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各地抗清運動的興起

關燈


    清軍屠城,士民死難者達數萬人③。

     在吳淞地區起兵的義師有鎮南伯黃蜚、吳淞總兵吳志葵等人,弘光朝吏部考功司主事夏允彜任監軍。

    義軍一度進攻蘇州,副總兵魯之■帶領三百人突入該城,被清軍設伏擊殺①。

    黃蜚、吳志葵退守泖湖。

    八月初六日,清軍用小船截斷泖湖出口,乘風縱火,明軍水師船隻高大,運轉不靈,被烈火焚毀。

    黃蜚、吳志葵都被活捉,九月初四日在南京遇害。

    ②夏允彜見兵敗無成,于九月十七日在淞塘投水自盡③。

     吳日生等人在太湖中的義軍給清軍的打擊最沉重。

    吳日生,名易④,吳江縣人,崇祯十六年進士,曾在史可法幕中任參軍。

    弘光朝廷覆亡後,他和舉人孫兆奎同入太湖起兵抗清。

    閏六月十一日攻入吳江縣,殺清知縣朱廷佐(原明朝吳江縣丞)。

    他們利用清軍不擅水戰的弱點,憑借太湖遼闊的水域和四通八達的水上航路同清軍作戰。

    1646年(順治三年)正月十五日,太湖義軍再度攻入吳江縣,殺署縣事孔胤祖及縣丞張允元①。

    同年三月二十五日,吳日生等聚集一千多條船隻,聲言再攻該縣。

    清署縣事陳日升吓得魂不附體,向駐守蘇州的江甯巡撫土國寶、吳淞提督吳勝兆呼救。

    吳勝兆派副将汪懋功領兵堵剿。

    二十六日雙方在梅墩交戰。

    吳日生知道清軍不習水戰,事先派部下一操一舟好手混于民間,清軍搶掠百姓船隻載兵追擊,這些健兒即扮成水手為之一操一舟,行至湖中,紛紛跳入水中,取出工具把船隻鑿沉,清軍淹死近千名,汪懋功也被擊斃。

