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回 曹振庸巧意逢君 張格爾甘心謀逆
關燈
小
中
大
“怎麼要這許多銀子,叫他進來,我當面問他的話。
” 太監領旨,一時同了内務府大臣進來。
見過駕,宣宗道:“朕不過要一味豆腐炒豬肝,你們就會浮開上這許多花帳。
照你的帳,隻一味菜,差不多就要二十兩銀子了。
”内務府大臣碰頭道:“奴才所開,均是實價,并無絲毫浮冒,皇上即可派員訪查。
”宜宗道:“西華門外茂林飯鋪裡有賣的,隻需大錢五十八文呢。
每日差一個太監,拿碗子到他那裡買了,豈不省事?”内務府大臣碰頭道:“市品恐不潔淨,未便上供。
”宣宗道:“朕倒不在乎呢,你盡辦來是了。
”内務府大臣無言而退。
次日,上本複奏,聲稱:“奴才奉旨後,即派遣司員出西華門查訪,據稱遍訪幾處居民,鹹稱茂林飯鋪閉歇已久,所有豆腐炒豬肝,委實無法采辦。
合即具本奏聞。
”等語。
宣宗沒法,向左右道:“朕終不忍以口腹之故,累吾民日負銀二十兩也。
” 曹振庸卻就此受了主知,不到半年,升為武英殿大學士,為漢大學士的領袖。
此時在廷諸臣知道宣宗勵一精一圖治,便争着上章言事,或是舉人家房闱秘事,或是陳人家曲室密談,一切細事瑣聞,無不形之奏牍,總算得直臣遍地,言路大開,一派的聖明景象。
宣宗初時,還虛衷延納,後來愈鬧愈不成體統,也就懶怠再去瞧閱了。
無奈各部尚侍翰詹科道,凡有奏事權一柄一的,還興頭得要不的,今兒一本,明兒一本,鬧得雲煙缭繞,積牍盈尺,大有閱不勝閱,批不勝批之勢。
意欲懲戒一二,以警其餘,又怕因噎廢食,蹈沮格言路之弊。
一日,振庸人侍,見宣宗面帶憂容,因問道:“方今四海升平,兆民樂業,皇上為甚不快呢?”宣宗道:“朕躬廣開言路,原要身緻太平,不意廷臣所上奏本,類多一毛一舉細故,無關宏旨。
朕要批斥他們,又怕不知道的人說朕是拒谏。
要盡都批閱呢,一精一力上實是夠不到。
”振庸道:“這個很容易處置,凡廷臣所上章奏,不必問他所言何事,隻要細心查閱,摘出一兩個破體疑誤的字,交部議處,懲戒他一兩個。
這麼一辦,上本的人自必駭服聖衷周密,雖一二筆誤,尚不肯輕易放過,況其有關系之大者,嗣後自不敢妄逞筆鋒,輕上封事了。
上無拒谏之疑,下杜妄言之患,這法兒似乎還可以行得。
”宣宗大喜,立即如法炮制。
從此科道兩衙七八十位直臣,相戒不敢言事,都變做仗馬寒蟬了。
一人作俑,相習成風。
道光以前,殿廷試士大臣奉派閱卷,都是先取文詞,後取書法,從沒有為了一二個破體字,就抑置高文于劣等的。
自振庸用了事,閱卷大臣仰承風旨,以為奏折尚且如此,何況士子試卷。
于是尋瑕索垢,專究那一點之肥瘦,一畫之短長。
而乾嘉兩朝,考據學博奧典麗之風,竟然掃蕩無餘了。
宣宗垂拱深宮,又如何會知道!特下恩旨,命曹振庸軍機處行走。
于是曹軍機獻可替否,愈益的盡職。
宣宗待他也愈益的一寵一伍,差不多無言不用,無策不從。
京内外大臣見他這麼得君,便都鑽頭覓縫的想法兒跟他拉交情。
振庸要有甚吩咐,衆人便似奉了觀音玉旨似的,遵行恐後。
虧他賦一性一謙抑,作事随和,接物待人,依舊是随随便便,倒并沒什麼薰天氣焰。
一日,五鼓入朝,恰遇着大雪,轎子到午門,忽見一人頂載輝煌,冠裳齊楚,必敬必恭跪在雪地裡正磕頭呢。
