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回 著偉論儒士挽狂瀾 弄小巧大臣窘番使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廣東大府,信了葡人的話,下令發兵開炮,驅逐英船,英人憤甚,乘潮揚帆,徑一逼一炮台,鳴槍拒鬥。
岸上百姓,呼噪跳躍,助官兵聲勢,磚片石塊,抛擲如雨。
究竟手腕的力量,敵不過火器,英人一湧登岸。
守炮台官兵虧得眼明手快,拔腳飛奔,沒有受着虧。
可憐那班呆笨的百姓,中彈跌倒,倒傷掉了五七個。
英人奪占了炮台,四出一騷一掠,把附近官衙,一把火燒光,又掠取商艇小艇。
大府怕啟邊釁,被朝廷責問,再派人到英船慰谕。
英船長道:“咱們來此,本非尋釁,不過要跟各國一般,得在澳門、濠鏡通商互市罷了。
”随又獻了許多禮物。
大府應允,英商遂繳出炮台,鬻貨而歸。
然而明朝人不知他是英吉利,隻混稱紅一毛一人呢。
清兵人京,明臣盡都投降,洋人南懷仁在欽天監助修曆法,也随班迎降。
攝政王多爾衮,谕令原職辦事。
順治二年,湯若望再至京師,上書言新法,并進西洋儀器,得旨令與南懷仁同入欽天監,依西法造曆書頒行各直省。
不料這時候,偏有一個不識時務的硬漢,起來跟他們作對。
此人姓楊,名光先,安徽新安衛人,于疇人之學,很有心得。
這年,見新曆本面上,刊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心裡很不為然,遂上書禮科,言一春一秋大一統,曆書面上不應刊有西洋字樣。
禮科官員也沒工夫替他代奏。
康熙三年,新曆頒行,竟被光先捉住一個破綻,遂在禮部衙門,告了一狀,摘其推算本年十二月戊午朔日食交會之誤,奉旨交吏部會審。
于是湯若望等一班西洋曆家,盡都黜掉,特授楊光先為監副,随轉升為監正。
光先自知但明推步之理,不明推步之數,辭了五回的官,都沒有允準。
康熙六年的曆本,是楊光先推排的。
一報還一報,也被洋人捉了個破綻去,告到當官,為的是推錯了一個閏月。
楊光先推的是八年十二月當置閏月,南懷仁、湯若望告的是,雨水系正月節氣,閏了十二月,二十九日值雨水,即為九年之正月不當閏,置閏應在明年二月。
欽天監大臣照實奏聞,奉旨下光先于獄,拟出罪名,是監候斬,減輕一等,充發黑龍江。
清聖祖待到西洋人,恩遇非常優渥。
三藩之變,召見南懷仁于養心殿,命依水法造炮,以備邊用。
又因明季以來,曆法疏舛,于是荟萃中西之同異,取其借根方對數,及以量代算之法,禦制成兩種書籍,一種叫《數理一精一蘊》,一種叫《曆象考成》,南、湯兩人,都同預編纂之列。
把個楊光先活要氣死。
于是奮筆著書,把西法西教,批得一文都不值,其書名叫《不得已書》,大旨稱說: 自利瑪窦入中國以來,其徒一黨一皆借曆法以一陰一行其教于中土,今開堂京師宣武門外及各省,凡三十窟一穴一。
而廣東之香山澳盈數萬人,盤踞其間成一大都會,以暗地送往迎來,而棋布一黨一羽于大清十三省要害之地。
其意欲何為乎?大清國卧榻之旁,豈客若輩鼾睡!庫先之愚見,甯可使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
