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回 劉韻珂附片保伊相 舒垕庵妙策用偷兒

關燈
話說金華協副将朱将軍父子殉了國,小揩子朱共南,死後複蘇,奔到大營告敗,已是血人兒模樣,營門軍弁,大吃一驚。

    文參贊詢知情形,吓得面如土色,忙令标下将并,保護着自己,逃向曹娥江去。

    一面專騎知照揚威将軍奕經,叫他一同逃走。

    不意奕将軍消息靈通,早已逃走多時了。

    這一役,英人雖然獲着勝仗,傷亡兵弁,累百盈千,事後埋葬一屍一身,連忙了五七天呢。

    英人相語道:“自從内犯以來,這麼的大創,從沒有受過。

     ”所以将軍、參贊,舒徐暇豫的逃遁,英兵倒并不來追趕。

    文參贊逃到紹興,見奕經已經先在。

    奕經一見文蔚,就問洋兵追來嗎?文蔚道:“參贊走時,洋兵沒有見呢。

    ”奕經咋舌道: “見了就走不成了。

    這種事,險的很。

    ”文蔚道:“虧得朱貴死命的擋住了,不然我與将軍,都要不免呢。

    ”當下,奕經就叫文參贊守住紹興,自己片舟一時,悄悄向杭州去了。

    杭州撫台劉韻珂,為人很是圓滑,接見了奕經,詢知緻敗的緣故,就悄悄奏了一本,聲稱“将軍等密籌數月,一切布置區處,悉從隐秘。

    臣忝任封坼,尚不能深悉,遑問其他?”差不多把奕将軍踢了一腳。

    奕經沒有知道,還把他當做好人,同他商量恢複的事。

    韻珂道:“将軍意思要怎樣?”奕經道:“洋人這麼厲害,戰呢斷斷不雕夠再戰,要恢複甯波,還是跟他和了罷。

    ” 韻珂道:“時勢如此,也隻好這個樣子。

    ”奕經道:“咱們會銜上一個本子如何?”韻珂道:“本子還是各上各的好。

    總之這件事,我極力幫忙就是了。

    ”奕經道:“既然如此,我還得到海甯州去查看一下子,那邊也是海口呢。

    ”次日,奕經帶領從人,自向海甯州而去,韻珂便叫幕友拟了一份十可慮的奏稿,把浙江情形,說得非常危險,卻并無一辭半語,說及和定。

    結末一段,韻珂嫌幕友措辭不善,親自提筆改削。

    改畢,目閱一過,頗為得意。

    其辭是: 凡此十者,皆屬必然之患,亦皆屬無解之憂。

    若不早為籌劃,則國家大事,豈容屢誤?現在将軍赴海甯州,查看海口情形。

    參贊大臣文蔚,留住紹城,調置前路防守事宜。

    究竟此後應作何籌辦,将軍等似亦尚無定見。

    臣渥鐵生成,若不将實在情形,直陳于聖主之前,後日倘省垣不守,臣粉身碎骨,難蓋前愆。

    伏乞皇上俯念浙省事宜,實在危急,獨一操一乾斷,饬令将軍等随機應變,妥協辦理,俾浙省危而複安,即天下亦胥受其福。

    臣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似這麼的奏稿,面子上并不主張和議。

    意思裡卻句句主張和議,獨一操一乾斷,無非要宣宗速定和局。

    随機應變,無非要奕經等暫事覊縻。

    好在着筆甚輕,一點子痕迹不露,輕圓流利,巧妙絕倫。

    劉韻珂如何不得意?既而轉念,這法子雖然巧妙,究竟還不很妥當。

    倘然皇上叫我辦理和局,我這一身,不免要遭輿論抨擊,倒不如另外弄出一個人來,自己好推卸幹淨。

    攢眉苦思,想了頓飯時候,竟被他想出一個最妥當的人來。

    随又提筆,做成一個附片稿子。

    其辭道: 臣前請将已革兩江總督伊裡布,政發江浙軍營效力贖罪,未蒙允準,恩出自上,臣何敢象行渎請?惟念該革員之獲罪,究屬因公,且其按兵不戰,究與饋事誤國者有别。

    我皇上一愛一惜人才,凡中外獲咎臣工,苟心迹可原,鹹荷棄瑕錄用,或令戴罪立功,不知凡幾。

    如周天爵、林則徐等,亦皆令其及時自效,仰見聖德如天,不使諸臣終身廢棄之至意。

    伊裡布與周天爵等,同系譴戍之人,情罪似無二緻。

    且公忠體國,并無邀功近名之心。

    臣平生所見,隻此一人。

    現在将軍等差委需員,除帶司員之外,又調取訣省丞倅、牧令來浙委用,并令本省之舉貢生監,查辦事件,若老成謹慎,不貪功,不圖利,如伊利布者,正可以備器,何況該革員為洋人所感戴,即其家人張喜,亦為洋人所傾服。

    若令其來浙,或洋人聞之,不複内犯,亦未可定。

    可否仰懇天恩,将伊裡布發至浙江,在軍營效力,贖罪之處出自聖裁,臣冒犯宸嚴,不勝戰栗。

    如蒙皇上鑒其無他,伏望俯賜采納,浙省幸甚,海疆幸甚。

    謹附片陳明。

     這一個附片,并那十可慮奏稿,一齊交給當折奏的幕友,謄寫清楚,即行拜發。

    宣宗接到此奏,焦灼異常,跟軍機大臣商議一會子,随下旨授耆英為杭州将軍,賞給伊裡布七品銜,命其随同赴浙。

    又下一道密渝給突經,道: 本日據劉韻珂奏,請将伊裡布發至浙江軍營,效力贖罪。

     已有旨令随耆英前往矣。

    現在浙省剿辦,既難得手,則防堵是第一要務,萬不可再有疏失。

    該将軍等,惟當激勵衆心,協力守禦,不可因前次失利,稍存畏惠,緻洋人乘機,更肆猖獗。

    耆英此來,已谕令該将軍等,相度機宜,通籌大局。

    臨時自必密商,至防堵保衛,是将軍、參贊等專職,倘有疏虞,孟一浪一獲咎,朕惟将軍等是問。

    該将軍接奉此次密谕,惟有默識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