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清廷統治者推行的民族征服和民族壓迫政策
關燈
小
中
大
害人,兵馬衆強,民心悅服,天下自緻太平。
’名夏曰:‘此言雖然,隻留頭發、複衣冠,是第一要緊事。
’臣思我國臣民之衆,不敵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統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騎射,士馬一精一強故也。
今名夏欲寬衣博帶,變清為明,是計弱我國也。
”①接着列舉陳名夏結一黨一營私罪狀多款。
順治帝命群臣會勘,“名夏辯諸款皆虛,惟留發、複衣冠所言屬實”②。
最後以“諸款俱實”定罪,陳名夏被從寬處以絞刑。
很明顯,甯完我歪曲了陳名夏的觀點。
陳名夏并沒有要求“變清為明”,叫滿洲八旗兵也換上不便于騎射的寬衣博帶;他隻是出于對一愛一新覺羅皇室的一片忠心,建議不要改變漢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已。
這點連順治皇帝也心裡有數,過了半年對馮铨說:“陳名夏終好!”③1658年(順治十五年)清軍占領四川墊江縣,總督李國英派李先品任該縣知縣。
先品拒絕了派兵護送上任,隻要求準許他便宜行一事,得到李國英的同意。
他“以一仆一騎之官,始至則吏民皆蓄發褒衣博帶來迎,而僞副将陳瑞雲擁卒千人戎服執兵伺道旁,意叵測。
先品鹹慰勞之,居二日,出示一切冠服聽民自便。
民皆歡呼。
李公聞,大怒,檄問狀,立限三日去發,不去即引兵進剿。
先品匿其檄,為文以報,略曰:‘職以孑身入不測之地,百無可恃,所恃者人心爾。
愚民久亂,聞蓄發則喜,聞剃發則驚,發短心長,為亂必速。
故辄奉便宜之令,少緩其期。
頃者忽下嚴檄,謂職養寇,驟議加兵,職一身生死何足言,特慮走險之民旦夕生變,重為幕府憂也。
惟公圖之。
’李公大悟,為緩期,民得無動。
”①中國有以史為鑒的優良傳統。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哪一個民族、哪一個社會集一團一當權,都必須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違反了這一原則肯定要引發社會的大動蕩。
清初滿洲貴族的倒行逆施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②孫之獬在明朝天啟年間投靠太監魏忠賢,成為Yan一黨一。
崇祯初銷毀《三朝要典》時,他抱《要典》哭告太廟,為世人所不齒。
清兵占領北京後,他宦興大發,向多爾衮等人搖尾乞憐,上疏說:“臣妻放足獨先,阖家剃發效滿制”,得以錄用。
有的書記載他入朝時想擠入滿洲官員班列,滿官認為他是漢人不予接受;轉入漢班,漢族官員又因為他已經剃發改制加以拒絕。
弄得孫之獬進退失據,狼狽不堪。
①《清世祖實錄》卷五。
②《清世祖實錄》卷十七。
③同上。
《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八十五頁,記六月十四日“大學士洪承疇為京城漢人剃發事,啟皇叔父攝政王曰:今者剃發,應先令官員剃發,民人稍緩。
王谕:予為此事思之期年,今思,君猶父也,民猶子也,予非不仁,惟念新舊宜一體故也。
”次日(即十五日)下達剃發令。
④《清世祖實錄》卷十九。
①順治元年五月十五日攝政鄭王吉兒哈朗奏本中即稱多爾衮為“攝政穎王”,影印件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3号。
②參見順治二年十一月梅勒章京屯代“為申報地方情形仰祈聖鑒事”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五一二頁。
