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本紀
關燈
小
中
大
森嚴,外臣不可得知,衆官不能詢訪。
以後希望将咨詢之事,裁制之規,另命身邊臣子,立時詳細抄錄,每當修撰日曆,就讓封好交付史臣,以期國家大事沒有遺漏地記載,職責部門免除疏忽的過錯。
”世宗聽從,因而命樞密直學士,今後在樞密使所在地,每月抄錄國家大事,送付史館。
十八日,供奉官郝光庭被殺棄市,因犯在葉城巡察時,挾私憤妄殺平民之罪。
這天大閱兵,世宗親臨。
世宗自高平戰役之中,見各軍不很威嚴整齊,以至于有敗退之事。
現在命令今後一律檢閱,挑選武藝超群的士兵,充任殿前諸班,因此有散員、散指揮使、内殿直、散都頭、鐵騎、控鶴的名号。
又命領兵之将,從龍捷、虎捷以下,一一一精一選,老弱瘦小的去掉,各軍士卒行伍,無不一精一銳允當。
從此兵力的強盛,近代無比,而且減少了冗員的生活消費。
(二) 顯德二年(955)春正月二十一日,诏令“:在朝各位文官,各推薦可加任用的一人,即使是姻族近親,也不用避嫌。
授官之日,各記載推薦人的姓名,如果被推薦人為官貪婪昏庸不能勝任,懦怯軟弱不能理政,将根據情節輕重,一同處罰推薦人。
”二十五日,诏令:“凡逃亡農戶的莊田,均允許别人任意耕種,供納稅租。
如果在三周年内原戶主回來,他的桑田不論荒熟,均交回他一半;五周年内回歸舊業的,交還三分之一;五周年以外回歸的,其莊田除原戶主的墳地以外,不在交付範圍。
臨近北方的各州,凡有陷于蕃地的農戶,從蕃地回歸舊業的,五周年内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二的莊田;十周年内回來的,交還一半;十五周年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一;十五周年以外回來的,不在交還範圍内。
” 二月二十三日,诏令說:“善于治政的人不能有圓滿無阙的政績,善于處世的人不能沒有過錯失誤,就是堯、舜、禹、湯這樣最高的聖人,文、武、成、康這樣非常的明主,都思逆耳之忠言,求苦口之良藥,何況後代不及他們的人呢? “朕蒙先帝的英靈,居皇帝的高位,從事政治還短,經曆世事不深,經常擔心昏庸愚昧,不能承擔重任。
自從即位之後,已經曆一年,對于刑政的取舍,國家的安排,哪能全都正确?一定有不周全的地方,朕自己都知道,别人哪沒覺察!然而在官位的沒有一人指摘朕的過失,食官祿的竟無一言論及朝政的是非,是因為朕的寡陋不值得與朕說話呢?還是為官的因循沉默不肯盡心呢?是朕身邊的人有所畏忌呢?還是因尊卑親疏而産生隔閡呢? “古人說:‘君子進大言才受大祿,進小言就受小祿。
’又說‘:為官的要規勸君王的過失。
’那麼有祿位的士大夫中,就應沒有不進诤言的人。
而是作為君王的人,不能感動他們的心而讓他們進言,這是朕的過失,沒有去索求剛直的言辭,詢訪正直的建議,共同補益國是,協力治國安民。
朕對于卿大夫,不能盡知他們的才能,不能盡識他們的面目,如果不聽其言而觀其行,考其心意而察其忠貞,那麼怎麼能得知器識謀略的深淺,任用的當與不當?如果進言而不聽罪就在我,如果想聽而不進言,責任又在誰? “凡朝廷内外文武臣僚,今後如有所見所聞,都允許上章議論進谏。
