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廷統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壓迫政策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一節多爾衮的失算
1645年夏天,清廷在軍事上取得的勝利是十分驚人的。
到這年五月,大順農民軍不僅失去了全部占領的地方,其領袖李自成——大順國皇帝也在清阿濟格部追擊下逃入湖北通山縣被鄉一團一打死,大順政權已經名實俱亡了,隻剩下一支還有相當實力的武裝,史學界一般稱之為大順軍餘部。
同一個月,南京弘光朝廷在多铎統領的清軍面前幾乎毫無抵抗,就土崩瓦解了。
南明原來擁兵自重的江北四鎮和左夢庚部軍隊都争先恐後地向清朝投降。
這種離奇的現象,對各方面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順農民軍元氣大損,陷于群龍無首的境地,不再扮演逐鹿中原的主角。
忠于明朝的官紳士民也震驚不已,他們當中許多人迷戀的東晉、南宋偏安局面被無情的事實打得粉碎了。
可是,對于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衮來說,勝利卻來得太容易,他以為清朝的兩大對手大順、南明都已經被徹底打垮,剩下的事不過是接管地方,享受勝利果實而已。
這年閏六月初七日,多爾衮傳谕兵部道:“江南地方南直、江西、湖廣三處已經歸順,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七省遵依表文尚未報到,應速行遣官招撫,在京文武官員不拘見任、家居及士民人等,有情願輸忠效力的,準赴兵部報名,驗實,赍捧敕谕,給賜路費、馬匹前去。
事竣,有功重加升賞。
該部即出示曉谕。
”消息一公布,一些熱衷功名的無恥之徒立即看準這是憑借清朝兵威,以三寸不爛之舌謀取盎貴的大好機會,于是自告奮勇,要求出使。
崇祯初年名列魏忠賢逆案的孫之獬自稱“臣妻放足獨先”以巴結滿洲貴族,是個不折不扣的卑污小人。
這時又急不可耐地上疏說:“志士忠臣每思垂名竹帛”,并稱自己占蔔了一課,“得辭雲:‘時乘六龍為帝使東,宣達诏命無所不通。
’今皇上龍飛正時乘也,若臣得奉命則為帝使矣。
無所不通則成功矣。
一生勳業留俟今日,臣不敢違天自逸,以取譴戾”①。
以算命吉辭公然形之于奏疏,不僅愚昧可笑,更說明其寡廉鮮恥。
刑部江西司員外郎丁之龍奏稱自己原是湖廣鎮遠衛應襲指揮同知,與貴州鎮遠府同城(按明朝制度,鎮遠衛和鎮遠府均在今貴州省自然境内,但衛屬湖廣都司,府屬貴州布政司),“臣生在鎮遠,黔屬地方遠近皆其比鄰,士民俱通聲息,……矧黔士之在京者止臣一官,向欲輸誠疏請招撫,未敢出言幹渎今蒙聖谕,益切夢寐之思,願效捐縻之志,招撫全滇……”②。
二十三日,清廷正式任命恭順侯吳惟華加太子太保銜招撫廣東;孫之獬加兵部尚書等銜招撫江西;黃熙胤以兵部右侍郎等銜招撫福建;江禹緒為兵部右侍郎招撫湖廣;丁之龍以兵部右侍郎招撫雲貴各地方。
①七月初六日又補派都督同知謝宏儀為右都督加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招撫廣西②。
多爾衮想不戰而勝,意圖是很明顯的。
然而,他卻完全估計錯了形勢,驕狂地以為天下已定,征服者的面貌頓時暴露無遺。
從此開始全面推行一系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
漢民族被激怒了,大江南北掀起了洶湧澎湃的抗清運動。
①順治二年閏六月初十日“禮部左侍郎孫之獬謹奏為感恩圖報事”,見《順治錄疏》。
②順治二年閏六月初十日“刑部江西司員外郎丁之龍奏為俯允輸忠招撫滇黔早裨安定以佐廟谟以效捐縻事”,見《順治錄疏》。
①《明清檔案》第三冊,A3—23号,吏部尚書阿代等題本殘件,參見《清世祖實錄》卷十八。
