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隆武政權的作為和覆敗
關燈
小
中
大
“疏入,監國召岱至禦榻前,诏以先殺後聞。
岱即帶兵數百人往蹑之,士英宵遁江上,見其私人方國安,挾制魯王,斥逐張岱。
令士英統兵汛地,協守錢塘”③。
馬士英在唐、魯兩政權中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他并沒有因此就轉投清方④,而是盡力以抗清的實際行動改變自己過去的不佳形像。
清方檔案證明,馬士英曾經多次參加渡錢塘江攻餘杭、富一陽一以及會攻杭州之役①。
1646年六月浙東兵敗,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發為僧,被俘就義,實屬難能可貴②。
相形之下,黃宗羲、張岱在魯監國政權處境艱難時,轉入清方統治區遵制剃頭,以明朝“遺民”自居,既不能見危授命,也大可不必那樣義形于色地痛斥“一奸一臣”馬士英以顯示自己才是正人君子。
在這方面,張岱還有點自知之明,《自題小像》一文雲:“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③本書講的是南明史事,不涉及張岱、黃宗羲等人的文學、學術著作在曆史上的貢獻。
同樣,也無意于為馬士英當國時期的昏庸辯解。
隻是由于黃宗羲等人往往出于偏私心理任意歪曲史實,甚至造謠生事④,在當時既加劇了南明内部的紛争,對後來的史家又造成了許多人為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依據可信史料對某些比較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澄清就是必要的了。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③《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七。
④順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洪承疇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四頁。
①佚名《舟山紀略》(收入《明季史料叢書》)記:“丙戌五月二十九日,北兵飛渡錢塘江,荊國公方國安、蕩虜伯方元科、閣部馬士英先走。
巡邊閣部張國維護王至台州。
……時方、馬将獻王自全,令洪疇率内司千人守之。
疇忽病,于夢中訴逆狀。
王大驚,召閣臣張國維、陳函輝、柯夏卿、謝三賓、陳盟、宋之普、田仰等定航海之策。
(六月)十七日,王哭辭享廟,适富平侯張名振遣中軍方簡率舻迎,王倉猝登舟,軍民萬餘焚香遮道号呼追送。
” ②順治三年六月江甯巡撫土國寶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頁。
③查繼佐《國壽錄》卷三《餘煌傳》。
④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蠡城監國》。
①參見順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浙閩總督張存仁、浙江巡撫肖起元聯名奏報,《明清檔案》第四冊,A4—162号;同日張存仁啟本,《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三頁;李聿求《魯之春秋》卷一。
按,張存仁、肖起元奏疏中說大學士張國維也曾“削發”投順,但張國維在紹興失守後不久自盡是毫無疑問的。
②順治三年七月吳淞總兵李成棟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四冊,A4—208号。
