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傳

關燈
高昌國,是漢代的車師前王庭,距離敦煌有十三日的路程。

    這裡東西寬三百裡,南北長五百裡,四面多有大山。

    從前,漢武帝派遣軍隊向西讨伐,師旅疲勞,其中特别困乏的兵士就在這裡定居下來。

    這地方有漢代的高昌壘,所以就用它作為國名。

    當初,蠕蠕立阚伯周做高昌王。

    阚伯周死後,立他的兒子阚義成當高昌王。

    義成被他的堂兄首歸所殺,首歸自立為高昌王,首歸又被高車的阿伏至羅所殺,就把敦煌人張孟明立做高昌王。

    張孟明被國人所殺,又換用馬儒做王,用鞏顧、曲嘉兩人做左右長史。

    馬儒又派大使到後魏,請求内附。

    内附後,他們都眷念故土,不願意向東遷徙,就合夥殺了馬儒,并推舉曲嘉做高昌王。

    曲嘉,字靈鳳,是金城榆中人。

    曲嘉被立做高昌王後,又對蠕蠕稱臣。

    到了後來,蠕蠕國王被高車人所殺,曲嘉又對高車稱臣。

    适值焉耆國被挹怛攻破,國家殘破,不能統率,就請曲嘉作主,曲嘉就派遣他的第二個兒子做焉耆王。

    從此,高昌國開始壯大起來,曲嘉更為國人所信服。

    曲嘉死後,就立他的兒子曲堅做高昌王。

    高昌國都城周圍長一千八百四十步,在坐室裡畫有魯哀公向孔子問政的像。

    國内有十八個小城。

    國王下設的官從大到小依次有令尹一人、公爵二人、左右衛各一人,長史八人、将軍五人、司馬八人,下面還設有侍郎、校郎、主簿、從事、省事等。

    凡國家大事都由國王決斷,小事由長子和公爵決斷,不作文字記載。

    國中男人穿胡服,婦人穿裙子和短褲,頭頂打上髻子。

    那裡的風尚、習俗及政令與華夏略同。

    土地多沙石,氣候溫暖,谷物、小麥均一年兩熟,适宜養蠶,多有水果。

    有一種草,名叫羊刺,它上面生有蜜,味道很好。

    這裡,出産紅色的鹽,像朱砂;白色的鹽像璧玉。

    還盛産葡萄酒。

    其俗敬奉天神,還信奉佛教。

    高昌國中的羊、馬在隐蔽偏僻的地方放牧,以躲避外寇的侵襲,不是貴人就不知它們所在的地方。

    高昌國北面有座赤石山,赤石山以北七十裡有座貪汗山,夏天還有積雪。

    這座山的北面,是鐵勒的邊界。

    從武威向西北方向有條近路,但要經過千餘裡的沙漠,周圍茫茫一片,無路可走。

    想去的人,尋有人畜骸鼻的路走,路上有時聽到唱歌和哭泣的聲音,行路的人去尋找它們,多半失蹤,這大概是鬼魅在作怪。

    所以,來往的客商,大多選擇伊吾這條路。

    隋文帝開皇十年(590),突厥人攻破了高昌國的四座城,有二千人來歸中原。

    曲堅死後,他的兒子伯雅繼位。

    伯雅的大母本來是突厥可汗的女兒,他父親死後,突厥人命令他順應突厥族的風俗,娶母為妻,伯雅很久沒有依從他們,突厥人一逼一迫他,不得已就順從了他們。

    隋炀帝登基後,召緻各個小一柄一。

    大業四年(608),伯雅派遣使者向隋朝廷進貢,炀帝很優厚地招待了他們。

    第二年,伯雅親自來朝拜炀帝,因此追随炀帝攻打高麗,回京後讓他娶了華容公主。

    大業八年(612)冬回到高昌,在國中下令說:“治理國家,養育人民,要以保國安家為重,使國家安甯、政事暢通,把保全、赈濟老百姓作為第一要義。

    以前,因為國家處在邊遠的荒野,邊境連着勇一猛的北方各族,我們與他們相處沒有過錯,和他們一樣,保持着披散發辮、以左為襟的習俗。

    如今,大隋朝一統天下,天下和平統一。

    普天之下,四海以内,無不心向着隋朝,我已經沐浴到和煦的春風,庶經大化,凡是平民以上的大小辟吏,都應當解辮削衽。”隋炀帝聽說這件事後,認為很好,就下诏書說:“顯揚美德,嘉獎善良之人,為聖哲所推崇;張揚真誠,推薦良才,這是經典上的法則。

    光祿大夫、弁國公、高昌王伯雅見識遠大,胸懷才能,溫和寬宏,心地赤誠,賢德昭著,節一操一堅貞,美名遠揚。

    他們本來從屬于華夏,而幾代生活于西域,當初由于多災多難,被迫淪落到北方,多次因困窘而毀禮帽,把衣服改為胡服。

    自從我朝統一天下以來,教化九州,加德四表。

    伯雅逾沙忘阻,進貢朝廷,在典籍中看到禮義,仰慕我朝之盛典,于是,取下帽帶,解一開發辮,削衽曳裾,改變了本族的風俗,順應了華夏的習慣,義光前載。

    可賜給他們衣冠的樣式,讓他們仿照這些樣子制造。

    并派遣使者用車馬護送,車上用彩綢披蓋,要顯現出車服之美,舍去他們的氈和毳衣,還為冠帶之國。”但是,伯雅原先對鐵勒稱臣,而鐵勒又長期派遣重臣住在高昌國,有來往胡地的商客,就征稅交向鐵勒,雖有此令取一悅中華,然而,伯雅到底怕鐵勒,而不敢改當初。

    從此以後,每年都派使者給隋朝上貢地方特産。