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隆武政權同魯監國的争立

關燈
第一節隆武政權的建立 1645年六月十一日,唐王朱聿鍵見潞王朱常淓已經決定投降,不勝憤慨,在一批文官武将的支持下,離開杭州前往福州籌辦監國。

    倡先擁戴朱聿鍵的實際上是靖虜伯鄭鴻逵,黃道周在這年六月十九日記載:六月十一日,清兵進抵塘西,馬士英被方國安兵裹脅而去,他“與德公、■子赤亟移舟至富春,遂不知臨安動靜。

    惟聞岸上鼓吹響甚,則朱大典、阮大铖翺翔從富春拏舟欲入婺州者矣。

    予至桐廬,鄭靖虜檄所在扶駕,恫疑久之,見其人乃稱聖駕蓋唐王,非潞王也。

    大典适過訪,亦雲:‘唐藩未還封,安得至此!’諸人旨以虜信甚迫,臨安不能孤存,潞王閉閣修齋,亦度不能修康王(指宋高宗趙構)故事。

    鄭為桑梓,不作段煨、張方,能作如此事,須當與衆推之。

    十有三晚,始從舟中晤唐殿下,慷慨以恢複自任,遂同諸臣交拜,約成大業。

    明日,乃具小啟,共請監國。

    雖靖虜意,亦以闆蕩之會,非太祖親藩不足複襄大業也”①。

     封建時代帝位的繼承,血統的親疏是個重要條件。

    唐藩朱聿鍵是朱元璋第二十二子朱■的八代孫,在譜系上同崇祯皇帝相距很遠,按常規是輪不到他的。

    黃道周等大臣參與鄭鴻逵的推舉有三個原因:一是朱由檢的叔父、兄弟隻剩下在廣西的桂王,而當時的南明政治中心卻在東南,朱常淓、朱常潤降清以後東南士紳急于解決繼統問題,不得不就近從疏藩中推選。

    二是明朝唐藩封地為河南南一陽一,這裡正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故鄉,在黃道周等人看來真可謂“起南一陽一者即複漢家之業”,“以今揆古,易世同符”了。

    ②隆武時任督師閣部的楊廷麟也在詩中寫道:“中興自古舊南一陽一”③,這雖帶有頌聖的意味,卻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扶明官紳的心理狀态。

    三是朱聿鍵在明朝藩王中确實是位鶴立雞群的人物。

    他雖出生于王府,卻從小就飽經患難,原因是他的祖父唐端王不喜歡長子(即朱聿鍵之父),有立一愛一子之意。

    朱聿鍵即皇帝位後寫的一篇自叙中說:“……端王子追封裕王,裕王萬曆二十二年立為庶子,長子即朕也。

    家庭多難,端不悅裕,囚在内官宅。

    母一毛一娘一娘一生朕于萬曆三十年(1602)四月初五日申時……。

    祖不悅,而生祖之母為曾祖母魏悅之。

    八歲延師,僅辯句讀。

    十二歲,曾祖母薨,祖即将朕與父同禁,篝佛燈日夜苦讀。

    禁十六年,朕二十八歲尚未報生焉。

    崇祯二年(1629)二月,父為叔鸩,朕誓報仇。

    賴有司之持公,天啟心于祖考念,請于烈廟,奉敕準封。

    本年十二月十二日,祖考亦薨,朕乃奉藩。

    五年六月初二日受封;九年六月初一日請觐;七月初一日報仇(指殺其叔父);二十日請勤王,八月初一日起行,十一日見部咨,寇梗回國;十一月二十一日奉降遷之命,責朕以越關、擅斃。

    十年三月二十二日到鳳一陽一高牆;五月大病,中宮割股。

    十二年朱大典請宥;十四年韓贊周請宥;十六年路振飛請宥更切。

    十七年二月十三日奉旨:‘該部即與議覆’,而有三月十九日之事,不及全受先帝之恩矣,痛哉!’……”① 讀了這篇自叙,可以知道朱聿鍵和其他藩王的經曆有很大的不同,雖說貴為王孫,在出生後的四十三年裡除七年奉藩以外,其餘歲月都是在逆境中度過的。

    多災多難的經曆使他受到了其他藩王所沒有的磨煉,增加了許多閱曆,在國家處于危難時期正是充當最高統治者的有利條件。

    黃道周寫的勸他接受監國的表文中就有這樣的文字:“險阻備嘗,晉公子之播遷,良有以也;闾閻親曆,史皇孫之艱難,豈徒然哉!”②朱聿鍵正是在這樣一種特殊條件下,被推上了維系明統的監國和帝位;他是位胸有大志的人,自然也正中下懷。