如果朕有過失,可以盡量進言;時政有弊病,不應有隐瞞。
隻求名實相符,不尚虛空浮華,如果不善文筆,盡避直書其事,詞句有錯誤的,固當舍短求長,言語有抵牾的,必将取長補短,希望的是盡情進言,不要有過多的後慮。
凡衆部門官員,應各盡其責,有不可行的事,可以革除它,有可行的事,可以推薦它,不要因循守舊,逐漸形成訛謬。
臣僚有出使外地回來的,如知道百姓的好惡,聽到官吏的優劣,應全部陳奏,以增加朕的聽聞。
任命職位,調遷職守,就應考查出力的輕重,核察論事的優劣,一心奉公直言不諱的當考慮晉升,遇事隐瞞畏縮不前的須加以抑制。
” 三月二日,在李晏口設立靜安軍,靜安軍南離冀州一百裡,北距深州三十裡,夾胡盧河建造營壘。
此前,貝州、冀州邊界,與契丹疆土非常接近,平常敵人騎兵過河向南,來往奔馳,暢通無阻,北部邊界,民不安居。
世宗于是根據地圖制定對策,派許州節度使王彥超、曹州節度使韓通等領兵遷移,在李晏口修建營壘,以兵戍守,工程尚未完成,契丹旋即領兵而來,王彥超等打退他們。
到營壘築成後,扼守要害之處,從此敵人騎兵即使來到,也不敢過河,邊境人民稍稍得以耕田放牧了。
二十三日,尚書禮部貢院呈上新錄取的進士李覃等十六人考試的詩賦、文論、策文等,世宗诏令說“:國家設置貢舉部門,是為選拔英俊之士,務須考查文才德行,才得讓博取科舉功名。
朕不斷聽說近年以來,選拔人才多有虛假失真,有的因長年苦讀而為進士及第,有的卻因關系權勢而成進士出身。
今年所取舉人中,試看驗證,果然有濫誤,必須再加取舍。
其中李覃、何日嚴、楊徽之、趙鄰幾等四人,應當及第。
而嚴說、武允成、王汾、闾丘舜卿、任惟吉、周度、張慎徽、王翥、馬文、劉選、程浩然、李震等十二人,學藝未一精一,均當落第,令他們刻苦攻讀,等以後再試。
禮部侍郎劉溫叟在選拔士人上有過失,據其過失,理當貶谪,現特予寬恕容讓,劉溫叟免予定罪,将來的貢舉公事,再令有關部門另外制訂條例上奏。
” 五月四日,鳳翔節度使王景上奏:“奉诏攻伐秦、鳳二州,已在本月一日領軍從大散關進軍。
”此前,後晉末年契丹人攻入晉朝時,秦州節度使何建率領秦、成、階三州歸順蜀國,蜀人又占取了鳳州。
現在,秦州、鳳州人民怨恨蜀國的暴政,不斷地上京,請朝廷發兵收複故地,世宗于是诏令王景與宣徽南院使向訓領軍前往。
七日,诏令說:“佛教幫助人世鼓勵行善,它的好處甚大。
以前曆代都有條規,近年以來條規紊亂。
最近閱覽各州的報告,看到不斷有僧人犯法之事,這是因為沒有規章的約束,以至于大行違逆,私自度脫僧人尼姑,日漸蕪雜,新修的寺院也逐漸增多,鄉村之中,弊端更盛。
流亡的叛兵,去當和尚以逃避法辦;作一奸一的盜賊,躲到寺院以隐瞞罪行。
要興盛佛教,須辨别善惡,應恢複以前規章,以革除當前弊病。
“各道州府縣鎮村坊,凡有诏賜名号的寺院,一切照舊,那些沒有诏賜名号的,均得關閉廢除,寺院中的功德佛像以及僧人尼姑,全遷出合并到準許保留的寺院中去安置。
天下各縣城内,如根本沒有诏賜名号的寺院,那就在應當關閉廢除的寺院中,挑選寶德房屋最多的寺院,僧人、尼姑寺院各保留一所,如果沒有尼姑居住,就隻保留僧人寺院一所。
