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回 著偉論儒士挽狂瀾 弄小巧大臣窘番使
關燈
小
中
大
商船載貨通商,于是荷蘭遂得與葡萄牙并駕齊驅了。
好夢不長,盛筵易散。
世宗登了位,歐洲人又狠狠經了一番挫折。
世宗生一性一猜忌,對于至親的骨肉,至順的臣民,尚都不很相信,何況那異俗殊教的歐洲人!即位之初,就下嚴旨,把内地歐人悉押送澳門安置;所有教堂,都改作公廨;又限止澳門洋人,隻準住三十名,溢了額,即迫令随船回國。
隻北京那所教堂,為是聖祖特旨準立的,沒有撤掉。
高宗繼述父德,傳教禁令依舊沒有放松。
所有西洋傳教人犯,悉拟永遠監禁之罪。
直到乾隆五十年十月,才下了一道恩旨道:前因西洋巴亞裡央等,私入内地傳教,經湖廣省究出各省傳教之犯,業據刑部審拟監禁。
第思此等人犯,不過意在傳教,尚無别項不法情事。
且究系外洋,不請國法,永禁囹圄,情殊可憫。
俱著加恩釋放,交京城教堂安分居住。
如情願回洋者,着該部派司員押送回粵,以示柔遠至意。
欽此。
傳教的雖然蒙了帝德,通商的尚未沐着皇恩。
英吉利國見葡荷兩邦在中國的商務,日興月盛,随也揚帆載貨而至。
英商初意拼着資本,跟葡荷商人很很鬥一鬥。
無如澳門定例,隻有葡商輸船鈔不輸貨稅,其餘各國都是船貨并稅的。
稅重利徽,不能争鬥。
要自己另辟一個碼頭,看對了舟山地方,跟官府商量,官府又不肯答應。
英人苦得沒法可想,回國哭訴國王。
國王于是特派專使馬甘尼到北京,來請通商傳教,并請援俄羅斯往例,得在京師寄住。
高宗下敕谕一道,其辭道:爾國留人在京,言語不通,衣服殊制,無地可以置。
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體改易服色,則天朝從不肯強人以所難。
至于爾國所奉之教,原系西洋各國向奉之教,天朝自開辟以來,聖帝明王,垂教創法,四方億兆,率由有索,不敢惑于異說。
即在京當差之西洋人等,居住在堂,亦不準與中國民人交結,妄行傳教,所請尤不可行。
欽此。
高宗雖沒有允準,為是遠人向慕,誠款可嘉,特命重臣伴送英使馬甘尼由内地經曆直隸、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至粵東,放洋回國。
乾隆六十年,英人複具書币,由四班公司大班轉呈粵撫,代為陳奏,詞極恭順。
高宗簽以優诏,英人一遣專使,兩具書币,無非欲自立碼頭,特開商埠。
奈中朝敕渝,隻準循行舊例,不許另設新條,英人到此,也隻好堅心忍耐,靜候機會而已。
嘉慶七年,忽駛兵船六艘,停泊雞頸洋,大有窺伺澳門之意。
托言知法人欲取澳門,特派兵船代為戍守。
葡人告知大府,大府派人到英船宣谕,不得逞志而去。
十三年,英将度路利又率兵船從安南駛至,聲言法蘭西已取小呂宋,順道将襲澳門,咱們特來助你守禦。
兩廣總督吳熊光、廣東巡撫孫玉庭忙饬洋商傳谕英人道:“澳門非葡萄牙所有,乃我大清土地也。
法人焉敢侵轶,就算果有其事,中國有邊警,中國自能抵禦,也不勞你們成兵。
”圖路利并不答話,督兵登岸,占踞了市樓,吓得澳門商民罷市奔竄。
督撫聞變,援照違抗封艙之案,立刻調兵守禦。
圖路利見封了艙,遂率兵船三艘,闖入虎門,進泊黃埔,改乘了舢闆船直趨會城,聲言将劫十三洋行,以修逋怨。
