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大順軍聯明抗清
關燈
小
中
大
李錦、高一功等決策聯明抗清同隆武朝廷新任命的湖廣巡撫堵胤錫有密切關系。
堵胤錫原任長沙知府,崇祯十六年赴京朝觐時長沙被張獻忠占領,大西軍撤退後他回任長沙,很快被提升為武昌兵巡道,還沒有到任又改為湖廣提學副使。
隆武初立,何騰蛟已升任湖廣總督,湖廣巡撫一職由堵胤錫接任。
何騰蛟駐于長沙,堵胤錫則駐于常德。
按體制而言,堵胤錫應受何騰蛟節制,但由于政治眼光不同兩人在對待原農民軍的态度上有很大的區别。
何騰蛟在長沙、浏一陽一、平江一帶同東路大順軍達成“合營”協議是被迫的,“合營”以後就想方設法加以排擠。
堵胤錫卻從大局着眼,認識到隻有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才有中興之望。
當他得知大順軍各部屯集荊州、澧州一帶時,就親自趕赴湖北荊州地區的草坪李錦等的大營中談判會盟事宜。
何洯記,堵胤錫于1645年八月擢任巡撫,是時自成已死,“有侄錦代領其衆,同自成妻弟高一功等渡洞庭湖踞山寨,衆尚三十餘萬,遍肆剽掠。
胤錫率左右數十騎突入其營,陳說天運、人心、興廢遞變,更谕以忠義,為酾酒為誓,聲淚痛激,感動群賊。
于是,李錦、高一功遂同田虎、張能、一黨一守素、袁宗第、賀藍、李來亨、塔天保、馬某等諸賊首并聽命歸附,願奉節度。
胤錫乃上疏遣常德舉人傅作霖往福建為諸降将請爵”①。
十一月,傅作霖到達福建行在,在隆武朝廷裡立即引起一番激烈的争論。
内閣大學士蔣德璟、路振飛、林增志大為不滿,說:“李賊破北京,罪在不赦,其一黨一安得封拜?”②翰林兼給事中張家玉、顧之俊聯名在隆武二年(1646)初上疏力主加封:“臣偶閱科抄,見湖廣撫臣胤錫‘恭遇非尋常之主’一疏,不覺拊膺歎曰:吾皇上中興在此一舉矣。
據撫臣稱賊将李錦、尚一功(當為高一功)等原系分守西北,傾慕英主,悔罪投誠,轉戰千裡,殺虜逾萬,能已見矣。
及撫臣單騎入營,貔虎之士不下數萬,吳楚秦晉直欲以氣吞之,此真百戰雄師,天留之以資陛下也。
但原疏所謂破格加恩如侯伯等爵,見者未免疑之。
臣獨以此彌服撫臣大略也。
……皇上度半楚力能辦虜複辦寇乎?借使能辦,亦須糜饷數萬,殺人數萬,血戰而僅克之。
楚力已竭于西北,而皇上不得一兵之用矣,孰與不糜一饷,不殺一人,一紙诏書坐收數萬一精一兵之用哉!……伏乞皇上念事功難成,機會不再,大破庸常之見,速下诏撫之。
請令胤錫即監其軍,乘彼銳氣,會師金陵。
”①禦史錢邦芑也上言:“出空爵一日收三十萬兵,免湖南百萬生靈塗炭,撫臣此請良善。
”②隆武帝決定封李錦為興國侯,諸将封伯有差,改李錦名為李赤心,高一功名為高必正,所部稱“忠貞營”③。
大順軍同南明隆武朝廷的聯合在清方文書中也有反映。
順治二年十二月清湖南巡按宋一真揭帖中說,何騰蛟“奉隆武正朔,通聯閩、粵,一陰一結闖孽一隻虎,助以糗糧”④。
次年正月清招撫湖廣兵部右侍郎江禹緒也依據署道唐大成的塘報奏稱,何騰蛟“與一隻虎等賊結為心腹,資之糧饷”①。
這兩件文書中說的何騰蛟都是指南明湖廣當局而言,清朝官員并不清楚何騰蛟同堵胤錫在政治見解上的分歧。
張家玉的奏疏充分說明主張全面聯合大順軍的是堵胤錫,而不是何騰蛟。
隆武帝采納了堵胤錫的建議,派馬吉翔為使者前往湖廣頒诏。
《思文大紀》在1646年(順治三年,隆武二年)三月下記載:“欽賜李錦禦營前部左軍挂龍一虎将軍印,禦改名曰赤心,并封其母高氏為貞義一品夫人。