①許重熙《江一陰一城守記》。
②陳确《告先府君文》,見《陳确集》卷十三。
①順治二年十月初三日孔聞謤揭帖,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清世祖實錄》所載文字已作改易删削。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一。
③《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八六頁。
④順治四年八月二十八日江甯巡撫周伯達“為緝獲留發一奸一民事”題本,見《明清檔案》第六冊,A6—6一9号。
①順治四年五月二十二日陝西巡撫黃爾一性一塘報,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
②順治五年二月湖北巡按曹葉蔔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七冊,A7—139号。
③《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三三一五三四頁《列款上聞殘本》。
參見《清世祖實錄》卷七十八。
①《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二。
②《清史列傳》卷七十九《陳名夏傳》。
③談遷《北遊錄》,記聞下《陳名夏》條。
①乾隆《新繁縣志》卷九,流寓。
第四節圈地和“投充” 清初的圈地主要是在畿輔地區(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推行的。
順治元年十二月,多爾衮為首的滿洲貴族為了自身私利和解決移都北京後大批滿族居民遷移入關定居的生計,發布了圈地令。
名義上說是把近京各州縣“無主荒田”“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②,實際上卻是不分有主無主大量侵占畿輔地區漢族居民的産業。
“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内所有皆其有也。
妻孥醜者攜去,欲留者不敢攜。
其佃戶無生者,反依之以耕種焉”③。
順治二年二月,多爾衮“令戶部傳谕各州縣有司,凡民間房産有為滿洲圈占、兌換他處者,俱視其田産美惡,速行補給,務令均平”①。
話說得冠冕堂皇,既然以掠奪為目的,“均平”就隻能是一句政治謊言。
同年六月順天巡按傅景星在奏疏中說:“田地被圈之民,俱兌撥鹼薄屯地。
”②十一月,通州鄉民郝通賢等三十人聯名上奏:“去年十二月奉旨分地東兵圈種,約去三千餘頃。
雖有撥補,率皆名償實無,更■賠納租賦。
……忽今月初四日,有差艾大人将通地盡圈牧馬,計通地不過五千餘頃,前圈種三千餘頃,茲再圈二千四百餘頃,而通地盡圈,而通民無地播種矣。
”③ 史籍中對圈地給當地居民帶來的災難留下了許多記載,以河北雄縣為例,“凡圈民地請旨,戶部遣滿官同有司率筆帖式、撥式庫、甲丁等員役,所至村莊相度畎畝,兩騎前後牽部頒繩索以記周四圍而總積之。
每圈共得幾百十晌,每壯丁分給六晌,晌六畝。
……圈一定則廬舍場圃悉皆屯有,而糧籍以除。
烏瞻一靡一止,惟所駭散向南,多道殣也。
常歲圈内間有纡萊,計畝請于部,不受,交有司收籍,更擇他沃壤以償。
是以歧路盡鸠鹄,中澤少雁鴻矣。
雄其虛存版籍哉!……圈則倍占,退僅虛名,以緻丁男流離,城郭為空”。
④康熙《慶都縣志》也有類似描寫:“國初,鼎革之初,圈占民間地土以界從龍之衆,誠為敦本固圉之至計也。
其被圈之地撥附近軍地補還。
無如奉行者草率從事,止提簿上之地,希完撥補之局,遂使良法美意不獲實及。
是被占者不斃于圈占,而斃于撥補也。
即如慶邑所撥真定衛地并不知坐落何處。
其簿上四至竟有以雞、犬、驢、羊、春分、秋水種種不堪字樣填寫塞責。
