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順軍聯明抗清
關燈
小
中
大
載的南征大炮火藥車子抛棄江中,徑自率兵西上嶽州。
①順治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荊州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第五一五頁。
②順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湖北巡按馬兆煃“為飛報緊急軍情事”揭帖中說:“又一隻虎李錦、袁宗第等并藍、王、劉、牛等九營盤踞荊州,将田見秀、吳汝義等兩大營合并,又得明朝玉玺,複立李自成弟,引賊數十萬北下。
”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第五一四頁。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兩次提及自成之弟名為“李孜”,參考其他文獻,自成兄第均以自字為排行,疑“孜”字為“自”字之誤書,下脫一字。
①順治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荊州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第五一五頁。
②順治二年十一月梅勒章京屯代“為申報地方情形仰祈聖鑒事”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第五一一—五一三頁。
①何洯《晴江閣文鈔》《堵太傅傳》。
②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二《堵胤錫始末》。
①張家玉《張文烈遺集》卷二下《破格收攬以資中興大業疏》,引自《滄海叢書》。
②《晴江閣文鈔》《堵太傅傳》。
③《明季南略》卷十二《堵胤錫始末》。
④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五十三頁。
①《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五十五頁。
②《思文大紀》卷五。
①《烈皇小識》卷八附此疏。
第三節忠貞營圍攻荊州之役 堵胤錫同李錦等大順軍将領達成聯合抗清的協議以後,決定不失時機地發動恢複湖北的戰役。
他建議何騰蛟、章曠統兵由嶽州北上,自己同忠貞營一道先攻下荊州,然後引兵東下同何、章部明軍會師武昌。
當時,湖北清軍力量相當薄弱,招撫原大順軍和馬進忠的如意算盤已全部落空,形勢驟然緊張。
這年十二月清湖南巡按宋一真報告說:“武昌之南即為嶽州,一向為馬進忠、王允成分鎮負固,不遵剃發,咫尺判為二民,彼此不敢往來,始猶鼠首,今且鸱張。
馬則受饷納官,王竟率部南去矣。
招撫部臣江禹緒開誠布公,一靡一不周至,不惟負隅不服,且遽樸殺去使,徒煩文告,終成畫餅。
闖孽一隻虎沖突荊、襄、辰、常之間,兵力甚盛。
”①忠貞營原駐于荊州地區,這時集中力量攻城,鄭四維竭力防守,已有不支之勢,一再向湖廣總督佟養和緊急呼救。
佟養和既無兵可派,又耽心何騰蛟部由嶽州北攻武昌,于是同湖南巡撫何鳴銮聯名向清廷派駐南京的平南大将軍貝勒勒克德渾請援。
勒克德渾接到湖廣求救文書後,于1645年十二月十八日率領兵馬乘船西上,次年正月初十日到達武昌_0327_1②。
在聽取了地方文武官員說明湖南、湖北的明軍動向以後,決定派遣護軍統領博爾惠領兵一支南下嶽州迎擊以馬進忠、王允成為前鋒的何騰蛟、章曠部;自己統率主力直趨荊州同忠貞營決戰。