各二百戶以上的軍鎮、城邑、村坊,也依照各縣城規定辦理。
如邊遠的州郡中沒有诏賜名号的寺院,就在應當關閉廢除的寺院中為僧人、尼姑各保留兩所。
今後均不準修建新的寺院,王公貴戚以及各道節度使刺史以下人等,今後不準上奏請求創建寺院以及請求開設戒壇。
男一女如有志願出家者,全由其父母、祖父祖母決定,已是孤兒的由同住的伯叔兄長決定,被準許才能出家。
男子年十五歲以上,能念一百頁經文,或能讀五百頁經文,女子年十三歲以上,能念七十頁經文,或能讀三百頁經文者,向所在官府申請削發,由錄事參軍判官考核念讀經文。
在沒被削發時,須保留發髻,如有私自削發者,勒令他還俗。
他的師主判重杖之刑,勒令還俗,并服役三年。
兩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各處設置戒壇,等候受戒時到,兩京委任祠部派官員引試,大名府等三處隻委任本州府判官錄事參軍引試。
如有私自受戒者,他本人、師主、臨壇三綱、主事僧尼,均依照私自削發例懲治。
凡應削發受戒的人,由各地上奏朝廷,等诏令下達後,由祠部發給憑證,才能削發受戒。
凡男一女其父母、祖父母還活着,又沒有其他的兒子服侍奉養,就不準出家。
曾犯有罪行,受過官司刑責的人,以及背棄父母一之人,逃亡的奴婢、一奸一人細作、惡逆一黨一徒、山林強盜、未捕獲的賊一黨一、負罪潛逃之人,均不準削發出家。
如有寺院擅自收容他們,他本人以及師主、三綱、主事僧尼、隔壁同住的僧人,都要收審,上奏聽取裁決。
” 這年,各道送來僧賬名冊,所保留的寺院共有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廢除的寺院共有三萬三百三十六所,被登錄的僧人尼姑有六萬一千二百人。
八月七日,兵部尚書張昭、太常卿田敏等上奏,建議減少祭禮所用牲畜的數量,從此祭祀山林、川澤以及太廟時才用牛、羊、豕三牲,其他祭祀都用羊代替。
九月一日,诏令天下禁用銅器,開始商議設立監守鑄造銅錢。
閏九月十七日,西南招讨使王景上奏,在黃花谷大敗西川賊軍,擒獲僞都監王巒、孫韬等一千五百多人。
十八日,秦州僞觀察判官趙王比獻城投降,诏令任趙王比為郢州刺史。
冬十月七日,成州歸順。
本月開始商議南征。
十一月一日,以宰臣李谷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管理廬州、壽州行府事務;以許州節度使王彥超為行營副部署;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位将領,各以出征的名号以跟從。
五日,告谕淮南州縣,诏令說:“朕自繼承帝位,駕禦寰宇,正應恭敬治理朝政,大修文德,哪願興兵動衆,炫耀武力!隻是看到昏惑叛亂的淮南僞邦,必須高揚吊民伐罪的義舉。
你們小小淮甸,敢于抗拒大國,趁唐朝王室的衰微,繼黃巢賊寇的紛亂,飛揚跋扈,近六十年,盜占盤踞一方,僭稱吳國、南唐僞号。
以中原數朝多事為幸,與北部外敵勾通,大動殺伐之心,誘使北蕃為我邊患。
