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隆武政權的作為和覆敗

關燈
一連幾個月不派使者向隆武帝報告情況。

    奉命督促郝永忠入贛的楊守明、路太平“皇皇使者,不敢出一語”⑤。

    到隆武政權覆亡前夕,何騰蛟的使者才姗姗來遲地到達行在觐見,隆武帝大為震怒,責問使者何騰蛟派遣的迎駕軍為什麼毫無動靜,“使者詭辭以對”①。

    不久,隆武帝被清軍俘殺,閩、贛、粵相繼失陷,何騰蛟在湖南的處境也越來越困難。

    許多南明史籍叙述隆武朝廷的覆亡都簡單地歸咎于鄭芝龍的降清,如楊鳳苞所說:“福京之亡,亡于鄭芝龍之通款。

    ”②這自然包含部分真實。

    但隆武帝鑒于鄭芝龍的跋扈自雄,寄希望于何騰蛟派一精一兵迎駕,移跸江西,等了半年多終歸落空,何騰蛟實難辭其咎。

    曆來的南明史家大抵以是否死節作為忠佞的惟一标準,帶有很大的片面一性一。

    臨危授命固然值得肯定,因為他們在最後關頭表現了民族氣節;但如果就因此而掩蓋何騰蛟之流的卑污心理,導緻大局全盤逆轉,一味贊美,稱之為“忠臣”,奉之為圭臬,顯然不符合事實。

     ①彭士望《楊文正公傳》,見《恥躬堂集》。

     ②黃宗羲《弘光實錄鈔》記弘光朝廷于1644年六月“遣禦史陳荩往雲南募兵”,有的史籍誤作陳赓。

     ①彭士望《楊文正公傳》寫作羅亞夫。

     ②順治三年十月江西提督金聲桓、總兵官柯永盛“為飛報官兵奮勇攻克贛城事”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五冊,A5—36号。

    順治三年十月二十六日柯永盛、金聲桓“為恭報克贛大捷事”題本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七一頁。