”接着照錄了诰敕原文:朕念赤心以真正英賢昔日托身非所,乃今翻然悔悟,竭奉中興。
雖名臣必待真主,亦賴其有賢母而端慈訓也。
近據地方督撫連章報其至誠歸戴,業已挂印封侯。
俟朕駐跸武昌,然後面錫鐵券。
再允督撫之奏,欽旌母德之貞。
爾以善教為慈,赤心以遵母為孝。
慈孝既萃于爾門,忠義必恒于功業。
特賜爾封為貞義一品夫人,給與恩诏。
仍著有司建坊,敕文用“淑贊中興”、“朝廷風标萬方,爾門芳留百世”。
皇後聞之,再三嘉歎,面請加恩,賜爾珠冠一頂,表裡四匹,令聞遠被,以顯綸恩。
爾高氏當時以大義訓赤心,俾其一德明良于終始。
全恢江省,立複金陵,一統功成,爾子拜爵于奉天殿,爾身受恩于坤甯宮,史冊昭然,豈不偉欤?爾母子其欽承朕命。
② 這是一份大順軍餘部同南明聯合抗清的重要文獻。
分析上下文,可以明顯看出文獻的缺略,頒給自成妻高氏的敕中明說李錦業已挂印封侯,上文卻隻寫挂龍一虎将軍印,未提及封興國侯。
按情理推算,封李錦等以侯、伯肯定在1646年三月以前。
高一功改名必正也是在同一時間。
在這裡,我們應當注意南明史上第一個同農民軍聯合抗清的是隆武朝廷。
它反映了南明有識之士已經看到國内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這一客觀事實。
在南明官僚中,首先同農民軍聯合的是何騰蛟和堵胤錫,然而這兩人的政治眼光卻大有高低之分。
何騰蛟的同東路大順軍合營是兵力不敵,實一逼一處此,在聯營之後他給隆武朝廷呈上的是從大順軍将領口中得知消息而寫成的《逆闖伏誅疏》①,吹噓自己如何事先布置道臣傅上瑞、章曠“聯絡鄉勇以待”,緻使李自成“誤死于鄉兵,……為千古大快”;接着完全隐瞞自己派周二南、黃朝宣去掃蕩被打得落花流水的事實,把東路大順軍的主動提出聯合抗清說成是:“自逆闖死,而闖二十餘萬之衆,初為逆闖悲号,既而自悔自艾亦自失,遂就戎索于臣。
”何騰蛟對大順軍的高級将領拼命貶抑,義侯張鼐僅授參将、郝搖旗授副總兵,其他如袁宗第、田見秀、劉芳亮、劉體純(疏中作劉體仁)等一概斥之為“僞侯僞伯”,根本不向隆武朝廷請加封賞。
他同親信湖北巡撫章曠沆瀣一氣,先是收羅湖南境内的那些害民有餘、抗清無心的黃朝宣、曹志建、張先璧、劉承胤等軍閥,後來又不惜代價招兵買馬拼湊自己的“嫡系”,借以扼制和排擠大順軍。
堵胤錫卻不愧是南明官員中最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深知明朝官軍雖多,将領和士卒都已腐敗已極,要支撐抗清大業惟一辦法就是倚靠農民軍,使之納入己範。
史籍中常見描寫堵胤錫同何騰蛟、瞿式耜等大臣的龃龉不和,而且諸書作者的階級偏見常導緻贊揚何、瞿,貶低堵胤錫,這是很不公正的。
如果我們能夠較為客觀地考察整個南明史,那就不難看出弘光一朝地域遼闊,物産豐盈,兵員及後備力量最大,結果卻為“聯虜平寇”方針所葬送,數十萬官軍叛降清朝,反過來為滿洲貴族征服江南各地效犬馬之勞。
隆武以後,朝廷改變方針,由“聯虜平寇”轉為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但在南明隆武至永曆朝廷中的官紳大多數是把聯合農民軍作為權宜之計,内心裡往往對農民軍深懷敵意,私下甚至在某些公開場合仍斥之為“賊”。
每當形勢危急之時,他們把農民軍推到第一線,喘一息方定就以種種借口支開農民軍。