天上的雪,一搓一棉扯絮似的降下來,那人竟舒徐暇豫盡磕他的頭,宛如沒有覺着似的。
振庸詫異道:“這不是個傻子嗎,這麼大的雪,跪着磕頭做什麼呢?”随叫家人去問。
一時回稱:“這個人姓謝,名兒叫仁壽,新選山東曆城縣典史,在這兒叩謝聖恩呢。
”振庸笑道:“也有這麼傻的人。
”說着,早人了東華門,下轎進朝房待漏。
朝房裡衆多官員瞧兒見振庸,都起身讓坐。
忽有一人走近身,滿面一春一風的問中堂好。
振庸瞧時,不是别人,正是山東巡撫武隆阿,因事來京陛見的,随笑着敷衍了幾句應酬話。
忽然想起方才那一樁笑話兒,随向武隆阿道:“新選的曆城縣典史謝仁壽,……”才要講下去,一個太監自内奔出道:“爺升殿了,叫起曹振庸。
”振庸聽說,疾趨入内陛見。
一時散值,各自回家,這件事也就忘記了。
不意武隆阿誤會了意思,回到省裡就吩咐巡捕官:“新選的曆城縣典史謝仁壽上轅來,馬上就回我,這是京裡曹大軍機心坎兒上人,留難了他,我可是不依的。
”巡捕官諾諾連聲。
恰值藩台來谒,武隆阿接見之下,也把謝仁壽囑托了藩台,自然滿口應承。
便宜謝仁壽,一跤跌入青雲裡,扶搖直上,步步高升,一歲之間,過班五次,典史老爺,竟變成黃堂太守了。
隔上一年,武隆阿又進京陛見,會着曹振庸,就道:“謝典史已經保升做知府了。
”振庸道:“誰是謝典史,怎麼升的這麼快?”武隆阿道:“就是謝仁壽,去年選出的山東曆城縣典歸。
”振庸道:“我不認識這個人呢。
”武隆阿随把那年在朝房一中堂面告新選典史的事說了一遍。
振庸大笑道:“當日原為事屬創見,無非閑談着當作個笑話兒呢,不意吾兄誤會,竟便宜了這厮。
”說畢,彼此大笑。
忽聞回酋張格爾率領回衆,在新疆地方豎旗起事,聲勢十分利害。
振庸聞報,忙人朝來
” 太監領旨,一時同了内務府大臣進來。
見過駕,宣宗道:“朕不過要一味豆腐炒豬肝,你們就會浮開上這許多花帳。
照你的帳,隻一味菜,差不多就要二十兩銀子了。
”内務府大臣碰頭道:“奴才所開,均是實價,并無絲毫浮冒,皇上即可派員訪查。
”宜宗道:“西華門外茂林飯鋪裡有賣的,隻需大錢五十八文呢。
每日差一個太監,拿碗子到他那裡買了,豈不省事?”内務府大臣碰頭道:“市品恐不潔淨,未便上供。
”宣宗道:“朕倒不在乎呢,你盡辦來是了。
”内務府大臣無言而退。
次日,上本複奏,聲稱:“奴才奉旨後,即派遣司員出西華門查訪,據稱遍訪幾處居民,鹹稱茂林飯鋪閉歇已久,所有豆腐炒豬肝,委實無法采辦。
合即具本奏聞。
”等語。
宣宗沒法,向左右道:“朕終不忍以口腹之故,累吾民日負銀二十兩也。
” 曹振庸卻就此受了主知,不到半年,升為武英殿大學士,為漢大學士的領袖。
此時在廷諸臣知道宣宗勵一精一圖治,便争着上章言事,或是舉人家房闱秘事,或是陳人家曲室密談,一切細事瑣聞,無不形之奏牍,總算得直臣遍地,言路大開,一派的聖明景象。
宣宗初時,還虛衷延納,後來愈鬧愈不成體統,也就懶怠再去瞧閱了。
無奈各部尚侍翰詹科道,凡有奏事權一柄一的,還興頭得要不的,今兒一本,明兒一本,鬧得雲煙缭繞,積牍盈尺,大有閱不勝閱,批不勝批之勢。
意欲懲戒一二,以警其餘,又怕因噎廢食,蹈沮格言路之弊。
一日,振庸人侍,見宣宗面帶憂容,因問道:“方今四海升平,兆民樂業,皇上為甚不快呢?”宣宗道:“朕躬廣開言路,原要身緻太平,不意廷臣所上奏本,類多一毛一舉細故,無關宏旨。
