    明朝末年武将跋扈的情況雖然已經司空見慣,但武官重視子嗣文化教育的風氣并沒有改變。

    因此,鄭芝龍延請了飽學之士給鄭森講解經史,終于使這個異國歸來的兒子在崇祯十一年五月通過了考試,成為泉州府南安縣學的一名生員。

    他少年時讀書的朋友有惠安縣生員張若、晉江縣人楊于兩。

    “鄭成功為諸生時,每自南安來惠(安),主若濠濮齋,論文賦詩,風雨聯一床一,不稍間也”②。

    楊于兩是成功妻家董■先的表侄,劉獻廷曾聽楊于兩親口說過“于兩與賜姓(即成功)幼同筆研”③。

    1642年(崇祯十五年)鄭森十八周歲,曾往省會福州參加鄉試④。

    當時他父親鄭芝龍已加官都督,“富拟王者,遠交朝貴,近懾撫按,灸手可熱”。

    鄭森也完全是一副貴公子的派頭,“自泉入福,郵傳館舍皆有司備設。

    及入棘闱(即考場),監臨交遣小吏詣号舍緻寒溫,預選同舍生代為起草。

    珍果佳肴,絡繹傳送。

    森竟日飲啖而已。

    漏下便已出闱,傳呼歸館舍,共赫奕如此”。

    福建提學副使郭之奇看得不順眼,不讓他中舉。

    次年(1643)二月歲考,盡避文章寫得頗通暢,仍被郭之奇評定為二等,不得食饩為廪生①。

     隆武帝即位之後,鄭芝龍已成為定策元勳,鄭森才在父親的帶領下拜見朱聿鍵。

    隆武帝見他風度翩翩,一表人材,對答如流,非常賞識,深憾自己沒有女兒嫁給他,就賜他姓朱,改名成功,“以驸馬體統行一事”②。

    這一殊榮自然也具有籠絡鄭芝龍的意圖。

    鄭森自稱和被稱為朱成功、賜姓、賜姓成功、國姓成功、國姓爺、鄭成功都是由此而來。

     這裡,有必要談談鄭成功在隆武年間的軍事活動。

    托名黃宗羲撰《鄭成功傳》裡不僅說他“意氣狀貌,猶書生也”,而且說鄭成功在整個隆武時期“雖遇主列爵,實未嘗一日典兵一柄一”③,并不正确。

    鄭成功在1644年以前隻是一個書生,如果沒有在隆武年間(1645—1646)的親身軍事經曆,到朱聿鍵被俘、鄭芝龍降清後他即便有志恢複,也很難僅憑世家子弟的身份在短期内組織起一支有效的抗清武裝。

    據《思文大紀》的記載,鄭成功至遲在隆武二年初春就已棄文就武,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隆武二年(1646)正月,奉命“領兵出大定關”。