晉、漢兩代,海内不甯,而你們招降納叛,佐助元兇,李金全占據安陸,李守貞在河中府反叛,你們大興士卒,前來接應他們,攻擊侵犯高密,殺掠官吏百姓,強奪閩、越的土地,蹂一躏湘、潭的人民。
以緻我漢朝開國承運,東魯不來朝拜,你們發兵應接叛臣,趁機侵淩徐部。
沐一陽一之戰,是非了然,我朝尚寬宏大量,未向你們問罪。
此後,淮揚一帶,連年饑荒,我朝憐憫你們的災荒,
以後希望将咨詢之事,裁制之規,另命身邊臣子,立時詳細抄錄,每當修撰日曆,就讓封好交付史臣,以期國家大事沒有遺漏地記載,職責部門免除疏忽的過錯。
”世宗聽從,因而命樞密直學士,今後在樞密使所在地,每月抄錄國家大事,送付史館。
十八日,供奉官郝光庭被殺棄市,因犯在葉城巡察時,挾私憤妄殺平民之罪。
這天大閱兵,世宗親臨。
世宗自高平戰役之中,見各軍不很威嚴整齊,以至于有敗退之事。
現在命令今後一律檢閱,挑選武藝超群的士兵,充任殿前諸班,因此有散員、散指揮使、内殿直、散都頭、鐵騎、控鶴的名号。
又命領兵之将,從龍捷、虎捷以下,一一一精一選,老弱瘦小的去掉,各軍士卒行伍,無不一精一銳允當。
從此兵力的強盛,近代無比,而且減少了冗員的生活消費。
(二) 顯德二年(955)春正月二十一日,诏令“:在朝各位文官,各推薦可加任用的一人,即使是姻族近親,也不用避嫌。
授官之日,各記載推薦人的姓名,如果被推薦人為官貪婪昏庸不能勝任,懦怯軟弱不能理政,将根據情節輕重,一同處罰推薦人。
”二十五日,诏令:“凡逃亡農戶的莊田,均允許别人任意耕種,供納稅租。
如果在三周年内原戶主回來,他的桑田不論荒熟,均交回他一半;五周年内回歸舊業的,交還三分之一;五周年以外回歸的,其莊田除原戶主的墳地以外,不在交付範圍。
臨近北方的各州,凡有陷于蕃地的農戶,從蕃地回歸舊業的,五周年内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二的莊田;十周年内回來的,交還一半;十五周年回來的,交還三分之一;十五周年以外回來的,不在交還範圍内。
” 二月二十三日,诏令說:“善于治政的人不能有圓滿無阙的政績,善于處世的人不能沒有過錯失誤,就是堯、舜、禹、湯這樣最高的聖人,文、武、成、康這樣非常的明主,都思逆耳之忠言,求苦口之良藥,何況後代不及他們的人呢? “朕蒙先帝的英靈,居皇帝的高位,從事政治還短,經曆世事不深,經常擔心昏庸愚昧,不能承擔重任。
自從即位之後,已經曆一年,對于刑政的取舍,國家的安排,哪能全都正确?一定有不周全的地方,朕自己都知道,别人哪沒覺察!然而在官位的沒有一人指摘朕的過失,食官祿的竟無一言論及朝政的是非,是因為朕的寡陋不值得與朕說話呢?還是為官的因循沉默不肯盡心呢?是朕身邊的人有所畏忌呢?還是因尊卑親疏而産生隔閡呢? “古人說:‘君子進大言才受大祿,進小言就受小祿。
’又說‘:為官的要規勸君王的過失。
’那麼有祿位的士大夫中,就應沒有不進诤言的人。
而是作為君王的人,不能感動他們的心而讓他們進言,這是朕的過失,沒有去索求剛直的言辭,詢訪正直的建議,共同補益國是,協力治國安民。