在這場對湖廣局勢有關鍵意義的戰役中,何騰蛟與監軍道章曠的昏庸無能表現得淋一漓盡緻。
他們在長沙誓師後,兵将“蔽江而下”。
正月初二日,何騰蛟、章曠到達湘一陰一,“期大會于嶽州”。
張先璧借口購買的馬匹未到,逗留不進,“諸鎮亦複觀望”③。
幾天以後,駐守嶽州的馬進忠、王允才、盧鼎、王進才四鎮聽說清滿洲八旗兵來襲嶽州,竟然不顧汛地,乘船南逃。
嶽州副将馬蛟麟則向清軍投降①。
何騰蛟、章曠在途中忽然遇着南竄的四鎮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勒克德渾大軍迫境。
其實,博爾惠帶領的隻是由南京來援的一小部分滿軍,馬進忠等人誤認是清朝貝勒大軍将到,拔營就跑;何、章面見四将後,不僅沒有查明清方兵力和作戰意圖,鼓勵将士繼續北進,同樣也被滿洲兵威的虛聲所吓倒,倉惶退回長沙。
蒙正發記,何、章領軍“至湖口,見王、馬諸鎮舳舻南潰,何、章二公相顧詫愕,不知所出。
四鎮到,面訊之,始知為貝勒渡湖故也。
其實,貝勒是往西湖襲撲一隻虎,非來星沙者也。
太仆(監軍道章曠加銜太仆寺卿)向督師(指何騰蛟)泣曰:本拟長驅直搗,孝陵(指南京)在望,今未出内地,撓沮若此,将何面目還星沙,某誓死不歸也。
督師欷歔解慰,邀太仆且還,再圖後舉”②。
何騰蛟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經常謊報軍情,争奪頭功。
在堵胤錫督領忠貞營猛攻荊州之時,他就向隆武朝廷上疏報稱已經“恢複”荊州③;然而他親自節制的明軍不戰自潰,嶽州重鎮反被清軍占領,來援清軍遂長一驅一直一入。
二十九日,勒克德渾軍進至石首縣,他探知忠貞營主力正在圍攻荊州,後勤辎重分屯江南,就在二月初二日命尚書覺羅郎球往剿江南,自己統兵乘夜疾馳,初三日早晨即抵荊州城外。
李錦等對勒克德渾的千裡奔襲毫無所知,仍然指揮部隊攻城;清軍分兩路直沖忠貞營營壘,李錦等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向西撤退。
①覺羅郎球部也出其不意地擊敗南岸大順軍守兵,奪得船隻一千餘艘。
第二天,勒克德渾又派奉國将軍巴布泰等分兵兩路追擊忠貞營于安遠、南漳、襄一陽一等境。
李錦等兵員、辎重損失頗大,被迫退入三峽天險地區。
監軍堵胤錫堕馬折臂,向湖南常德一帶撤退。
李自成的三弟、原大順政權磁侯田見秀、義侯張鼐、武一陽一伯李友、太平伯吳汝義卻在彜陵口帶領部衆五千餘人向清軍投降。
四月初三日,多爾衮接到勒克德渾的捷報後,下令把自成之弟“李孜”、田見秀、張鼐、李友、吳汝義及部下将士統統殺光②。
這次會攻湖北戰役的失敗,主要責任在于何騰蛟、章曠沒有按原定計劃從嶽州北上進攻武昌,并且扼守城陵矶一帶長江航道,緻使清朝勒克德渾部如入無人之境直趨荊州;堵胤錫、李錦等人以為嶽州一帶有何騰蛟指揮的軍隊,不會有東顧之憂,注意力全集中于荊州,結果遭到清軍主力偷襲,一敗塗地。
吳晉錫記:“赤心從湖北赴嶽,以諸鎮兵無一至,為北兵截前隊而還。
威望之損從茲始也。
”③由大順軍改編的忠貞營初戰失利,被迫退入川鄂交界的貧瘠山區。
何騰蛟、章曠自以為得計,他們同自己籠絡的一批南明軍閥隻知在湖南蹂一躏地方,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即便是在勒克德渾率軍返回南京以後,也毫無作為,連入湘重鎮嶽州都未收複。
下文将講到,至清軍入湘時,何騰蛟、章曠節制的将領非降即逃,使南明局勢日益惡化。
