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粲傳
關燈
小
中
大
他改掉。
”泰始二年,調任領軍将軍,衛士三十人可以進入六門。
當年,調為中書令,兼太子詹事。
三年,轉為尚書仆射,不久兼掌吏部。
五年,擔任中書令,又兼丹一陽一尹。
袁粲自負才能,意氣很盛,一愛一好虛遠,雖然職位隆重,卻不把政務放在心裡。
他獨自在園林中散步,吟詩飲酒。
自得安閑。
他的家靠近城邊,常常扶着手杖逍遙行走,當他高興的時候,就悠然忘記回返。
郡南有一家有很多竹子和石頭,袁粲便随意地步行前往,也不通告主人,徑直走到竹子那裡去,嘯詠自得。
主人出來,說笑誠懇。
不大一會兒,車騎儀仗一齊到了門前,才知道是袁尹。
又曾經步行在種有白楊樹的郊野當中,路上遇到了一個士大夫,便叫住和他一起盡情飲酒,第二天這個人認為是被賞識,便到他的門上去請求提升。
袁粲說:“昨天飲酒沒有夥伴,不過是姑且相邀罷了。
”結果沒有與他相見。
他曾經作了一首五言詩,說“訪迹雖中宇,循寄乃滄洲”。
大概這就是他的志趣。
泰始七年(471),他擔任尚書令。
起初,袁粲觸犯了孝武帝,他的母親等待皇帝的車駕出行的時候,身背磚塊,磕頭流血,磚碎紮傷了眼睛。
從此以後,袁粲和别人說話,有人不小心誤說了瞎眼的,他就哭泣半天。
他曾經生病,母親心裡挂念,白天睡覺,夢見了袁粲的父親,面容和生前一樣,對她說:“愍孫不用發愁,将成為國家的棟梁,不擔心沉一淪。
但是恐怕富貴後,終于還會破滅的。
”他母親不曾說起這事。
袁粲顯貴以後,她總是害怕破滅,便把這事告訴了兒子,袁粲所以注意約束自己。
明帝臨死時,袁粲與褚彥回、劉面力一起受到托付,贈給儀仗二十人,配給樂隊一支。
後廢帝即位,撥給兵士五百人。
元徽元年(473),遭到了母親的喪事,埋葬以後,召他到職工作,封為衛将軍,沒有接受。
他一性一格極為孝順,守喪十分哀傷,祭祖神的日子呈現吉祥,诏令為衛将軍,斷絕客人來訪。
元徽二年,桂一陽一王劉休範叛亂,袁粲由人攙扶入殿,诏令增加兵士随從,府中設置佐官。
當時兵難危急,賊軍已經到了南掖門,諸将意志沮喪,都不敢奮起迎戰。
袁粲慷慨激昂地對各位将帥說:“賊寇已經一逼一來,而大家情緒渙散,我受先帝的顧托,本應當以死相報,今日一定要與褚護軍一同為國家而死。
”随即命令身邊的人備馬,神情哀壯。
于是陳顯達等人感激出戰,賊軍被平滅。
事情安定下來,授職為中書監,以本官号開府儀同三司,兼任司徒。
以揚州分解為府,他堅持不肯遷移。
元徽三年,調任尚書令,衛軍、開府依舊不變,他全都堅持推辭,服喪期滿,才接受命令。
擔任侍中,晉升爵位為侯,又不接受。
當時袁粲與齊高帝、褚彥回、劉彥節輪流入朝值班,平均地決斷各種國家事務。
袁粲沉默寡言,不肯擔當大事,主書常常前往請示工作,他有時便高詠詩歌來作回答。
有時打定了一個主意,則衆人都不能改變。
他平素很少和人往來,門上沒有閑雜賓客,閑居高卧,一無所接。
談話的文士,所見到的不過一兩個人。
順帝即位,調任中書監,司徒、侍中職位依舊。
齊高帝已經住在東府,所以讓袁粲鎮守石頭城。
袁粲平素清靜退讓,每當有朝庭任命,都是迫不得已,然後才去就職。
等诏令讓他轉移石頭城,當即就順承了聖旨。
有和他打交道的人懂得望氣,對袁粲說:“石頭城的氣很不吉祥,前往必定會有禍患。
”袁粲并不回答。
又配給他油絡通阛車,可以帶衛士五十人入殿。
當時齊高帝正在準備改朝,袁粲自以為身受宋朝皇帝顧托,不願意侍奉二姓皇帝,秘密地别有圖謀。
劉彥節是宋氏宗室、前湘州刺史王蘊是太後哥哥的兒子,平素喜歡武事,都擔憂會不被齊高帝所寬容,都與袁粲結合起來,軍
