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各地抗清運動的興起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江南紳衿的動向
弘光朝廷覆亡後,清廷統治者錯誤估計了形勢,以為江南大勢已定,一面派員招降未下各地,一面嚴令推行剃頭改制。
在這種民族危難關頭,江南的漢族士紳面臨着何去何從的嚴重考驗。
大緻而言,江南士紳雖然對弘光朝廷的所作所為非議甚多,不少人已感到有覆國滅祀的危險。
太常寺少卿沈胤培同友人陸雲龍私下議論時事,雲龍說:“似乎要敗。
”沈說:“還似等不得要敗。
”①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在甲申九月間請告回籍,自雲“及予歸而政益異,木瓜盈路,小人成群。
海内無智愚,皆知颠覆之期不遠矣”②。
但是,當弘光朝廷驟然土崩瓦解,江山易主時,他們并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一部分文武官員于無可奈何之中遵奉清朝功令剃發歸順,其中有的是企圖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有的是另有圖謀。
另一部分人則護發自裁,以消極抵制态度保持自己的名節。
更多的人則奮起反抗,不惜以血肉之軀為複興明朝而獻身。
然而,曆史的進程是非常複雜的。
簡單地以曾否剃發(甚至一度出任清朝官職)并不能準确地反映當時紳民的政治傾向。
即以學術界關注的所謂清初“遺民”而言,沒有剃頭改制的恐怕是絕無僅有。
他們在清朝統治未穩固以前大抵緻力于反清複明,天下局勢已定以後大多數采取同清廷不合作對策。
遺民們詩文中留戀故國的心聲随處可見,然而也不免出現個别為清廷或清朝官員歌功頌德的文字。
曆史上确有一批表裡如一,絕不作違心之論的硬漢,但多數人并不是這樣。
每當處于大動蕩、大轉折時期,各色人物的表現紛呈繁雜,隻有實事求是地具體分析才可以作出比較公正的評價,并進而通過這些人物的活動研究曆史的進程。
1645年夏,迫于清廷嚴旨剃發改制的明朝文官武将人數極多。
從表面來看,多爾衮等滿洲貴族制定的“一統之規”頗有成效。
正如上面引用的小筆事裡所講的“發短心長”,成功中潛伏着重大的危機。
降清文官如錢謙益、李建泰、丁啟睿等人,武将如姜瓖、金聲桓、李成棟、王光泰等人不久都在不同場合中展開反清複明活動,其聲勢之猛烈、地域的遼闊,完全出乎清廷意料,幾乎有難于招架之勢。
拒不剃發,以死自誓者為數也不少。
其中最著名的有蘇松巡撫祁彪佳、少詹事徐汧,左都禦史劉宗周。
下面以劉宗周為例作一點剖析。
劉宗周,字起東,學者稱為念台先生,浙江紹興府山一陰一縣人。
在明末天啟、崇祯年間被視為學問淵博、品行端方的正人君子。
他和福建銅山的黃道周(号石齋)備受東林—複社人士的景仰。
由于他的弟子黃宗羲等人對他推崇備至,流風所及,人們往往産生一種錯覺,似乎隻要劉、黃諸君子掌握朝政,明帝國就有中興之望。
其實,劉宗周和黃道周都不是棟梁之材。
他們“守正”而不能達變;敢于犯顔直谏而闊于事理;律己雖嚴而于世無補。
就迂腐和偏狹而言,宗周更甚于道周。
他畢生追求的是一種自我完美。
由于這種“完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往往顯得矯情做作。
劉宗周生活的年代正值多事之秋,為了表現自己進退有“廉恥”,他連“君有命,不俟駕”的儒家信條也丢在腦後,從被任命為四品官太仆寺少卿起“必三四辭而後受事”①。
考慮到當時的交通條件,使者穿梭于道,因循經年他才雍容有度地進京任職。
這正如俗語所說“急驚風遇着慢郎中”,想依靠這種人挽救危局無異是緣木求魚。
