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融傳

關燈
“不光是遺憾臣沒有二王的法度,同時也遺憾二王沒有臣的法度。

    ” 張融告假還鄉,到了王儉那裡,出來告别,王儉站在那裡舉着袖子不往前走,張融便舉手招呼王儉道:“顔..說:‘大王前來!’”王儉不得已隻好走過去,到了他跟前。

    張融說:“使張融不變成傾慕權勢,而讓您成為一愛一慕賢士,難道不是很好嗎?”他常常歎息說:“不遺憾我沒見到古人,所遺憾的是古人又沒見到我。

    ” 張融與吏部尚書何戢要好,前往拜訪何戢,卻錯誤地去找了尚書劉澄。

    下車進門,便說:“不是。

    ”到了房門望見了劉澄,又說:“不是。

    ”已經到了座席前看着劉澄說:“完全不是。

    ”于是走了。

    他就是這樣奇特。

     他又做了長沙王鎮軍、竟陵王征北咨議,并且兼任記室、司徒從事中郎。

    永明二年(484),在總明觀舉行講經,诏令朝臣一起去聽。

    張融進去後就坐在一個桌子旁邊,私下裡找來酒飲了起來。

    事情結束,他長歎說:“啊呀,仲尼算是什麼樣的人呢!”被禦史中丞到扌為舉奏免官,不久又複職。

     張融身形矮小,面貌醜陋,一精一神清明,王敬則見張融皮帶很寬,快要到大一腿,便對他說:“皮帶束得太緊。

    ”張融說:“我又不是步行小吏,束緊皮帶幹什麼?” 張融請假東出,武帝問張融住在什麼地方,回答說:“臣在陸地上住沒有屋子,在船上住又沒有水。

    ”後來皇上問他的堂兄張緒,張緒說:“張融最近東出,沒有定址,權且牽了一條小船在岸上住。

    ”皇上大笑。

     後來派張融接待和應對北朝的使者李道固,入席就位後,李道固回過頭去說:“張融是宋朝的彭城長史張暢的兒子嗎?”張融緊皺眉頭,悲戚了好久,才說:“先父不幸,名字傳播到六夷。

    ”豫章王大會賓客臣僚,張融一愛一吃燒肉,剛剛布菜完畢,布菜的人就走了。

    張融想要鹽蒜,嘴上終于不說,一直搖動食指,半天才停下來。

    他出入朝廷,人們都拭目驚異地看着他。

     永明八年(490),朝臣一同慶賀幾件吉祥的公事,張融進去拜了拜便起來了,又被有關部門所檢舉,結果被寬恕。

    調任司徒兼右長史。

    竟陵人張欣時擔任諸暨令,犯罪判死刑,張欣時的父親張興世讨伐宋朝的南谯王劉義宣,官軍要殺張融的父親張暢,張興世用袍子蓋住了張暢而坐在上面,因此得以免死。

    張興世死後,張融穿着高鞋給他背土堆成墳墓。

    到了現在,張融上書竟陵王蕭子良,請求代替張欣時去死。

    蕭子良回答說:“這原是長史的一件美事,恐怕朝廷有固定的法律,不能像長史所想的那樣做。

    ”調任黃門郎、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

     張融有孝順的品德,父親死亡的月份他三旬都不聽音樂,侍奉嫂子十分恭謹。

    他的父親張暢臨終時對幾個兒子說:“從前丞相發難,我因為不肯随同将要被殺,因為司馬竺超人的援救,得以活了下來,你們一定要報答他的兒子。

    ”後來竺超人的孫子竺微在十一月遇到了母親的喪事,在家居喪貧困,張融前往吊慰,完全脫一下了自己的衣服作為資助,披上牛被回了家。

    他總是把竺微當成哥哥來對待。

    豫章王蕭嶷、竟陵王蕭子良去世,自己因為曾經身為輔佐官,哭得極為傷心。

     建武四年(497),病死,遺令樹立白色的魂幡,不用旒作裝飾,不設祭品,讓人拿麈尾進屋複魂。

    他說:“我生平所喜歡的,自然當是淩雲一笑。

    用三千錢買棺材,不要縫制新的被褥。

    左手拿着《孝經》、《老子》,右手拿着小品《法華經》。

    兩個妾在喪事結束後,讓她們各自回家。

    ”又說:“我生平的風調,怎麼至于讓婦人失聲痛哭,沒有必要在閨閣中暫時停留。

    ” 張融在玄學方面沒有師法,而一精一神的領悟超過常人,高談起來沒有人能夠相比。

    永明年間遇到疾病,寫成了《門律》,《自序》中說:“我的文章的體式,大多為世上的人所驚奇,你可以讓心做耳朵的老師,不可以讓耳朵做心的老師。

    文章難道有常規的體式嗎,但卻以有體式為常規,正是應該有它的體式。

    大丈夫應當删《詩》、《書》,制禮樂,怎麼能落到寄人籬下呢?”臨死的時候,又告誡他的兒子說:“我的手稿都存放着,通常認為父親的書不要閱讀,況且父親的音容,都體現在音韻當中。

    我的看法不同,另外告訴你們一種宗旨。

    我的文體富于變化,變而屢屢顯得奇特,哪裡是我的天才出衆,但也算是不破壞家族名聲。

    你可以号哭着來看它。

    ”張融的文集數十卷流行在世上,自己命名他的文集叫作《玉海》。

    司徒褚彥回詢問其中的緣故,張融說:“玉是用來比喻仁德,海是推崇皇上的善行。

    ”張氏家族的人物前有張敷、張演、張鏡、張暢,後有張充、張融、張卷、張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