按,丁之龍曾緻書南明湖廣等地總督何騰蛟,以“戚誼”關系勸他“上觀天命,下審時宜”,納款于清,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四十四頁,編者注為“缺年月、佚名、啟本稿”。
②《清世祖實錄》卷十九。
第二節清兵的濫殺無辜百姓 清廷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衮,都以兇悍殘忍著稱于史冊。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句話對他們不完全适用,因為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就是說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後不分軍民,不論參與抵抗或未參與抵抗,通通屠一殺或掠取為奴婢。
努爾哈赤在遼東的屠戮漢民,皇太極時三次深入畿輔、山東等地的屠一殺搶掠在許多方志中有明确記載,連經曆了文字獄鬧得最厲害的乾隆時期的禦一用文人紀盷也在《閱微草堂筆記》裡透露了他一家在清軍屠刀下的遭遇①。
多爾衮進關之初,為了取得漢族官紳的支持曾經一度有所收斂。
從順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開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殺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屠城悲劇。
“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因為有專書記載為人們所熟知。
此外像1649年(順治六年)鄭親王濟爾哈朗占領湖南湘潭後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總兵姜瓖為首的山西反清運動,不僅大同全城軍民屠戮殆盡,“附逆抗拒”州縣也不分良莠一概屠一殺;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與耿繼茂攻克廣州時的屠城,這類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屢見不鮮,充分暴露了滿洲貴族标榜的“吊民伐罪”的僞善。
順治六年正月,多爾衮道貌岸然地說:“君,父也;民,子也。
父殘其子,情理之所必無。
況誅戮所以懲有罪,豈有無故殺人之理?自元年以來洗民謠言無時不有,今将六年矣,無故而屠戮者為誰?民肯從此回想,疑心必然冰釋。
”②幾天之後,他就“谕大同城内官吏兵民人等曰:姜瓖自造叛逆大罪,搖惑衆人,誘陷無辜,爾等被圍城中,無所逃避。
止因姜瓖一人作惡,遂緻無罪衆人同陷死地。
朕命大軍圍城,築牆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後用紅衣火炮攻破,盡行誅戮”③。
同年二月,“兵部以總兵官任珍陣獲僞官兵四十九名,俱撫養不殺奏聞。
得旨:凡平定地方降者撫之以示恩,抗者殺之以示懲。
如此則人皆感恩畏死求生而來歸矣。
今平西王等将陣獲之人撫而不殺,……此事甚不合理。
爾部其移咨平西王吳三桂、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知”④。
古語雲:“殺降不祥。
”清軍往往以“惡其反側”等借口将來降軍民屠戮一空。
順治八年福臨親政以後,把各地屠戮無辜的責任全部推到多爾衮身上,說:“本朝開創之初,睿王攝政,攻下江、浙、閩、廣等處,有來降者,多被誅戮。
以緻遐方士民,疑畏竄匿。
”①實際上,清兵的濫殺無辜根源于滿洲貴族的迷信武力和民族歧視,多爾衮不過是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罷了。
在清廷上同多爾衮争奪權利的“輔政叔王”鄭親王濟爾哈朗統師出征時表現出同樣的野蠻,就是一個證據。