這時光,省河裡虧有着個碣石鎮總兵黃飛鵬飛炮拒敵,轟斃英兵一人,轟傷三人,英人才退了去。
然而澳門洋館,依舊被他據守着呢。
四班公司大班喇佛恃着兵勢,百般的要索,一要算清曆年商欠,二因封艙停市,要把所辦茶葉,淨數退回。
中國官府置之不理。
喇大班正苦不得下台,巧巧本國第二班公司船恰又開到。
公司船主聽得封艙事情,埋怨喇佛道:“犯中國而罷市,就占了澳門有什麼用呢?”此時各國商人也因停了互市,怨謗沸騰。
于是圖路利轉向葡人,索償兵費洋銀六十萬。
葡人畏他兵勢,一口答應,英人才具狀歸誠,請照舊通市。
粵中大吏意在弭釁,許他兵退開艙,圖路利遂啟碇出洋而去。
仁宗聞之,以吳熊光畏葸示弱,下旨革職。
二十一年,英王複遣使臣分人粵東、京師。
到粵東的名叫加拉威禮,到京師的是一正一副,正使叫羅爾美,副使馬禮遜。
加拉威禮一到粵東,就争論谒見儀注。
因為舊制,貢使見制台将軍,都要免冠俯伏,大吏高坐,堂皇坦受不辭。
加拉威禮不肯行這個儀注,恰值制台蔣公進京陛見去了,護督董教增是個利氣人兒,準許英使免行拜伏,隻行免冠緻敬的儀注,制台也起立相受。
羅爾美、馬禮遜到了天津,也蒙清仁宗十分優待,特派戶部尚書和世泰前往天津宣恩賜宴。
宴罷時候,和尚書告知英使,中朝體制,謝宴須行跪拜儀注。
英使道:“敝國崇奉基督,從沒有跪拜之禮。
就是臣民觐見君主,也隻免冠鞠躬。
貴大臣鈞谕,敝使實難從命。
”和尚書道:“這可難了,中朝體制,難道為了你們就改掉不成?本朝應符受命,光宅萬方,聲教所迄,無論異方殊俗。
如蒙古、西藏、新疆各地,一靡一不臣服恐後,就遠如安南、緬甸、暹邏、廓爾喀各邦,也都受封朝貢,遵奉正朔。
乾隆二十八年,爾國使臣入觐,也是遵依中朝體制的。
你這會子,怎麼可以獨自改變呢?
好夢不長,盛筵易散。
世宗登了位,歐洲人又狠狠經了一番挫折。
世宗生一性一猜忌,對于至親的骨肉,至順的臣民,尚都不很相信,何況那異俗殊教的歐洲人!即位之初,就下嚴旨,把内地歐人悉押送澳門安置;所有教堂,都改作公廨;又限止澳門洋人,隻準住三十名,溢了額,即迫令随船回國。
隻北京那所教堂,為是聖祖特旨準立的,沒有撤掉。
高宗繼述父德,傳教禁令依舊沒有放松。
所有西洋傳教人犯,悉拟永遠監禁之罪。
直到乾隆五十年十月,才下了一道恩旨道:前因西洋巴亞裡央等,私入内地傳教,經湖廣省究出各省傳教之犯,業據刑部審拟監禁。
第思此等人犯,不過意在傳教,尚無别項不法情事。
且究系外洋,不請國法,永禁囹圄,情殊可憫。
俱著加恩釋放,交京城教堂安分居住。
如情願回洋者,着該部派司員押送回粵,以示柔遠至意。
欽此。
傳教的雖然蒙了帝德,通商的尚未沐着皇恩。
英吉利國見葡荷兩邦在中國的商務,日興月盛,随也揚帆載貨而至。
英商初意拼着資本,跟葡荷商人很很鬥一鬥。
無如澳門定例,隻有葡商輸船鈔不輸貨稅,其餘各國都是船貨并稅的。
稅重利徽,不能争鬥。
要自己另辟一個碼頭,看對了舟山地方,跟官府商量,官府又不肯答應。
英人苦得沒法可想,回國哭訴國王。
國王于是特派專使馬甘尼到北京,來請通商傳教,并請援俄羅斯往例,得在京師寄住。
高宗下敕谕一道,其辭道:爾國留人在京,言語不通,衣服殊制,無地可以置。
若必似來京當差之西洋人,令其一體改易服色,則天朝從不肯強人以所難。
