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傳

關燈
問馮道說:“天下百姓,怎樣才能得救?”馮道說:“這時的百一性一,就是佛祖再世也救不得,隻有皇帝您救得。

    ”以後中原百姓不被傷害夷滅,都是馮道和趙延壽暗中庇護的結果。

    這年三月,跟随契丹人到北方去,與晉朝皇室公卿一起抵達常山。

    不久契丹國主去世,永康王兀欲代替統領契丹軍隊。

    當再向北去時,留下他的族人解裡據守常山。

    當時常山的漢族軍隊出于激憤,一起趕走解裡,收複了常山城。

    馮道率領同僚,四出安一撫,采取适宜措施處理各類事務,使人各安其所。

    有人推舉馮道的功勞,馮道說:“文臣有什麼作為,都是各位武将的力量。

    ”馮道因為德高望重,是别人效仿的榜樣,于是為衆人從各将領中擇取資曆老而有功的人,以騎校白再榮臨時充當他們的統帥,軍民因而服帖,馮道出力最大。

    契丹人先前留下馮道與李崧、和凝及文武官員在常山,這年閏七月二十九日,契丹有僞诏給李崧,讓他挑選朝中文士十人到木葉山做事。

    契丹王麻答準備将馮道等人叫到帳下,想說服他們,李崧偶然先到,知道麻答的用心,害怕得變了臉色。

    麻答準備在第二天與朝士們一起去木葉山,李崧卻不等馮道到,與和凝先溜出來,不久在帳門外與馮道相遇,因而分頭而回。

    旋即李筠等人放火與契丹人交戰,長槊相接。

    這天若是一齊到帳下,與麻答相見,稍有猶豫,就全被俘往北方了。

     到從常山回來入京師朝見,漢高祖嘉獎他,授與太師職。

    漢隐帝乾佑年間,著《長樂老自叙》說: “我世家宗族,本在始平、長樂兩郡,曆代名聲實迹,全記載在國史家譜中。

    我先從燕地逃回太原,服事唐莊宗、明宗、闵帝、清泰帝,又服事晉高祖皇帝、少帝。

    契丹占據汴京,被戎族之王所挾制,從鎮州與文武同僚、馬軍步軍将士回歸漢朝,服事漢高祖皇帝和當今皇上。

    回想長期以來忝居官位,備曆艱難險阻,上顯耀了祖宗,下光大了親戚。

    已故曾祖諱名湊,追贈為太傅,已故曾祖母崔氏,追封為梁國太夫人;已故祖父諱名鮍,追贈為太師,故祖母褚氏,追封為吳國太夫人;亡父諱名良建,以秘書少監辭官退隐,追贈為尚書令,母親張氏,追封為魏國太夫人。

     “我的品級從将仕郎做起,轉任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

    職位從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林學士,改任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弘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唐明宗皇帝和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以定國軍節度、同州管内觀察處置等使,一為長春一宮使,又授武勝軍節度,鄧、随、均、房等州管内觀察處置等使。

    官位從掌領幽州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

    正官從行台中書舍人,再任戶部侍郎,轉任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仆射,三任司空,兩任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給私門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契丹太傅,又授漢代太師。

    爵位從開國男爵到開國公、魯國公,再封為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

    食邑從三百戶增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增至一千八百戶。

    勳位從柱國升到上柱國。

    功名從經邦緻理翊贊功臣到守正崇德保邦緻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甯邦翊聖功臣。

     “我先娶已故德州戶椽姓褚諱名氵贲的女兒為妻,早亡;後娶已故景州弓高縣孫明府諱名師禮的女兒,後封為蜀國夫人。

    已亡大兒名平,從秘書郎升任右拾遺、工部度支員外郎;二兒名吉,從秘書省校書郎升任膳部金部職方員外郎、屯田郎中;已亡三兒名可,從秘書省正字升任殿中丞、工部戶部員外郎;四兒小時就去世;五兒名義,從秘書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兼任定國軍衙内都指揮使,後罷職改任朝散大夫、左春坊太子司議郎,授予太常丞;六兒名正,從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