按,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七《王之仁傳》、查繼佐《魯春秋》等書記王之仁封爵為甯國公;張岱《石匮書後集》卷四十二《王之仁傳》記丙戌三月“以功晉興國公”,應以李成棟揭帖為準作興國公。
①《石匮書後集》卷四十二《王之仁傳》。
按,錢肅潤《南忠記》《總兵王公傳》記王之仁斥責洪承疇的一段話痛快淋一漓,但反複提及自己就義後将于九泉下與洪承疇之父相見。
承疇父死于是年九月,王之仁的就義據金鐘《皇明末造錄》卷上記為“八月十五日”;鄭達《野史無文》卷十《張名振傳》也記載王之仁“八月十五日請死于雨花台之山下”。
錢肅潤的說法恐不可信。
②順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浙江福建總督張存仁啟本,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三頁。
③康熙二十二年《金華府志》卷二十五《祥異》附《曆朝變亂》。
按,道光三年《金華縣志》卷十二《兵燹》記清軍攻破金華,前段文字與康熙府志所載相同,隻是因屢興文字獄,編撰者把屠城一句删掉。
①華廷獻《閩遊月記》;錢秉镫《所知錄》;溫睿臨《南疆逸史》等書說馬士英降清後在福建延平黯淡灘與阮大铖、方國安一道被清貝勒博洛所殺,甚至繪形繪聲地說:“貝勒曰:我為天下誅賊臣。
剝其皮而一屍一之。
”有人于該處親見白骨一堆,即馬士英、方國安父子,雲雲。
其實,馬士英直到被俘殺未曾入閩,阮大铖降清後随軍過浙閩交界的仙霞嶺猝然病卒,也沒有到延平之事。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六。
按,清實錄曾多次修改,從蔣氏《東華錄》可以看出張存仁奏疏中寫的是兩件事,修改後的清實錄隻顧删繁就簡,遂緻二事合而為一。
③《吳城日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與《丹午筆記》、《五石脂》合印一冊,第二二三頁。
①黃宗羲《明文海》卷一四○。
②黃宗羲《汰存錄》。
請注意,沈士柱文收入黃氏編《明文海》。
③張岱《石匮書後集》卷四十八《馬士英阮大铖列傳》。
④陳名夏因“從賊”不容于弘光政權,即北上投靠清廷,後世史家述及陳名夏時比評價馬士英寬厚得多。
①見《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一,順治二年十月丁酉日、丁卯日記載;參見《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九八頁、二五七頁。
②《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三一七頁記軍中奏報:“聞僞魯王、閣老馬士英、國公方國安等遁走台州府,……将為紙張事隻身前往大蘭山之馬士英擒獲解回。
” ③張岱《琅嬛文集》卷五。
④黃宗羲記述明清之際史事往往出于門戶之見和個人好惡。
像魏學濂在甲申三月于北京投降大順政權,本無可議,黃宗羲因為同魏學濂是患難世交,絕力開脫其“從賊罪名”。
在弘光帝和其嫡母鄒太後事上胡言亂語已如上述。
第六節清軍占領贛南 順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金聲桓等部攻克吉安。
随即由江西提督金聲桓部、支援總兵柯永盛部合兵向贛南推進。
明督師萬元吉計劃在皂口據險扼守,然而兵無固志,紛紛南逃。
六月初八日,清軍前鋒即抵贛州城下。
由于贛南地區東連福建、西接湖南,又是廣東的屏障,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隆武朝廷為挽救危局,除令原江西巡撫李永茂(時丁憂告去)、新任巡撫劉廣胤(後來改名劉遠生)、江西總督萬元吉等加強守禦外,武英殿大學士楊廷麟原已奉诏入福建,也命他留在贛州“專辦江楚事”①;并命各地出軍一火速增援。
