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回 嘉慶帝受禅繼大統 太上皇訓政宣重光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柴提督忠貞自矢,力守孤城,一時上感天心,恩綸特沛,封為義勇伯。
上谕到時,柴提督臉上頓時增起十二分光榮,愈益拊循士卒,協心守禦。
直至這年冬季,福經略救兵才到台灣,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究竟天兵利害,五七天工夫,就解了諸羅之圍。
柴提督率衆出迎,隻見經略兵隊健得如虎如熊,盛得如荼如火,旌旗劍戟,分隊排開,好不整齊嚴肅。
福經略坐在馬上,頭戴京式帏帽,冠着個紅寶石頂子,插着支雙眼孔雀翎,帽沿中間,釘有一顆蓮子大小的東珠,一件一團一龍織金四開氣袍,扣着玉帶,并香袋忠孝帶之類,外罩姜黃對襟緞褂,腳登青緞靴子,面如滿月,目若明星,左手攏紫缰,右手執着錦鞭,緩緩而來。
後面十來員大将,帶刀翼護。
柴提督慌忙搶步,唱名道:“參贊大臣義勇伯,陸路提督柴大紀迎接經略大人。
”說罷,随在馬前請下安去,福康安見他不具手本,不行跪拜,心裡已經不自在,随道:“本大臣初臨此地,情形不很熟悉,咱們并馬人城,慢慢商量罷。
”福康安這幾句話,原是試他的,隻道他總要推辭,總要身執橐鞬,盡那下屬的體格。
豈知柴大紀此時屢受天褒,身封伯爵,倒也自大慣了,随笑回道:“經略大臣吩咐,參贊自應敬遵。
”說着,跨馬引道。
福康安奈何他不得,隻得忍氣同行。
到了城裡,把各項東西查檢了一回,點頭微笑,一個字也不批評,卻暗地參了他一本,參的款子,是詭谲取巧,前後奏報不實。
聖明不過是天子,朱批下來,福康安倒受了幾句教訓,真是出于意外的事情。
這道朱批的措辭是: 柴大紀固守孤城愈半載,非深得兵民死力,豈能不陷?若謂詭谲取巧,則當時何不遵旨出城?其言糧食垂盡,原所以速外援,若不危急其辭,豈不益緩援兵?大紀屢蒙褒獎,或稍涉自滿,于福康安前禮節不謹,緻為所憎,遂直揚其短,殊非大臣休容之度。
從來說不怕官隻怕管,經略是提督嫡親上司,行止舉動,如何逃得過經略之手,經略跟你找事,真是再容易不過的。
這計不行,再用那計。
到台灣全境肅清而後,究竟被他尋着不是,害掉了一性一命才住。
這天地會首領林爽文興頭不到兩年,風一流雲散,依舊一場沒結果,連地方官都壞掉不少。
因為天地會鬧事之後,地方官規避處分,化大為小,把“天地”兩字,改作“添第”字樣,恰恰犯了高宗之忌。
高宗生平最恨的是改字,那年回疆之後,将軍兆惠奏本上“回”字,都寫作“(犭回)”字,高宗下旨道:“朕每見法司一愛一書以犯名書作惡劣字,辄令更改,而前此書回部者,每加犬作(犭回),亦全删去犬旁。
此等無關褒貶,适形鄙陋,豈同文之世所宜有。
”後來進呈《四庫全書》,那書裡頭“夷”字,都寫作“彜”字,“虜”字都寫作“鹵”字,這原是校書的怕觸犯忌諱,格外小心的勾當,豈知恰恰犯了忌諱,下旨将四庫館諸臣交部議處。
具宗自平定台灣而後,武功恰是十次,自題一個别号,叫做“十全老人”。
那班盛世良臣,便都歌功頌德,沒口子的稱頌聖明。
高宗更自得意。
這日,高宗與幾個心腹臣子在南書房談天。