隻是因為這種瘋狂的屠一殺政策不僅沒有吓倒漢族人民,反而激起更加頑強的抵抗,清廷在屢遭覆師失将之後,才被迫在政策上作出部分調整。
①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一《灤一陽一續錄》三。
②《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二。
③《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二。
④《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二。
①《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二,順治十三年元月癸巳日條,又見同卷七月庚午日條。
第三節強迫漢民剃頭改用滿族衣制 山海關戰役後,多爾衮曾下令沿途各州縣官民剃頭留辮。
進入北京以後,遭到漢族居民的強烈反對,在朝漢族官員遵令剃發的為數寥寥,不過孫之獬
到這年五月,大順農民軍不僅失去了全部占領的地方,其領袖李自成——大順國皇帝也在清阿濟格部追擊下逃入湖北通山縣被鄉一團一打死,大順政權已經名實俱亡了,隻剩下一支還有相當實力的武裝,史學界一般稱之為大順軍餘部。
同一個月,南京弘光朝廷在多铎統領的清軍面前幾乎毫無抵抗,就土崩瓦解了。
南明原來擁兵自重的江北四鎮和左夢庚部軍隊都争先恐後地向清朝投降。
這種離奇的現象,對各方面都産生了極大的影響。
大順農民軍元氣大損,陷于群龍無首的境地,不再扮演逐鹿中原的主角。
忠于明朝的官紳士民也震驚不已,他們當中許多人迷戀的東晉、南宋偏安局面被無情的事實打得粉碎了。
可是,對于清廷的最高統治者攝政王多爾衮來說,勝利卻來得太容易,他以為清朝的兩大對手大順、南明都已經被徹底打垮,剩下的事不過是接管地方,享受勝利果實而已。
這年閏六月初七日,多爾衮傳谕兵部道:“江南地方南直、江西、湖廣三處已經歸順,浙江、福建、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七省遵依表文尚未報到,應速行遣官招撫,在京文武官員不拘見任、家居及士民人等,有情願輸忠效力的,準赴兵部報名,驗實,赍捧敕谕,給賜路費、馬匹前去。
事竣,有功重加升賞。
該部即出示曉谕。
”消息一公布,一些熱衷功名的無恥之徒立即看準這是憑借清朝兵威,以三寸不爛之舌謀取盎貴的大好機會,于是自告奮勇,要求出使。
崇祯初年名列魏忠賢逆案的孫之獬自稱“臣妻放足獨先”以巴結滿洲貴族,是個不折不扣的卑污小人。
這時又急不可耐地上疏說:“志士忠臣每思垂名竹帛”,并稱自己占蔔了一課,“得辭雲:‘時乘六龍為帝使東,宣達诏命無所不通。
’今皇上龍飛正時乘也,若臣得奉命則為帝使矣。
無所不通則成功矣。
一生勳業留俟今日,臣不敢違天自逸,以取譴戾”①。
以算命吉辭公然形之于奏疏,不僅愚昧可笑,更說明其寡廉鮮恥。
刑部江西司員外郎丁之龍奏稱自己原是湖廣鎮遠衛應襲指揮同知,與貴州鎮遠府同城(按明朝制度,鎮遠衛和鎮遠府均在今貴州省自然境内,但衛屬湖廣都司,府屬貴州布政司),“臣生在鎮遠,黔屬地方遠近皆其比鄰,士民俱通聲息,……矧黔士之在京者止臣一官,向欲輸誠疏請招撫,未敢出言幹渎今蒙聖谕,益切夢寐之思,願效捐縻之志,招撫全滇……”②。
二十三日,清廷正式任命恭順侯吳惟華加太子太保銜招撫廣東;孫之獬加兵部
①七月初六日又補派都督同知謝宏儀為右都督加都察院右副都禦史銜招撫廣西②。
多爾衮想不戰而勝,意圖是很明顯的。
然而,他卻完全估計錯了形勢,驕狂地以為天下已定,征服者的面貌頓時暴露無遺。
從此開始全面推行一系列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政策。
漢民族被激怒了,大江南北掀起了洶湧澎湃的抗清運動。
①順治二年閏六月初十日“禮部左侍郎孫之獬謹奏為感恩圖報事”,見《順治錄疏》。
②順治二年閏六月初十日“刑部江西司員外郎丁之龍奏為俯允輸忠招撫滇黔早裨安定以佐廟谟以效捐縻事”,見《順治錄疏》。