徐光啟以曆法薦利瑪窦等于朝,以數萬裡不朝貢之人,來而弗稽其所從來,去而弗究其所從去,行不監押之,止不關防之,十三省之山川形勢,兵馬錢糧,一靡一不收歸圖籍而莫之禁。
古今有此玩待外國人之政否?世或以其制器一精一奇而喜之,或以其不昏不宦而重之,不知其儀器一精一者,兵械亦一精一,适足為我隐患也。
不昏不宦者,其志不在小,乃在謗吾民而去之。
如圖日本取呂宋之已事可鑒也。
詩曰:“相彼雨雪,先集為霰”;傳曰:“鷹化為鸠,君子猶惡其眼。
”今者海氛未靖,譏察當嚴。
揖盜開門,後患宜毖。
甯使今日詈予為妒口,毋使異日神予為前知。
是則中國之厚幸也。
楊光先雖然這麼大聲疾呼,人微言卑,誰肯信他呢。
南湯諸人,既然得一寵一,遂請得聖祖特旨,西洋人在京師的,準許自行其教,惟不準傳教于中國。
自獲着這道護符之後,開堂講道,被勸入教的,累百盈千。
聖旨上雖沒有允準,地方官誰願多事?康熙九年,意大利王遣使人貢。
十七年,召見于太和殿,宴赍遣歸。
此時西人到中國的,隻有兩種,一種是傳教的,一種是通商的,執業雖然不同,行派卻是差不多,堅忍一精一毅,懲你迅雷暴雨,駭一浪一驚風,千挫百折,他終是談笑自如,行無所事。
工夫用得深,鐵杖可磨針,自然被他入聖超凡,嘗到了素願才罷。
别說傳教的意大利人,就是那通商的荷蘭人,趕到中國,法葡兩邦祖鞭先着濠鏡澳門,已沒有他插足的地方,竟會轉旆東征,奪占台灣一島。
風雲不測,禍福無門,順治十六年,明朝的遺臣朱成功大舉征清,吃了個大敗仗,回轉來竟把旅台荷人通通趕掉,把台灣奪了去。
做一個立命安身所在。
這時光荷蘭人苦得立錐之地都沒有了,削尖了頭鑽,竟被他鑽出一條路子來,趕到廣東,懇求撫台代奏,願備外藩修職貢。
康熙十三年,遣使赍表到京,聖祖優诏褒答,部議五年一貢,貢道由廣東人,诏改八年一貢,以示柔遠。
清兵征台灣,荷蘭人又率舟師助戰,百計千謀,無非為通商地步。
台灣平靖,海禁大開,澳門、漳州、甯波、雲台山,都設立了榷關,特準荷蘭
岸上百姓,呼噪跳躍,助官兵聲勢,磚片石塊,抛擲如雨。
究竟手腕的力量,敵不過火器,英人一湧登岸。
守炮台官兵虧得眼明手快,拔腳飛奔,沒有受着虧。
可憐那班呆笨的百姓,中彈跌倒,倒傷掉了五七個。
英人奪占了炮台,四出一騷一掠,把附近官衙,一把火燒光,又掠取商艇小艇。
大府怕啟邊釁,被朝廷責問,再派人到英船慰谕。
英船長道:“咱們來此,本非尋釁,不過要跟各國一般,得在澳門、濠鏡通商互市罷了。
”随又獻了許多禮物。
大府應允,英商遂繳出炮台,鬻貨而歸。
然而明朝人不知他是英吉利,隻混稱紅一毛一人呢。
清兵人京,明臣盡都投降,洋人南懷仁在欽天監助修曆法,也随班迎降。
攝政王多爾衮,谕令原職辦事。
順治二年,湯若望再至京師,上書言新法,并進西洋儀器,得旨令與南懷仁同入欽天監,依西法造曆書頒行各直省。
不料這時候,偏有一個不識時務的硬漢,起來跟他們作對。
此人姓楊,名光先,安徽新安衛人,于疇人之學,很有心得。
這年,見新曆本面上,刊有“依西洋新法”五個字,心裡很不為然,遂上書禮科,言一春一秋大一統,曆書面上不應刊有西洋字樣。
禮科官員也沒工夫替他代奏。
康熙三年,新曆頒行,竟被光先捉住一個破綻,遂在禮部衙門,告了一狀,摘其推算本年十二月戊午朔日食交會之誤,奉旨交吏部會審。
于是湯若望等一班西洋曆家,盡都黜掉,特授楊光先為監副,随轉升為監正。
光先自知但明推步之理,不明推步之數,辭了五回的官,都沒有允準。
