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傳

關燈
契丹的祖先與庫莫奚是一個民族的兩個部落。

    這兩個部落都被慕容氏打敗,都逃竄到松江、漠河一帶。

    後來稍稍強盛起來,居住在黃龍山北邊數百裡的地方。

    他們的風俗習慣與革末革曷族很相似:喜歡劫掠;因父母死了而悲哀哭泣的人,被看作是懦夫;隻要按風俗将父母的一屍一體放在山巅樹梢上,過三年後,才将一屍一骨收回來燒掉,燒時一邊澆酒一邊禱告說:“冬天,您們到向一陽一的地方吃供品吧。

    如果我打獵,就保佑我多多獵到野豬和鹿。”他們的頑劣禮義,在諸夷中最突出。

    在後魏時代,契丹被高麗侵擾,部落中萬餘人請求内附于魏,居住在白貔河一帶。

    後來又被突厥一逼一迫,有萬餘家到高麗寄居。

    開皇四年(584),契丹首領率領各部落頭領莫賀弗晉見隋文帝。

    五年,又率領全體部落成員請求歸附隋朝。

    文帝接收了他們,讓他們随便住到老地方。

    六年,契丹各部落互相攻打,戰火很久不熄,又與突厥互相侵擾。

    隋文帝派使者責備契丹,契丹派使者到隋朝謝罪。

    後來,契丹出伏等部落背叛高麗,帶領部落成員歸附隋朝,高祖接收了他們,安置他們在渴奚那颉的北面居住。

    開皇末年,契丹另一部落四千餘戶背叛突厥降歸隋朝。

    文帝正與突厥和好,注重是否失去遠民之心的問題,便下令給他們糧食,讓他們全部回歸本土,并下诏突厥安一撫他們,接納他們。

    這四千餘戶堅決推辭,不肯回去。

    此後契丹部落人口逐漸增多,于是向北追随水源遷移牧場,在遼西正北面二百裡的地方,靠近讠乇纥臣水居住,東西連綿五百裡,南北相連三百裡,分為十個小部落。

    兵多的達到三千人,兵少的也有千餘人,随氣候水草變化而遊牧。

    遇有征戰,就各部落首領聚會決定,調動軍隊用兵符驗證。

    突厥首領沙缽略可汗派吐屯潘垤總管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