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回 嘉慶帝受禅繼大統 太上皇訓政宣重光

關燈
“負了博學的盛名,怎麼所聞所見,也不過如此。

    ”紀昀道:“博聞強記,臣原不及彭元瑞。

    ”高宗笑道:“彭元瑞這個人,你們再别提起他了,朕為你們都稱他博學,上科會試,特出了個燈右觀書的詩題,通場舉子沒一個知道出處,連正副總裁,都不曉得複命。

    這日朕就詢問彭元瑞,朕想他那麼博古通今,總無有不知道僞,豈知元瑞也出了醜,竟也回奏不知道,竟被朕一難就倒。

    ”紀昀道:“皇上聖學淵深,彭元瑞自然窺測不到。

    然此題出自何書,皇上總也訓示他呢。

    ”高宗笑道: “訓示什麼,命題這一晚,朕偶的燈右觀書呢。

    ”說罷大笑。

     紀的等都捧腹不止。

     正鬧着,太監捧進奏本來,高宗接過,遂一翻閱,皺眉道: “怎麼這麼的巧?”和珅忙問何事?高宗道:“巧碰在一堆兒。

    ”當下和珅就道:“真也巧不過的事情,現在時候,雖說是太平無事,但這三個地方,都是很要緊的。

    為地擇人,倒也是件難事情。

    ”高宗道:“你看派誰去呢?”和珅見衆人都在,随跪下道:“舉賢大事,一時不敢妄對,懇恩容臣回家細思。

     ”宗高點頭,随向衆人道:“和珅做事,就是小心謹慎,一句尋常的話,總不肯輕易奏對,雖然也有差誤地方,比了心粗氣浮的,就強多了。

    ”當下散去。

    此時滿漢大員,得着這個消息都到和珅府中,說人情,送禮物,勞他薦引。

    和珅按定了主意,來者不拒,照單全收,等到禮物收齊,才悄悄薦了幾個人。

    上谕下來,衆人齊都敗望。

    原來上谕上寫的是:雲貴總督着福康安補授,四川總督着和琳補授,湖廣總督着畢沅補授。

    衆人白花了這筆冤錢,苦得啞巴吃黃蓮,沒處訴苦。

    和珅卻白白受用了,高宗如何知道。

     卻說高宗席豐履厚,享盡榮華富貴,威也使足,強也争足。

     秦皇漢武辦不到的事,他都辦到;漢祖唐宗享不到的福,他都享到,卻還心不知足。

    貴不嫌極,想出個新奇法子,拟把大位傳給了皇子,自己以太上皇訓政,大權依然獨一操一,名号格外尊崇。

    主意已定,遂下旨立嘉親王颙琰為皇太子。

    這颙琰是皇貴妃魏佳氏所出,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六日,生于“天地一家一春一,”五十四年,高宗八旬萬壽,封為嘉親王,至是立為皇太子。

    先一日和珅探着消息,就到嘉親王邸中報喜,這原是獻勤讨好的習慣,都不過想要結新一寵一,為保全祿位起見。

    誰料皇太子見和珅平日一奸一邪貪墨,早已瞧不起他,隻淡淡地答道:“倒難為你,我知道了。

    ”和珅撞了一鼻子灰,心裡很不自在,面子上又未便怎麼樣,隻得敷衍了幾句話,方才辭退。

    皇太子随傳進長吏官吩咐道:“以後和珅來見,不必通報,隻回他祖制皇子不能私通朝官就是了。

    ”次日诏旨到來,皇太子接過沼,謝過恩,于是正名定分,嘉親王府就改做皇太子府。

    到次年正月裡,高宗下诏禅位于皇太子,禮部定出儀注,繁華熱鬧,曠古無俦,真不愧熙朝盛舉。

    授受禮畢,皇帝尊高宗為太上皇,一應政務,仍由太上皇訓誨施行。

    新皇帝年号,由太上皇欽定,是“嘉慶”兩個字,即以今年為嘉慶元年,是為仁宗帝。

    仁宗雖為皇帝,不過挂一個虛名兒,虱大的事情,都要恭請太上皇旨意。

    因此和珅等一班大臣,依舊享榮華,受富貴,逍遙得神仙相似。

    上皇倒也告誡過兩三回,上皇向和珅道:“咱們兩人,想來必是前世的緣分,不論什麼,都可以通融。

    但朕是老了,一日閉了眼,後來的人,怕不見得肯這麼容忍呢。

    ”和珅回奏:“臣蒙上皇恩典,相伴了這麼年數,臣與上皇,也可算得老伴兒了。

    上皇一日不諱,臣亦何忍獨生!新主洪恩,無論是雷霆,是雨露,總也加不到老臣身上。

    ”太上皇道:“你竟要殉朕麼,無論沒這個理。

    就真個行了,後世也要議論呢。

    從古以來,隻有殉國,沒有殉主。

    你想想,你自己把自己當做什麼人呀!”和珅道:“老臣一片愚忠,隻知報主,後世的議論,誰有工夫去計較呢。

    ”上皇聽了,自然歡喜。

     清朝十二帝裡頭,論到福澤,要推高宗第一,豔福、口福、健荊、威福、蔭下福、兒孫福,沒一件不占了個全。

    别的不要講,隻瞧乾隆朝六十年的治績,何等隆盛!何等輝煌!菊一内禅,才一改嘉慶年号,天下就鼎沸似的鬧起來,湖北、四川起發白蓮教,各地愚民蜂起響應,河南、陝西、甘肅盡被蔓延,告急章奏,雪片似的到京來。

    高宗、仁宗吓得面如土色,忙召大臣計議。

     原來這白蓮教,本與漢末黃巾差不多的一性一質,無非借了持齋治病名兒,僞造經咒,惑衆斂錢罷了。

    如果政治修明,德教嚴肅,何至于發生,亦何至于蔓延。

    白蓮教首領姓劉,名松,安徽人氏,乾隆四十年時光,在河南鹿邑傳教,被捕到官,問成軍罪,充發甘肅省。

    誰料劉松百折不回,到了甘肅,依舊強聒不舍傳他的教,又遣一黨一徒劉之協、宋之清分往川陝湖北傳徒授教,一日盛似一日,一年勝似一年。

    到乾隆五十八年,查點人數,已有三百餘萬。

    劉之協就想起事,先派教衆四出流言,稱說世界劫運将至,真命天子已經降生。

    吓得無知愚民争求解禳。

    劉之協奉了鹿邑王姓的孩子名叫王發生的,詭稱朱明後裔,擇下三月十一日,豎旗起事。

    究竟計略疏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