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回 應妖夢圓明園遭劫 頒哀诏文宗帝大行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恭親王聞報洋兵殺來,僧、瑞兩軍,不戰自潰,吓得半晌說不出話。
忽報内務府大臣文豐求見。
恭親王跺腳道:“什麼?還要見我做怎麼?回掉他,我不得閑呢!”太監入報: “洋兵要進園來了,桂中堂已經避到廣甯門去了。
”恭親王道: “老桂真是壞東西,他腿也不知互我一聲兒。
”随命備馬,帶了三五個從人,奔出園門,加上兩鞭,向長辛店一帶奔去。
随後大學士瑞麟、步軍統領文祥恰也奔到。
一位親王,兩位大臣,隻好暫時屈尊,就在長辛店居住。
暫時按下。
卻說内務府大臣文豐求見恭親王,太監回出話來,說是不得閑。
文豐正在沒好氣,忽見腳步聲曆亂,侍衛人等轟傳恭親王一爺、瑞中堂、桂中堂、文大臣都走了,咱們也各自兒散吧。
文豐耳聞目見,都是全軀避難之徒,長歎一聲,順着花蔭走去。
正是镂月開雲地方,樓閣重重,宮庭寂寂,那四一春一娘一娘一,早已随扈熱河去了。
文豐到此,惆怅沉香亭畔,豔想楊妃;徘徊濯錦江邊,悲懷蜀帝。
一春一宜一院,痛此際愁絕宮中;月落三更,慨往日痕留枝上。
血點芳枝,魂銷寶帳,不勝今昔盛衰之慨。
正在憑今吊古,忽聽得排槍聲響,排槍過後,随一派西洋軍樂之一聲,由遠而近,漸漸進園來了。
園丁飛報洋兵搶進則一春一門,直向正大光明殿來了。
文豐聞報,不慌不忙,跪下地去,向北叩了九個頭道:“微臣無能,隻有一死報國了。
”叩罷頭,向堂後池裡隻一跳,兩個水旋花,沉下池底去了。
洋兵進了圓明園,殉難官員除了總管内務大臣文豐外,還有清漪園外郎泰清,全家十六口,合室自一焚;中營千總燕桂,全家十六口,同時遇害。
洋人僭居禦園的消息,傳到長辛店,恭親王急極,忙與瑞、桂二中堂商議。
桂良道:“洋人不肯和議,大約為巴夏裡未釋的緣故。
論到兩國相争,不斬來使,怡親王當時原也欠于斟酌。
”恭親王道:“釋放之後,不知他肯就咱們的範圍不肯?”桂良道:“推情度理,總比不釋放好一點子”。
恭親王道:“事到如今,除了這個,竟也沒有别的法子。
”于是一面照會英人,一面行文順天府尹叫把巴夏裡開釋,就派恒祺陪送他回營,約定次日開議款事。
誰料巴夏裡拘着,洋人還有個顧忌,一朝放出,宛似蒼龍入海,猛虎歸山,咆哮搏噬,猛烈得無可言喻。
這一一夜,海澱地方,火光燭天,焚燒竟夕。
恭親王派人往探,說是禦園左邊的民房,被洋人縱了火。
次日,軍探報稱,洋兵移營在安定門外,禦園宮殿已被他們抄掠了個遍,狼藉到不忍言說。
恭親王此時,除了頓足浩歎,也沒有别的法子。
忽門上送進一角文書,卻是洋官照會。
拆開瞧時,要求全權大臣入城會議和約的事。
恭親王皺眉道:“這又是很難的難題目。
”桂良道:“聽說留京王大臣合詞奏行在,請旨趨王一爺入城速定撫議呢。
”恭親王道:“上節旨意,究竟沒有下,我總遵旨辦事是了。
”從此豫親王等屢來催請,恭親王切時不睬。
後來催請的人愈變愈多,礙于情面,沒奈何,移駐廣甯門外之天甯寺,總算跟都城又近了一閘子。
行止猶豫,進退維谷。
正這當兒,忽地接到行在密谕,密谕大意:略稱此時斷難入城辦撫,且令擇地駐紮等語。