高宗道:“雄正年間,戶部庫裡原有五六千萬存銀,自西北兩路用兵,動支了大半,到朕即位時,查檢國帑,已隻二千四百餘萬,虧得理财得法,所以幾回大事,沒有遭過困厄。
你們想罷,開辟新疆,花掉三千餘萬兩,金川用兵,又花掉七千餘萬,這兩筆帳,已經一萬多萬了,普免天下錢糧四回,普免七省漕糧二回,巡幸江南六回,這幾筆帳,不又是二萬萬兩銀子麼!這會子國庫裡,倒存有七千多萬呢。
皇考交下來隻二千四百多萬,朕當了幾十年國,花去三萬多金,倒多了這點子,也總可以講得過去了。
”和珅道:“皇上臨禦以來,南平緬甸,西拓回疆,聲威遠播,凡天山之南北,蔥嶺之東西,無論城郭之邦,遊牧之衆,沒一族不奉大清正朔,超唐宋,邁周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何止講得過去呢!”高宗道:“不能這麼講,過分高了,後人也難于為繼。
朕萬年後,不望怎樣,恒願子孫們守住這點子也罷了。
” 紀昀此時已充經筵講官,派在上書房行走,知道高宗最屬意的是第十五皇子颙琰,當下就湊趣稱颙琰許多好處。
高宗歎道:“朕子十七人,隻永琏,永琮,是孝賢皇後所出,人也聰明,脾氣兒也好,偏偏都是短命,可憐孝賢皇後哀傷過度,也跟他們去了。
颙琰這孩子脾氣兒還好,論到聰明上頭,比起琏、琮兩個就差多了。
”紀昀道:“皇十五子舉止端重,宅心仁厚,苟非禀承德化,何能……”高宗止住道:“不必講了,朕都知道。
”紀昀知旨,就不敢再語。
高宗忽又想起一事,問紀昀道: “朕前兒問你的典故,到底查得了沒有?”紀昀忙回:“才查得了一半。
”高宗道:“一半也好回奏了。
”紀購道:“達巷一黨一人,就是項橐;燧人氏四佐,就是明由必育成博隕邱《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婿,就是吳子章;赤壁賦上吹洞策者,是綿竹道土;楊世昌陪坐者,是黃魯直;卓文君之夫,是程鄭子,名臯,病消渴結缡,五月而亡。
臣所考得,就隻這幾條。
”高宗道:
上谕到時,柴提督臉上頓時增起十二分光榮,愈益拊循士卒,協心守禦。
直至這年冬季,福經略救兵才到台灣,旗開得勝,馬到成功,究竟天兵利害,五七天工夫,就解了諸羅之圍。
柴提督率衆出迎,隻見經略兵隊健得如虎如熊,盛得如荼如火,旌旗劍戟,分隊排開,好不整齊嚴肅。
福經略坐在馬上,頭戴京式帏帽,冠着個紅寶石頂子,插着支雙眼孔雀翎,帽沿中間,釘有一顆蓮子大小的東珠,一件一團一龍織金四開氣袍,扣着玉帶,并香袋忠孝帶之類,外罩姜黃對襟緞褂,腳登青緞靴子,面如滿月,目若明星,左手攏紫缰,右手執着錦鞭,緩緩而來。
後面十來員大将,帶刀翼護。
柴提督慌忙搶步,唱名道:“參贊大臣義勇伯,陸路提督柴大紀迎接經略大人。
”說罷,随在馬前請下安去,福康安見他不具手本,不行跪拜,心裡已經不自在,随道:“本大臣初臨此地,情形不很熟悉,咱們并馬人城,慢慢商量罷。
”福康安這幾句話,原是試他的,隻道他總要推辭,總要身執橐鞬,盡那下屬的體格。
豈知柴大紀此時屢受天褒,身封伯爵,倒也自大慣了,随笑回道:“經略大臣吩咐,參贊自應敬遵。
”說着,跨馬引道。
福康安奈何他不得,隻得忍氣同行。
到了城裡,把各項東西查檢了一回,點頭微笑,一個字也不批評,卻暗地參了他一本,參的款子,是詭谲取巧,前後奏報不實。
聖明不過是天子,朱批下來,福康安倒受了幾句教訓,真是出于意外的事情。