至于爾國所奉之教,原系西洋各國向奉之教,天朝自開辟以來,聖帝明王,垂教創法,四方億兆,率由有索,不敢惑于異說。
即在京當差之西洋人等,居住在堂,亦不準與中國民人交結,妄行傳教,所請尤不可行。
欽此。
高宗雖沒有允準,為是遠人向慕,誠款可嘉,特命重臣伴送英使馬甘尼由内地經曆直隸、山東、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至粵東,放洋回國。
乾隆六十年,英人複具書币,由四班公司大班轉呈粵撫,代為陳奏,詞極恭順。
高宗簽以優诏,英人一遣專使,兩具書币,無非欲自立碼頭,特開商埠。
奈中朝敕渝,隻準循行舊例,不許另設新條,英人到此,也隻好堅心忍耐,靜候機會而已。
嘉慶七年,忽駛兵船六艘,停泊雞頸洋,大有窺伺澳門之意。
托言知法人欲取澳門,特派兵船代為戍守。
葡人告知大府,大府派人到英船宣谕,不得逞志而去。
十三年,英将度路利又率兵船從安南駛至,聲言法蘭西已取小呂宋,順道将襲澳門,咱們特來助你守禦。
兩廣總督吳熊光、廣東巡撫孫玉庭忙饬洋商傳谕英人道:“澳門非葡萄牙所有,乃我大清土地也。
法人焉敢侵轶,就算果有其事,中國有邊警,中國自能抵禦,也不勞你們成兵。
”圖路利并不答話,督兵登岸,占踞了市樓,吓得澳門商民罷市奔竄。
督撫聞變,援照違抗封艙之案,立刻調兵守禦。
圖路利見封了艙,遂率兵船三艘,闖入虎門,進泊黃埔,改乘了舢闆船直趨會城,聲言将劫十三洋行,以修逋怨。
這時光,省河裡虧有着個碣石鎮總兵黃飛鵬飛炮拒敵,轟斃英兵一人,轟傷三人,英人才退了去。
然而澳門洋館,依舊被他據守着呢。
四班公司大班喇佛恃着兵勢,百般的要索,一要算清曆年商欠,二因封艙停市,要把所辦茶葉,淨數退回。
中國官府置之不理。
喇大班正苦不得下台,巧巧本國第二班公司船恰又開到。
公司船主聽得封艙事情,埋怨喇佛道:“犯中國而罷市,就占了澳門有什麼用呢?”此時各國商人也因停了互市,怨謗沸騰。
于是圖路利轉向葡人,索償兵費洋銀六十萬。
葡人畏他兵勢,一口答應,英人才具狀歸誠,請照舊通市。
粵中大吏意在弭釁,許他兵退開艙,圖路利遂啟碇出洋而去。
仁宗聞之,以吳熊光畏葸示弱,下旨革職。
二十一年,英王複遣使臣分人粵東、京師。
到粵東的名叫加拉威禮,到京師的是一正一副,正使叫羅爾美,副使馬禮遜。
加拉威禮一到粵東,就争論谒見儀注。
因為舊制,貢使見制台将軍,都要免冠俯伏,大吏高坐,堂皇坦受不辭。
加拉威禮不肯行這個儀注,恰值制台蔣公進京陛見去了,護督董教增是個利氣人兒,準許英使免行拜伏,隻行免冠緻敬的儀注,制台也起立相受。
羅爾美、馬禮遜到了天津,也蒙清仁宗十分優待,特派戶部
宴罷時候,和尚書告知英使,中朝體制,謝宴須行跪拜儀注。
英使道:“敝國崇奉基督,從沒有跪拜之禮。
就是臣民觐見君主,也隻免冠鞠躬。
貴大臣鈞谕,敝使實難從命。
”和尚書道:“這可難了,中朝體制,難道為了你們就改掉不成?本朝應符受命,光宅萬方,聲教所迄,無論異方殊俗。
如蒙古、西藏、新疆各地,一靡一不臣服恐後,就遠如安南、緬甸、暹邏、廓爾喀各邦,也都受封朝貢,遵奉正朔。
乾隆二十八年,爾國使臣入觐,也是遵依中朝體制的。
你這會子,怎麼可以獨自改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