朕對于卿大夫,不能盡知他們的才能,不能盡識他們的面目,如果不聽其言而觀其行,考其心意而察其忠貞,那麼怎麼能得知器識謀略的深淺,任用的當與不當?如果進言而不聽罪就在我,如果想聽而不進言,責任又在誰? “凡朝廷内外文武臣僚,今後如有所見所聞,都允許上章議論進谏。
如果朕有過失,可以盡量進言;時政有弊病,不應有隐瞞。
隻求名實相符,不尚虛空浮華,如果不善文筆,盡避直書其事,詞句有錯誤的,固當舍短求長,言語有抵牾的,必将取長補短,希望的是盡情進言,不要有過多的後慮。
凡衆部門官員,應各盡其責,有不可行的事,可以革除它,有可行的事,可以推薦它,不要因循守舊,逐漸形成訛謬。
臣僚有出使外地回來的,如知道百姓的好惡,聽到官吏的優劣,應全部陳奏,以增加朕的聽聞。
任命職位,調遷職守,就應考查出力的輕重,核察論事的優劣,一心奉公直言不諱的當考慮晉升,遇事隐瞞畏縮不前的須加以抑制。
” 三月二日,在李晏口設立靜安軍,靜安軍南離冀州一百裡,北距深州三十裡,夾胡盧河建造營壘。
此前,貝州、冀州邊界,與契丹疆土非常接近,平常敵人騎兵過河向南,來往奔馳,暢通無阻,北部邊界,民不安居。
世宗于是根據地圖制定對策,派許州節度使王彥超、曹州節度使韓通等領兵遷移,在李晏口修建營壘,以兵戍守,工程尚未完成,契丹旋即領兵而來,王彥超等打退他們。
到營壘築成後,扼守要害之處,從此敵人騎兵即使來到,也不敢過河,邊境人民稍稍得以耕田放牧了。
二十三日,
朕不斷聽說近年以來,選拔人才多有虛假失真,有的因長年苦讀而為進士及第,有的卻因關系權勢而成進士出身。
今年所取舉人中,試看驗證,果然有濫誤,必須再加取舍。
其中李覃、何日嚴、楊徽之、趙鄰幾等四人,應當及第。
而嚴說、武允成、王汾、闾丘舜卿、任惟吉、周度、張慎徽、王翥、馬文、劉選、程浩然、李震等十二人,學藝未一精一,均當落第,令他們刻苦攻讀,等以後再試。
禮部侍郎劉溫叟在選拔士人上有過失,據其過失,理當貶谪,現特予寬恕容讓,劉溫叟免予定罪,将來的貢舉公事,再令有關部門另外制訂條例上奏。
” 五月四日,鳳翔節度使王景上奏:“奉诏攻伐秦、鳳二州,已在本月一日領軍從大散關進軍。
”此前,後晉末年契丹人攻入晉朝時,秦州節度使何建率領秦、成、階三州歸順蜀國,蜀人又占取了鳳州。
現在,秦州、鳳州人民怨恨蜀國的暴政,不斷地上京,請朝廷發兵收複故地,世宗于是诏令王景與宣徽南院使向訓領軍前往。
七日,诏令說:“佛教幫助人世鼓勵行善,它的好處甚大。
以前曆代都有條規,近年以來條規紊亂。
最近閱覽各州的報告,看到不斷有僧人犯法之事,這是因為沒有規章的約束,以至于大行違逆,私自度脫僧人尼姑,日漸蕪雜,新修的寺院也逐漸增多,鄉村之中,弊端更盛。
流亡的叛兵,去當和尚以逃避法辦;作一奸一的盜賊,躲到寺院以隐瞞罪行。
要興盛佛教,須辨别善惡,應恢複以前規章,以革除當前弊病。
“各道州府縣鎮村坊,凡有诏賜名号的寺院,一切照舊,那些沒有诏賜名号的,均得關閉廢除,寺院中的功德佛像以及僧人尼姑,全遷出合并到準許保留的寺院中去安置。
天下各縣城内,如根本沒有诏賜名号的寺院,那就在應當關閉廢除的寺院中,挑選寶德房屋最多的寺院,僧人、尼姑寺院各保留一所,如果沒有尼姑居住,就隻保留僧人寺院一所。
各二百戶以上的軍鎮、城邑、村坊,也依照各縣城規定辦理。