這道朱批的措辭是: 柴大紀固守孤城愈半載,非深得兵民死力,豈能不陷?若謂詭谲取巧,則當時何不遵旨出城?其言糧食垂盡,原所以速外援,若不危急其辭,豈不益緩援兵?大紀屢蒙褒獎,或稍涉自滿,于福康安前禮節不謹,緻為所憎,遂直揚其短,殊非大臣休容之度。
從來說不怕官隻怕管,經略是提督嫡親上司,行止舉動,如何逃得過經略之手,經略跟你找事,真是再容易不過的。
這計不行,再用那計。
到台灣全境肅清而後,究竟被他尋着不是,害掉了一性一命才住。
這天地會首領林爽文興頭不到兩年,風一流雲散,依舊一場沒結果,連地方官都壞掉不少。
因為天地會鬧事之後,地方官規避處分,化大為小,把“天地”兩字,改作“添第”字樣,恰恰犯了高宗之忌。
高宗生平最恨的是改字,那年回疆之後,将軍兆惠奏本上“回”字,都寫作“(犭回)”字,高宗下旨道:“朕每見法司一愛一書以犯名書作惡劣字,辄令更改,而前此書回部者,每加犬作(犭回),亦全删去犬旁。
此等無關褒貶,适形鄙陋,豈同文之世所宜有。
”後來進呈《四庫全書》,那書裡頭“夷”字,都寫作“彜”字,“虜”字都寫作“鹵”字,這原是校書的怕觸犯忌諱,格外小心的勾當,豈知恰恰犯了忌諱,下旨将四庫館諸臣交部議處。
具宗自平定台灣而後,武功恰是十次,自題一個别号,叫做“十全老人”。
那班盛世良臣,便都歌功頌德,沒口子的稱頌聖明。
高宗更自得意。
這日,高宗與幾個心腹臣子在南書房談天。
高宗道:“雄正年間,戶部庫裡原有五六千萬存銀,自西北兩路用兵,動支了大半,到朕即位時,查檢國帑,已隻二千四百餘萬,虧得理财得法,所以幾回大事,沒有遭過困厄。
你們想罷,開辟新疆,花掉三千餘萬兩,金川用兵,又花掉七千餘萬,這兩筆帳,已經一萬多萬了,普免天下錢糧四回,普免七省漕糧二回,巡幸江南六回,這幾筆帳,不又是二萬萬兩銀子麼!這會子國庫裡,倒存有七千多萬呢。
皇考交下來隻二千四百多萬,朕當了幾十年國,花去三萬多金,倒多了這點子,也總可以講得過去了。
”和珅道:“皇上臨禦以來,南平緬甸,西拓回疆,聲威遠播,凡天山之南北,蔥嶺之東西,無論城郭之邦,遊牧之衆,沒一族不奉大清正朔,超唐宋,邁周漢,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何止講得過去呢!”高宗道:“不能這麼講,過分高了,後人也難于為繼。
朕萬年後,不望怎樣,恒願子孫們守住這點子也罷了。
” 紀昀此時已充經筵講官,派在上書房行走,知道高宗最屬意的是第十五皇子颙琰,當下就湊趣稱颙琰許多好處。
高宗歎道:“朕子十七人,隻永琏,永琮,是孝賢皇後所出,人也聰明,脾氣兒也好,偏偏都是短命,可憐孝賢皇後哀傷過度,也跟他們去了。
颙琰這孩子脾氣兒還好,論到聰明上頭,比起琏、琮兩個就差多了。
”紀昀道:“皇十五子舉止端重,宅心仁厚,苟非禀承德化,何能……”高宗止住道:“不必講了,朕都知道。
”紀昀知旨,就不敢再語。
高宗忽又想起一事,問紀昀道: “朕前兒問你的典故,到底查得了沒有?”紀昀忙回:“才查得了一半。
”高宗道:“一半也好回奏了。
”紀購道:“達巷一黨一人,就是項橐;燧人氏四佐,就是明由必育成博隕邱《滕王閣序》,都督閻公之婿,就是
臣所考得,就隻這幾條。
”高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