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回 建奇勳帝子獲榮封 捍大患書生殲巨匪

關燈
分的。

    ”同撫台道:“聽老哥的話,定願自己帶兵辦匪了。

    ”劉清道:“大帥果然無人可派,司裡去充一回數,也無不可。

    ”同撫台道: “老哥願去最好。

    但是今兒已是不及,點兵籌饷布署起來,至快總也要三五日呢。

    ”劉清道:“救兵如救火,治賊如治病。

     日子多了,怕就要費事呢。

    ”同撫台道:“我總替你幹是了。

    ”隔了三日,勉強湊足二千人馬,交與劉清。

    劉清統率了,星夜拔營馳赴曹州去。

    無奈丞平日久,兵弁享福慣了,慣的身一子都嬌一嫩起來,走不上四五十裡路,足腫生泡,一個個連天叫苦,三步向前兩步退後的不肯前進。

    劉清白幹急沒中用,催了兩遍,軍士們抱怨道:“你老人家坐着馬,舒服的很,哪裡知道步行的苦楚。

    風又緊,兜着風走路,沙子一揉一進草鞋裡,一揉一得滿腳都是泡。

    一般都是父母皮肉,生在我們身上就這麼的賤,生在你老人家身上,靴兒襪兒裹一着不算,還要乘轎坐馬,就那麼的貴,可知兵不是人當的。

    ”劉清在馬上聽得,随叫家丁拿一雙草鞋來,立刻退去靴子穿上草鞋,跳下馬向衆人道:“衆位辛苦走路,我騎着馬舒服,情理上原是很講不過去的。

    現在我也穿着草鞋走,隻願衆位腳步裡緊一點兒,我就受惠不淺了。

    ”說畢,領着隊飛步前進。

    從此每日總要趕到八九十裡路。

    走了兩日,軍士盡都感動,圍住了劉清脆地叩頭:“請統領騎馬,誓願拼命殺賊。

    ”劉清大喜。

    一到仿山地方,遇着教衆,劉清身先士卒,陷陣沖鋒,拼命的厮殺。

    教徒都是烏合之衆,哪裡經的過這麼大仗,早被殺得四散奔逃。

    陳鎮台聞知戰事,趕忙前來策應,仿山早巳平定了。

    乘勝克複了定陶,于是再戰韓家廟,三戰扈家集,又連獲着大勝。

    每回開仗,都是劉運台領隊沖鋒,陳鎮台倒在後面策應呢。

    荊溪周濟山先生有《山東新樂府詠其事》,其辭道: 一聽征鼙怒若雷,波馳鱗骸陣雲開。

     塊來卻入将軍帳,更與将軍共舉杯。

     教事平定之後,論功升授山東藩台,劉清因為跟大吏不很合意,又不耐薄書錢谷等瑣細事情,自奏請改武職。

    奏旨改授登萊鎮總兵。

    以書生而将兵,以循吏而殺賊,以文職而改武,自古到今,倒也不很多見呢。

    這都是後話。

     當下那彥成接着軍報,随把劉清三戰三捷的事情告知楊遇一春一。

    遇一春一道:“了不得,他一個文官倒立了這麼大功,我們連個道口都沒有打破,真真慚愧死了人呢。

    ”那彥成道:“參贊如果開仗,兄弟就率領本部人馬替你策應。

    ”遇一春一大喜,随點齊本部人馬,掌号出隊。

    自己綽槍躍馬,直向軍口馳去。

    微風拂髯,馬走如飛。

    回瞧部下軍士,健的都如生龍活虎。

    遇一春一督衆前進,大呼奮攻,教衆忙着抵禦,戰鬥方酣,那彥成接應的兵到了,教衆抵敵不住,棄營逃遁。

    楊參贊那欽差合兵追趕,乘勢克複了桃源。

    那彥成要收兵,楊遇一春一道:“不如趁此進圍滑縣,滑縣一下,大事定了。

    ”那彥成道:“滑縣就是古滑州的舊治,城牆堅厚,攻之怕不易下呢。

    ”遇一春一道:“賊首李文成在滑城中,擒賊必擒王,參贊如何敢畏難?”說着,流星探馬飛報軍情,稱說:“桃源賊首劉國明,偷入滑城,護李文成出收外一黨一,西入太行去了。

    ”遇一春一道:“城裡頭沒人,咱們正宜乘虛攻撲。

    ”于是進圍滑城,并力攻打,火炮雲梯兼營并緻,隻二日就攻下了。

    軍探飛報:“賊首李文成因胫創大發,不能坐馬,改乘輕車,率領餘賊,避人輝縣山司寨去了。

    ”遇一春一道: “趁他窮蹙,可以一鼓殲擒。

    稍一縱逝,怕就要變成明末流寇之禍呢。

    ”那彥成道:“此論很是,隻老哥連朝苦戰,不太辛苦嗎?”遇一春一道:“遇一春一原不圖享安逸呢。

    ”于是督率本部人馬,星夜風馳趕到那邊,力攻智取,三五天工夫,早已攻破。

    李文成縱火自一焚而死,餘衆牛亮臣、徐安國等盡被生俘,檻送京師。

    于是天理教衆悉數蕩平。

    仁宗下旨加那彥成太子太保,封三等子,楊遇一春一封三等男。

    又以強克捷首發逆謀勳績偉大,賜谥忠烈,世襲輕車都尉,并饬于原籍及死事地方建立專祠。

    國家真也多事,天理教才平,黃河又決起來了,沖壞儀封等縣數千人口,河督封章人告,請款修堤。

    仁宗立饬戶部撥款。

    戶部尚書回奏:“庫裡存銀已傾,無款可撥。

    ”仁宗道:“連年用兵,把銀子花得水一般。

    挨到正用,倒又沒有了。

    大家想想,可有什麼籌款的法子?”吏部侍郎吳璥請複開捐輸。

    大學士董诰道:“賊起多由吏饕民困,倘再要開捐,是吏治重弊也。

     ”廷臣齊聲附和。

    仁宗饬群臣“從長籌畫”。

    過上四五天,上奏章的倒很不少,不過一大半是空言,一小半又都是窒礙難行的。

    仁完下旨道: 開捐助帑,原非得已之政使,籌畫有方,朕饷何樂是舉。

     迩因軍饷河工經費浩大,命諸臣籌裕,亦之策類皆空言無事實。

    最後英和一疏,極陳開捐之弊,而請複名糧,開礦廠事亦難行。

    中外大臣食君之祿,當思忠君之事。

    且有生财裕饷之方,但封章朝聞,則捐例夕罷。

    若徒為書生陳言,朕久已熟聞,無庸贅渎也。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