如邊遠的州郡中沒有诏賜名号的寺院,就在應當關閉廢除的寺院中為僧人、尼姑各保留兩所。
今後均不準修建新的寺院,王公貴戚以及各道節度使刺史以下人等,今後不準上奏請求創建寺院以及請求開設戒壇。
男一女如有志願出家者,全由其父母、祖父祖母決定,已是孤兒的由同住的伯叔兄長決定,被準許才能出家。
男子年十五歲以上,能念一百頁經文,或能讀五百頁經文,女子年十三歲以上,能念七十頁經文,或能讀三百頁經文者,向所在官府申請削發,由錄事參軍判官考核念讀經文。
在沒被削發時,須保留發髻,如有私自削發者,勒令他還俗。
他的師主判重杖之刑,勒令還俗,并服役三年。
兩京、大名府、京兆府、青州各處設置戒壇,等候受戒時到,兩京委任祠部派官員引試,大名府等三處隻委任本州府判官錄事參軍引試。
如有私自受戒者,他本人、師主、臨壇三綱、主事僧尼,均依照私自削發例懲治。
凡應削發受戒的人,由各地上奏朝廷,等诏令下達後,由祠部發給憑證,才能削發受戒。
凡男一女其父母、祖父母還活着,又沒有其他的兒子服侍奉養,就不準出家。
曾犯有罪行,受過官司刑責的人,以及背棄父母一之人,逃亡的奴婢、一奸一人細作、惡逆一黨一徒、山林強盜、未捕獲的賊一黨一、負罪潛逃之人,均不準削發出家。
如有寺院擅自收容他們,他本人以及師主、三綱、主事僧尼、隔壁同住的僧人,都要收審,上奏聽取裁決。
” 這年,各道送來僧賬名冊,所保留的寺院共有二千六百九十四所,廢除的寺院共有三萬三百三十六所,被登錄的僧人尼姑有六萬一千二百人。
八月七日,兵部尚書張昭、太常卿田敏等上奏,建議減少祭禮所用牲畜的數量,從此祭祀山林、川澤以及太廟時才用牛、羊、豕三牲,其他祭祀都用羊代替。
九月一日,诏令天下禁用銅器,開始商議設立監守鑄造銅錢。
閏九月十七日,西南招讨使王景上奏,在黃花谷大敗西川賊軍,擒獲僞都監王巒、孫韬等一千五百多人。
十八日,秦州僞觀察判官趙王比獻城投降,诏令任趙王比為郢州刺史。
冬十月七日,成州歸順。
本月開始商議南征。
十一月一日,以宰臣李谷為淮南道前軍行營都部署,管理廬州、壽州行府事務;以許州節度使王彥超為行營副部署;命侍衛馬軍都指揮使韓令坤等十二位将領,各以出征的名号以跟從。
五日,告谕淮南州縣,诏令說:“朕自繼承帝位,駕禦寰宇,正應恭敬治理朝政,大修文德,哪願興兵動衆,炫耀武力!隻是看到昏惑叛亂的淮南僞邦,必須高揚吊民伐罪的義舉。
你們小小淮甸,敢于抗拒大國,趁唐朝王室的衰微,繼黃巢賊寇的紛亂,飛揚跋扈,近六十年,盜占盤踞一方,僭稱吳國、南唐僞号。
以中原數朝多事為幸,與北部外敵勾通,大動殺伐之心,誘使北蕃為我邊患。
晉、漢兩代,海内不甯,而你們招降納叛,佐助元兇,李金全占據安陸,李守貞在河中府反叛,你們大興士卒,前來接應他們,攻擊侵犯高密,殺掠官吏百姓,強奪閩、越的土地,蹂一躏湘、潭的人民。
以緻我漢朝開國承運,東魯不來朝拜,你們發兵應接叛臣,趁機侵淩徐部。
沐一陽一之戰,是非了然,我朝尚寬宏大量,未向你們問罪。
此後,淮揚一帶,連年饑荒,我朝憐憫你們的災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