    太湖義軍一時聲勢浩大,隆武朝廷和魯監國政權都給吳日生加官晉爵,以示鼓勵。

    清政一府也視為心腹之患,想盡辦法予以摧毀。

    1646年六月,吳日生在嘉善赴宴,被清政一府探知,派兵擒獲。

    吳日生犧牲後,清軍繼續對湖中義軍剿撫兼施,到次年才基本上平定了太湖地區的武裝抗清鬥争,一部分有志之士則轉入地下活動。

     ①本節材料多參考《江一陰一城守紀》、許重熙《江一陰一城守後紀》、沈濤《江上遺聞》。

    《江一陰一城守紀》叙述最詳細,署名為長洲韓菼作,前有“康熙乙未孟冬月長洲慕廬氏韓菼謹識”的序文。

    謝國桢氏《晚明史籍考》輕信了這一說法。

    其實,這篇“韓序”一開頭就說:“江頭片壤,沾國家深仁厚澤,百有餘年矣。

    ”中間又說:“聖朝寬大,錫以通谥。

    ”給明末盡節諸公賜以通谥是清高宗在位時的事,顯然是乾隆年間一位有心者整理舊文,托名于韓菼。

    韓菼曾任清朝禮部尚書,死于康熙四十三年,序尾康熙乙未為五十四年,韓氏已殁十一年。

    何況,《江一陰一城守紀》中記載攻守雙方戰鬥傷亡事多不實,如說清朝七王、翼王、十王都在江一陰一城下陣亡,純屬訛傳。

    韓菼在康熙時頗受一寵一信,參預朝廷撰述,以他的地位不可能不知道清初并無親王、郡王或其他高級将領在江一陰一陣亡之事。

    史學界一些人疏于查考,既誤信此文為韓菼所作,又據此推斷韓菼地位甚高,所記必不誤。

    從這篇文章的内容來分析,作者大概是熟悉江一陰一城内抗清活動的一個文人,對城外的清軍則不甚了解。

     ①《清世祖實錄》卷四十四,順治六年五月改封孔有德為定南王授金冊文。

     ②博洛參與江一陰一戰役除見《江一陰一城守紀》外,亦見《清史稿》卷二一七《博洛傳》。

    尼堪參與此役除見《清史稿》卷二一六《尼堪傳》外,《清世祖實錄》卷五十七記,順治八年五月複封尼堪為敬謹親王軍功冊上雲:“用紅衣炮攻克江一陰一。

    ” ③《江一陰一城守紀》卷下。

     ④《江一陰一城守後紀》說:“時為之語曰:……。

    ”按,托名韓菼撰《江一陰一城守紀》則說這是閻應元在城破後親筆所題,後一聯雲:“十萬人同心死義,留大明三百裡江山。

    ” ①邵廷寀《東南紀事》卷一。

     ②謝國桢撰《南明史略》第八十五頁也說,江一陰一之戰清軍“喪亡了‘三位王一爺和十八員大将’”。

    可見這種說法深入人心。

    但毫不足信。

    清初有多少位親王、郡王,死在何時,斑斑可考,研究清史的人都知道沒有任何一位“王一爺”在江一陰一陣亡;“十八員大将”也是一種訛傳。

     ③張岱《石匮書後集》卷三十四《江南死義列傳·侯峒曾傳》。

    按,徐汧六月十一日投水自盡。

     ①《嘉定屠城紀略》。

     ②《嘉定屠城紀略》。

     ①《嘉定屠城紀略》。

     ②《嘉定屠城紀略》。

     ③據顧炎武、歸莊年譜雲昆山城破,“死者四萬人”。

    溫睿臨《南疆逸史》卷三十六《王佐才等傳》作“士民男一女死者數十萬”,當為誇大之詞。

     ①侯玄涵作《吏部夏瑗公傳》記,吳志葵與陳子龍、徐孚遠等與陳湖義兵一陰一相勾結,“志葵與參将魯之■率舟師三千,自吳淞江入澱、泖,窺蘇州”。

    見《夏完淳集箋校》第五一九頁,陳湖當即澄湖,澱、泖當即澱山湖、泖湖。

     ②顧炎武《都督吳公死事略》,引自《顧亭林詩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排印本,第二二二頁。

    按,顧炎武記黃蜚、吳志葵戰敗于黃浦。

    他書有記黃蜚為總兵、吳志葵為副總兵、魯之■為參将者,南明官制紊亂,炎武撰文乃據吳志葵從弟所作行狀,文尾又說他自己“有再從兄子清晏以武進士為寶山守備,亦從公死于黃浦”。

    當較為可信。

     ③夏允彜自盡時間有記于八月者,王弘撰作《夏孝子傳》定為九月十七日,見《夏完淳集箋校》第五四五—五四六頁。

     ④吳日生之名各書記載不一緻,有的作吳易,有的作吳■。

    顧炎武有《上吳侍郎■》詩,王蘧常據此斷言當作吳■,見《顧亭林詩集彙注》第九十五頁。

    柳亞子《懷舊集》内《明季吳江民族英雄吳日生傳》依據吳日生1636年自刻制舉文署名吳易,證明日生确名吳易。

    又陳子龍等在崇祯末年編刊的《皇明經世文編》卷首有宋徵璧撰凡例,提及“吳日生易”為其“良友素知”,當不緻誤。

     ①順治三年八月江甯巡撫土國寶揭帖,見《明清史料》己編,第一本,第十八頁。

     第三節英霍山區的抗清鬥争 位于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地帶的大别山區層巒疊嶂,形勢非常險要,明朝末年稱之為英、霍山區,革左五營義軍曾經在這裡安營紮寨,抗拒官軍的追剿;當地一些地主官紳為了對付農民軍,也據險結寨,相互連保。

    1645年清軍南下,弘光朝廷覆亡,江南百姓迫于清廷的剃發令奮起抵抗時,這一地區的紳民也聞風而動,利用原先的山寨作為抗清的據點。

    其中比較著名的是所謂蕲黃四十八寨。

     湖北黃岡縣白雲寨主易道三、大岐寨主王光淑聯絡附近四十多個山寨,“阻逋糧饷,違抗剃令”①,商定遇有清軍來犯,互相救援。

    崇祯末年曾經擔任過兵部尚書的張缙彥由于在河南站不住腳,逃到英山,被四十八寨“推為盟主”②。

    在湖北、安徽、江西都被清軍占領的情況下,英霍山區的聯寨抗清,雖然形同孤注,卻因為扼據鄂、皖通道,牽制了清軍的行動。

    1645年(順治二年)十一月,清湖廣總督佟養和與湖廣巡撫何鳴銮會商,決定派黃州總兵徐勇領兵進剿。

    十一月十五日,徐勇率部進抵白雲寨,次日大舉進攻,大岐寨主王光淑統領各路兵數萬人來援,雙方苦戰一天,互有傷亡。

    十七日,徐勇重新調整部署,把所部清軍分為三路,寅時鳴炮為号,同時殺出。

    王光淑見西路抵敵不住,親自前往策應,不料被清兵用槍搠于馬下,當陣活捉。

    各路寨兵見王光淑被擒,無心戀戰,紛紛逃竄,清軍乘勝追殺數千人。

    白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