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回 林爽文起發天地會 柴大紀方守諸羅城

關燈
生額道:“糟了!糟了!我原望他聞聲逃遁,不承望這賊子竟這麼的膽大!”此時孫、俞兩個文官,已吓得幾乎跌下馬來。

    赫協台究竟行伍出身,膽略非常,傳令道:“既是前面有賊,咱們就這裡紮營罷,好在還隔着五七個村莊,賊子總也不會沖過來。

    ”随問:“這裡是什麼所在?”哨探回道:“此地名叫大墩,離賊巢約有五裡之遙。

    ” 安營已畢,赫協台與孫知府商議鎮台跟前申報軍情的方法。

    孫知府道:“鎮台是傻子,知道咱們駐紮在此,定然不答應的,眼前隻好哄他一哄。

    ”赫協台道:“怎樣哄呢?”孫知府道:“隻說百姓畏罪,懇求大軍不要人境,他們自願把林爽文縛獻到軍,自然再無不信的了。

    ”赫協台道:“哄騙的事情,隻夠瞞一時,日子久了,鎮台責問起來如何回答呢?”孫知府道:“哄過一時,就不怕了。

    前面有的是村莊,咱們隻消下一個令,責成村莊百姓,縛獻賊首。

    ”赫協台道:“百姓不肯從又如何?”孫知府道:“百姓從了,咱們幾個人都是大大的軍功,就可以封妻蔭子。

    倘然不從,我還有絕殺的法子。

    ”赫協台忙問:“什麼法子?”孫知府道:“咱們現在不是有三百人馬麼,這一支人馬打賊子雖然不足,殺百姓卻是有餘,隻消把前面五七座村莊一把火燒光完結。

    ”赫協台驚道:“無端焚毀村莊,鎮台問起來,如何回舍呢?”孫知府道:“這有什麼難處,隻說賊衆負固抗拒,我軍奮勇攻撲,冒死前進,焚毀村莊若幹座,陣斬賊衆若幹名,不又是大大的功勞麼?”赫協台道:“好便好,良心上未免說不過去。

    ”孫知府道:“官一場中要講了良心,一輩子也不會發迹。

    ”赫協台笑道:“事到臨頭,也理論不得許多。

    沒奈何,隻好對他們不起了。

    ” 當下赫生額依照孫景燧方略,焚殺兼施。

    可憐大理村外數百人家,霎時間都化成灰燼。

    那些無辜人民,把官兵恨人骨髓,便都投入天地會,哭請報仇,願當前敵。

    林爽文國民之怨,率領将士乘夜攻營,殺得一屍一橫遍野,血流成河,差不多是全軍覆沒。

    爽文乘勝攻取了彰化城,諸羅、淡水相繼淪陷。

    柴大紀退保府城,星夜派人到福建告急。

    省中接報,水師提督海澄公黃仕簡、陸路提督任承恩、副将徐鼎士,先後派兵渡海援救,一面飛章人告。

     當下高宗就在中和殿召集各議政大臣,商議剿捕大計。

    和珅的兄弟和琳、傅恒的兒子福康安,盡都預議,和珅、阿桂等幾個老臣,更是不用說得。

    高宗先把福建巡捕本章給衆人瞧閱一過,然後咨詢意見。

    阿桂第一個奏道:“朝廷勞師糜饷,誅戮自己赤子,殊非皇上仁覆萬物之意。

    臣主張的是撫,百姓生長太平,厚蒙恩澤,使非迫于萬不得已,何至揭竿稱亂?為今之計,隻消嚴懲貪一官,派員宜撫,台亂自然就平了。

    ”高宗道: “照你講來,又是官一逼一民反了?”阿桂道:“依臣愚見,如果官清吏潔,小民必不緻亂。

    ”高宗向衆人道:“你們聽阿桂之言如何?”和珅道:“阿桂此論,無非要見好百姓,為自己沽名釣譽。

    朝廷的威信,國家的治安,他原不曾計及。

    ”高宗道: “阿桂原是個書癫子,一心一愛一民也是有的,說他端為自己不為國家,那也未免言之有過甚。

    ”又向衆人道:“你們看是如何?”衆人懼怕和珅,都不敢答應,隻有一人谔然道:“知臣莫若君,皇上聖明,豈有反不及和珅之理!”衆人瞧時,見這發話的,不是别個,正是韓城王閣老。

    王閣老與和珅,原本平常的,今日王閣老到軍機處,見和珅手裡執着一幅水墨畫,笑道:“貪墨之風,一至于此。

    ”又一日,和珅拉住王閣老的手道:“狀元宰相手果然好。

    ”王閣老道:“吾手但會做狀元宰相,不會要錢,有甚好處?”聞者凜然,王閣老依舊談笑自如。

    當下和珅聽了王閣老的話,心中未免不自在,當着高宗,又不敢怎樣。

    商議完結,主剿的人居其大半。

    于是下旨,命提督常青為靖逆将軍,前往台灣督師,又命浙閩總督李侍堯,調廣東兵四千,浙江兵三千,駐防滿兵一千,一同讨賊。

    此時天地會聲勢滔天,福建派去的援軍,敗的敗,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受困的受困,隻柴大紀這支兵,拔類超群,屢戰屢勝,諸羅這一個縣城,已經克複。

    林爽文悉銳來攻,柴大紀死力抵拒,總算不曾失掉。

    常将軍聽到賊勢浩大,吓得不敢前進,張皇人告,奏請添兵六萬。

    高宗下旨,革掉常青靖逆将軍職銜,升柴大紀為陸路提督,參贊大臣,又放了福康安為經略大臣,馳赴前敵。

    一面密饬柴大紀,賊勢利害,暫可不必交鋒,捍衛兵民出城,再圖進取。

    大紀奏言:“諸羅為府城北障,諸羅失,則賊尾而至府城,府城亦危,且半載以來,浚濠增壘,守禦甚固,一朝棄去,克複當難。

    而城廂内外養民不下四萬,實不忍委之于賊。

    惟有竭力固守,以待救援。

    ”高宗覽奏,心裡大大感動,親筆拟旨一道,頒向台灣去,其文道:柴大紀當糧盡勢急之時,惟以國事民生為重,雖古名将何以如茲?其改諸羅縣為嘉義縣,大紀封義勇伯,世襲罔替。

    并令浙江巡撫以萬金賞其家,俟大兵克複,與福康安同來瞻觐。

    欽此。

     此旨一下,從征将士,誰不勇躍感戴!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