地既難于認種,不得不照簿議租,取遍本縣納糧。
”① 受地的八旗貴族、官兵還借口土地瘠薄,不斷新圈撥換。
僅順治四年正月一次圈占的畿輔四十一縣沃地就多達九十九萬三千七百零七晌②。
由于漢族官員以圈地上虧國課、下病民生,上疏力争,清廷每次下令圈占時都聲稱“以後無複再圈民地,庶滿漢兩便”。
實際上欲壑難填的滿洲貴族往往食言自肥,直到康熙二十四年發布了“嗣後永不許圈”的谕旨才告結束。
圈地之外,又有所謂的“投充”。
它既是滿洲貴族奴役漢族人口的重要途徑之一,又為進一步侵占漢民耕地房産大開了方便之門。
投充旗下為奴本來的意思是,畿輔地區大量土地既被滿洲圈占,原住漢族百姓被剝奪了資生之業,滿洲貴
’名夏曰:‘此言雖然,隻留頭發、複衣冠,是第一要緊事。
’臣思我國臣民之衆,不敵明朝十分之一,而能統一天下者,以衣服便于騎射,士馬一精一強故也。
今名夏欲寬衣博帶,變清為明,是計弱我國也。
”①接着列舉陳名夏結一黨一營私罪狀多款。
順治帝命群臣會勘,“名夏辯諸款皆虛,惟留發、複衣冠所言屬實”②。
最後以“諸款俱實”定罪,陳名夏被從寬處以絞刑。
很明顯,甯完我歪曲了陳名夏的觀點。
陳名夏并沒有要求“變清為明”,叫滿洲八旗兵也換上不便于騎射的寬衣博帶;他隻是出于對一愛一新覺羅皇室的一片忠心,建議不要改變漢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已。
這點連順治皇帝也心裡有數,過了半年對馮铨說:“陳名夏終好!”③1658年(順治十五年)清軍占領四川墊江縣,總督李國英派李先品任該縣知縣。
先品拒絕了派兵護送上任,隻要求準許他便宜行一事,得到李國英的同意。
他“以一仆一騎之官,始至則吏民皆蓄發褒衣博帶來迎,而僞副将陳瑞雲擁卒千人戎服執兵伺道旁,意叵測。
先品鹹慰勞之,居二日,出示一切冠服聽民自便。
民皆歡呼。
李公聞,大怒,檄問狀,立限三日去發,不去即引兵進剿。
先品匿其檄,為文以報,略曰:‘職以孑身入不測之地,百無可恃,所恃者人心爾。
愚民久亂,聞蓄發則喜,聞剃發則驚,發短心長,為亂必速。
故辄奉便宜之令,少緩其期。
頃者忽下嚴檄,謂職養寇,驟議加兵,職一身生死何足言,特慮走險之民旦夕生變,重為幕府憂也。
惟公圖之。
’李公大悟,為緩期,民得無動。
”①中國有以史為鑒的優良傳統。
曆史經驗告訴我們,無論哪一個民族、哪一個社會集一團一當權,都必須尊重各民族的風俗習慣。
違反了這一原則肯定要引發社會的大動蕩。
清初滿洲貴族的倒行逆施造成的嚴重後果就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②孫之獬在明朝天啟年間投靠太監魏忠賢,成為Yan一黨一。
崇祯初銷毀《三朝要典》時,他抱《要典》哭告太廟,為世人所不齒。
清兵占領北京後,他宦興大發,向多爾衮等人搖尾乞憐,上疏說:“臣妻放足獨先,阖家剃發效滿制”,得以錄用。
有的書記載他入朝時想擠入滿洲官員班列,滿官認為他是漢人不予接受;轉入漢班,漢族官員又因為他已經剃發改制加以拒絕。
弄得孫之獬進退失據,狼狽不堪。
①《清世祖實錄》卷五。
②《清世祖實錄》卷十七。
③同上。
《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八十五頁,記六月十四日“大學士洪承疇為京城漢人剃發事,啟皇叔父攝政王曰:今者剃發,應先令官員剃發,民人稍緩。
王谕:予為此事思之期年,今思,君猶父也,民猶子也,予非不仁,惟念新舊宜一體故也。
”次日(即十五日)下達剃發令。
④《清世祖實錄》卷十九。
①順治元年五月十五日攝政鄭王吉兒哈朗奏本中即稱多爾衮為“攝政穎王”,影印件見《明清檔案》第一冊,A1—3号。
②參見順治二年十一月梅勒章京屯代“為申報地方情形仰祈聖鑒事”揭帖,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五一二頁。