先後到達贛州地區的有禦史陳荩②從雲南召募來的滇将趙印選、胡一清部三千一精一兵;兩廣總督丁魁楚派的童以振、陳課部四千人;大學士蘇觀生遣發的廣東兵三千人;湖廣總督何騰蛟發總兵曹志建領兵二千名,加上原江西贛州守将吳之蕃、張國祚部和楊廷麟等從雩都調來的受撫閻羅總四營頭張安等部,至八月間聚集贛州(隆武帝賜名忠誠府)城内外的明軍兵馬不下四萬。
這些從各地一抽一調來的援軍本來就缺乏同心同德一精一神,利在速戰。
督師萬元吉卻不趁諸軍初至,銳氣方張之時同清軍決一雌雄,而以動出萬全為由,要等待廣東吏部主事龔棻、兵部主事黎遂球招撫的“海寇”羅明受①統率的水師來到,以便水陸并舉,力創清軍。
八月二十三日,清軍乘羅軍不備,夜間在章江上偷襲水師,巨舟八十餘艘全被焚毀,船中所載火攻器械付之一炬,羅明受帶領殘兵逃回廣東。
次日早晨敗訊傳來,萬元吉、龔棻、黎遂球等撫膺恸悼,追悔莫及。
清軍趁勢于八月二十八日沖破廣營,二十九日擊敗滇軍,其他各路援軍見勢不妙,退往雩都、韶州。
贛州城内隻有大學士楊廷麟、督師萬元吉、兵部尚書郭維經和一批地方官,守城兵卒不過六千名。
清軍在九月初九日占領南康縣;十五日攻占上猶縣,十九日起包圍贛州城。
雙方相持十餘日。
十月初三日,清軍大舉攻城:副将高進庫、馮君瑞攻南門,副将劉伯祿、賈熊、白元裔、何鳴陛攻東門,副将徐啟仁、楊武烈、崔國祥攻西門,副将李士元等攻龜尾。
到當天晚上三更時分,清軍豎梯登上東面城牆,城内明軍仍拼死抵抗。
高進庫、徐啟仁、李士元、楊武烈、馮君瑞、崔國祥等督促部下官兵由突破口上城大戰。
至初四日午時,明軍抵敵不住,贛州失守。
②楊廷麟投清水塘自盡,③萬元吉也投水而死,郭維經入嵯峨寺自一焚死,同時遇難者有翰林院兼兵科給事中萬發祥、太常寺卿兼守道彭期生(即彭孫贻之父)、吏部主事龔棻、兵部主事王其宖、黎遂球等官紳三十餘人。
① 贛州的失守在南明史上具有關鍵意義,因為以贛州為中心的江西南部是連接福建、湖南的要區,又是廣東的屏障。
後來,金聲桓、李成棟的敗亡都同清軍扼守這一重鎮有密切關系。
清軍憑借有限兵力攻陷贛州,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明朝督師萬元吉部署不當,但湖廣總督何騰蛟的坐視不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隆武帝在福建處于鄭芝龍集一團一束縛之下,一籌莫展,早就有意移駐江西。
1646年正月,朱聿鍵手敕何騰蛟命他“先遣一精一甲一萬,迎朕湖東(指江西省湖東道管轄地區)”;②同月給大學士蘇觀生的手敕中又提到:“仍有七省左、右将軍印信二顆,順赍與郝永忠、張先璧恭受,再給楚督臣、撫臣、鎮臣敕各一道,……速遣勁兵一萬來湖東迎駕。
”③四月間,隆武帝派太監楊守明、兵部職方司官員路太平來到長沙,督促何騰蛟出兵江西,既可加強贛南防務,又可作迎駕之用。
何騰蛟勉強派遣南安伯郝永忠帶領部下兵馬一萬餘名經郴州入龍泉(今江西遂川縣),張先璧率部由湖南攸縣出江西永新,号稱左、右兩路“迎駕軍”。
然而,何騰蛟的所謂“迎駕”隻是表面文章,他内心裡極不願意把隆武帝從鄭芝龍的牢籠中接到自己的防區。
我們不應忘記,朱聿鍵還是唐王時封藩地在河南南一陽一,何騰蛟曾任南一陽一知縣,他對朱聿鍵的敢作敢為有相當了解。
朱聿鍵登上皇帝寶座後,何騰蛟被視為南一陽一故人,備受青睐,由湖廣巡撫擢升為湖廣等七省軍務總督。
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被當地地主武裝擊殺,何騰蛟明知該地已淪入清方之手,僅據大順軍部将的報告,就飛疏告捷,說成是自己組織一團一練的“功勞”,隆武帝因此給他加封定興伯。
何騰蛟得意忘形,給湖南地方官員寫信道:“新上為南一陽一故人,魚一水之合,吾輩皆有緣也。
”①然而,何騰蛟隻知利用隆武帝的信任,提高自己的聲望,毫無知恩報答之念。
他惟恐隆武帝進入江西自己在湖廣獨斷專行的局面将受到扼制。
正如王夫之所記:“顧騰蛟以便宜制楚,文武将吏皆出其門,不忍失權藉。