     ③楊廷麟死于清水塘見魏禧《崇祯皇帝禦書記》,破城時清參将賈熊發現楊廷麟遺體,“以四門扇為棺,痤之西門外”,後來賈熊鎮守甯都,即住于魏禧家。

    上引題本雲:“本标右營參将賈熊城頭陣斬僞閣部楊廷麟,一屍一首見存。

    ” ①康範生《仿指南錄》。

    參見黃宗羲《行朝錄》卷六《贛州失事》。

    清軍屠城事見康熙二十三年《贛州府續志》卷十二。

     ②《思文大紀》卷四。

     ③《思文大紀》卷四。

     ①吳晉錫《半生自記》卷下。

     ②王夫之《永曆實錄》卷七《何騰蛟傳》。

     ③吳晉錫《半生自記》卷下。

     ④《永曆實錄》卷七《何騰蛟傳》。

     ⑤《半生自記》卷下。

     ①《永曆實錄》卷七《何騰蛟傳》。

     ②《南疆逸史》跋四。

     第七節隆武帝汀州遇難 清軍進占浙東,朱以海遁往舟山一帶海島,魯監國政權瀕于瓦解。

    博洛即部署清軍乘勝入閩。

    早在這年三月間,清廷所派招撫福建黃熙允的使者蘇忠貴就秘密到達福建,“見到鄭芝龍,見其有誠意歸附”。

    六月初,清軍渡過錢塘江,征南大将軍博洛又命蘇忠貴“持敕書赍送鄭芝龍”③。

    鄭芝龍既已決定投降清朝,秘密下令仙霞關守将武毅伯施福(即施天福)放棄天險,自動撤退①。

    接着又謊報海盜進犯其家鄉安平,上疏道:“三關饷取之臣,臣取之海,海警則無家,非專救不可。

    ”隆武帝派内使持手敕雲:“先生少遲,請與先生同行。

    ”②鄭芝龍置之不理,徑自帶領軍隊返回安平。

     八月十三日,貝勒博洛、閩浙總督張存仁、巡撫佟一柄一鼎帶領滿、漢軍從衢州出發,收取埃建③。

    十八日,清軍未遇任何抵抗,就越過了仙霞嶺④。

    不久前降清的阮大铖跟随清軍入閩,行至仙霞嶺下時忽然頭面腫脹,其他官員勸他暫時休息,不要過關。

    他惟恐失去“立功”機會,堅持随軍越嶺。

    為了顯示自己身強體健,他争先步行登山,對落在後面的人吹噓道:你們這些年輕人爬山還不如我這六十歲的老頭。

    攀登到山頂,疾病突發,死于嶺上。

    其他官員氣喘籲籲到達嶺上時,見他坐在大石上一動不動,呼之不應,以馬鞭撥其辮子毫無反應,仔細一看,才發現他已經死了。

    ⑤跟随的家人上嶺、下嶺,幾經周折,才在附近居民家中找到幾扇門闆,勉強收殓。

    清軍過嶺後,随即占領浦城,明巡按禦史鄭為虹不屈被殺。

    “時有民謠曰:峻峭仙霞路,逍遙軍馬過。

    将軍一愛一百姓,拱手奉山河”①,對鄭芝龍的不戰而降作了巧妙的諷刺。

     鄭芝龍的背叛行徑并不是個别的,當清軍占領浙東時,隆武朝廷的許多官員眼看大軍進一逼一,為自己的身家一性一命計,紛紛暗中派人前往浙江向清軍投遞降表。

    錢秉镫記載: 七月二十五日,上禦門。

    群臣朝罷,将退,上命内臣捧出一盤,覆以黃帕,置禦前。

    上谕群臣曰:“朕本無利天下之心,為勳輔諸臣擁戴在位。

    朕布袍蔬食,曉夜焦勞,有何人君之樂?隻是上為祖宗,下為百姓,汲汲皇皇,惟恐負諸臣擁戴之初心。

    今觀諸臣大非初意,昨關上主事搜得關中出關迎降書二百餘封,今俱在此。

    朕不欲知其姓名,命錦衣衛檢明封數,捧至午門前對衆焚之。

    班中諸臣宜亦有之,朕俱不問。

    有之者當從此改心易慮;其本無者益宜矢志竭力,毋貳初衷。

    特谕。

    ② 八月二十一日,隆武帝從延平行在起程前往江西贛州。

    他并沒有意識到噩運已經臨頭,在沒有多少軍隊護送的情況下,還帶了大批書籍和宗室、随駕官員,根本沒有輕裝前進。

    不久,得知清軍迫近,隆武君臣大驚狂奔,随駕大學士何吾驺本有足疾③,又“墜馬垂死”,從間道返回原籍廣東①。

    從行的宮人有“一騎而三人者”②。

    二十七日到達汀州(今福建長汀),随行的隻有忠誠伯周之藩、給事中熊偉帶領的五百多名士卒。

    長汀知縣吳德一操一“吏才非其所長”,隆武帝與随行人員奔至該縣時,“需役數千名,民逃不應命”③。

    次日(二十八日),清軍追到汀州,隆武帝、曾皇後、沈嫔、陳嫔被俘于趙家塘,周之藩、熊偉被殺④。

    隆武帝、後大約在被俘之日即遇害于長汀。

    據清實錄記載:征南大将軍多羅貝勒博洛将軍入閩,連下建甯、延平等府,“聞僞唐王朱聿钊遁走汀州,遣護軍統領阿濟格尼堪、杜爾德等率兵追擊,直抵城下。

    我軍奮擊先登,擒斬朱聿钊及僞一陽一曲王朱盛渡、西河王朱盛佺、松滋王朱演漢、西城王朱通簡并僞官、僞伯等,撫定汀州。

    ……獲僞玺九顆,馬騾辎重無算”⑤。

    江日升《台灣外記》雲:“隆武帝後死于汀州府堂,乃順治三年八月二十八日。

    諸家紀事,悉書隆武被執,送福州斬于市。

    但時有錦衣衛陸昆亨從行,眼見隆武帝後戎裝小帽,與姬嫔被難。

    昆亨脫出。

    百姓收群一屍一葬于羅漢嶺,豎其碑曰‘隆武并其母光華太妃諱英忠烈徐一娘一娘一之墓’。

    後昆亨歸鄭,繼而為僧,年八十有奇,為口述雲。

    故特表出。

    ”①曆史上的事件往往會在記載上出現程度不等的分歧,隆武帝的下場也是這類問題之一。

    江日升批駁了押回省會福州斬首的說法,是有見識的,因為在清方檔案文書和福州人士的記載中從未提及這樣一個重大事件。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汀州遇害的是隆武帝的替身,他本人逃到廣東五指山當了和尚。

    這種說法很難令人置信,理由是:第一,當時廣東是擁戴隆武朝廷的,朱聿鍵如果真能逃到廣東,毫無必要遁入空門;即令說他心灰意懶,看破紅塵,那又同傳說中的“帝派使者慰勞群臣”自相矛盾。

    第二,這一流言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出面證實;相反,跟随朱聿鍵逃難的大學士何吾驺回到廣東以後,肯定得到相當準确的消息,才寫信給肇慶當局另立新君。