弘光政權建立以後,他的行為也極其詭異。
被起用為左都禦史時他既不用舊官銜,也不用新官銜,而自稱“草莽孤臣”。
上疏說,淮撫路振飛把家眷送出城外是倡逃,“可斬也”;高傑、劉澤清率軍南逃“可斬也”。
在明末江淮諸臣中,路振飛敢于同南下的大順軍抗衡,對明朝而言可謂忠心耿耿。
劉宗周卻以總憲的名義上疏建議處斬;高傑、劉澤清手握重兵,又以定策擁立之“功”新邀封爵,根本沒有可殺之勢。
夏完淳說:“宗周謂澤清等可斬也。
澤清固可斬也;處南都之勢,發此危言,不足以壯國威,且速其禍。
于是,四鎮合疏糾宗周去;(姜)曰廣繼之。
……朝堂與外鎮不和,朝堂與朝堂不和,外鎮與外鎮不和,朋一黨一勢成,門戶大起,虜寇之事,置之蔑聞。
”①據歸莊說:劉宗周“後亦自悔其失言”,“自悔其劾公(指路振飛)之誤。
”②劉宗周的慷慨陳詞,主觀上是顯示自己的凜凜正氣,客觀上卻加劇了弘光朝廷内部的矛盾。
當劉澤清等勳臣以他自稱“草莽孤臣”和建議弘光帝進駐中都鳳一陽一是犯上作亂的大一陰一謀(鳳一陽一沒有城牆,有高牆五所,囚禁宗室罪犯),他又極力辯駁,聲稱自己“不受殺”。
特别奇怪的是,黃道周被召為禮部侍郎,他寫信加以阻止,說什麼“際此亂朝,義不當出”。
黃不聽從他的意見,他又結怨于道周。
弘光朝廷覆亡的時候,道周奉使紹興祭禹陵,這裡正是宗周的家鄉,多次請見,等了一個多月,他不僅避而不見,還在扇面上寫詩一首叫黃道周滾蛋。
待到潞王朱常淓以杭州降清,浙西岌岌可危時,他派人到處找黃道周,道周已經随唐王朱聿鍵赴閩。
他才後悔“未免當日拒絕太深耳”③。
在浙江各地紳衿開始起兵反清時,他卻決定絕食自盡。
門生勸他道:“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無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輕棄之?”他回答道:“吾固知圖事賢于捐生,顧餘老矣,力不能勝。
”宗周當時已六十八歲,起義抗清确有一定困難,可是,他的門人王毓蓍投水自盡的消息傳來,他說:“吾講學十五年,僅得此人。
”可見他的所謂“正命”不在年老。
絕食幾天後,他談自己的感受道:“吾日來靜坐小庵,胸中渾無一事,浩然與天地同流。
蓋本來無一事,凡有事,皆人欲也。
”滄海橫流,黎民塗炭,社稷危如懸發,劉宗周卻輕描淡寫地說成“原無一事”。
第二天,傳來了金華舉義兵抗清的消息,門生勸他忍死以待。
他說:“語雲:‘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功利之說倡,此國事所以不竟也。
”最後終于餓死①。
劉宗周作為忠臣留名青史的目的達到了,他一生好名,與其說他是以身殉國,不如說是以身殉名。
從征服者的清朝來說,自然最欣賞這種表率人物。
①李清《三垣筆記》卷下《弘光》。
②陳子龍自撰年譜,見《陳子龍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七○二頁。
①劉汋《劉子年譜》錄遺,見《劉子全書》卷四十。
①夏完淳《續幸存錄》,見《中國内憂外患叢書》版,第六十—六十一頁。
②歸莊《左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兼兵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路文貞公行狀》,見《歸莊集》卷八。
③劉汋《劉子年譜》錄遺,見《劉子全書》卷四十。
①黃宗羲《子劉子行狀》卷下,見《黃宗羲全集》第一冊,第二四八頁。
第二節江一陰一等地百姓的自發抗清 清軍占領南京,活捉弘光帝以後,派出使者招撫南直隸各府縣。
絕大多數地方都懾于清朝兵威,納土投降。
其間,隻有楊文骢帶領一支軍隊闖入蘇州,把清政一府派來招撫蘇淞地區的黃家鼎等處斬。