恭親王喜道:“明見萬裡,真是堯舜之君。
” 從此恭親王安居城外,每日隻領恒棋等跟英人往來辯論。
此時英法兩國,開出條款,英國除八年所定五十六款照行外,續增九條;法國除八年所定四十二條照行外,續增十條:大意在加索賠款,多占碼頭,以及天津通商,京師寄住等事。
恭親王答應奏請聖裁,一俟奉到批回,即行訂期換約。
似此有求必應,總無枝節可生。
不意一波乍乎,一波又起,怡王擒獲巴夏裡時光,所有巴夏裡的從人數十名,悉數囚送刑部訊供,監禁大興、宛平兩縣牢獄。
這一班洋人,平日衛生一道,都是很講究的。
中國黑暗地獄滋味,哪裡嘗的慣,二十多天工夫,早監斃了十多名。
此番和約成功,例須釋放回營,洋将大怒,行文責問,就要渝盟興師。
恭親王皺眉道:“洋人真不好弄,事到如今,說不得吞聲飲恨。
”立遣恒祺前往謝罪。
洋人不肯答應,聲言要攻打紫禁城,恭親王大驚。
這夜圓明園忽然火起,煙焰沖霄,火光爝天,熊熊炎炎,直紅了半片天,愈燒愈厲害。
燒到天明,火得了風勢,更得飛揚拔扈,倒壁摧牆,厲害到個不堪收拾。
恭親王派人探視,回報是洋兵縱的火,守園丁役,排龍灌救,都被洋兵開槍打退。
這圓明園真也廣闊不過,從景山焚起,昆明湖一帶,直燒了三日三夜。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朝百餘年積蓄,數萬裡的收藏,剛被洋人小小一點火,就燒了個一精一光完結。
前兒還是蘭宮桂殿,風閣龍樓,曾幾何時,就變了數堆瓦礫,一片荒涼。
隻剩得頹垣破井,留在天壤間,徒供後人憑吊而已。
最可惜是若大一座園林,鑿水堆山,植卉種木,一應布景,經營意匠,都是四海文人,兩江才子。
往後就有這個物力,要恢複舊觀,人才消乏,可也萬萬不能夠了。
赫赫宗周,莽莽禾黍,光景也是
忽報内務府大臣文豐求見。
恭親王跺腳道:“什麼?還要見我做怎麼?回掉他,我不得閑呢!”太監入報: “洋兵要進園來了,桂中堂已經避到廣甯門去了。
”恭親王道: “老桂真是壞東西,他腿也不知互我一聲兒。
”随命備馬,帶了三五個從人,奔出園門,加上兩鞭,向長辛店一帶奔去。
随後大學士瑞麟、步軍統領文祥恰也奔到。
一位親王,兩位大臣,隻好暫時屈尊,就在長辛店居住。
暫時按下。
卻說内務府大臣文豐求見恭親王,太監回出話來,說是不得閑。
文豐正在沒好氣,忽見腳步聲曆亂,侍衛人等轟傳恭親王一爺、瑞中堂、桂中堂、文大臣都走了,咱們也各自兒散吧。
文豐耳聞目見,都是全軀避難之徒,長歎一聲,順着花蔭走去。
正是镂月開雲地方,樓閣重重,宮庭寂寂,那四一春一娘一娘一,早已随扈熱河去了。
文豐到此,惆怅沉香亭畔,豔想楊妃;徘徊濯錦江邊,悲懷蜀帝。
一春一宜一院,痛此際愁絕宮中;月落三更,慨往日痕留枝上。
血點芳枝,魂銷寶帳,不勝今昔盛衰之慨。
正在憑今吊古,忽聽得排槍聲響,排槍過後,随一派西洋軍樂之一聲,由遠而近,漸漸進園來了。
園丁飛報洋兵搶進則一春一門,直向正大光明殿來了。
文豐聞報,不慌不忙,跪下地去,向北叩了九個頭道:“微臣無能,隻有一死報國了。
”叩罷頭,向堂後池裡隻一跳,兩個水旋花,沉下池底去了。
洋兵進了圓明園,殉難官員除了總管内務大臣文豐外,還有清漪園外郎泰清,全家十六口,合室自一焚;中營千總燕桂,全家十六口,同時遇害。
洋人僭居禦園的消息,傳到長辛店,恭親王急極,忙與瑞、桂二中堂商議。