謂章曠曰:上若幸楚,則□(虜)當聚力攻楚,恐未易支也。
”②于是,他玩一弄手段,一面大張旗鼓地派郝永忠、張先璧二将領兵“迎駕”,一面卻私下叮囑他們絕不可假戲真做,萬勿進入江西。
五月十七日,郝永忠率軍從長沙出發,一路上慢慢吞吞,經過衡州,九月初二日才到達郴州,即停留該地,觀望不前。
③張先璧部也在行至同江西接境的攸縣後就“屯師不進”④。
這幾個月正是清軍進攻贛州,隆武帝進退維谷的時候。
何騰蛟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竟然置大局于不顧,
岱即帶兵數百人往蹑之,士英宵遁江上,見其私人方國安,挾制魯王,斥逐張岱。
令士英統兵汛地,協守錢塘”③。
馬士英在唐、魯兩政權中幾乎成了過街老鼠,他并沒有因此就轉投清方④,而是盡力以抗清的實際行動改變自己過去的不佳形像。
清方檔案證明,馬士英曾經多次參加渡錢塘江攻餘杭、富一陽一以及會攻杭州之役①。
1646年六月浙東兵敗,馬士英逃入四明山削發為僧,被俘就義,實屬難能可貴②。
相形之下,黃宗羲、張岱在魯監國政權處境艱難時,轉入清方統治區遵制剃頭,以明朝“遺民”自居,既不能見危授命,也大可不必那樣義形于色地痛斥“一奸一臣”馬士英以顯示自己才是正人君子。
在這方面,張岱還有點自知之明,《自題小像》一文雲:“功名耶落空,富貴耶如夢,忠臣耶怕痛,鋤頭耶怕重,著書二十年耶而僅堪覆甕,之人耶有用沒用?”③本書講的是
同樣,也無意于為馬士英當國時期的昏庸辯解。
隻是由于黃宗羲等人往往出于偏私心理任意歪曲史實,甚至造謠生事④,在當時既加劇了南明内部的紛争,對後來的史家又造成了許多人為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依據可信史料對某些比較重要的人物和事件加以澄清就是必要的了。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五。
③《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七。
④順治三年六月十六日洪承疇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四頁。
①佚名《舟山紀略》(收入《明季史料叢書》)記:“丙戌五月二十九日,北兵飛渡錢塘江,荊國公方國安、蕩虜伯方元科、閣部馬士英先走。
巡邊閣部張國維護王至台州。
……時方、馬将獻王自全,令洪疇率内司千人守之。
疇忽病,于夢中訴逆狀。
王大驚,召閣臣張國維、陳函輝、柯夏卿、謝三賓、陳盟、宋之普、田仰等定航海之策。
(六月)十七日,王哭辭享廟,适富平侯張名振遣中軍方簡率舻迎,王倉猝登舟,軍民萬餘焚香遮道号呼追送。
” ②順治三年六月江甯巡撫土國寶揭帖,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頁。
③查繼佐《國壽錄》卷三《餘煌傳》。
④林時對《荷牐叢談》卷四《蠡城監國》。
①參見順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浙閩總督張存仁、浙江巡撫肖起元聯名奏報,《明清檔案》第四冊,A4—162号;同日張存仁啟本,《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三頁;李聿求《魯之春秋》卷一。
按,張存仁、肖起元奏疏中說大學士張國維也曾“削發”投順,但張國維在紹興失守後不久自盡是毫無疑問的。
②順治三年七月吳淞總兵李成棟揭帖,見《明清檔案》第四冊,A4—208号。
按,翁洲老民《海東逸史》卷七《王之仁傳》、查繼佐《魯春秋》等書記王之仁封爵為甯國公;張岱《石匮書後集》卷四十二《王之仁傳》記丙戌三月“以功晉興國公”,應以李成棟揭帖為準作興國公。
①《石匮書後集》卷四十二《王之仁傳》。
按,錢肅潤《南忠記》《總兵王公傳》記王之仁斥責洪承疇的一段話痛快淋一漓,但反複提及自己就義後将于九泉下與洪承疇之父相見。