但是,楊文骢卻沒有把當地紳民組織起來據城固守,而是乘清軍來到之前主動放棄該地,退往浙江。
江南各地的紳民迫于剃發令,群情激奮,紛紛自發舉兵抗清。
首先高舉義旗的是常州府屬的一個小小縣城——江一陰一縣。
在弘光政權迅速瓦解的大變動中,江一陰一縣的明朝知縣林之骥解印去職,清政一府委派的知縣方亨上任後遵照清廷
在這種民族危難關頭,江南的漢族士紳面臨着何去何從的嚴重考驗。
大緻而言,江南士紳雖然對弘光朝廷的所作所為非議甚多,不少人已感到有覆國滅祀的危險。
太常寺少卿沈胤培同友人陸雲龍私下議論時事,雲龍說:“似乎要敗。
”沈說:“還似等不得要敗。
”①兵科給事中陳子龍在甲申九月間請告回籍,自雲“及予歸而政益異,木瓜盈路,小人成群。
海内無智愚,皆知颠覆之期不遠矣”②。
但是,當弘光朝廷驟然土崩瓦解,江山易主時,他們并沒有充分的思想準備。
一部分文武官員于無可奈何之中遵奉清朝功令剃發歸順,其中有的是企圖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有的是另有圖謀。
另一部分人則護發自裁,以消極抵制态度保持自己的名節。
更多的人則奮起反抗,不惜以血肉之軀為複興明朝而獻身。
然而,曆史的進程是非常複雜的。
簡單地以曾否剃發(甚至一度出任清朝官職)并不能準确地反映當時紳民的政治傾向。
即以學術界關注的所謂清初“遺民”而言,沒有剃頭改制的恐怕是絕無僅有。
他們在清朝統治未穩固以前大抵緻力于反清複明,天下局勢已定以後大多數采取同清廷不合作對策。
遺民們詩文中留戀故國的心聲随處可見,然而也不免出現個别為清廷或清朝官員歌功頌德的文字。
曆史上确有一批表裡如一,絕不作違心之論的硬漢,但多數人并不是這樣。
每當處于大動蕩、大轉折時期,各色人物的表現紛呈繁雜,隻有實事求是地具體分析才可以作出比較公正的評價,并進而通過這些人物的活動研究曆史的進程。
1645年夏,迫于清廷嚴旨剃發改制的明朝文官武将人數極多。
從表面來看,多爾衮等滿洲貴族制定的“一統之規”頗有成效。
正如上面引用的小筆事裡所講的“發短心長”,成功中潛伏着重大的危機。
降清文官如錢謙益、李建泰、丁啟睿等人,武将如姜瓖、金聲桓、李成棟、王光泰等人不久都在不同場合中展開反清複明活動,其聲勢之猛烈、地域的遼闊,完全出乎清廷意料,幾乎有難于招架之勢。
拒不剃發,以死自誓者為數也不少。
其中最著名的有蘇松巡撫祁彪佳、少詹事徐汧,左都禦史劉宗周。
下面以劉宗周為例作一點剖析。
劉宗周,字起東,學者稱為念台先生,浙江紹興府山一陰一縣人。
在明末天啟、崇祯年間被視為學問淵博、品行端方的正人君子。
他和福建銅山的黃道周(号石齋)備受東林—複社人士的景仰。
由于他的弟子黃宗羲等人對他推崇備至,流風所及,人們往往産生一種錯覺,似乎隻要劉、黃諸君子掌握朝政,明帝國就有中興之望。
其實,劉宗周和黃道周都不是棟梁之材。
他們“守正”而不能達變;敢于犯顔直谏而闊于事理;律己雖嚴而于世無補。
就迂腐和偏狹而言,宗周更甚于道周。
他畢生追求的是一種自我完美。
由于這種“完美”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往往顯得矯情做作。
劉宗周生活的年代正值多事之秋,為了表現自己進退有“廉恥”,他連“君有命,不俟駕”的儒家信條也丢在腦後,從被任命為四品官太仆寺少卿起“必三四辭而後受事”①。
考慮到當時的交通條件,使者穿梭于道,因循經年他才雍容有度地進京任職。
這正如俗語所說“急驚風遇着慢郎中”,想依靠這種人挽救危局無異是緣木求魚。
弘光政權建立以後,他的行為也極其詭異。
被起用為左都禦史時他既不用舊官銜,也不用新官銜,而自稱“草莽孤臣”。
上疏說,淮撫路振飛把家眷送出城外是倡逃,“可斬也”;高傑、劉澤清率軍南逃“可斬也”。