朕要批斥他們,又怕不知道的人說朕是拒谏。
要盡都批閱呢,一精一力上實是夠不到。
”振庸道:“這個很容易處置,凡廷臣所上章奏,不必問他所言何事,隻要細心查閱,摘出一兩個破體疑誤的字,交部議處,懲戒他一兩個。
這麼一辦,上本的人自必駭服聖衷周密,雖一二筆誤,尚不肯輕易放過,況其有關系之大者,嗣後自不敢妄逞筆鋒,輕上封事了。
上無拒谏之疑,下杜妄言之患,這法兒似乎還可以行得。
”宣宗大喜,立即如法炮制。
從此科道兩衙七八十位直臣,相戒不敢言事,都變做仗馬寒蟬了。
一人作俑,相習成風。
道光以前,殿廷試士大臣奉派閱卷,都是先取文詞,後取書法,從沒有為了一二個破體字,就抑置高文于劣等的。
自振庸用了事,閱卷大臣仰承風旨,以為奏折尚且如此,何況士子試卷。
于是尋瑕索垢,專究那一點之肥瘦,一畫之短長。
而乾嘉兩朝,考據學博奧典麗之風,竟然掃蕩無餘了。
宣宗垂拱深宮,又如何會知道!特下恩旨,命曹振庸軍機處行走。
于是曹軍機獻可替否,愈益的盡職。
宣宗待他也愈益的一寵一伍,差不多無言不用,無策不從。
京内外大臣見他這麼得君,便都鑽頭覓縫的想法兒跟他拉交情。
振庸要有甚吩咐,衆人便似奉了觀音玉旨似的,遵行恐後。
虧他賦一性一謙抑,作事随和,接物待人,依舊是随随便便,倒并沒什麼薰天氣焰。
一日,五鼓入朝,恰遇着大雪,轎子到午門,忽見一人頂載輝煌,冠裳齊楚,必敬必恭跪在雪地裡正磕頭呢。
天上的雪,一搓一棉扯絮似的降下來,那人竟舒徐暇豫盡磕他的頭,宛如沒有覺着似的。
振庸詫異道:“這不是個傻子嗎,這麼大的雪,跪着磕頭做什麼呢?”随叫家人去問。
一時回稱:“這個人姓謝,名兒叫仁壽,新選山東曆城縣典史,在這兒叩謝聖恩呢。
”振庸笑道:“也有這麼傻的人。
”說着,早人了東華門,下轎進朝房待漏。
朝房裡衆多官員瞧兒見振庸,都起身讓坐。
忽有一人走近身,滿面一春一風的問中堂好。
振庸瞧時,不是别人,正是山東巡撫武隆阿,因事來京陛見的,随笑着敷衍了幾句應酬話。
忽然想起方才那一樁笑話兒,随向武隆阿道:“新選的曆城縣典史謝仁壽,……”才要講下去,一個太監自内奔出道:“爺升殿了,叫起曹振庸。
”振庸聽說,疾趨入内陛見。
一時散值,各自回家,這件事也就忘記了。
不意武隆阿誤會了意思,回到省裡就吩咐巡捕官:“新選的曆城縣典史謝仁壽上轅來,馬上就回我,這是京裡曹大軍機心坎兒上人,留難了他,我可是不依的。
”巡捕官諾諾連聲。
恰值藩台來谒,武隆阿接見之下,也把謝仁壽囑托了藩台,自然滿口應承。
便宜謝仁壽,一跤跌入青雲裡,扶搖直上,步步高升,一歲之間,過班五次,典史老爺,竟變成黃堂太守了。
隔上一年,武隆阿又進京陛見,會着曹振庸,就道:“謝典史已經保升做知府了。
”振庸道:“誰是謝典史,怎麼升的這麼快?”武隆阿道:“就是謝仁壽,去年選出的山東曆城縣典歸。
”振庸道:“我不認識這個人呢。
”武隆阿随把那年在朝房一中堂面告新選典史的事說了一遍。
振庸大笑道:“當日原為事屬創見,無非閑談着當作個笑話兒呢,不意吾兄誤會,竟便宜了這厮。
”說畢,彼此大笑。
忽聞回酋張格爾率領回衆,在新疆地方豎旗起事,聲勢十分利害。
振庸聞報,忙人朝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