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道傳
關燈
小
中
大
律郎改授銀青光祿大夫、檢校國子祭酒兼禦史中丞,兼任定國軍節度使,後罷職改任朝散大夫、太仆丞。
大女兒嫁給已故兵部崔侍郎諱名衍的兒子太仆少卿名絢,封為萬年縣君;三女兒早亡,兩孫兒幼亡。
“靜思家世淵源,福祿施于存者亡者,大都出自國家恩惠,全都秉守家法,接受訓導的旨意,遵循教化的傳統,對家裡孝順,對國家忠誠,口不說不道德的言語,家沒有不仁義的财貨。
所希望的是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作為一貫的準則。
貧賤是這樣,富貴也是這樣;年壯是這樣,年老也是這樣。
服事雙親、服事君主、服事長輩、統治人民的道理方式,是要廣泛地取得上天的幫助原諒,我家曾陷于蕃地而得以回歸中原,不是人的智謀,而是上天的保佑。
我是普天之下有幸的人,百年之後有個好的歸宿,不用口一含珠玉,應當穿平常的衣服入殓,用竹席子裹葬,并選一個不長糧食的地方埋在那裡,因為我趕不上古代賢人。
不要以公牛祭祀,禁戒殺生,當不殘害生命以祭祀。
不要立神道碑,因為夏商周三代墳前都不立碑。
不要有谥号,因為沒有德業。
又自念從諸侯之佐到升為君王之相以及掌領藩鎮時,對于國家有某些微小的貢獻,都記載在國家的文籍中。
所寫的文章詩賦,因忙于國事而散失的以外,尚能收集到的,編成一本私家集子,從中可見我的志趣,理解我的人,怪罪我的人,不知各有多少。
有田莊、有住宅、有許多書籍,有兩個兒子可以繼承家業。
如此每天五次潔手,三次反省,才能每天知道自己的過失,每月不忘自己應該去做的事。
作為兒子、弟弟、人臣、師長、丈夫、父親,有兒子、侄子、孫子供養自己就足足有餘了。
對于時勢卻有所不足,不足在什麼地方呢?不能為英明的君王達到一統天下,安定八方,确實有愧于所擔任過的官職,沒有什麼以報答天地君王的恩惠。
有時讀一卷書,有時飲一杯酒,吃美味,辨佳音,享美色到老安樂于當世吧!年老而能自感快樂,還有什麼快樂比得上!時乾佑三年(950)夏月長樂老自序。
” 到周太祖平定漢代朝廷内亂,商議擁立徐州節度使劉斌貝為漢代即位皇帝,派馮道和秘書監趙上交、樞密直學士王度等人去徐州迎接。
馮道立即與劉斌貝從徐州趕赴汴京,走到宋州,遇上澶州兵變。
樞密使王峻派郭崇領兵到宋州,駐紮在衙門外面,這時馮道與趙上交等人住在衙門裡。
這天,劉斌貝帶領身邊甲士關上門登上樓,責問郭崇來幹什麼,郭崇說太祖已被推戴為皇帝。
身邊甲士知道事情有變,以為是被馮道出賣了,都要殺馮道來解氣,趙上交與王度聽到後,都害怕得沒有了主意。
隻有馮道坐卧如常,全無怯色,旋即也免于災禍。
馮道卑微時曾寫詩說:“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到此他的話應驗了。
廣順初年(951),又任命為太師、中書令,太祖很敬重他,每次馮道進見時太祖不直呼他的名字。
到太祖駕崩,周世宗以馮道擔任山陵使。
遇上河東劉崇進犯,世宗召集大臣商量想親自征讨,馮道勸谏他,世宗便說“:唐朝初年,天下草寇蜂起,都是太宗皇帝親自平定他們。
”馮道回對說:“陛下比得上唐太宗嗎?”世宗發怒說:“馮道多輕視我呀!”馮道才作罷。
到世宗親往征伐,不叫馮道随從,留下他營造太祖陵墓。
這時馮道已有病在身。
到山陵完工典禮後,奉太祖神主回舊時宮殿,還未送進祖廟祭祀,馮道就在一天晚上在他的家裡去世,這是顯德元年(954)四月十七日,享年七十三歲。
世宗聽到消息,停止上朝三天,冊贈為尚書令,追封為瀛王,谥号叫文懿。
馮道曆任唐、晉、漢、周四朝,三次進中書省,居相位二十幾年,以持重鎮俗作為己任,不曾以片言隻語驚擾諸侯。
一生非常清廉節儉,直到晚年,家裡才稍為豪華一點。