在明末江淮諸臣中,路振飛敢于同南下的大順軍抗衡,對明朝而言可謂忠心耿耿。
劉宗周卻以總憲的名義上疏建議處斬;高傑、劉澤清手握重兵,又以定策擁立之“功”新邀封爵,根本沒有可殺之勢。
夏完淳說:“宗周謂澤清等可斬也。
澤清固可斬也;處南都之勢,發此危言,不足以壯國威,且速其禍。
于是,四鎮合疏糾宗周去;(姜)曰廣繼之。
……朝堂與外鎮不和,朝堂與朝堂不和,外鎮與外鎮不和,朋一黨一勢成,門戶大起,虜寇之事,置之蔑聞。
”①據歸莊說:劉宗周“後亦自悔其失言”,“自悔其劾公(指路振飛)之誤。
”②劉宗周的慷慨陳詞,主觀上是顯示自己的凜凜正氣,客觀上卻加劇了弘光朝廷内部的矛盾。
當劉澤清等勳臣以他自稱“草莽孤臣”和建議弘光帝進駐中都鳳一陽一是犯上作亂的大一陰一謀(鳳一陽一沒有城牆,有高牆五所,囚禁宗室罪犯),他又極力辯駁,聲稱自己“不受殺”。
特别奇怪的是,黃道周被召為禮部侍郎,他寫信加以阻止,說什麼“際此亂朝,義不當出”。
黃不聽從他的意見,他又結怨于道周。
弘光朝廷覆亡的時候,道周奉使紹興祭禹陵,這裡正是宗周的家鄉,多次請見,等了一個多月,他不僅避而不見,還在扇面上寫詩一首叫黃道周滾蛋。
待到潞王朱常淓以杭州降清,浙西岌岌可危時,他派人到處找黃道周,道周已經随唐王朱聿鍵赴閩。
他才後悔“未免當日拒絕太深耳”③。
在浙江各地紳衿開始起兵反清時,他卻決定絕食自盡。
門生勸他道:“死而有益于天下,死之可也;死而無益于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輕棄之?”他回答道:“吾固知圖事賢于捐生,顧餘老矣,力不能勝。
”宗周當時已六十八歲,起義抗清确有一定困難,可是,他的門人王毓蓍投水自盡的消息傳來,他說:“吾講學十五年,僅得此人。
”可見他的所謂“正命”不在年老。
絕食幾天後,他談自己的感受道:“吾日來靜坐小庵,胸中渾無一事,浩然與天地同流。
蓋本來無一事,凡有事,皆人欲也。
”滄海橫流,黎民塗炭,社稷危如懸發,劉宗周卻輕描淡寫地說成“原無一事”。
第二天,傳來了金華舉義兵抗清的消息,門生勸他忍死以待。
他說:“語雲:‘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功利之說倡,此國事所以不竟也。
”最後終于餓死①。
劉宗周作為忠臣留名青史的目的達到了,他一生好名,與其說他是以身殉國,不如說是以身殉名。
從征服者的清朝來說,自然最欣賞這種表率人物。
①李清《三垣筆記》卷下《弘光》。
②陳子龍自撰年譜,見《陳子龍詩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七○二頁。
①劉汋《劉子年譜》錄遺,見《劉子全書》卷四十。
①夏完淳《續幸存錄》,見《中國内憂外患叢書》版,第六十—六十一頁。
②歸莊《左柱國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吏部
③劉汋《劉子年譜》錄遺,見《劉子全書》卷四十。
①黃宗羲《子劉子行狀》卷下,見《黃宗羲全集》第一冊,第二四八頁。
第二節江一陰一等地百姓的自發抗清 清軍占領南京,活捉弘光帝以後,派出使者招撫南直隸各府縣。
絕大多數地方都懾于清朝兵威,納土投降。
其間,隻有楊文骢帶領一支軍隊闖入蘇州,把清政一府派來招撫蘇淞地區的黃家鼎等處斬。
但是,楊文骢卻沒有把當地紳民組織起來據城固守,而是乘清軍來到之前主動放棄該地,退往浙江。
江南各地的紳民迫于剃發令,群情激奮,紛紛自發舉兵抗清。
首先高舉義旗的是常州府屬的一個小小縣城——江一陰一縣。
在弘光政權迅速瓦解的大變動中,江一陰一縣的明朝知縣林之骥解印去職,清政一府委派的知縣方亨上任後遵照清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