    (卷四) 三月,因鄭彩逗留不進,被革去永勝伯、征虜大将軍職務,“敕國姓成功招緻鄭彩逃兵,毋得令其驚擾地方百姓”。

    同月,“催國姓成功、輔臣傅冠速出分水關,以複江省”(卷五)。

     四月,在給軍師蔡鼎的敕谕中說:“朕原速期幸虔(江西贛州府),以迎兵未至,故調國姓成功、輔臣冠,護駕前往。

    今于華玉兵已至;又虔中迎疏疊來,則國姓、輔臣正可用力湖東,不必調到湖西。

    東西并舉,朕親節制于虔,江省之複可必。

    著國姓、輔臣速約各鎮鼓銳前進,鉛山告警,必行兼顧,以鞏崇關。

    ”同月,敕谕禦營内閣:“國姓成功巡關回來,迎駕暫至邵武,相機出關。

    ”“新撫永安、沙縣山寇頭目一萬一十三名隸陳國祚标下,聽國姓成功節制。

    ”“國姓成功請給新到官兵月饷。

    上令于邵武近處另給,該部行文去。

    ”“谕國姓成功曰:兵、饷、器三事,今日又有手敕,确托卿父子。

    茲覽卿奏,言言碩畫,朕讀之感動,其總理中興恢禦兵、饷、器甲,統惟卿父子是賴。

    銀關防準造,即以此為文,造完頒賜,以便行一事。

    ”“敕行在兵部:‘國姓速令郭焘守住永定,調陳秀、周麟、洪正、黃山速速往救贛州,殺退清兵,保安贛州。

    有功重叙,有失重罰。

    ’”(卷六) 五月,“敕國姓成功兼顧大安關,仍益兵防扼,恐有清騎突入。

    銑器火藥,即令二部給發”。

    (卷七) 六月,“命國姓成功親到漳、泉,一精一募兵将,立助恢複,期限二十日即來複命”。

    同月,“給國姓成功五月兵饷”。

    (卷八)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二記載,鄭成功在1646年三月要求回安平看望久别的母親,隆武帝準假一月,從三月起到鄭芝龍決意降清都未述及鄭成功在軍中的活動,似乎他這段時間都留在家鄉。

    實際上,江日升的記載可能有不少遺漏。

    鄭成功因母親翁氏于上年秋天從日本接回福建南安①,他思母心切,又聽說翁氏患病,請求給假一個月回安平鎮探親。

    隆武帝為照顧其母子一團一聚,在六月間同意了他的請求,但這個月初清軍已經大舉攻入浙東,形勢驟然緊張,因此限以時日,并且讓他順便在漳州、泉州二府召募兵将,趕回行在延平。

    鄭成功探望母親以後,雖然未必招募了多少兵将,但他本人确實返回了抗清前線。

    據王忠孝的記載:他應隆武之命,“八月抵福京,晤諸公,商榷時艱。

    望後(十五日以後)登舟溯流而上。

    距行在(指延平)僅二程,清騎已乘虛而入。

    賜姓公(即鄭成功)交鋒不利,率師南下,遇餘于舟次,語餘曰:‘上已先四日行,劍南皆北騎,公将安之?’因拉餘旋福京,訂舉事”①。

     可見,至少從隆武二年正月起,鄭成功一直親履戎行,參與了許多軍事指揮活動。

    這為他後來獨樹一幟,領導東南沿海聲勢浩大的抗清活動奠定了基礎。

     據史籍記載,鄭芝龍從安平前往福州時曾經派人叫鄭成功同行。

    成功拒不應命,回信說:“從來父教子以忠,未聞教子以貳。

    今吾父不聽兒言,後倘有不測,兒隻有缟素而已。

    ”②他在叔父鄭鴻逵支持下,帶了一支數量不多的軍隊前往金門。

    鄭芝龍自投羅網以後,清軍立即背信棄義地攻入安平鎮,大肆搶劫一婬一掠,成功的母親翁氏也被一奸一污,憤而自缢,其時為十一月三十日③。

    鄭成功聞訊,痛不欲生,更堅定了武裝抗清的信念。

    清兵飽掠而歸後,他回到安平,料理了母親的喪事,用黃金鑄造了一尊翁氏坐像,飾以珠寶,朝夕上供。

    從此開始了他獨擋一面的長期抗清鬥争。

    有的文獻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成功“攜所著衣巾,焚于南安文廟,仰天欷噓,曰:‘昔為孺子,今為孤臣,謹謝儒服,惟先師昭鑒!’再拜而去。