①許重熙《江一陰一城守記》。
②陳确《告先府君文》,見《陳确集》卷十三。
①順治二年十月初三日孔聞謤揭帖,原件藏第一檔案館。
《清世祖實錄》所載文字已作改易删削。
②《清世祖實錄》卷二十一。
③《清初内國史院滿文檔案譯編》中冊,第一八六頁。
④順治四年八月二十八日江甯巡撫周伯達“為緝獲留發一奸一民事”題本,見《明清檔案》第六冊,A6—6一9号。
①順治四年五月二十二日陝西巡撫黃爾一性一塘報,見《明清史料》丙編,第六本。
②順治五年二月湖北巡按曹葉蔔揭帖,見《明清檔案》第七冊,A7—139号。
③《明清史料》甲編,第六本,第五三三一五三四頁《列款上聞殘本》。
參見《清世祖實錄》卷七十八。
①《清世祖實錄》卷八十二。
②《清史列傳》卷七十九《陳名夏傳》。
③談遷《北遊錄》,記聞下《陳名夏》條。
①乾隆《新繁縣志》卷九,流寓。
第四節圈地和“投充” 清初的圈地主要是在畿輔地區(今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推行的。
順治元年十二月,多爾衮為首的滿洲貴族為了自身私利和解決移都北京後大批滿族居民遷移入關定居的生計,發布了圈地令。
名義上說是把近京各州縣“無主荒田”“分給東來諸王、勳臣、兵丁人等”②,實際上卻是不分有主無主大量侵占畿輔地區漢族居民的産業。
“圈田所到,田主登時逐出,室内所有皆其有也。
妻孥醜者攜去,欲留者不敢攜。
其佃戶無生者,反依之以耕種焉”③。
順治二年二月,多爾衮“令戶部傳谕各州縣有司,凡民間房産有為滿洲圈占、兌換他處者,俱視其田産美惡,速行補給,務令均平”①。
話說得冠冕堂皇,既然以掠奪為目的,“均平”就隻能是一句政治謊言。
同年六月順天巡按傅景星在奏疏中說:“田地被圈之民,俱兌撥鹼薄屯地。
”②十一月,通州鄉民郝通賢等三十人聯名上奏:“去年十二月奉旨分地東兵圈種,約去三千餘頃。
雖有撥補,率皆名償實無,更■賠納租賦。
……忽今月初四日,有差艾大人将通地盡圈牧馬,計通地不過五千餘頃,前圈種三千餘頃,茲再圈二千四百餘頃,而通地盡圈,而通民無地播種矣。
”③ 史籍中對圈地給當地居民帶來的災難留下了許多記載,以河北雄縣為例,“凡圈民地請旨,戶部遣滿官同有司率筆帖式、撥式庫、甲丁等員役,所至村莊相度畎畝,兩騎前後牽部頒繩索以記周四圍而總積之。
每圈共得幾百十晌,每壯丁分給六晌,晌六畝。
……圈一定則廬舍場圃悉皆屯有,而糧籍以除。
烏瞻一靡一止,惟所駭散向南,多道殣也。
常歲圈内間有纡萊,計畝請于部,不受,交有司收籍,更擇他沃壤以償。
是以歧路盡鸠鹄,中澤少雁鴻矣。
雄其虛存版籍哉!……圈則倍占,退僅虛名,以緻丁男流離,城郭為空”。
④康熙《慶都縣志》也有類似描寫:“國初,鼎革之初,圈占民間地土以界從龍之衆,誠為敦本固圉之至計也。
其被圈之地撥附近軍地補還。
無如奉行者草率從事,止提簿上之地,希完撥補之局,遂使良法美意不獲實及。
是被占者不斃于圈占,而斃于撥補也。
即如慶邑所撥真定衛地并不知坐落何處。
其簿上四至竟有以雞、犬、驢、羊、春分、秋水種種不堪字樣填寫塞責。
地既難于認種,不得不照簿議租,取遍本縣納糧。
”① 受地的八旗貴族、官兵還借口土地瘠薄,不斷新圈撥換。
僅順治四年正月一次圈占的畿輔四十一縣沃地就多達九十九萬三千七百零七晌②。
由于漢族官員以圈地上虧國課、下病民生,上疏力争,清廷每次下令圈占時都聲稱“以後無複再圈民地,庶滿漢兩便”。
實際上欲壑難填的滿洲貴族往往食言自肥,直到康熙二十四年發布了“嗣後永不許圈”的谕旨才告結束。
圈地之外,又有所謂的“投充”。
它既是滿洲貴族奴役漢族人口的重要途徑之一,又為進一步侵占漢民耕地房産大開了方便之門。
投充旗下為奴本來的意思是,畿輔地區大量土地既被滿洲圈占,原住漢族百姓被剝奪了資生之業,滿洲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