”泰始二年,調任領軍将軍,衛士三十人可以進入六門。
當年,調為中書令,兼太子詹事。
三年,轉為尚書仆射,不久兼掌吏部。
五年,擔任中書令,又兼丹一陽一尹。
袁粲自負才能,意氣很盛,一愛一好虛遠,雖然職位隆重,卻不把政務放在心裡。
他獨自在園林中散步,吟詩飲酒。
自得安閑。
他的家靠近城邊,常常扶着手杖逍遙行走,當他高興的時候,就悠然忘記回返。
郡南有一家有很多竹子和石頭,袁粲便随意地步行前往,也不通告主人,徑直走到竹子那裡去,嘯詠自得。
主人出來,說笑誠懇。
不大一會兒,車騎儀仗一齊到了門前,才知道是袁尹。
又曾經步行在種有白楊樹的郊野當中,路上遇到了一個士大夫,便叫住和他一起盡情飲酒,第二天這個人認為是被賞識,便到他的門上去請求提升。
袁粲說:“昨天飲酒沒有夥伴,不過是姑且相邀罷了。
”結果沒有與他相見。
他曾經作了一首五言詩,說“訪迹雖中宇,循寄乃滄洲”。
大概這就是他的志趣。
泰始七年(471),他擔任尚書令。
起初,袁粲觸犯了孝武帝,他的母親等待皇帝的車駕出行的時候,身背磚塊,磕頭流血,磚碎紮傷了眼睛。
從此以後,袁粲和别人說話,有人不小心誤說了瞎眼的,他就哭泣半天。
他曾經生病,母親心裡挂念,白天睡覺,夢見了袁粲的父親,面容和生前一樣,對她說:“愍孫不用發愁,将成為國家的棟梁,不擔心沉一淪。
但是恐怕富貴後,終于還會破滅的。
”他母親不曾說起這事。
袁粲顯貴以後,她總是害怕破滅,便把這事告訴了兒子,袁粲所以注意約束自己。
明帝臨死時,袁粲與褚彥回、劉面力一起受到托付,贈給儀仗二十人,配給樂隊一支。
後廢帝即位,撥給兵士五百人。
元徽元年(473),遭到了母親的喪事,埋葬以後,召他到職工作,封為衛将軍,沒有接受。
他一性一格極為孝順,守喪十分哀傷,祭祖神的日子呈現吉祥,诏令為衛将軍,斷絕客人來訪。
元徽二年,桂一陽一王劉休範叛亂,袁粲由人攙扶入殿,诏令增加兵士随從,府中設置佐官。
當時兵難危急,賊軍已經到了南掖門,諸将意志沮喪,都不敢奮起迎戰。
袁粲慷慨激昂地對各位将帥說:“賊寇已經一逼一來,而大家情緒渙散,我受先帝的顧托,本應當以死相報,今日一定要與褚護軍一同為國家而死。
”随即命令身邊的人備馬,神情哀壯。
于是陳顯達等人感激出戰,賊軍被平滅。
事情安定下來,授職為中書監,以本官号開府儀同三司,兼任司徒。
以揚州分解為府,他堅持不肯遷移。
元徽三年,調任尚書令,衛軍、開府依舊不變,他全都堅持推辭,服喪期滿,才接受命令。
擔任侍中,晉升爵位為侯,又不接受。
當時袁粲與齊高帝、褚彥回、劉彥節輪流入朝值班,平均地決斷各種國家事務。
袁粲沉默寡言,不肯擔當大事,主書常常前往請示工作,他有時便高詠詩歌來作回答。
有時打定了一個主意,則衆人都不能改變。
他平素很少和人往來,門上沒有閑雜賓客,閑居高卧,一無所接。
談話的文士,所見到的不過一兩個人。
順帝即位,調任中書監,司徒、侍中職位依舊。
齊高帝已經住在東府,所以讓袁粲鎮守石頭城。
袁粲平素清靜退讓,每當有朝庭任命,都是迫不得已,然後才去就職。
等诏令讓他轉移石頭城,當即就順承了聖旨。
有和他打交道的人懂得望氣,對袁粲說:“石頭城的氣很不吉祥,前往必定會有禍患。
”袁粲并不回答。
又配給他油絡通阛車,可以帶衛士五十人入殿。
當時齊高帝正在準備改朝,袁粲自以為身受宋朝皇帝顧托,不願意侍奉二姓皇帝,秘密地别有圖謀。
劉彥節是宋氏宗室、前湘州刺史王蘊是太後哥哥的兒子,平素喜歡武事,都擔憂會不被齊高帝所寬容,都與袁粲結合起來,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