①《明清檔案》第三冊,A3—23号,吏部尚書阿代等題本殘件,參見《清世祖實錄》卷十八。
按,丁之龍曾緻書南明湖廣等地總督何騰蛟,以“戚誼”關系勸他“上觀天命,下審時宜”,納款于清,見《清代農民戰争史資料選編》第一冊(上),第四十四頁,編者注為“缺年月、佚名、啟本稿”。
②《清世祖實錄》卷十九。
第二節清兵的濫殺無辜百姓 清廷統治者從努爾哈赤、皇太極到多爾衮,都以兇悍殘忍著稱于史冊。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句話對他們不完全适用,因為他們的做法通常是“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就是說一遇抵抗,破城得地之後不分軍民,不論參與抵抗或未參與抵抗,通通屠一殺或掠取為奴婢。
努爾哈赤在遼東的屠戮漢民,皇太極時三次深入畿輔、山東等地的屠一殺搶掠在許多方志中有明确記載,連經曆了文字獄鬧得最厲害的乾隆時期的禦一用文人紀盷也在《
多爾衮進關之初,為了取得漢族官紳的支持曾經一度有所收斂。
從順治二年四月遣兵南下開始即以民族征服者自居,殺戮立威,演出了一幕幕慘絕人寰的屠城悲劇。
“揚州十日”、“嘉定屠城”因為有專書記載為人們所熟知。
此外像1649年(順治六年)鄭親王濟爾哈朗占領湖南湘潭後的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總兵姜瓖為首的山西反清運動,不僅大同全城軍民屠戮殆盡,“附逆抗拒”州縣也不分良莠一概屠一殺;1650年平南王尚可喜與耿繼茂攻克廣州時的屠城,這類血淋淋的事例在史籍中屢見不鮮,充分暴露了滿洲貴族标榜的“吊民伐罪”的僞善。
順治六年正月,多爾衮道貌岸然地說:“君,父也;民,子也。
父殘其子,情理之所必無。
況誅戮所以懲有罪,豈有無故殺人之理?自元年以來洗民謠言無時不有,今将六年矣,無故而屠戮者為誰?民肯從此回想,疑心必然冰釋。
”②幾天之後,他就“谕大同城内官吏兵民人等曰:姜瓖自造叛逆大罪,搖惑衆人,誘陷無辜,爾等被圍城中,無所逃避。
止因姜瓖一人作惡,遂緻無罪衆人同陷死地。
朕命大軍圍城,築牆掘濠,使城内人不能逸出,然後用紅衣火炮攻破,盡行誅戮”③。
同年二月,“兵部以總兵官任珍陣獲僞官兵四十九名,俱撫養不殺奏聞。
得旨:凡平定地方降者撫之以示恩,抗者殺之以示懲。
如此則人皆感恩畏死求生而來歸矣。
今平西王等将陣獲之人撫而不殺,……此事甚不合理。
爾部其移咨平西王吳三桂、墨爾根侍衛李國翰知”④。
古語雲:“殺降不祥。
”清軍往往以“惡其反側”等借口将來降軍民屠戮一空。
順治八年福臨親政以後,把各地屠戮無辜的責任全部推到多爾衮身上,說:“本朝開創之初,睿王攝政,攻下江、浙、閩、廣等處,有來降者,多被誅戮。
以緻遐方士民,疑畏竄匿。
”①實際上,清兵的濫殺無辜根源于滿洲貴族的迷信武力和民族歧視,多爾衮不過是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罷了。
在清廷上同多爾衮争奪權利的“輔政叔王”鄭親王濟爾哈朗統師出征時表現出同樣的野蠻,就是一個證據。
隻是因為這種瘋狂的屠一殺政策不僅沒有吓倒漢族人民,反而激起更加頑強的抵抗,清廷在屢遭覆師失将之後,才被迫在政策上作出部分調整。
①紀■《閱微草堂筆記》卷二十一《灤一陽一續錄》三。
②《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二。
③《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二。
④《清世祖實錄》卷四十二。
①《清世祖實錄》卷一百二,順治十三年元月癸巳日條,又見同卷七月庚午日條。
第三節強迫漢民剃頭改用滿族衣制 山海關戰役後,多爾衮曾下令沿途各州縣官民剃頭留辮。
進入北京以後,遭到漢族居民的強烈反對,在朝漢族官員遵令剃發的為數寥寥,不過孫之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