     九月十九日,清軍在貝勒博洛統率下長驅進至福州②。

    城中百姓紛紛逃竄,留下的人剃發留辮。

    隆武朝廷工部尚書鄭瑄投降,“跪泥沙中永日,貝勒不為禮,徐乃令之去,曰:爾官在明朝若是大乎?茲不便用也,速去!”③禮部尚書曹學佺(字能始),是著名的文學家,不屈自缢而死。

    曾任崇祯、隆武兩朝大學士的傅冠避居于邵武府泰甯縣門人江亨龍家中。

    “亨龍同子養源私計公常握重兵,大兵索公必連居停,不如自首乃免。

    ”于是,向傅冠假說已被别人告發,藏身不住。

    傅冠慨然道:“一死報國,吾事已畢,鼠子齧肉,所得幾何?”當即投缳準備自盡,江養源為了獻俘清軍邀賞,竟然橫加阻止,說:“公不生見大兵者,江氏百口立碎矣!”又唆使莊客道:“即此族何辜,令為血池乎?”在江氏父子指揮下,傅冠求死不得,被捆一綁押往清将李成棟處獻功。

    傅冠為天啟二年榜眼,曆任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名望很高。

    江亨龍攀援附會,執贽為門人;一旦局勢翻轉,立即賣師求榮,拖曳着被捆一綁的傅冠踯躅道路間,甚至“有以掌掴公者”。

    送到李成棟軍營後,成棟執禮甚恭,說:“公大臣也,釋、留當取令旨,非成棟所專。

    顧國法剃發令特嚴,異令以逆論。

    倘委曲相從者,成棟保公無他,此後攀鱗、曳尾,惟公之便。

    ”傅冠堅決拒絕剃發,厲聲曰:“汝知千古有文文山乎,我鄉先進也。

    吾鄉無叩頭宰相,但有斷頭宰相耳!”不久,李成棟奉命領兵入粵,傅冠被押送到汀州由鎮将李發管押。

    1646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在汀州遇難①。

     ③順治三年八月黃熙允題為招撫鄭芝龍情形事本,見《鄭成功滿文檔案史料選譯》第一頁。

     ①王沄《漫遊紀略》卷一雲:“仙霞最險,……兩崖鬥絕,中通鳥道,仰高俯下,因險設關,裁容一夫。

    今已頹廢。

    閩人言,先年鄭氏望風送款,預撤守兵,啟關以俟,故入閩者無血刃焉。

    ” ②華複蠡《閩遊日記》卷二。

    “三關”指由浙、贛入閩的三個必經關隘,即仙霞關、杉關、分水關。

     ③江日升《台灣外紀》卷二。

     ④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四十五《兵戎》。

     ⑤錢秉镫《所知錄》卷六《阮大铖本末小紀》。

    當時阮大铖和降清的金華府同知耿獻忠在一起,錢氏所記即得自耿獻忠(随李成棟反正)之口,相當準确。

     ①《台灣外記》第七十四頁。

     ②錢秉镫《所知錄》卷一。

     ③《思文大紀》卷八記,1646年七月“上因首輔何吾驺決意幸汀入虔”,即決策經福建長汀前往江西贛州。

    同書卷七兩次提到何吾驺患足疾,并記隆武帝對吾驺曰:“卿足疾,朕親見蹒跚之狀。

    ” ①黃士俊撰《首輔象岡何公墓志銘》,引自馬楚堅《明清邊政與治亂》第五一五頁。

     ②華複蠡《閩遊月記》卷二。

     ③錢秉镫《藏山閣文存》卷五《吳廷尉鑒在傳》。

     ④乾隆十七年《汀州府志》卷四十五《兵戎》。

     ⑤《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九。

    按,文中把朱聿鍵誤寫成朱聿钊,是因為軍中奏報用滿文拚寫漢字,回譯時據音寫作劍字,劍钊二字形近,■錄時誤寫。

     ①吳晉錫《半生自記》卷下記:“翰林劉季鑛曾為餘言:車駕次汀州,北兵先通約于汀守。

    車駕約行,太守以夫馬未備為辭,故遲之。

    有内臣報警,以搖動人心受杖,杖未畢而北兵至矣。

    季鑛時為侍從,事急,袖小帽青衣以進,請上早為計。

    季鑛奔,君臣遂相失。

    此當日汀州事也。

    ”可與江日升“戎裝小帽”之說相印證。

     ②《思文大紀》卷八;海外散人《榕城紀聞》載于九月十八日。

     ③《思文大紀》卷八。

     ①傅冠被俘和殉難事迹有多種史籍記載,這裡是根據李世熊作《傅相公傳》,見黃宗羲編《明文海》,卷三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