有限的财力都用于培植雜牌“官軍”和召募“親兵”。
堵胤錫着眼于民族大義,始終不渝地奉行聯絡農民軍共同抗清的政策。
1645年秋,他赴松滋草坪同李錦、高一功等談判,能夠以明朝巡撫之尊拜見李自成的妻子高氏,這種誠意表現了他的高瞻遠矚。
堵胤錫在前期同何騰蛟的矛盾,後期同瞿式耜等人的隔膜,主要根源都在這裡。
①顧山貞《客滇述》記:乙酉“四月,李自成部将一隻虎陷太平、東鄉、達州、夔州、新甯等處,尋遁入湖廣。
”費密《荒書》也記載:“四月,自成賊一黨一李赤心等陷太平、東鄉、達州、夔府、新甯等處,複入湖廣。
”按,李錦由隆武帝賜名李赤心是這以後的事。
②順治二年五月清駕臣李可學奏疏中說,四月間已“聞荊門、當一陽一等處潛有大賊一隻虎等十餘股,近十數萬”。
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八五頁。
③順治二年十月十二日荊州副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四十五頁。
①順治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荊州副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三冊,A3—40号。
②乾隆十五年《澧州志林》卷十九《兵難》。
③吳晉錫《半生自紀》卷下。
④吳晉錫《半生自紀》卷下。
吳氏又說:“餘退而異見之言入矣。
失此一機,惜也。
”意思是說他離開長沙返回永州以後,長沙道傅上瑞、監軍道章曠等排擠大順軍的“異見”被何騰蛟采納。
文中說的“田、高諸部”,高決非高一功,疑誤。
⑤馬進忠原來是明末起義軍首領,綽号混十萬,崇祯年間投降明政一府,清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時曾在湖北一陽一邏鎮僞降,阿濟格軍東下以後,他把清将責令他運
堵胤錫原任長沙知府,崇祯十六年赴京朝觐時長沙被張獻忠占領,大西軍撤退後他回任長沙,很快被提升為武昌兵巡道,還沒有到任又改為湖廣提學副使。
隆武初立,何騰蛟已升任湖廣總督,湖廣巡撫一職由堵胤錫接任。
何騰蛟駐于長沙,堵胤錫則駐于常德。
按體制而言,堵胤錫應受何騰蛟節制,但由于政治眼光不同兩人在對待原農民軍的态度上有很大的區别。
何騰蛟在長沙、浏一陽一、平江一帶同東路大順軍達成“合營”協議是被迫的,“合營”以後就想方設法加以排擠。
堵胤錫卻從大局着眼,認識到隻有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才有中興之望。
當他得知大順軍各部屯集荊州、澧州一帶時,就親自趕赴湖北荊州地區的草坪李錦等的大營中談判會盟事宜。
何洯記,堵胤錫于1645年八月擢任巡撫,是時自成已死,“有侄錦代領其衆,同自成妻弟高一功等渡洞庭湖踞山寨,衆尚三十餘萬,遍肆剽掠。
胤錫率左右數十騎突入其營,陳說天運、人心、興廢遞變,更谕以忠義,為酾酒為誓,聲淚痛激,感動群賊。
于是,李錦、高一功遂同田虎、張能、一黨一守素、袁宗第、賀藍、李來亨、塔天保、馬某等諸賊首并聽命歸附,願奉節度。
胤錫乃上疏遣常德舉人傅作霖往福建為諸降将請爵”①。
十一月,傅作霖到達福建行在,在隆武朝廷裡立即引起一番激烈的争論。