他的兒子馮吉,特别恣意狂蕩,馮道管不住他,有識之人以他不能保住馮道的名聲,都感到可惜。
大女兒嫁給已故兵部崔侍郎諱名衍的兒子太仆少卿名絢,封為萬年縣君;三女兒早亡,兩孫兒幼亡。
“靜思家世淵源,福祿施于存者亡者,大都出自國家恩惠,全都秉守家法,接受訓導的旨意,遵循教化的傳統,對家裡孝順,對國家忠誠,口不說不道德的言語,家沒有不仁義的财貨。
所希望的是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以三不欺作為一貫的準則。
貧賤是這樣,富貴也是這樣;年壯是這樣,年老也是這樣。
服事雙親、服事君主、服事長輩、統治人民的道理方式,是要廣泛地取得上天的幫助原諒,我家曾陷于蕃地而得以回歸中原,不是人的智謀,而是上天的保佑。
我是普天之下有幸的人,百年之後有個好的歸宿,不用口一含珠玉,應當穿平常的衣服入殓,用竹席子裹葬,并選一個不長糧食的地方埋在那裡,因為我趕不上古代賢人。
不要以公牛祭祀,禁戒殺生,當不殘害生命以祭祀。
不要立神道碑,因為夏商周三代墳前都不立碑。
不要有谥号,因為沒有德業。
又自念從諸侯之佐到升為君王之相以及掌領藩鎮時,對于國家有某些微小的貢獻,都記載在國家的文籍中。
所寫的文章詩賦,因忙于國事而散失的以外,尚能收集到的,編成一本私家集子,從中可見我的志趣,理解我的人,怪罪我的人,不知各有多少。
有田莊、有住宅、有許多書籍,有兩個兒子可以繼承家業。
如此每天五次潔手,三次反省,才能每天知道自己的過失,每月不忘自己應該去做的事。
作為兒子、弟弟、人臣、師長、丈夫、父親,有兒子、侄子、孫子供養自己就足足有餘了。
對于時勢卻有所不足,不足在什麼地方呢?不能為英明的君王達到一統天下,安定八方,确實有愧于所擔任過的官職,沒有什麼以報答天地君王的恩惠。
有時讀一卷書,有時飲一杯酒,吃美味,辨佳音,享美色到老安樂于當世吧!年老而能自感快樂,還有什麼快樂比得上!時乾佑三年(950)夏月長樂老自序。
” 到周太祖平定漢代朝廷内亂,商議擁立徐州節度使劉斌貝為漢代即位皇帝,派馮道和秘書監趙上交、樞密直學士王度等人去徐州迎接。
馮道立即與劉斌貝從徐州趕赴汴京,走到宋州,遇上澶州兵變。
樞密使王峻派郭崇領兵到宋州,駐紮在衙門外面,這時馮道與趙上交等人住在衙門裡。
這天,劉斌貝帶領身邊甲士關上門登上樓,責問郭崇來幹什麼,郭崇說太祖已被推戴為皇帝。
身邊甲士知道事情有變,以為是被馮道出賣了,都要殺馮道來解氣,趙上交與王度聽到後,都害怕得沒有了主意。
隻有馮道坐卧如常,全無怯色,旋即也免于災禍。
馮道卑微時曾寫詩說:“終聞海嶽歸明主,未省乾坤陷吉人。
”到此他的話應驗了。
廣順初年(951),又任命為太師、中書令,太祖很敬重他,每次馮道進見時太祖不直呼他的名字。
到太祖駕崩,周世宗以馮道擔任山陵使。
遇上河東劉崇進犯,世宗召集大臣商量想親自征讨,馮道勸谏他,世宗便說“:唐朝初年,天下草寇蜂起,都是太宗皇帝親自平定他們。
”馮道回對說:“陛下比得上唐太宗嗎?”世宗發怒說:“馮道多輕視我呀!”馮道才作罷。
到世宗親往征伐,不叫馮道随從,留下他營造太祖陵墓。
這時馮道已有病在身。
到山陵完工典禮後,奉太祖神主回舊時宮殿,還未送進祖廟祭祀,馮道就在一天晚上在他的家裡去世,這是顯德元年(954)四月十七日,享年七十三歲。
世宗聽到消息,停止上朝三天,冊贈為尚書令,追封為瀛王,谥号叫文懿。
馮道曆任唐、晉、漢、周四朝,三次進中書省,居相位二十幾年,以持重鎮俗作為己任,不曾以片言隻語驚擾諸侯。
一生非常清廉節儉,直到晚年,家裡才稍為豪華一點。
他的兒子馮吉,特别恣意狂蕩,馮道管不住他,有識之人以他不能保住馮道的名聲,都感到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