承疇父死于是年九月,王之仁的就義據金鐘《皇明末造錄》卷上記為“八月十五日”;鄭達《野史無文》卷十《張名振傳》也記載王之仁“八月十五日請死于雨花台之山下”。
錢肅潤的說法恐不可信。
②順治三年七月初六日浙江福建總督張存仁啟本,見《明清史料》甲編,第二本,第一六三頁。
③康熙二十二年《金華府志》卷二十五《祥異》附《曆朝變亂》。
按,道光三年《金華縣志》卷十二《兵燹》記清軍攻破金華,前段文字與康熙府志所載相同,隻是因屢興文字獄,編撰者把屠城一句删掉。
①華廷獻《閩遊月記》;錢秉镫《所知錄》;溫睿臨《南疆逸史》等書說馬士英降清後在福建延平黯淡灘與阮大铖、方國安一道被清貝勒博洛所殺,甚至繪形繪聲地說:“貝勒曰:我為天下誅賊臣。
剝其皮而一屍一之。
”有人于該處親見白骨一堆,即馬士英、方國安父子,雲雲。
其實,馬士英直到被俘殺未曾入閩,阮大铖降清後随軍過浙閩交界的仙霞嶺猝然病卒,也沒有到延平之事。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六。
按,清實錄曾多次修改,從蔣氏《東華錄》可以看出張存仁奏疏中寫的是兩件事,修改後的清實錄隻顧删繁就簡,遂緻二事合而為一。
③《吳城日記》,江蘇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與《丹午筆記》、《五石脂》合印一冊,第二二三頁。
①黃宗羲《明文海》卷一四○。
②黃宗羲《汰存錄》。
請注意,沈士柱文收入黃氏編《明文海》。
③張岱《石匮書後集》卷四十八《馬士英阮大铖列傳》。
④陳名夏因“從賊”不容于弘光政權,即北上投靠清廷,後世史家述及陳名夏時比評價馬士英寬厚得多。
①見《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一,順治二年十月丁酉日、丁卯日記載;參見《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九八頁、二五七頁。
②《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三一七頁記軍中奏報:“聞僞魯王、閣老馬士英、國公方國安等遁走台州府,……将為紙張事隻身前往大蘭山之馬士英擒獲解回。
” ③張岱《琅嬛文集》卷五。
④黃宗羲記述明清之際史事往往出于門戶之見和個人好惡。
像魏學濂在甲申三月于北京投降大順政權,本無可議,黃宗羲因為同魏學濂是患難世交,絕力開脫其“從賊罪名”。
在弘光帝和其嫡母鄒太後事上胡言亂語已如上述。
第六節清軍占領贛南 順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金聲桓等部攻克吉安。
随即由江西提督金聲桓部、支援總兵柯永盛部合兵向贛南推進。
明督師萬元吉計劃在皂口據險扼守,然而兵無固志,紛紛南逃。
六月初八日,清軍前鋒即抵贛州城下。
由于贛南地區東連福建、西接湖南,又是廣東的屏障,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隆武朝廷為挽救危局,除令原江西巡撫李永茂(時丁憂告去)、新任巡撫劉廣胤(後來改名劉遠生)、江西總督萬元吉等加強守禦外,武英殿大學士楊廷麟原已奉诏入福建,也命他留在贛州“專辦江楚事”①;并命各地出軍一火速增援。
先後到達贛州地區的有禦史陳荩②從雲南召募來的滇将趙印選、胡一清部三千一精一兵;兩廣總督丁魁楚派的童以振、陳課部四千人;大學士蘇觀生遣發的廣東兵三千人;湖廣總督何騰蛟發總兵曹志建領兵二千名,加上原江西贛州守将吳之蕃、張國祚部和楊廷麟等從雩都調來的受撫閻羅總四營頭張安等部,至八月間聚集贛州(隆武帝賜名忠誠府)城内外的明軍兵馬不下四萬。
這些從各地一抽一調來的援軍本來就缺乏同心同德一精一神,利在速戰。
督師萬元吉卻不趁諸軍初至,銳氣方張之時同清軍決一雌雄,而以動出萬全為由,要等待廣東吏部主事龔棻、兵部主事黎遂球招撫的“海寇”羅明受①統率的水師來到,以便水陸并舉,力創清軍。