桂良道:“洋人不肯和議,大約為巴夏裡未釋的緣故。
論到兩國相争,不斬來使,怡親王當時原也欠于斟酌。
”恭親王道:“釋放之後,不知他肯就咱們的範圍不肯?”桂良道:“推情度理,總比不釋放好一點子”。
恭親王道:“事到如今,除了這個,竟也沒有别的法子。
”于是一面照會英人,一面行文順天府尹叫把巴夏裡開釋,就派恒祺陪送他回營,約定次日開議款事。
誰料巴夏裡拘着,洋人還有個顧忌,一朝放出,宛似蒼龍入海,猛虎歸山,咆哮搏噬,猛烈得無可言喻。
這一一夜,海澱地方,火光燭天,焚燒竟夕。
恭親王派人往探,說是禦園左邊的民房,被洋人縱了火。
次日,軍探報稱,洋兵移營在安定門外,禦園宮殿已被他們抄掠了個遍,狼藉到不忍言說。
恭親王此時,除了頓足浩歎,也沒有别的法子。
忽門上送進一角文書,卻是洋官照會。
拆開瞧時,要求全權大臣入城會議和約的事。
恭親王皺眉道:“這又是很難的難題目。
”桂良道:“聽說留京王大臣合詞奏行在,請旨趨王一爺入城速定撫議呢。
”恭親王道:“上節旨意,究竟沒有下,我總遵旨辦事是了。
”從此豫親王等屢來催請,恭親王切時不睬。
後來催請的人愈變愈多,礙于情面,沒奈何,移駐廣甯門外之天甯寺,總算跟都城又近了一閘子。
行止猶豫,進退維谷。
正這當兒,忽地接到行在密谕,密谕大意:略稱此時斷難入城辦撫,且令擇地駐紮等語。
恭親王喜道:“明見萬裡,真是堯舜之君。
” 從此恭親王安居城外,每日隻領恒棋等跟英人往來辯論。
此時英法兩國,開出條款,英國除八年所定五十六款照行外,續增九條;法國除八年所定四十二條照行外,續增十條:大意在加索賠款,多占碼頭,以及天津通商,京師寄住等事。
恭親王答應奏請聖裁,一俟奉到批回,即行訂期換約。
似此有求必應,總無枝節可生。
不意一波乍乎,一波又起,怡王擒獲巴夏裡時光,所有巴夏裡的從人數十名,悉數囚送刑部訊供,監禁大興、宛平兩縣牢獄。
這一班洋人,平日衛生一道,都是很講究的。
中國黑暗地獄滋味,哪裡嘗的慣,二十多天工夫,早監斃了十多名。
此番和約成功,例須釋放回營,洋将大怒,行文責問,就要渝盟興師。
恭親王皺眉道:“洋人真不好弄,事到如今,說不得吞聲飲恨。
”立遣恒祺前往謝罪。
洋人不肯答應,聲言要攻打紫禁城,恭親王大驚。
這夜圓明園忽然火起,煙焰沖霄,火光爝天,熊熊炎炎,直紅了半片天,愈燒愈厲害。
燒到天明,火得了風勢,更得飛揚拔扈,倒壁摧牆,厲害到個不堪收拾。
恭親王派人探視,回報是洋兵縱的火,守園丁役,排龍灌救,都被洋兵開槍打退。
這圓明園真也廣闊不過,從景山焚起,昆明湖一帶,直燒了三日三夜。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鹹豐五朝百餘年積蓄,數萬裡的收藏,剛被洋人小小一點火,就燒了個一精一光完結。
前兒還是蘭宮桂殿,風閣龍樓,曾幾何時,就變了數堆瓦礫,一片荒涼。
隻剩得頹垣破井,留在天壤間,徒供後人憑吊而已。
最可惜是若大一座園林,鑿水堆山,植卉種木,一應布景,經營意匠,都是四海文人,兩江才子。
往後就有這個物力,要恢複舊觀,人才消乏,可也萬萬不能夠了。
赫赫宗周,莽莽禾黍,光景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