①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五十三頁。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順治三年正月招撫湖廣兵部右侍郎江禹緒揭帖雲:“今平南大将軍貝勒統率大兵已于正月初十日抵武昌矣。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四四頁。
③吳晉錫《半生自紀》卷下。
①康熙二十四年《嶽州府志》卷十一《戰守》記:“三年丙戌,貝勒至嶽,殺散諸賊,援荊州,敗賊一隻虎,而馬蛟麟投誠,以副将委守嶽州。
”參見康熙二十四年《巴陵縣志》卷九《戰守》。
②《三湘從事錄》。
③《思文大紀》卷四,隆武元年正月初二日敕谕雲:“昨據楚督何騰蛟有荊州恢複之報。
” ①《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參見康熙二十四年《荊州府志》。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③吳晉錫《半生自紀》。
第四節何騰蛟經營湖南的舉措失當 在南明史籍中,何騰蛟的地位非常顯赫。
他在弘光朝廷覆亡時拒絕了清方的招降①,最後被俘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值得肯定。
然而,在抗清事業中,何騰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也是無可争辯的事實。
人們往往不相信“忠臣”誤國,南明史上卻是屢見不鮮。
1645年三月,左良玉父子率兵順江東下時,何騰蛟作為湖廣巡撫被挾制登舟,跳入水中逃脫,然後取道江西甯州(今修水縣)進入湖南長沙。
當時湖廣的南部(就是後來的湖南省)還處于明朝統治下,隆武朝廷任命他為湖廣等地總督。
何騰蛟既擺脫了左良玉部的挾制,又深得隆武帝的信任,而且當時清廷用兵重點在東南沿海省分,一時顧不上湖廣。
何騰蛟實際上掌握了湖廣文武官員的任命權和湖南各州縣的錢糧,如《永明縣志》所記,“乙酉年,明督師何諱騰蛟退守長沙,湖南各府屬錢糧俱解督府”②。
何騰蛟本可以做一番事業,然而,他在用人行政上倒行逆施,舉措毫無足稱。
這首先表現在他既無知人之明,又無禦将之才,卻私心自用,急于拼湊一幫自己的班底。
他夥同章曠、傅上瑞(二人都由他推薦為道員、巡撫)把具有抗清實力的大順軍餘部主力排擠出湘,收羅并重用湖南當地的明朝雜牌軍隊如黃朝宣、劉承胤、曹志建、張先璧
①順治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荊州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第五一五頁。
②順治二年十一月二十二日湖北巡按馬兆煃“為飛報緊急軍情事”揭帖中說:“又一隻虎李錦、袁宗第等并藍、王、劉、牛等九營盤踞荊州,将田見秀、吳汝義等兩大營合并,又得明朝玉玺,複立李自成弟,引賊數十萬北下。
”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第五一四頁。
《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兩次提及自成之弟名為“李孜”,參考其他文獻,自成兄第均以自字為排行,疑“孜”字為“自”字之誤書,下脫一字。
①順治二年十一月三十日荊州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第五一五頁。
②順治二年十一月梅勒章京屯代“為申報地方情形仰祈聖鑒事”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第五一一—五一三頁。
①何洯《晴江閣文鈔》《堵太傅傳》。