内閣大學士蔣德璟、路振飛、林增志大為不滿,說:“李賊破北京,罪在不赦,其一黨一安得封拜?”②翰林兼給事中張家玉、顧之俊聯名在隆武二年(1646)初上疏力主加封:“臣偶閱科抄,見湖廣撫臣胤錫‘恭遇非尋常之主’一疏,不覺拊膺歎曰:吾皇上中興在此一舉矣。
據撫臣稱賊将李錦、尚一功(當為高一功)等原系分守西北,傾慕英主,悔罪投誠,轉戰千裡,殺虜逾萬,能已見矣。
及撫臣單騎入營,貔虎之士不下數萬,吳楚秦晉直欲以氣吞之,此真百戰雄師,天留之以資陛下也。
但原疏所謂破格加恩如侯伯等爵,見者未免疑之。
臣獨以此彌服撫臣大略也。
……皇上度半楚力能辦虜複辦寇乎?借使能辦,亦須糜饷數萬,殺人數萬,血戰而僅克之。
楚力已竭于西北,而皇上不得一兵之用矣,孰與不糜一饷,不殺一人,一紙诏書坐收數萬一精一兵之用哉!……伏乞皇上念事功難成,機會不再,大破庸常之見,速下诏撫之。
請令胤錫即監其軍,乘彼銳氣,會師金陵。
”①禦史錢邦芑也上言:“出空爵一日收三十萬兵,免湖南百萬生靈塗炭,撫臣此請良善。
”②隆武帝決定封李錦為興國侯,諸将封伯有差,改李錦名為李赤心,高一功名為高必正,所部稱“忠貞營”③。
大順軍同南明隆武朝廷的聯合在清方文書中也有反映。
順治二年十二月清湖南巡按宋一真揭帖中說,何騰蛟“奉隆武正朔,通聯閩、粵,一陰一結闖孽一隻虎,助以糗糧”④。
次年正月清招撫湖廣兵部右侍郎江禹緒也依據署道唐大成的塘報奏稱,何騰蛟“與一隻虎等賊結為心腹,資之糧饷”①。
這兩件文書中說的何騰蛟都是指南明湖廣當局而言,清朝官員并不清楚何騰蛟同堵胤錫在政治見解上的分歧。
張家玉的奏疏充分說明主張全面聯合大順軍的是堵胤錫,而不是何騰蛟。
隆武帝采納了堵胤錫的建議,派馬吉翔為使者前往湖廣頒诏。
《思文大紀》在1646年(順治三年,隆武二年)三月下記載:“欽賜李錦禦營前部左軍挂龍一虎将軍印,禦改名曰赤心,并封其母高氏為貞義一品夫人。
”接着照錄了诰敕原文:朕念赤心以真正英賢昔日托身非所,乃今翻然悔悟,竭奉中興。
雖名臣必待真主,亦賴其有賢母而端慈訓也。
近據地方督撫連章報其至誠歸戴,業已挂印封侯。
俟朕駐跸武昌,然後面錫鐵券。
再允督撫之奏,欽旌母德之貞。
爾以善教為慈,赤心以遵母為孝。
慈孝既萃于爾門,忠義必恒于功業。
特賜爾封為貞義一品夫人,給與恩诏。
仍著有司建坊,敕文用“淑贊中興”、“朝廷風标萬方,爾門芳留百世”。
皇後聞之,再三嘉歎,面請加恩,賜爾珠冠一頂,表裡四匹,令聞遠被,以顯綸恩。
爾高氏當時以大義訓赤心,俾其一德明良于終始。
全恢江省,立複金陵,一統功成,爾子拜爵于奉天殿,爾身受恩于坤甯宮,史冊昭然,豈不偉欤?爾母子其欽承朕命。
② 這是一份大順軍餘部同南明聯合抗清的重要文獻。
分析上下文,可以明顯看出文獻的缺略,頒給自成妻高氏的敕中明說李錦業已挂印封侯,上文卻隻寫挂龍一虎将軍印,未提及封興國侯。
按情理推算,封李錦等以侯、伯肯定在1646年三月以前。
高一功改名必正也是在同一時間。
在這裡,我們應當注意
它反映了南明有識之士已經看到國内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這一客觀事實。
在南明官僚中,首先同農民軍聯合的是何騰蛟和堵胤錫,然而這兩人的政治眼光卻大有高低之分。
何騰蛟的同東路大順軍合營是兵力不敵,實一逼一處此,在聯營之後他給隆武朝廷呈上的是從大順軍将領口中得知消息而寫成的《逆闖伏誅疏》①,吹噓自己如何事先布置道臣傅上瑞、章曠“聯絡鄉勇以待”,緻使李自成“誤死于鄉兵,……為千古大快”;接着完全隐瞞自己派周二南、黃朝宣去掃蕩被打得落花流水的事實,把東路大順軍的主動提出聯合抗清說成是:“自逆闖死,而闖二十餘萬之衆,初為逆闖悲号,既而自悔自艾亦自失,遂就戎索于臣。