八月二十三日,清軍乘羅軍不備,夜間在章江上偷襲水師,巨舟八十餘艘全被焚毀,船中所載火攻器械付之一炬,羅明受帶領殘兵逃回廣東。
次日早晨敗訊傳來,萬元吉、龔棻、黎遂球等撫膺恸悼,追悔莫及。
清軍趁勢于八月二十八日沖破廣營,二十九日擊敗滇軍,其他各路援軍見勢不妙,退往雩都、韶州。
贛州城内隻有大學士楊廷麟、督師萬元吉、兵部尚書郭維經和一批地方官,守城兵卒不過六千名。
清軍在九月初九日占領南康縣;十五日攻占上猶縣,十九日起包圍贛州城。
雙方相持十餘日。
十月初三日,清軍大舉攻城:副将高進庫、馮君瑞攻南門,副将劉伯祿、賈熊、白元裔、何鳴陛攻東門,副将徐啟仁、楊武烈、崔國祥攻西門,副将李士元等攻龜尾。
到當天晚上三更時分,清軍豎梯登上東面城牆,城内明軍仍拼死抵抗。
高進庫、徐啟仁、李士元、楊武烈、馮君瑞、崔國祥等督促部下官兵由突破口上城大戰。
至初四日午時,明軍抵敵不住,贛州失守。
②楊廷麟投清水塘自盡,③萬元吉也投水而死,郭維經入嵯峨寺自一焚死,同時遇難者有翰林院兼兵科給事中萬發祥、太常寺卿兼守道彭期生(即彭孫贻之父)、吏部主事龔棻、兵部主事王其宖、黎遂球等官紳三十餘人。
① 贛州的失守在南明史上具有關鍵意義,因為以贛州為中心的江西南部是連接福建、湖南的要區,又是廣東的屏障。
後來,金聲桓、李成棟的敗亡都同清軍扼守這一重鎮有密切關系。
清軍憑借有限兵力攻陷贛州,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明朝督師萬元吉部署不當,但湖廣總督何騰蛟的坐視不救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隆武帝在福建處于鄭芝龍集一團一束縛之下,一籌莫展,早就有意移駐江西。
1646年正月,朱聿鍵手敕何騰蛟命他“先遣一精一甲一萬,迎朕湖東(指江西省湖東道管轄地區)”;②同月給大學士蘇觀生的手敕中又提到:“仍有七省左、右将軍印信二顆,順赍與郝永忠、張先璧恭受,再給楚督臣、撫臣、鎮臣敕各一道,……速遣勁兵一萬來湖東迎駕。
”③四月間,隆武帝派太監楊守明、兵部職方司官員路太平來到長沙,督促何騰蛟出兵江西,既可加強贛南防務,又可作迎駕之用。
何騰蛟勉強派遣南安伯郝永忠帶領部下兵馬一萬餘名經郴州入龍泉(今江西遂川縣),張先璧率部由湖南攸縣出江西永新,号稱左、右兩路“迎駕軍”。
然而,何騰蛟的所謂“迎駕”隻是表面文章,他内心裡極不願意把隆武帝從鄭芝龍的牢籠中接到自己的防區。
我們不應忘記,朱聿鍵還是唐王時封藩地在河南南一陽一,何騰蛟曾任南一陽一知縣,他對朱聿鍵的敢作敢為有相當了解。
朱聿鍵登上皇帝寶座後,何騰蛟被視為南一陽一故人,備受青睐,由湖廣巡撫擢升為湖廣等七省軍務總督。
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被當地地主武裝擊殺,何騰蛟明知該地已淪入清方之手,僅據大順軍部将的報告,就飛疏告捷,說成是自己組織一團一練的“功勞”,隆武帝因此給他加封定興伯。
何騰蛟得意忘形,給湖南地方官員寫信道:“新上為南一陽一故人,魚一水之合,吾輩皆有緣也。
”①然而,何騰蛟隻知利用隆武帝的信任,提高自己的聲望,毫無知恩報答之念。
他惟恐隆武帝進入江西自己在湖廣獨斷專行的局面将受到扼制。
正如王夫之所記:“顧騰蛟以便宜制楚,文武将吏皆出其門,不忍失權藉。
謂章曠曰:上若幸楚,則□(虜)當聚力攻楚,恐未易支也。
”②于是,他玩一弄手段,一面大張旗鼓地派郝永忠、張先璧二将領兵“迎駕”,一面卻私下叮囑他們絕不可假戲真做,萬勿進入江西。
五月十七日,郝永忠率軍從長沙出發,一路上慢慢吞吞,經過衡州,九月初二日才到達郴州,即停留該地,觀望不前。
③張先璧部也在行至同江西接境的攸縣後就“屯師不進”④。
這幾個月正是清軍進攻贛州,隆武帝進退維谷的時候。
何騰蛟為了保住自己的權勢,竟然置大局于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