     六月十五日,黃道周第三次請監國疏中說:“近聞清一逼一武林,人無固志。

    賊臣有屈膝之議,舉國同蒙面之羞。

    思高皇創業之艱,退一尺即失一尺;為中興恢複之計,早一時即易一時。

    幸切宗社之圖,勿固士大夫之節。

    神器不可以久曠,令旨不可以時稽。

    亟總瑤樞,以臨魁一柄一。

    ”經過這徒具形式的三推三讓以後,朱聿鍵表示“萬不得已,将所上監國之寶,權置行舟。

    ……俟至閩省,面與藩鎮文武諸賢共行遵守”①。

    十七日,朱聿鍵行至浙江衢州,就在檢閱軍隊時發布誓詞,表示将親提六師“恭行天讨,以光複帝室;驅逐清兵,以缵我太祖之業”②。

    表明他已公開接受監國重任。

    閏六月初六日,由南安伯鄭芝龍等迎接入福州。

    次日,正式就任監國。

    二十天以後,又在臣僚的擁戴下于閏六月二十七日即皇帝位,紀元從本年七月初一日起改稱隆武元年,以福州為臨時首都,政一府名為天興府,以原福建布政使司作為行宮。

    這就是南明史上第二個政權,一般稱為“隆武政權”。

     朱聿鍵以明朝疏藩即位稱帝,盡避他頗想有一番作為,重建明朝江山,可是他一年以前還是高牆中的罪宗,既缺乏自己的班底,又沒有足夠的名分,這一先天弱點使他不能不依賴倡先擁立的福建實權人物鄭芝龍、鄭鴻逵兄弟。

    即位後就以擁戴功加封鄭芝龍為平虜侯,鄭鴻逵為定虜侯、鄭芝豹為澄濟伯、鄭彩為永勝伯。

    為了收攬人心,任命黃道周、蔣德璟、蘇觀生、何吾驺、黃鳴俊、陳子壯、林欲楫、曾櫻、朱繼祚、傅冠等二十餘人為大學士,入閣人數之多,在明代曆史上從未有過。

    ①任命張肯堂為吏部尚書,何楷為戶部尚書,吳春枝為兵部尚書,周應期為刑部尚書,鄭瑄為工部尚書,曹學佺為太常寺卿②。

     隆武朝廷建立後,頒诏各地, 得到了兩廣、贛南、湖南、四川、貴州、雲南殘明政權的承認。

     ①黃道周《逃雨道人舟中記》,見《黃漳浦集》卷二十四,記。

    據此可知黃道周的參與擁戴是在六月十三日晚上,第二天具啟請朱聿鍵監國。

    《思文大紀》卷一雲黃道周六月十一日上第一疏,十二日上第二疏,日期稍誤。

    又,文中德公指塗仲吉,見《臨安旬制記》卷二;黃道周《答楊伯祥太史書》中亦提及塗德公,見《清江楊忠節公遺集》卷六,同書卷四楊廷麟有《塗德公内史過訪》七言詩。

     ②《思文大紀》卷一。

     ③《清江楊忠節公遺集》卷四《贈李尚書二首》。

     ①《思文大紀》卷二;李天根《爝火錄》卷十一。

    兩書所載文字略有不同,互作校改。

    另據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記:“福王初立,大赦,聿鍵出高牆,封南一陽一王,遣官送寓平樂,未至而南都陷。

    ” ②《思文大紀》卷一。

     ①《思文大紀》卷一。

     ②《思文大紀》卷一。

     ①有的史籍記隆武朝一年多時間裡入閣為大學士者達三十餘人。

    姓名見之于《思文大紀》者有二十四人,從朱大典的列名閣銜,參考其他文獻,隆武帝對魯監國所授閣臣一律承認,授予大學士官銜,問題是有的沒有接受,統計上難以準确。

     ②《東南紀事》卷一。

     第二節魯王朱以海監國浙東 1645年(清順治二年)六月,潞王降清,浙江省會杭州被清軍占領,不少州縣也遞上降表,歸順清朝。

    “閏六月初旬,頒開剃之令,人護其發,道路洶洶;又郡縣奉檄發民除道開衢為馳馬之地,人情益恇擾”③。

    在這種情形下,亡國之痛以強迫剃頭為引線迅速點燃了一場反清的熊熊烈火。

    閏六月初九日,明原任九江道佥事孫嘉績起義于餘姚,殺清朝委署知縣王玄如;初十日,生員鄭遵謙起兵于紹興;十二日,又發生了甯波的抗清運動。

     浙東的反清起義,和福建的隆武政權有一個重大區别:浙東是在本地當權官紳已經投降清朝以後,一批有志之士激于剃頭改制,揭竿而起,不顧殺身亡家的危險而展開的反清複明運動。

    它的骨幹成員大多數是些社會地位比較低的明朝生員和中、下級官員。

     浙東民氣比較強悍,1643年在東一陽一爆發了許都領導的反對貪一官的運動,很短時間就攻克了附近幾個縣,明政一府束手無策,紹興府推官陳子龍憑借個人關系對許都進行招撫,保證他的生命安全,不料許都投降後卻被巡按禦史左光先處死。

    ①鄭遵謙同許都是生死之交,東一陽一起事後,他也準備響應,被其父鄭之尹(曾任山西按察司佥事)關在房裡,才未能實現。

    1645年六月,潞王降清後,浙東郡縣也望風歸附,紹興府通判張愫降清被任為知府,彭萬裡任會稽知縣。

    鄭遵謙的父親鄭之尹也親赴杭州剃發降清。

    深懷報國之心的鄭遵謙卻大義凜然地決定起兵反清。

    他聯絡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和郡将,慷慨聲稱:“天下事尚可為,我欲舉義旅,何如?”得到大家的支持。

    于是在閏六月初十日樹立大旗,招兵誓師,有衆數千人。

    他下令把張愫、彭萬裡處斬,自稱義興元帥。

    為了解決義軍糧饷問題,鄭遵謙召集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