②計六奇《明季南略》卷十二《堵胤錫始末》。
①張家玉《張文烈遺集》卷二下《破格收攬以資中興大業疏》,引自《滄海叢書》。
②《晴江閣文鈔》《堵太傅傳》。
③《明季南略》卷十二《堵胤錫始末》。
④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五十三頁。
①《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五十五頁。
②《思文大紀》卷五。
①《烈皇小識》卷八附此疏。
第三節忠貞營圍攻荊州之役 堵胤錫同李錦等大順軍将領達成聯合抗清的協議以後,決定不失時機地發動恢複湖北的戰役。
他建議何騰蛟、章曠統兵由嶽州北上,自己同忠貞營一道先攻下荊州,然後引兵東下同何、章部明軍會師武昌。
當時,湖北清軍力量相當薄弱,招撫原大順軍和馬進忠的如意算盤已全部落空,形勢驟然緊張。
這年十二月清湖南巡按宋一真報告說:“武昌之南即為嶽州,一向為馬進忠、王允成分鎮負固,不遵剃發,咫尺判為二民,彼此不敢往來,始猶鼠首,今且鸱張。
馬則受饷納官,王竟率部南去矣。
招撫部臣江禹緒開誠布公,一靡一不周至,不惟負隅不服,且遽樸殺去使,徒煩文告,終成畫餅。
闖孽一隻虎沖突荊、襄、辰、常之間,兵力甚盛。
”①忠貞營原駐于荊州地區,這時集中力量攻城,鄭四維竭力防守,已有不支之勢,一再向湖廣總督佟養和緊急呼救。
佟養和既無兵可派,又耽心何騰蛟部由嶽州北攻武昌,于是同湖南巡撫何鳴銮聯名向清廷派駐南京的平南大将軍貝勒勒克德渾請援。
勒克德渾接到湖廣求救文書後,于1645年十二月十八日率領兵馬乘船西上,次年正月初十日到達武昌_0327_1②。
在聽取了地方文武官員說明湖南、湖北的明軍動向以後,決定派遣護軍統領博爾惠領兵一支南下嶽州迎擊以馬進忠、王允成為前鋒的何騰蛟、章曠部;自己統率主力直趨荊州同忠貞營決戰。
在這場對湖廣局勢有關鍵意義的戰役中,何騰蛟與監軍道章曠的昏庸無能表現得淋一漓盡緻。
他們在長沙誓師後,兵将“蔽江而下”。
正月初二日,何騰蛟、章曠到達湘一陰一,“期大會于嶽州”。
張先璧借口購買的馬匹未到,逗留不進,“諸鎮亦複觀望”③。
幾天以後,駐守嶽州的馬進忠、王允才、盧鼎、王進才四鎮聽說清滿洲八旗兵來襲嶽州,竟然不顧汛地,乘船南逃。
嶽州副将馬蛟麟則向清軍投降①。
何騰蛟、章曠在途中忽然遇着南竄的四鎮兵,詢問原因才知道是勒克德渾大軍迫境。
其實,博爾惠帶領的隻是由南京來援的一小部分滿軍,馬進忠等人誤認是清朝貝勒大軍将到,拔營就跑;何、章面見四将後,不僅沒有查明清方兵力和作戰意圖,鼓勵将士繼續北進,同樣也被滿洲兵威的虛聲所吓倒,倉惶退回長沙。
蒙正發記,何、章領軍“至湖口,見王、馬諸鎮舳舻南潰,何、章二公相顧詫愕,不知所出。
四鎮到,面訊之,始知為貝勒渡湖故也。
其實,貝勒是往西湖襲撲一隻虎,非來星沙者也。
太仆(監軍道章曠加銜太仆寺卿)向督師(指何騰蛟)泣曰:本拟長驅直搗,孝陵(指南京)在望,今未出内地,撓沮若此,将何面目還星沙,某誓死不歸也。
督師欷歔解慰,邀太仆且還,再圖後舉”②。
何騰蛟志大才疏,心胸狹窄,經常謊報軍情,争奪頭功。
在堵胤錫督領忠貞營猛攻荊州之時,他就向隆武朝廷上疏報稱已經“恢複”荊州③;然而他親自節制的明軍不戰自潰,嶽州重鎮反被清軍占領,來援清軍遂長一驅一直一入。
二十九日,勒克德渾軍進至石首縣,他探知忠貞營主力正在圍攻荊州,後勤辎重分屯江南,就在二月初二日命
李錦等對勒克德渾的千裡奔襲毫無所知,仍然指揮部隊攻城;清軍分兩路直沖忠貞營營壘,李錦等猝不及防,被打得大敗,向西撤退。
①覺羅郎球部也出其不意地擊敗南岸大順軍守兵,奪得船隻一千餘艘。
第二天,勒克德渾又派奉國将軍巴布泰等分兵兩路追擊忠貞營于安遠、南漳、襄一陽一等境。