    與所善陳輝、洪旭等九十餘人,收兵南澳,得數千人。

    ”① 阮旻錫《海上見聞錄定本》記:1647年“時賜姓謀舉義,而兵将戰艦百無一備,往南澳召募。

    聞永曆即位粵西,遙奉年号,稱‘招封大将軍罪臣’,有衆三百人,于廈門之鼓一浪一嶼訓練,委黃恺于安平鎮措饷。

    識者知大可與有為,平國舊将鹹歸心焉。

    ”“八月,以洪政、陣輝為左右先鋒,楊才、張進為親丁鎮,郭泰、餘寬為左右鎮,林習山為樓船鎮。

    進兵攻海澄,紮祖山頭。

    數日,援兵至,洪政中流矢,與監軍楊期潢俱死之,遂退兵。

    會定國公進攻泉州,列營桃花山。

    清提督趙國祚率數百騎沖營,張進、楊才迎戰;定國遣林順等夾攻,大破之。

    别遣水兵破溜石炮城,斬參将解應龍,軍聲大振。

    泉紳郭必昌之子顯欲内應,國祚殺之,滅其家;并系故相黃景昉等。

    國祚酷虐,泉民不敢喘一息。

    九月,漳州副将王進率兵來援,圍解。

    ”②這一戰役在清福建提督趙國祚(時駐于泉州)順治五年八月初六日揭帖中也說到:“至六月間,建甯失守,汀、漳梗阻,延、邵懸絕,福、興警報鮮聞。

    而泉州又有投誠鄭芝龍胞弟鄭鴻逵僞稱定國公、鄭芝豹僞稱澄濟伯,其子鄭成功僞稱朱姓,兼鄭氏親戚各稱賊首文武等銜,俱不思天命久歸真主,妄冀恢複。

    ……”八月,鄭鴻逵等乘船而至,“聯絡山寇”進攻泉州。

    九月初三日攻克溜石,防守參将解應龍等官兵潰亡。

    二十一日,趙國祚密調漳州副将王進抵泉,内外夾擊,鄭軍失利,二十八日收兵乘船入海①。

     鄭成功和叔父鄭鴻逵等人堅持抗清,同鄭芝龍選擇了截然相反的道路。

    初期,他們的力量并不大,經過同清方的反複較量,把東南沿海地區的抗清勢力彙合成一支勁旅。

    鄭成功也逐步嶄露頭角,成長為明清之際傑出的統帥。

     ①鄭克塽撰《鄭氏附葬祖父墓志》作“曾祖母翁”,見《鄭成功族譜三種》,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一百頁。

    其他中國文獻也均寫作“翁氏”;日本文獻作田川氏。

    一種說法謂成功母是歸化日本的泉州冶匠翁笠皇從日本人田川氏領來的養女,參見《鄭成功全傳》,台灣史迹研究中心1978年版,第三十七頁。

     ②參見何廷瑞《日本平戶島上有關鄭成功父子之資料》,台灣淡江學院1977年版;上引《鄭成功全傳》作“誕生于日本平戶河内浦千裡濱”。

    美國司徒琳著《南明史》英文版第一一八頁說鄭成功出生于日本平戶,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中文本第一○四頁竟将鄭成功誤譯為鄭芝龍。

     ③見《明季稗史》正編卷二十一。

     ①民國九年修《鄭氏宗譜》記鄭芝龍有五個兒子,長子森下一注“翁出,太學生,應襲錦衣衛副千戶”,鄭森條下沒有記載這件事,《鄭氏家譜》所記相同,均見《鄭成功族譜三種》。

    明代對有功官員常給以“蔭一子入國子監讀書”的獎勵,但其子弟并不一定入監為太學生。

    崇祯、弘光時為聚斂錢财曾經強迫富戶給子弟納銀入監,使國子監的名聲很壞。

    鄭成功是否真到過南京國子監就讀,尚有疑問。

    與此相關聯的一個問題是《延平二王遺集》相傳為鄭成功、鄭經父子的作品,集中所載鄭成功詩有三首涉及錢謙益:《春三月至虞谒牧齋師》、《同孫一愛一(謙益之子名孫一愛一)世兄遊劍門》、《越旬日複同孫一愛一世兄遊桃源洞》,并有錢謙益門生瞿式耜評語。

    但是,在錢謙益、瞿式耜著作中尚未得到證明。

     ②嘉慶八年《惠安縣志》卷二十六,文苑,《張若傳》。

     ③劉獻廷《廣一陽一雜記》卷二。

     ④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二記:“崇祯十五年壬午八月,鄭森赴福省鄉試。

    ” ①李世熊《郭宮詹傳略》,見《寒支二集》卷四。

    《石井本(鄭氏)宗族譜》記成功“年十五補弟子員,旋食饩。

    金陵術士見之,驚曰:此奇男子,骨相非凡,命世雄才,非科甲中人也”。

    與李世熊所記不同。

     ②黃宗羲《行朝錄》卷十一《賜姓始末》。

    《台灣外紀》卷二作“封為禦營中軍都督,儀同驸馬,宗人府宗正”。

    按,該書雲:“鄭鴻逵引其子肇基陛見。

    隆武賜姓朱。

    芝龍聞知,次日亦引其子森入見。

    隆武奇其狀,問之,對答如流。

    隆武撫森背曰:‘恨朕無女妻卿。

    ’遂賜姓,兼賜名‘成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