康熙六年的曆本,是楊光先推排的。
一報還一報,也被洋人捉了個破綻去,告到當官,為的是推錯了一個閏月。
楊光先推的是八年十二月當置閏月,南懷仁、湯若望告的是,雨水系正月節氣,閏了十二月,二十九日值雨水,即為九年之正月不當閏,置閏應在明年二月。
欽天監大臣照實奏聞,奉旨下光先于獄,拟出罪名,是監候斬,減輕一等,充發黑龍江。
清聖祖待到西洋人,恩遇非常優渥。
三藩之變,召見南懷仁于養心殿,命依水法造炮,以備邊用。
又因明季以來,曆法疏舛,于是荟萃中西之同異,取其借根方對數,及以量代算之法,禦制成兩種書籍,一種叫《數理一精一蘊》,一種叫《曆象考成》,南、湯兩人,都同預編纂之列。
把個楊光先活要氣死。
于是奮筆著書,把西法西教,批得一文都不值,其書名叫《不得已書》,大旨稱說: 自利瑪窦入中國以來,其徒一黨一皆借曆法以一陰一行其教于中土,今開堂京師宣武門外及各省,凡三十窟一穴一。
而廣東之香山澳盈數萬人,盤踞其間成一大都會,以暗地送往迎來,而棋布一黨一羽于大清十三省要害之地。
其意欲何為乎?大清國卧榻之旁,豈客若輩鼾睡!庫先之愚見,甯可使中國無好曆法,不可使中國有西洋人。
徐光啟以曆法薦利瑪窦等于朝,以數萬裡不朝貢之人,來而弗稽其所從來,去而弗究其所從去,行不監押之,止不關防之,十三省之山川形勢,兵馬錢糧,一靡一不收歸圖籍而莫之禁。
古今有此玩待外國人之政否?世或以其制器一精一奇而喜之,或以其不昏不宦而重之,不知其儀器一精一者,兵械亦一精一,适足為我隐患也。
不昏不宦者,其志不在小,乃在謗吾民而去之。
如圖日本取呂宋之已事可鑒也。
詩曰:“相彼雨雪,先集為霰”;傳曰:“鷹化為鸠,君子猶惡其眼。
”今者海氛未靖,譏察當嚴。
揖盜開門,後患宜毖。
甯使今日詈予為妒口,毋使異日神予為前知。
是則中國之厚幸也。
楊光先雖然這麼大聲疾呼,人微言卑,誰肯信他呢。
南湯諸人,既然得一寵一,遂請得聖祖特旨,西洋人在京師的,準許自行其教,惟不準傳教于中國。
自獲着這道護符之後,開堂講道,被勸入教的,累百盈千。
聖旨上雖沒有允準,地方官誰願多事?康熙九年,意大利王遣使人貢。
十七年,召見于太和殿,宴赍遣歸。
此時西人到中國的,隻有兩種,一種是傳教的,一種是通商的,執業雖然不同,行派卻是差不多,堅忍一精一毅,懲你迅雷暴雨,駭一浪一驚風,千挫百折,他終是談笑自如,行無所事。
工夫用得深,鐵杖可磨針,自然被他入聖超凡,嘗到了素願才罷。
别說傳教的意大利人,就是那通商的荷蘭人,趕到中國,法葡兩邦祖鞭先着濠鏡澳門,已沒有他插足的地方,竟會轉旆東征,奪占台灣一島。
風雲不測,禍福無門,順治十六年,明朝的遺臣朱成功大舉征清,吃了個大敗仗,回轉來竟把旅台荷人通通趕掉,把台灣奪了去。
做一個立命安身所在。
這時光荷蘭人苦得立錐之地都沒有了,削尖了頭鑽,竟被他鑽出一條路子來,趕到廣東,懇求撫台代奏,願備外藩修職貢。
康熙十三年,遣使赍表到京,聖祖優诏褒答,部議五年一貢,貢道由廣東人,诏改八年一貢,以示柔遠。
清兵征台灣,荷蘭人又率舟師助戰,百計千謀,無非為通商地步。
台灣平靖,海禁大開,澳門、漳州、甯波、雲台山,都設立了榷關,特準荷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