”何騰蛟對大順軍的高級将領拼命貶抑,義侯張鼐僅授參将、郝搖旗授副總兵,其他如袁宗第、田見秀、劉芳亮、劉體純(疏中作劉體仁)等一概斥之為“僞侯僞伯”,根本不向隆武朝廷請加封賞。
他同親信湖北巡撫章曠沆瀣一氣,先是收羅湖南境内的那些害民有餘、抗清無心的黃朝宣、曹志建、張先璧、劉承胤等軍閥,後來又不惜代價招兵買馬拼湊自己的“嫡系”,借以扼制和排擠大順軍。
堵胤錫卻不愧是南明官員中最具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他深知明朝官軍雖多,将領和士卒都已腐敗已極,要支撐抗清大業惟一辦法就是倚靠農民軍,使之納入己範。
史籍中常見描寫堵胤錫同何騰蛟、瞿式耜等大臣的龃龉不和,而且諸書作者的階級偏見常導緻贊揚何、瞿,貶低堵胤錫,這是很不公正的。
如果我們能夠較為客觀地考察整個南明史,那就不難看出弘光一朝地域遼闊,物産豐盈,兵員及後備力量最大,結果卻為“聯虜平寇”方針所葬送,數十萬官軍叛降清朝,反過來為滿洲貴族征服江南各地效犬馬之勞。
隆武以後,朝廷改變方針,由“聯虜平寇”轉為聯合農民軍共同抗清,但在南明隆武至永曆朝廷中的官紳大多數是把聯合農民軍作為權宜之計,内心裡往往對農民軍深懷敵意,私下甚至在某些公開場合仍斥之為“賊”。
每當形勢危急之時,他們把農民軍推到第一線,喘一息方定就以種種借口支開農民軍。
有限的财力都用于培植雜牌“官軍”和召募“親兵”。
堵胤錫着眼于民族大義,始終不渝地奉行聯絡農民軍共同抗清的政策。
1645年秋,他赴松滋草坪同李錦、高一功等談判,能夠以明朝巡撫之尊拜見李自成的妻子高氏,這種誠意表現了他的高瞻遠矚。
堵胤錫在前期同何騰蛟的矛盾,後期同瞿式耜等人的隔膜,主要根源都在這裡。
①顧山貞《客滇述》記:乙酉“四月,李自成部将一隻虎陷太平、東鄉、達州、夔州、新甯等處,尋遁入湖廣。
”費密《荒書》也記載:“四月,自成賊一黨一李赤心等陷太平、東鄉、達州、夔府、新甯等處,複入湖廣。
”按,李錦由隆武帝賜名李赤心是這以後的事。
②順治二年五月清駕臣李可學奏疏中說,四月間已“聞荊門、當一陽一等處潛有大賊一隻虎等十餘股,近十數萬”。
見《明清史料》丙編,第五本,第四八五頁。
③順治二年十月十二日荊州副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四十五頁。
①順治二年七月二十五日荊州副總兵鄭四維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三冊,A3—40号。
②乾隆十五年《澧州志林》卷十九《兵難》。
③吳晉錫《半生自紀》卷下。
④吳晉錫《半生自紀》卷下。
吳氏又說:“餘退而異見之言入矣。
失此一機,惜也。
”意思是說他離開長沙返回永州以後,長沙道傅上瑞、監軍道章曠等排擠大順軍的“異見”被何騰蛟采納。
文中說的“田、高諸部”,高決非高一功,疑誤。
⑤馬進忠原來是明末起義軍首領,綽号混十萬,崇祯年間投降明政一府,清英親王阿濟格追擊李自成時曾在湖北一陽一邏鎮僞降,阿濟格軍東下以後,他把清将責令他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