李錦等兵員、辎重損失頗大,被迫退入三峽天險地區。
監軍堵胤錫堕馬折臂,向湖南常德一帶撤退。
李自成的三弟、原大順政權磁侯田見秀、義侯張鼐、武一陽一伯李友、太平伯吳汝義卻在彜陵口帶領部衆五千餘人向清軍投降。
四月初三日,多爾衮接到勒克德渾的捷報後,下令把自成之弟“李孜”、田見秀、張鼐、李友、吳汝義及部下将士統統殺光②。
這次會攻湖北戰役的失敗,主要責任在于何騰蛟、章曠沒有按原定計劃從嶽州北上進攻武昌,并且扼守城陵矶一帶長江航道,緻使清朝勒克德渾部如入無人之境直趨荊州;堵胤錫、李錦等人以為嶽州一帶有何騰蛟指揮的軍隊,不會有東顧之憂,注意力全集中于荊州,結果遭到清軍主力偷襲,一敗塗地。
吳晉錫記:“赤心從湖北赴嶽,以諸鎮兵無一至,為北兵截前隊而還。
威望之損從茲始也。
”③由大順軍改編的忠貞營初戰失利,被迫退入川鄂交界的貧瘠山區。
何騰蛟、章曠自以為得計,他們同自己籠絡的一批南明軍閥隻知在湖南蹂一躏地方,渾渾噩噩,得過且過,即便是在勒克德渾率軍返回南京以後,也毫無作為,連入湘重鎮嶽州都未收複。
下文将講到,至清軍入湘時,何騰蛟、章曠節制的将領非降即逃,使南明局勢日益惡化。
①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五十三頁。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順治三年正月招撫湖廣兵部右侍郎江禹緒揭帖雲:“今平南大将軍貝勒統率大兵已于正月初十日抵武昌矣。
”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四四頁。
③吳晉錫《半生自紀》卷下。
①康熙二十四年《嶽州府志》卷十一《戰守》記:“三年丙戌,貝勒至嶽,殺散諸賊,援荊州,敗賊一隻虎,而馬蛟麟投誠,以副将委守嶽州。
”參見康熙二十四年《巴陵縣志》卷九《戰守》。
②《三湘從事錄》。
③《思文大紀》卷四,隆武元年正月初二日敕谕雲:“昨據楚督何騰蛟有荊州恢複之報。
” ①《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參見康熙二十四年《荊州府志》。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③吳晉錫《半生自紀》。
第四節何騰蛟經營湖南的舉措失當 在南明史籍中,何騰蛟的地位非常顯赫。
他在弘光朝廷覆亡時拒絕了清方的招降①,最後被俘堅貞不屈,英勇就義,值得肯定。
然而,在抗清事業中,何騰蛟成事不足,敗事有餘,也是無可争辯的事實。
人們往往不相信“忠臣”誤國,南明史上卻是屢見不鮮。
1645年三月,左良玉父子率兵順江東下時,何騰蛟作為湖廣巡撫被挾制登舟,跳入水中逃脫,然後取道江西甯州(今修水縣)進入湖南長沙。
當時湖廣的南部(就是後來的湖南省)還處于明朝統治下,隆武朝廷任命他為湖廣等地總督。
何騰蛟既擺脫了左良玉部的挾制,又深得隆武帝的信任,而且當時清廷用兵重點在東南沿海省分,一時顧不上湖廣。
何騰蛟實際上掌握了湖廣文武官員的任命權和湖南各州縣的錢糧,如《永明縣志》所記,“乙酉年,明督師何諱騰蛟退守長沙,湖南各府屬錢糧俱解督府”②。
何騰蛟本可以做一番事業,然而,他在用人行政上倒行逆施,舉措毫無足稱。
這首先表現在他既無知人之明,又無禦将之才,卻私心自用,急于拼湊一幫自己的班底。
他夥同章曠、傅上瑞(二人都由他推薦為道員、巡撫)把具有抗清實力的大順軍餘部主力排擠出湘,收羅并重用湖南當地的明朝雜牌軍隊如黃朝宣、劉承胤、曹志建、張先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